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励志句子 > 雪压枝头的励志句子 正文

雪压枝头的励志句子

时间:2025-05-20 03:26:02

描写雪压枝头的古诗

  看到雪,大家想到什么?你是怎么样写雪的?我们看看下面的描写雪压枝头的古诗,看看古人是怎么样写的吧!

  描写雪压枝头的古诗

  出自唐代崔涂的《除夜/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译文

  跋涉在道路崎岖又遥远的三巴路上,客居在万里之外的`危险地方。

  四面群山下,残雪映寒夜,对烛夜坐,我这他乡之客。

  因离亲人越来越远,反而与书童和仆人渐渐亲近。

  真难以忍受在漂泊中度过除夕夜,到明天岁月更新就是新的一年。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他地、除夕怀乡之作。诗人身在异乡,深感羁旅艰危。

  三、四两句写凄清的除夕夜景,渲染诗人落寞情怀。

  五、六两句写远离亲人,连僮仆也感到亲切,更表达出思乡之切。

  最后两句寄希望于新年,飘泊之感更烈,自然真切。

  全诗用语朴实,抒情细腻。离愁乡思,发泄无余。其中“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一句,从王维《宿郑州》“他乡绝俦侣,孤案亲僮仆”化出。

  本诗作为“万里身”、“异乡人”的深绘,更加悲恻感人。崔《除夜有感》:“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读之如凉雨凄风飒然而至,此所谓真诗,正不得以晚唐概薄之。

  按崔此诗尚胜戴叔伦作。戴之“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已自惨然,此尤觉刻肌砭骨。

  崔长短律皆以一气斡旋,有若口谈,真得张水部之深者。

  如“并闻寒雨多因夜,不得乡书又到秋”、“正逢摇落仍须别,不待登临已合悲”,皆本色语佳者。

  至《春夕》一篇,又不待言。

描写雪的古诗关于描写雪的古诗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彼苍。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雪梅》(二首)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墨客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日暮诗整天又雪,与梅并作非常春。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李颀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狼烟寒,大荒沈沈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

  董役夫,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若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故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描写雪的古诗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早晚望君抱琴至。

  《走马川行馈赠封大夫班师西征》

  作者:岑参

  君不见,

  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玄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班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阁夜》杜甫

  年末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坚定。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野望》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外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纵目,不堪人事日冷落。

  《元稹》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大札。

  《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描写雪的古诗

  惊雪

  作者:陆畅

  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辉。

  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

  注释:

  1.怪得:奇怪,怎么。

  2.晖:阳光,这里指月光照射。

  3.宁:难道。

  4.许:如此,这样。

  译文:

  北风怎么刮得这么猛烈呀,

  屋前面的`院子如同月光照射。

  天上的仙人难道这么灵巧,竟然能够把水剪成花,

  然后散向人间,弄得满天花飞。

  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

  作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

  ①卢梅坡,宋诗人。生卒年不详。“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

  ②降(xiáng),服输。

  ③阁,同“搁”,放下。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④骚人,文人。

  翻译: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

  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描写雪的古诗之夜雪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翻译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赏析

  这首五绝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已。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