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颐和园中的优美句子 正文

颐和园中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4-30 09:32:56

颐和园经典诗词名句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

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

玉泉流贯墙根

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

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

绣漪桥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绣漪桥,位于颐和园之最南端,亦名锣锅桥,为自水路进入颐和园的门户。联语表现的是绣漪桥周围妩媚诱人的景色。上联写日景:桥宛如一弯黛眉镶嵌在银白色的湖面上,水中倒映着碧绿的万寿山影。下联写月色:水波粼粼,在皎洁如玉的月亮照耀下,湖面荡漾着金色的清波。螺黛,画眉之墨,一种青黑色,此指黛眉。

将桥喻作美人之黛眉,将倒映之青山说成是浮在水面的碧岫,笔墨传神。一丸与千叠相对,足见桥之娇巧与湖之浩瀚。联

颐和园宜芸馆道存斋

霏红花径和云扫

新绿瓜畦趁雨锄

联语清新幽雅:落英缤纷,花径霏红如霞,云雾之中,有人轻轻打扫;瓜田菜地,一片新绿如玉,细雨湿润,有人慢慢锄草。霏红,彩霞般的红色。联语用词简练,“趁雨锄”扣紧“宜芸馆”的命名,表现了清新素雅的风格和主人闲适的心境。

颐和园月波楼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月波楼,在颐和嗣昆明.湖中韵南湖岛上。联语描绘竹林、花枝、沙滩在月色笼罩下的微妙变化,使楼的周围、远近充盈着一片迷蒙幽静的气氛,意境十分柔和淡雅。“月笼沙”三字出杜牧诗:“烟笼寒水月笼沙。”联扣月波楼名,甚切。

颐和园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横跨于颐和园的东堤和南湖岛间,桥由十七个孔券组成,长150米,为颐和园中最大石桥。上联写水上之桥,下联写桥下之水。石桥宛若卧在水上吹不断的彩虹;兰桨使水波回旋,划碎映于水面明亮清澈的月亮。照还空,指桥的十七孔.联语描绘水波、明月,水天一色,使这座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富于神韵和气派。

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

云移溪树侵书幌

风送岩泉润墨池

谐趣园系北京名园颐和园中之园,原名惠山园。饮绿亭为其中一水榭,曾名水乐园。本联构思奇丽:溪边树梢上一抹彩云飘逸而来,好像触及书房的帷帘;山泉随风流至,仿佛润湿了屋中的砚台。书幌,指书斋中的帷幔窗帘。墨池,洗笔的水池,借指砚台.联语赋予云、风以生命和动感,并与表示清幽、宁静的书幌、墨池融为一体,动中有静,清寂中又透着闹意。“移”“送”“侵”“润”四字,恰到好处地写出了雅逸的意境,使景物充溢活力。

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知鱼桥在颐和园谐趣园之东南角,建于清乾隆时。联语通过一看一听将桥下之水景绘得有色有声:明月下,水波涟漪,金光闪烁;风吹水击岸石,发出悦耳的声响。潋滟,水波流动貌。风濑,意为风吹水急。琤琮,原为玉器相击声,此谓水石撞击声。全联咏水,却无一“水”字,显出作者的。“潋滟”与“诤琮”相对,增添了音韵之美。联语用词精巧,秀丽娴雅,令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颐和园宜芸馆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宜芸馆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对联以苔痕、花气为题咏对象,显出其清新淡雅的格调。上联化用“苔痕上阶绿”句意,说石阶周围的青苔刚刚萌发绿色;下联说花气透过竹帘传来静静幽香。砌,即石阶。此联语词凝练,雅而不俗。“绕”、“隔”、“染”、“闻”等动词精巧传神,生动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宜人。

颐和园画中游

幽籁静中观水动

尘心息后觉凉来

画中游在颐和园内万寿山西面。亭倚山岩,楼耀金碧,水木清华,环绕着几曲画廊,游览其中,真有身在画图之感。上联说,寂然宁静之中能体验到水之动,籁之幽,万物无不从容自得。有万物静观皆自得之意。幽籁,幽雅的声音。唐权德舆《酬穆七侍郎早登西楼感怀》诗:“杉梧静幽籁。”下联说,止息了一切杂念,则在繁嚣之中也可直觉地领悟凉意的来临。尘心,凡俗之心,名利之念。宋梅尧臣《送昙颖上人往庐山》诗:“尘心古难洗。”凉,指心灵的安闲自适,即精神的自由。联语启示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耳目之游,还得进一步忘名利、齐得丧、同祸福、等贵贱,无牵无挂,走入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的逍遥境界。

