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金色印象中的优美句子 正文

金色印象中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5-20 07:08:15

【课文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桃花心木这种植物。

2.搜集林清玄的作品,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作品风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这是什么植物?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加强对桃花心木的了解。(桃花心木常绿乔木。树皮淡红色。鳞片状剥落。羽状复叶,小叶4—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春夏开花,圆锥花序,花白色。蒴果大,卵形,木质,五瓣裂。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制作车船、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2.你了解本文作者林清玄吗?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林清玄1953年生。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台湾高雄人。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他认为所有的艺术文化都应该和生活结合才有真正的意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师: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桃花心木)

3.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二、读熟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检查读文情况,同学互相正音。

3.自学生字新词,同学之间交流不理解的词意。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 萎( ) 秧( )番( ) 锻( ) 勃( )

委( ) 殃( )翻( ) 段( ) 脖( )

4.练习把课文读熟。 

三、整体感知,初步感悟

1.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3.小组交流反馈自学成果,合作解答疑难问题。第二课时

一、自主品读,理解课文

1.读课文,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2.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回答同学们这些问题。(尽量用书上的话) 

二、引领研读

◇课件出示: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1.指名用疑惑的语气朗读育苗人奇怪的举动。

2.看到育苗人有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猜想到了什么?你心里又有哪些猜想呢?你想问育苗人什么?

3.指导用疑惑不解的语气朗读:“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 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三、感悟道理

◇种树人是怎么说的呢?他的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1.指名读书中句子,然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理解。

2.他的笑是什么意思呢?读一读种树人的话,体会体会读出种树人当时的心情。

3.“语重心长”的意思明白吗?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说种树人的话。

◇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演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1.这里的“不确定”与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不同?(树木的“不确定”树木在生长过程中遇到的干旱、风雨等恶劣的天气与环境,人的“不确定”生活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为什么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往往会“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赞美、感激、欣慰、骄傲--) 

四、拓展延伸,感悟表达

1.作者林清玄只是在写桃花心木这种植物吗?

2.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借物喻人的文章吗?

3.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不确定?经历过这些(不确定)会怎样?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这种写法,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建议背诵第14自然段) 

【桃花心木 原文】

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儿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桃花心木》课文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越来越感到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 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应该不会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林清玄散文集的好段摘抄:

1、如果失恋,等不到冰雪尽融的时候,就放一把火,把雪屋都烧了,烧成另一个春天……——《煮雪》

2、感若相似,身必同受。芦花枫叶,因秋而发,这是秉持虔诚,与自然呼应。走在人群中的我们,又怎能冷俊孤傲。那供佛的莲花凋谢,尚留馨香一缕,落于水中,则气息清越;焚于炉底,则沉凝厚重,形虽散了,魂却不朽。——《情深,万象皆深》

3、爱情是叹息引起的烟雾,散消之后便有火光在情人眼里暴露;一旦受阻,便是情人眼泪流成的海。——《你心柔软,却有力量》

4、生而为人,心灵犹如暗夜的天空,从前我们在人间生起的爱有如星星点灯,使我们的心空温柔而明亮,繁华而有致。——《清欢》

5、我对自己说:“跨过去,春天不远了,我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而我果然就不会被寒冬与剪枝击败。虽然有时静夜想想,也会黯然流下泪来,但那些泪水,在一个新的春天来临时,往往成为最好的肥料。——《林清玄散文》

6、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勿忙的走人生之路。——《好的围棋要慢慢下》

7、一滴水虽小,清浊、冷暖,却能自知,只要常保一片清澈的`心,相信总有一天定能流回清净的大海洋。——《从容彼岸是生活》

8、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生命的化妆》

9、晨雾总喜欢在松雪楼驻足,伴我等待朝阳初升,等到那轮火红自山头滚跃而起,它便走到云山千里之外,可是我知道它曾在楼畔守护终夜,把昏暗的夜色守成莹洁。——《灵性深处开莲花》

10、当我们的心静下来,烦恼喧哗,彷佛生命中的污泥,但我们也等待着,或者会有一朵莲花,一些清淳的智慧,从无明的、未名的角落,开起!——《情深,万象皆深》

11、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生命的化妆》

12、乌龙还是第二道最好,涩尽甘回,带着晨曦般的颜色。——《玫瑰海岸》

13、人生里退后一步并不全是坏的,如果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向前,就更完美了。“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水中的蓝天》

