小红帽自己就是那隻大灰狼,或者童话里红帽是受害者,但在目前现实世界里,谁都是狼!下面是有关童话故事的手抄报版面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童话故事作文600字《银尾巴的故事》
那只拥有银色尾巴的金鱼生活在普普通通的鱼缸里,就像这只鱼缸似的,这只金鱼也没什么特别的,除了它的银尾巴。于是它便时常看着自己的尾巴幻想着自己有多么的高贵,也因此瞧不起那些红尾巴金鱼。这样一来,它孤立了,那些被它数落过的鱼儿们都对它冷眼相看。在主人喂食时它也因为此而夺不过食物导致它饥肠辘辘。这样饿着一天又一天,银尾巴金鱼几乎昏厥过去,眼毛金星着。而它的银尾巴也随着它营养不良,渐渐一天一天的变成了红色,它这才明白自己其实与别人并没有什么区别,自己是如此的普通。
曾有银尾巴的金鱼后悔了起来,“我不应该这样对待其他金鱼呀。”这样懊恼的话在它的脑海中一遍遍的想起。它回头看看自己仿佛褪了色的尾巴,已经失去了银光灿灿的美丽。这样的打击,加上它已经饿了好多天,它眼前一黑,躺了下去……
“你瞧瞧这只金鱼真是漂亮,平常怎么都没见过它。”
“怎么还昏过去了,真可怜。看样子是好多天都没吃东西了。”
“呀…它醒了!”金鱼张开眼观望,自己已经被鱼群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大家咿咿呀呀的议论着这只来历不明的小金鱼。这时,不知是哪只金鱼忽然来了句:“你还没告诉我们你是谁呢!”这一说,其他的小金鱼就跟着起哄:“是啊是啊你是谁?”
“我…我……”那只金鱼不敢开口说自己是那只曾经有着银尾巴总数落其它鱼的`金鱼。或许在它看到有这么多金鱼围着它看它关心它时,在它心中的那个高傲的自己已经死去了。它需要的是友谊。
“没关系,无论你是谁,我们都欢迎你加入我们的家园!”一只金鱼喊着,其他的鱼儿们便也赞同的跟着它喊起来。金鱼羞红了脸,它默不作声,心中甜滋滋的。
许久以后的今天,当你定睛看这个普普通通的鱼缸时,你会发现这里面所有的金鱼都是红色的尾巴。可它们却都有一颗银光灿灿的心。
童话故事的起源
童话是一种比较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体裁,它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
童话一般有四种:拟人体童话(代表作如《木偶奇遇记》)、超人体童话(代表作如《巨人的花园》)、常人体童话(代表作如《皇帝的新装》)、知识体童话等等。阅读时,要深入作者幻想的世界,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的童话在文章中借主人公之口或用总结性语言把要说的道理直接说出来了,有的则须认真阅读理解,深入分析文章,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因此阅读童话时,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领悟生活真谛。
而且童话表现出了我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因此那往往与生活的现实是相违背的。
另外,童话能让人长知识,让人快乐,人类就是在童话的指导下长大的。
人类童话发展源远流长,古代的神话与民间故事也可算是童话的一种。人类的童话作家两大最杰出的代表都是北欧人,丹麦的安徒生和瑞典的塞尔玛·拉格霍芙。
关于童话的唯美句子
1、 在童话中长大的人,是脆弱的。长大后,她必将经历至少一场劫难。因为生活比童话残酷一百倍。
2、 童话,一个多让多迷恋的词。就算知道到头来伤的还是自己,却还是飞蛾扑火,即使我们知道那美丽童话下的残酷,却还是不愿相信,因为这会让我们害怕,害怕那所有美好的一切到头来只是个虚假,残酷的梦幻......
3、 听说,人住的街道,是很美丽的。比起鱼和别的动物,人有人情而且心地善良。我们虽然在鱼和别的动物中生活,但我们更接近人,所以我们要到人中间去生活。
4、 童话故事的情节,不会上演
5、 喜欢童话,是因为把它当成了童年。
6、 人生的旅途中,你总有那么一段时间,需要自己走。总有一天要抬头迎接明媚的阳光。合上书页,不代表就忘记了美好的童话,而是从现在开始,拥抱自己真实美丽的人生。感谢你,陪我每一段独自勇敢的时光,要学会爱惜自己,原来这是件很重要的事。
7、 缘分像一本书,翻的不经意会错过童话读得太认真又会流干眼泪。
8、 没有浪漫的爱情,只有凄美的童话。
9、 "小红帽自己就是那隻大灰狼,
或者童话里红帽是受害者,
但在目前现实世界里,谁都是狼!"