颐和园画中游石牌坊

闲云归岫连峰暗

飞瀑垂空漱石凉

画中游为重檐八角阁,正殿前有石坊。本联表现的`是一幅傍晚太阳下山时的清凉幽静图景:白云飘入山间,连绵青山浓阴高蔽而转暗;飞瀑垂空而泻,使石受漱而凉。岫,山峦。联语由流云而引出山峰,由飞瀑而引出岩石,炼字工巧,“闲”、“归”、“飞”、“垂”几字的选用使白云与瀑布富于动感与情趣。

颐和园霞芬室

爱新觉罗·弘历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

霞芬室,在北京颐和园玉澜堂东配殿。婆娑摇曳的竹影映照在临窗的书桌上,潺潺的山泉声传入室内的砚池中。窗外的竹影、山泉与窗内的书桌、砚池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摇”字“入”字刻划了景物的动态。联语从视觉、听觉、触觉各个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颐和园涵虚堂澹会轩

碧通一径晴烟润

翠涌千峰宿雨收

涵虚堂为颐和园南湖岛上一主要建筑。联语描绘了颐和园雨后清晨的佳丽景色:万绿丛中有一条小径通向幽幽深处,晴空中的云烟显得格外明润;干座峰峦犹如绿色波涛起伏,下了一夜的雨刚刚停息。对联通过一大(千峰)、一小(小径)突出颐和园的碧翠特色,笔调凝练,诗味浓郁,意境幽雅。

(一)花明柳媚:形容春天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景象。

(二)五彩缤纷:五彩指的是: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指颜色繁多,很好看。

(三)姹紫嫣红:姹、嫣指的是: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四)春暖花香:形容春天美丽的景色。

(五)春意阑珊:阑珊指的是:将尽,将衰。指春天就要过去了。

(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七)春暖花香: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花香袭人。

(八)燕语莺呼: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形容春天里大好的'景象。也比喻女子说话声音婉转动听。

(九)百草权舆:指花草萌芽,春天到来。

(十)花枝招展:招展,迎风摆动的样子。形容打扮得非常艳丽。

(十一)柳暗花明:①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暗:指树荫蔽日。明:丽。②也比喻突遇到新的境界或形式。

(十二)春暖花开:本指春天气候宜人,景物优美。现也比喻大好时机。

(十三)雨丝风片:形容春天的微风细雨。

(十四)春风雨露:像春天的风和雨滴露水那样滋润着万物的生长。旧常用以比喻恩泽。

(十五)莺歌燕舞:黄莺在歌唱,小燕子在飞舞。形容春天鸟儿喧闹活跃的景象。现常比喻革命和建设蓬勃兴旺的景象。

(十六)桃李争辉:桃花和李花竞相开放。用以形容春色美丽。出处:元·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三折:“花也,则为你不与那繁花争媚,花也,则为你不同他桃李争辉。”

(十七)春色恼人: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

(十八)春意盎然:春意指的是: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

(十九)红瘦绿肥:绿叶茂盛,红花凋谢。形容暮春景色。

(二十)杏雨梨云:杏花如雨,梨花似云。形容春天景色美丽。

(二十一)花红柳绿:指花木繁茂的样子。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

(二十二)桃红柳绿:字面意思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绚烂的春景。

(二十三)春晖寸草: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父母对儿女的慈爱抚养。寸草:一寸长的小草;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戴心情。

(二十四)桃李争妍:桃花李花竞相开放。形容春光艳丽。

(二十五)春风和煦:形容春天阳光温暖而舒适。

(二十六)春色满园: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十七)春笋怒发:春天的竹笋迅速茂盛地生长。比喻好事层出不穷地产生。

(二十八)春深似海:春天美丽的景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到处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二十九)阳和启蛰:春天来了,过冬的虫豸都活动了。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