14、来是偶然,走是必然。——《紫色菩提》

15、如果想以河流的形式流经沙漠,顶多变成一个沼泽。——《林清玄散文》

16、一个作家在写字时,他画下的每一道线都有他人格的介入。——《心美,一切皆美》

17、把初恋的温馨用一个精致的琉璃盒子盛装,等到青春过尽垂垂老矣的时候,掀开盒盖,扑面一股热流,足以使我们老怀堪慰。——《灵性深处开莲花》

18、只有我是凡夫,切记。——《境明,千里皆明》

19、人不是向外奔走才是旅行,静静坐着思维也是旅行,凡是探索、追寻、触及那些不可知的情境,不论是风土的,或是心灵的,都是一种旅行。——《玄想》

20、如果我们眼中所看到的世界不够美好,不要先怨怪这个世界吧!应该先看看自己够不够美好。——《紫色菩提》

关于林清玄简介: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

于1953年生于台湾高雄旗山。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电影技术组。曾任台湾《中x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现为专业作家。

在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之后一发而不可收。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一九七三年开始)。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二十次。

在一九七九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x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等,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户。

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林清玄本人长得没文章漂亮。记得头一次在大陆读者面前露出真容,林清玄自我介绍说:“想生在盛唐,成为唐宋八大家,不幸只成为台湾八小家;想长到一米八,不料只长到一米六八,只好自我安慰:‘一路发’;想长得像陈晓东,但很多人都说我长得像达摩或十八罗汉;我儿子说,爸爸,你快成伟人了,因为《世界伟人传》上的伟人大多是秃头。”

“小时候还想娶一个漂亮女人做妻子。初中时和同学逃课去看《罗马假日》,看到赫本惊若天人。因为农家孩子以前看到的都是灰头土脸的女人,当时我们指天发誓将来我们中一定要有人娶一个赫本式的美人,但多年后同学聚会时却发现没有一个人的妻子像赫本。”

在相恋五年的女友有一天提出分手,林清玄感到晴天霹雳一样惶恐,几天后,林清玄的头发和眉毛都急得掉光了,他自嘲说:“怪不得别人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原来癞蛤蟆没有头发和眉毛。”他整天想自杀。他来到花莲海边,想穿着白衣跳入大海融进晚霞。但他发现海边最美的亭子里有个和尚在念佛,于是他想两小时后再来壮烈优美的自杀,和尚们便自愿来值班,不料自杀的人很多便当了和尚“怪不得这里有这么多年轻的和尚。”林清玄发现这个秘密后很高兴,“我不想出家,于是又回到了台北的家。”年轻作家的头发慢慢又长了出来,几年后,还是在一个咖啡馆,一位女友又提出分手,林清玄端起咖啡杯,淡淡地说:“只想请你等一下,等我喝完这杯咖啡。”

在前两年,功成名就的“道德楷模”、“人生导师”毅然和结婚多年的妻子离婚,重组幸福的新家庭。此举在台湾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口诛笔伐此起彼伏,有妇女组织甚至焚烧林清玄的书。林清玄真诚坦然地说:“婚烟变化来自于因缘变化,没有办法控制。婚姻有时会充满怨憎。一般人离婚别人不会关注,很多名人则臣服于社会上的压力,活在痛苦里。而我忠实于自己的情感,当对生命有一个重大选择时,即使对抗整个社会压力也在所不惜。”温文尔雅的林清玄自信紧强的一面中显示着强烈的个性。

【导读】林清玄的散文创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在70年代他初登文坛的七八年间,散文集有《莲花开落》《冷月钟笛》等;第2个阶段是他从1980年结集《温一壶月光下酒》起,相继出版了《白雪少年》《鸳鸯香炉》《迷路的云》《金色印象》《玫瑰海岸》等;80年代后期迄今,是林清玄散文写作最辛苦和最多产量的第3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他以10本“菩提系列”震撼了文学界内外。林清玄也是大陆读者广为熟知和爱戴的畅销书作家。应广大读者要求,又以真诚之心,感性之笔,将多年来感悟的智慧精华,结晶于《玄想》、《清欢》、《林泉》三册书中。首次公开这些年来的写作心得,使人格外珍惜和感动。

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百合花开》、《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在云上》、《心田上的百合花》等。

创作分期

林清玄的散文按内容可以明显地分期。1970年到1985年,是“旭日初照”的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以纯粹的文学作为创作追求的目标。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白雪少年》、《鸳鸯香炉》、《迷路的云》等都是这个阶段的代表作。1985年到1995年,是“镜花水月”的时期。这个时期,作家以十余本“菩提系列”闻名,由于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变得含蓄、内敛,文章追求超尘出世,作品清净淡泊,写作态度转向静观,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人世。1995年以后,是“繁花落尽”的时期。这个时期,作家在写作上不刻意追求,也不造作,任作品自然形成,思想自由流露。