10、 "I like ove. 发光的女孩,眼睛水灵灵,忽闪忽闪,前前后后,目光跟着她游离,幻想与现实在旋转,蓝色的鱼,在她身后追随。"
11、 流星,注定一闪而逝;浮萍,总是随波逐流;白云,只能在天空漂泊流浪。真实的世界不是一部温婉的童话,或许这些往事会化成最美的那朵云,停泊在记忆里,得到和失去会在这同一源头回响。
12、 我是你转身就忘的路人甲,凭什么陪你蹉跎年华到天涯?
13.一个人只要不再想要,就什么都可以放下。
14.祈求天地放过一双恋人,怕发生的永远别发生。
我想去旅行,一个人背包,一个人旅行,一个人目睹沿途的风景,拿着相机,拍下沿途上的风景,记录沿途的心情。那样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古镇情怀,流水江南,烟笼人家。
人生就是要感受美丽的善良的,丑恶的病态的。而只有在充满了艰辛的人生旅途中,始终调整好自己观风景的心态,才能做到人在旅途,感悟人生,享受人生。
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遇到的既有感人的,也有伤心的,既有令人兴奋的,也有令人灰心的,既有美妙的风景,也会有称不上景只有风的地方。
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
我们一路上兴致勃勃地参观,当夕阳西下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行,长的是人生。
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世界。
还有荷兰的风车,法国的语言,意大利的雕刻,美国的发达,还有加拿大的她。
我知道你不甘于想一想以后就不想了。所以你得努力,连飞鸟都会鼓励你。
我的人生可以有把玩单调的时间,但没有忍受厌倦的余地。——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那时,青年人不断思考,却什么答案也得不到,于是他们去流浪;今天,青年人不去思考,无数答案和观点就已将我们包围,于是我们去旅游。——《逍遥骑士》
也想去西双版纳,想看那里的蝶,想看那里不一样的风情,想看他们的泼水节。
每年,至少要去一个从没去过的地方。
一些事情,总是由于心仪已久才变得那般美好。看飞鸟飞过,你还是摘下帽子向他们挥挥手,我想飞鸟也会用鼓励的目光看你。你看到总有一些人从你身边走来又走过,而你还是要停留在自己的地方,你也在向往着,前方到底是怎样一番风景。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让心灵去旅行!
旅行就是,即使是同一个世界,你们发现的却是不一样的世界。--《露西亚的情人》
可是,你还是不能轻易的踏出第一步,我能理解你,飞鸟能理解你,行人能够理解你。海明威说想一想不也是很好吗?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一直想回到最初的那段日子,无忧无虑,坐在教室里,看着数理化,背着abcd,就这么简简单单,虽然禁锢在那个狭小的空间,谁知道,那时候的心却很大,大到能装下整个世界,那时候,是无所谓走多远,去哪里看哪段风景。
有的事情现在不做,就一辈子也不会做了。
旅行,就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
当然,也想去巴黎,想看埃菲尔铁塔凯旋门,想看异域风情。想看时尚之都到底是怎样的个性。
欠自己的旅行,终有一天,要还给自己。
我渴望一场没有限期的旅行,走走停停,和一颗说走就走的心。
在一片孩子们的笑声中你突然想起那首过时的歌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他身旁,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呀?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想去湘西,想知道,它是否如作家笔下的那番美丽,青山绿水竹筏。是否会有人隔着浅浅的湖水,唱着情歌。
一直想走很多地方,走出南京,走出江苏,甚至于看看国外风光。
旅行最大的好处,不是能见到多少人,见过多美的风景,而是走着走着,在一个际遇下,突然重新认识了自己。
对未知的恐惧,对舒适的留恋将阻止我们成为一个旅行者走上的冒险旅程。可是,当你作出这样的选择,你就永远不会后悔。——《我们为什么要旅行》
一个人,一条路,人在途中,心随景动,从起点,到尽头,也许快乐,或有时孤独,如果心在远方,只需勇敢前行,梦想自会引路,有多远,走多远,把足迹连成生命线。
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独自旅行,不受羁绊,没有约束。有一天,背上包,带上自己,有多远,走多远。
旅游不在乎终点,而是在意途中的人和事还有那些美好的记忆和景色
想去青岛,看那里的海,是多蓝,是多么美丽。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旅行是为了可以大声抒发自己心底期待已久的声音。——《亲爱的伽利略》
背起行囊走四方,不为天宽,不为地广,只为见见风吹草低见牛羊。
我和西藏之间,只隔着一张火车票!
我在时间的轨迹上徘徊,踏上每一列经过的车。沿途的风景在渐渐远去,我举着那快叫思念的车牌,等待着最后一站——故乡。
想呼吸着每座城市的空气,想感受着每座城市的人儿,想看着每座城市的风景。
一颗说走就走的心,一个会拍照的情侣,一段甜蜜的旅程。
一个人的旅行,在路上遇见最真实的自己。
一个背包,几本书,所有喜欢的歌,一张单程车票,一颗潇洒的心。
背上行囊去远方,那个梦寐以求的目的地。
一路涉足一路留恋一路回望。依旧前行!