(三十)春寒料峭:料峭指的是: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三十一)芬芳馥郁:芬芳指的是:指香气;馥:香气;馥郁:香气浓厚。形容香气非常浓。

(三十二)燕语莺啼: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形容大好春光。

(三十三)草丰林茂:丰,茂都是茂盛,意思是生机勃勃,草和树林长的都很茂盛。形容春天草木生长的非常茂盛,一片生机勃勃的样子。

(三十四)腊尽春回:腊指的是:指腊月,即农历十二月。腊月过去,春天又来了。

(三十五)细雨和风:温和的风,细小的雨。比喻方式方法温和而不粗暴。

(三十六)百花争妍:妍指的是:美、艳。形容繁华盛开,生气勃勃的景象。

(三十七)春暖花开:比喻游览、观赏的大好时机。现在常用来比喻有利于工作或学习的大好形势。出处: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南内》:“春暖花开,命中贵陪内阁儒臣宴赏。”

颐和园课件材料1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长廊、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隐隐约约、姿态不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交流:

交流“风景秀丽”的旅游景点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走进北京的颐和园,到那里去看一看。

板书课题:颐和园。注意“颐”的写法,尤其是左边的笔顺,跟我边说边写。

二、听写字词,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大家都已经学过了,下面咱们先来听写几组词。咱们推荐三位上黑板前跟大家一起写。

长 廊 万寿山 昆明湖

神清气爽 金碧辉煌 姿态不一

1、训练说话“昆明湖、姿态不一”

刚刚前两组词,老师是把两个词说起来说了一句话。最后一组,谁能像老师那样把两个词连起来说一说?

2、 “金碧辉煌”

(1)点拨字形

辉,光也。——《说文》

煌,火状。——《广韵·唐韵》

(2)图片理解

瞧,在阳光的照射下,多么的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3、点拨“廊”、“ 态”的字形

4、堂堂正正中国人,方方正正中国字,请大家对照自己这两个字,试着挑出一个,把字写得更美观一些。

5、概括课文内容

一说主要内容,抓景点

(1)师引导说清楚

你看,这真是有山,有水,有建筑的一处皇家园林啊!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三处景点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内容?你比如说:先讲了——然后——最后——。

(2)抓景点,个别说(两生)

3、二说主要内容,抓游览顺序

(1)自由读文,勾画游览顺序的句子

请大家打开书到87面,快速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2)汇报交流

(3)刚才咱们汇报的句子都在每一段的开头,不仅可以承接上文,又可以引起——下文,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

(4)给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加上文章的首尾段,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课文,提炼中心句

课文就写了这三处景点吗?不止这些,还有一处、两处、三处(副板书:……)所以说:“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浓缩成两个字——美、大(板书)

四、精读品悟,游赏长廊

好文不厌百回读,我们走进课文,去长廊看看吧!

1、个别读,其余同学思考: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师生交流。

3、品读句子,领悟长廊的美

预设一: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 273间。

(1)“绿漆”、“红漆”

颜色美吗?这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能数得清吗?(一眼望不到头)

(2)“一眼望不到头”

再读点拨,“一眼(孩子,还没看到呢,再等会儿。)——望不到头”。

(3)“七百多米长”、“273间”

长也是一种美啊!

(4)点拨观察角度

孩子,你现在是站在什么地方看的啊?——站在长廊里,放眼一望。

预设二: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1)多少幅?几千幅!读出感受

(2)“。”改“!”

其实这里完全可以把“。”改“!”,谁来读一读?你在感叹什么啊!

(3)点拨观察角度

这时的我们又把目光投到了长廊上方的横槛上,这又是在——抬头看去。

预设三: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廊外的美景吸引了你啊。

师生合作读,体会鲜花常开。

4、“神清气爽”

(1)目之所及,手之所触,身之所感让人感觉到——“神清气爽”

(2)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闻闻这朵朵花香,记住这一幅幅图画。再来读一读这个词语。

(3)点拨观察角度:

作者这时带着我们继续——边走边赏,把目光转到了长廊的两旁。

5、渗透观察景物的写法

同学们看,作者依据游览的顺序带领我们参观长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的同时,不断转换着观察的视角:放眼望去、抬头一看、边走边赏。作者叙述得非常有条理,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长廊的美和大。

6、示范说导游词

读得美,背得好!但是说出来不一定比这差。(配合图画说长廊导游词)

7、明确导游词特点

同学们,刚才我变成了——导游,带领在座的各位游客游览了长廊,有意思吧!