创作特色

林清玄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十多年来,我整个写作过程就是把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气觉培养得更敏锐而已,使我面对一件事物时,能凭着敏锐的感觉做联想来顿悟。”

敏锐使林清玄能捕捉到更多看起来普通、简单的人生俗事,加之影响他人生态度的佛禅哲学,使散文中的佛禅哲学味十足。然而佛禅说理之外,却将浓浓的情寓于其中。

(一)在佛禅哲学视角下对世俗、现实关照和对故土、亲人的依恋之情

林清玄信奉佛学,以10多部“菩提系列”闻名。但他在佛学的视角下,仍秉持开放的人世观,紧紧把握住佛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强化禅学的人间化、生活化鲜明指向。他在《有情菩提?自序》中说:其禅思散文“只是一个学佛的人沿着生活的轨迹前进,信手记录生命的体验的一些笔记而已”;“则有如飞舞在花间的蝴蝶。只是随意吸取生活与佛学的花蜜罢了气并且申明”;“我所信奉的佛法,并不是为了要切断我们的生活体脸,或斩断我们与生活的关系而存在。相反的,我所信奉的佛法,是为了加深我们生命的体验,使我们与生活的关系变得更和谐与圆满。”他的禅思散文是为佛学智慧所激扬,“而是我依着佛菩萨无上智慈,来做一次人间的新诊释罢了”。

在散文中,林清玄力求以禅的智慧眼光去审视一切,以禅的智慧之心去观照一切,引导读者开启和扩张心灵的睿智之扉,体认灵妙的慧能与智能之趣。在《佛鼓》中,林清玄以细腻灵动的笔调,描写了佛鼓之声。鼓声或激越或深沉,或徐缓或急骤,变转多端而传响无边,让人感觉到菩提清音的普醒迷惘的意义。“那是人间的鼓声,但好象不是人间,是来自天上或来自地心,或者来自更邀远之处。”离示佛法无边灵境无限。在《木鱼之眼》中,他描述佛寺法器木鱼时时刻刻圆睁警醒之眼,木鱼之声有一种震动、警示作用,富于修行启示的意味。在《低头看得破》中,他描写一双僧家新鞋被故意弄破,平时大开六个洞眼,隐指着清“六根”守“六戒升而顺“六度’,离示灵妙的智慧;在《木鱼馄饨》中,他赞美老人深夜敲木鱼叫卖馄饨,本身充满了“生活的美’,这是佛性与世俗的融合一体。

在禅之外,林清玄的散文突显出浓浓的情。这情首先是在佛家哲学情怀的观照下,对红尘中的悲苦拥有深切的悲悯情怀。现代社会工业文明带来的'人性的失落,人生的挫折感,生存的艰辛,情感的伤痛,甚至一棵榕树,一株布袋莲的枯死,都会进人他关注的视野。他的笔下有许多下层小人物,破产的农民、退伍的士兵、忙碌的小职员、谋生商贩、三教九流的方外人,甚至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妓、流浪者等等都是主角,《月光下的喇叭手》里的喇叭手,《木鱼馄饨》里的老人,《法圆师妹》里的法圆师妹,《四随》里的乞丐和卖花人……林清玄以细致而真实的笔触勾画了他们的生命履历和内心世界。他们都普通平凡,但有美好的心灵,于是作品中虽然呈现的是一副似乎没有理想的人生,却蕴含着感动人心的情。

此外,还有对深深的亲情的歌颂。在《箩筐》中,作者对父亲、对农民的深情与对土地的深情交织在一起;《红心番薯》又展现了父亲另一层的内心世界:对祖国、家乡的热爱和历经沧桑的忧患意识;《期待父亲的笑》更写出感人的亲子之爱。父亲对儿子的爱不仅体现在生活的琐事上,更体现在言传、身教上。对其母亲的叙写也是如此,除了一般常见的博大的母爱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平凡中蕴藏着一种伟大的人格力量。