人生不可能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心怀远方的人,一定要时刻做着说走就走的准备!
说走就走的旅行,要么缘由幸福稳定和宽裕,要么祸起无力无奈和逃避……
只想进行一场漫无目的的旅行,在一个有花有海安静缓慢的地方晒着太阳无所事事。
一根弦若是绷得太紧,总有一天会断裂,一颗心若是禁锢得太久,总有一天会失去平衡,我们需要放飞心灵,让心翱翔在自由的天空。
一个人的旅行,我走过了一季又一季,从夏蝉鸣叫,到雪花飘飞。一个人的旅行,我漂泊了一程又一程,从韶华年茂,到眉宇沧桑。
很多事情就像是旅行一样,当你做出决定并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最困难的那部分其实就已经完成了。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让心灵去旅行!
每个人在他的人生发轫之初,总有一段时光,没有什么可留恋,只有抑制不住的梦想,没有什么可凭仗,只有他的好身体,没有地方可去,只想到处流浪。
人生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一步跨进北欧,立即天高地阔。
我们从德国进入丹麦,地缘相邻,天象殊异。就在刚才,德国的树林还在以阴郁的灰绿抗击寒风,转眼,丹麦的树林早已抖尽残叶,只剩下萧萧寒枝,就连农家门外的
这是我第一次来丹麦,满目陌生。
我惊愕地看着周围的一切,因为我不能容忍这般陌生,就像不能容忍一位曾经长年通信的长者初次见面时一脸冷漠。我与丹麦算得上“长年通信”了,在人生的荒凉季节,这儿竟然一再地成为我的精神投注地。
一点不错,我童年时的精神陪伴者是安徒生,青年时的精神陪伴者是勃兰兑斯,中年时的精神陪伴者多了,其中一个是克尔恺郭尔,他们全是丹麦人。
我想更多地端详这片土地,但明明是下午时分,天已黑了。北欧的冬夜如此漫长如此绝望,那些直贯东方的精神难道都是在黑暗中产生第一天夜宿日德兰半岛上的古城里伯市。天下着雨,夜色因湿濡而更加深沉。熬夜不如巡夜,我们在路口跟上了一位更夫。
更夫左手提一盏马灯,右手握一根戟棒,一路上用丹麦话吟唱着类似于“火烛小心”之类的句子。走到河边特别警惕,弯下腰去观察水情,岸边有一枚石柱刻明,一六三四年的洪水曾使小城灭顶,更夫离开河边又回到街道,偶尔有一二只苍老的手轻撩窗帘,那是长夜的失眠者听到了他的脚步声。
与更夫聊天,他说,在丹麦过日子,要学会如何度过长夜。连当今的玛格丽特女王也试着适应,她说过:“在冬季王宫的长夜里,我把优美的法国散文
第二站便是奥登塞,安徒生的家乡。我起了个大早穿过市场去找他出生的那间红顶房。圣诞节又临近了,特意浏览了一下市场,卖火柴小女孩心中的圣诞树和烤鹅,依然在这里碧绿焦黄。 一转弯就看到了街那头的红顶房。急速赶去,快步踏入,房间非常狭小。当年这里是贫民窟,房顶下住了很多人家。安徒生家更是贫困,祖母做过乞丐,父亲是个木匠,母亲替别人洗衣……哪种愁苦他没有受过他把这一切都囫囵咽下,终于明白了这世上唯一可以倾心的,只有孩子。
孩子们的眼睛没有国籍又最善于寻找,很快从世界各地教室的窗口,盯上了这间红顶房。
但是,哪怕是全世界儿童的眼睛集合起来也帮不了安徒生,安徒生还是久久地缺少自信。不仅出身贫寒,而且是小语种写作,是否能得到文学界的承认他一直想成为当时比较有名的奥伦斯拉格AdamOehlenschlager这样的丹麦作家,却受到各方面的嘲笑。
他很想获得丹麦之外的欧洲文学界支持,努力结交文化名人,结果反让人家觉得有“摇尾乞怜的奴态”。即便他后来终于受到广泛承认,人们也只认为他是一个善于编制漂亮童话的有趣作家,并不认为他是文学巨匠。因此,直到他临死之时,还渴求会见任何访问者,希望在他们的话语中找到赏识自己的点滴信息。他敏感脆弱,极易受伤。
他不知道,自己早已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巨匠。那些他所羡慕、拜访、害怕的名人,没有一个能望其项背,更不必说像奥伦斯拉格这样的地区性人物了。
今天,当我们早已长大,不再留连童话,那就有资格说了:他是一个永恒的.坐标,审核着全人类的文学在什么程度上塑造了世道人心。
他肯定已经塑造了世道人心,证据是,很少悬挂国旗的丹麦,把一面国旗端端正正地升起在那幢红顶房上。
