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曲村是俯瞰大峡谷的最佳位置。这一段峡谷实在是险峻,北侧紧贴雪山,两岸皆是耸立千仞的悬崖峭壁。峡谷底部不时升腾起上百米高的水雾汽柱,江水奔涌,涛声震天动地。如果来到谷底,举头仰望,真有坐井观天的感觉:天地一下子变得小起来,峡谷是门字形,上方的天空成了一块小小的四方形天井。在峭壁、汽柱和涛声之中,人实在是太渺小了。
这里的瀑流是瀑布群。在峡谷上游急拐弯的端部,出现一处大瀑布,急流奔涌在河床的石槽中,瀑流跌落,声震山谷。主体瀑布高33米、宽62米,中间有一块大的黑色岩石,把瀑流分成两大股。主体瀑布上面的石槽,还连接着一系列小的瀑布和跌水。水流激荡,江水变得像牛奶一样白。再往下又出现了一串大瀑布,瀑布跌落时腾起的水雾足有数十米高,水雾弥漫,难以接近。水流声震山谷,回音轰响,甚至面对面讲话都难以听清。
1.第一自然段是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来写大峡谷的。
2.第二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请用“——”画下来。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坐井观天:________
俯瞰:________
4.第一自然段写的是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来看大峡谷的。
5.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并且背诵下来。
参考答案:
1.地势和地貌
2.这里的瀑流是瀑布群。
3.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从高处往下看
4.俯瞰,仰望
5.略
小学课文瀑布课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并会规范、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背诗歌,积累优美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瀑布的美丽、壮观。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受景色之感染,学语言之优美,并写出节意。
教学难点
体会比喻的确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忆读,调动表象
1.揭题板书。
2.瀑布是一种很美妙的自然景观,相信很多同学都亲眼见到过瀑布,有的同学可能是在电视或其他画面上见过。说一说,在你的印象里瀑布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3.从古至今,有不少文人墨客对绮丽无比的瀑布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你读过哪些描写瀑布的诗文?给大家读读、背背。
4.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瀑布》这首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作品。那么,在叶圣陶先生的笔下,瀑布又是怎样一幅画卷呢?
二、范读,感受氛围
1.听清每一个字的读音。
2.作者描写的瀑布是怎样的?
三、初读,读通诗文
1.多读几遍诗歌,解决不认识的字,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2.,联系语言环境,理解生词。
3.检查读书情况,纠正:“转”等字的读音。
四、精读,体会意蕴
1.再认真地读读这首诗,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反复地读,边读边想象其中的情景,看看你都读懂了什么。
2.检查汇报。
第一节
(1)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指导说出理由)
(2)“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是怎样的呢?(先让学生想象、模仿,再听课件声音)
(3)出示句子比较读。
好像浪涌上岸滩。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风吹过松林。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读后有什么感觉?
像浪涌岸滩之声,惊天动地;像风吹松林之响,震撼人心。(看课件读整节诗)
第二节
(1)读了这一节诗,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2)“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指导说学生自己的想象)(对“衬”的理解:换词读;看看“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是什么样的感觉——课件出示)
(3)看课件读整节诗。
作者描绘瀑布的声音,连用了两个表示打比方的句子:“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在描写从远处看到的瀑布的样子时,又把瀑布比成了“一道白银”。打比方,是这首诗表达方法的一个主要特点。来到瀑布的脚下,作者眼中的瀑布又像什么呢?
第三节
(1)说说作者又把瀑布比成了什么。读了这一节有什么感觉?
(2)第1、2行:读、看课件、做动作、再读。
(3)第3、4行:读、课件欣赏、再读、比较读(去掉逗号有什么感觉)。
(4)男、女生比赛读整节诗。
五、诵读,积累语言
1.远看瀑布,好似白银青山挂;近临瀑布,又似珍珠连玉屏。听其声,浪涌风吹响山谷;观其形,如烟似雾胜仙境。读了这首诗,我们不由自主地要说一声:好美呀!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瀑布的赞美之情,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
2.教师引读,指导背诵。
3.抄写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诗,要求抄正确。
4.图片欣赏。
贵州省境内的黄果树大瀑布,气势磅礴,雄奇壮丽,天下闻名,是我国第一大瀑布。
位于陕西省和山西省之间的壶口瀑布,是我国第二大瀑布。它好似一把利剑,把秦晋高原一分为二,豁开一道深邃的大峡谷,250米宽的河谷变成了只有30余米宽,犹如一个水壶的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