亲情之外,还有爱情。《暖暖的歌》抒写爱情,读后使人不禁想起舒婷的《致橡树》。《致橡树》在写爱情的真挚时。不忘各自个体的独立性.而《暖暖的歌》则似乎把这种独立消解了。只剩下爱的交融。在《鸳鸯香炉》中:宝石店橱窗里的鸳鸯香炉,引起作者对童年记忆中的香炉的回忆,那是他“童年记忆的最初”。氤氲的炉香弥漫着温暖和亲情,“夏日夜晚。我们围坐听老祖父说故事,祖父总是先慢条斯理的燃烧那个鸳鸯香炉,然后坐在他的藤摇椅中.说起那些还流动着血泪馨香的感人故事”;“秋色萧瑟,空气中有一种透明的琼。秋叶正红,鸳鸯香炉的烟柔软的似蛇一样升起.烟用小小的手推开寒凉的夜,推出一扇温暖的天空……屡屡炉烟撩拨我的情思,亲情包裹,使我的周身暖意融融”。但作者的情感并不止于此,而是由此升华为夫妻生活 和夫妻厮守。久了就不只是爱,而是亲情。任何婚姻的最后热情总会消退,就像宗教的热诚最后总会平淡得只剩下虔诚;最后的象征是‘一炉香’在空阔平朗的生活中缓缓燃烧,那升起的烟,我们逼近时可以体贴的感觉,我们站远了,还有温暖。结尾处作者满怀深情。用排比句式描述了一个个场景,礼赞一对夫妻的相孺以沫、辛勤劳作,他们就像一盏盏鸳鸯香炉珍藏在作者的记忆里。从鸳鸯香炉里升起的不是炉烟,而是淡淡明朗、丝丝不断、绵延相继的至爱真情。

也许对每个台湾作家而言,特别是那些内心敏感的作家,乡愁永远是他们心中、作品抹不去的主题,从余光中、纪弦等以“乡愁”为主题的诗可见一斑。在林清玄作品中,也时时可捕捉乡愁之情。在《红心番薯》中,他感慨这卑微的番薯联络着乡愁和乡村之根,“永远在乡思的天地里吐露新芽。番薯自身不弃根本,素心不改本色不变,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银合欢》中,他礼赞海峡两岸郁郁的银合欢,并且抒情性追问:“是此岸的种子落到彼岸,还是彼岸的种子被吹送到此岸?生长在海峡两岸银合欢又有什么不同呢?”。这不仅暗示了海峡两岸文化的同根同源血浓于水,而且含有禅的机锋和诗性韵致。

(二)清隽的语言

林清玄作品的语言具有丰厚清隽和高致的美。他善于在巧妙的词汇选择和生动的修辞中营造最诗意精致的表达效果。如“黑夜中的灯光如花瓣里的清露,晶莹而温暖”句中,可谓是从人所寡言处言之,惨淡之心昭然,写尽了灯光的温暖与美丽。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写雾的弥漫,“雾掠过果树,像一条广大的河流般。”写漫山的红叶,“红色的山枫叶在每一处转弯的地方如猛扑过来的湖水.一波又一波连绵不断。”写阳光的灿烂,“阳光的金粉一串串从叶梢间穿过,落在满地的小草上。”写少女的头发之美, “她的头发像披在山上的阳光。”这些新鲜的活脱脱的语言丰姿绰约,令人由衷叹服。

他行文不但构句独树一帜,用语别开生面,排比对偶驾轻就熟,深受传统文化熏染的他善于在古色古香中显现着一种难得的理趣。即在优美的情趣与深沉的意理的结合中滋生出一种抒情美感。

(三)多样的意象

佛的化身——菩提,成了林清玄作品中出现最频繁的意象,不仅是他专门集大成的十本菩提系列,在《白雪少年》、《鸳鸯香炉》、《迷路的云》、《金色印象》等多处存在。菩提由于与佛的千丝万缕关系,所以给读者多带来宁静、平和之美,与喧嚣、浮躁的都市截然对立。

由于对佛、禅的依赖与痴迷,菩提和寺庙是作品中较多出现意象。有时是以菩提和寺庙的安宁与顽强来折射现代受工业文明影响的社会的浮躁;有时则通过寺庙被现代社会改而增加了世俗与商业,寄托一种痛心之情。

夕阳在其笔下,既是宁静、平和、恬淡、美的代表,又是寂寞的代名词。

结语

由于将佛的视角引入散文之中,林清玄的散文与其他一般以写自己身边人、事的散文相比,多了一份悲天悯人之情和大彻大悟之感,深刻而富有哲理。然而,对佛的过度阐释,以及过多佛禅的语言、典故的使用,也使其作品陷入“非佛不成”的窠臼之中。可以说,既是佛禅入文,使林清玄的散文独树一帜、使人感受颇深,但过多的阐释,也让人感受模式化。

参考文献

1.林清玄:《林清玄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

2.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

3.田小华:《美与智慧的融合---佛教之于林清玄散文》,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6期

4.汪苏:《略论林清玄散文的情感取向》,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

(孔惠楠: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