漫漫长夜 我们车队进入哥本哈根才下午三点半,天已黑了。当地朋友说,到明天早晨八点,它才亮。
终于知道,什么叫漫漫长夜。
黑暗和寂寞能够帮助深思。一个只有五百万人的小国在世界科学界成果卓著,尤其在电
然而,黑暗和寂寞还有大量的负面效应。人们的忧郁大多在阳光中消遁,在朋友中散发,这种可能在这里大大减少,因此越积越厚,越焖越稠,造成一种群体性的心理倾向,产生广泛而强烈的自杀欲望。在冥冥之中只有教堂的钟声会起一点心理舒缓作用,但这种作用也因习以为常而渐渐减弱。
我想起了克尔恺郭尔。
哥本哈根对他来说几乎是一个天生的地狱。父亲的惊恐苦闷和行为失检几乎打碎了他整个童年,家里灾祸不断,自己体质很差。为从地狱解脱他选择了神学,而选择神学又使他不得不放弃初恋。“她选择了哭泣,我选择了痛苦”,但令人感动的是,他一生的写作,都是为了树立一个悼念爱情的纪念碑。克尔恺郭尔的这一切行止,都与这个城市有关。
更重要的当然是他在黑暗中的思考。他最为大家熟悉的思考成果是把人生境界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为审美阶段,二为道德阶段,三为宗教阶段。由浅入深,层层否定,而终点便是第三阶段。
其实他所说的审美阶段,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感性阶段,即追求感官满足的阶段。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停留在这个阶段,但也有一些人领悟到其间的无聊和寡德,便上升到道德阶段。人在道德阶段是非分明、行为完美、无瑕可击,但更多地出自于一种外在规范,一种自我克制,因此必然因压抑天性而陷入痛苦。能够意识到这种痛苦并愿意从更高层面上获得解脱的人,就有可能进入宗教阶段。克尔恺郭尔认为在那个阶段一个人就会不受物质诱惑,不怕舆论压力,挣脱尘世网络,漠然道德评判,只是单独站在旷野上与上帝对话,在偿还人生债务的剧痛中感受极乐。
在我看来,克尔恺郭尔在理论上最精彩的地方不是对于他认为最高境界的第三阶段的描绘,而在于他对第一、第二阶段所存在的问题的揭露。其实所谓审美阶段和道德阶段,很接近于西方哲学家反复论述过的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只不过他把它们引伸到了人生,成为一种人生哲学。西方哲学家早就指出过的感性的片面性和理性的片面性,由他贴合到人生过程中来具体阐述,有力地说明了那两种人生状态的致命弊病。因此,他所说的宗教阶段,实际上只是为从那两种人生状态中奔逃出来的人指出的一块空地。这块空地上应该没有原先的弊病了,但它究竟是什么,却又只能是抒情性、
比这一点更值得我们珍视的,是克尔恺郭尔指出了人们在这三个阶段面前的“可选择状态”。三个阶段不是对每个人都依次排列、循序渐进,它只供选择。而且这种选择时时存在,处处存在。一个人因选择的差异而跳跃性地进入不同的人生境界,其间距离,可以判若天壤。不难看出,他的这种主张,已经有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萌芽,因此后世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们总要把克尔恺郭尔尊为前辈,甚至称他为“精神上的父亲”。
可惜,当他还活在哥本哈根的时候,一切都非常糟糕。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只活到四十二岁,在他生命的最后、也最重要的几年里,真可谓心力交瘁。他是虔诚的基督徒,但越虔诚越厌倦丹麦教会的诸多弊端,因此终于与教会决裂。一般市民只相信教会就是信仰所在,于是也就随之引起了亲朋好友、包括唯一的哥哥与他的决裂,使他空前孤独。
另一件事情是,这位大哲学家不幸与哥本哈根一家谁也惹不起的攻陷性小报发生了磨擦。哲学家当然寸步不让,小报则恨不得有这么一个学者与他们纠缠,于是一片混战。遗憾的是,一般市民只相信小报起哄式的谣言和诽谤,于是反倒是他,成了市民们心目中的“第一流恶
我对着窗下黑
一八五五年十月二日身心疲惫的哲学大师散步时跌倒,下肢瘫痪,却拒绝治疗,拒绝探望,也拒绝领圣餐,十一月十一日去世。
十九世纪最耀眼的哲学星座,熄灭于哥本哈根这过于漫长的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