五、迁移运用,改写导游词

1、自由读第三段

要求:多读几遍,想想如果你是导游,你会怎么向你的游客介绍?

2、改写导游词出示要求:

用添加符号,直接在书中改。

2、生改写交流

3、出示图片:

4、一生试说

六、作业。

修改第三段内容的导游词,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附:板书设计

颐和园

游览顺序 长 廊 万寿山 昆明湖

神清气爽 金碧辉煌 姿态不一

(大 美)

颐和园课件材料2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方法:阅读、直观课件欣赏、想象、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有关颐和园的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题导入。

1、幻灯片出示文中三幅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的景物?

2、揭题:(板书:18颐和园)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

3、导入:颐和园建在哪里?看图画上各画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1、生自读课文,思考:颐和园写了哪些景点?你最喜欢哪里,想想理由。

2、(幻灯片出示)认读生字新词,了解大意。重点指导:耸、堤、柱、栽、筑、狮等字的读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读成t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3、交流自读情况:

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首尾呼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②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明理由。(教师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课件,带领学生去领略美景,并选择一两个自然段读,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③学生欣赏完课件后谈谈感受。(板书:美、大)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路,领悟结构美。

1、自读第2——5自然段,交流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请同学们用“——”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

②讨论交流,指句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学生动手画画旅游示意图,说说为什么这么画。说说教材中三幅图各对应的段落。

3、再读这些过渡句,抓住动词,领悟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四、齐读全文,整体感知,指导分段。

齐读全文,提示学生:文章是按先总后分再总的方法写的,因此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三大段。

五、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并给生字组三个词。

2、熟读课文,查找有关图片感受景物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回顾全文顺序。

二、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作者来到长廊,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作者又是怎么观察长廊的呢?

(2)长廊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句子知道?(板书:长、美)

(3)出示图片和句子,体会描写方法。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用上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提问:观看图片说说画上有哪些内容?“几千幅画没有哪两面三刀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提问:这句写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栽满、谢、开”看出长廊两旁花木众多、鲜花常开、景色宜人的特点,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点明了长廊的位置在昆明湖的右边。

(4)有感情地齐读全段,按提示分层。

先写怎样来到长廊,从外部整体介绍长廊的长;从内部介绍长廊的美;讲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第一层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 句。)

(5)总结写法,提出自学要求:我们这段是按先读全段整体感知;再说说景物的特点;结合有关图景和语句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并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最后按顺序来分层来学习的。下面我们也按学习这段的方法来自学以下3段的内容。

2、再读课文,思考各景物的特点,说说它们美在哪里,用上了什么描写方法。

3、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一)交流学习“万寿山”部分(第3、4自然段):

(1)说说景物特点,找出最能体现景物美的句子。

万寿山脚下:佛香阁 高 (耸立)

(抬头一看) 雄伟壮丽 (八角宝塔形 三层 闪闪发光)

排云殿 大 、多 (一排排)

金碧辉煌

(向下望)树丛 葱郁……

登上万寿山:(正前面) 昆明湖 静、绿 (像……像……)

(向东远眺)城楼白塔 古老

(2)重点交流: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可出示填空:找出比喻句,这句把昆明湖比作了 和 ,写出了昆明湖 和 特点。“几乎”的意思是 。“滑”字用得 ,因为    。这两句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 。

也可让学生讨论:把“滑”字换成“划”字好不好?

(3)利用课件带领大家去欣赏万寿山的美景。

(二)交流学习“昆明湖”的部分(第5自然段)。

(1) 在昆明湖畔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2) 作者重点描写了什么景物?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板书:桥洞多 石柱多小狮子多、姿态不一)

(3) 想象“姿态不一”的小狮子会是怎么样的?说明了什么?(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昆明湖上的美景。

(5) 课件再次展示昆明湖上的美丽风光。

三、总结全文,学以致用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记叙的。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为我们再现了三处景点的美丽景色值得我们学习。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的风景名胜,大家也去游一游,用上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生动的句子写下来。

四、作业

1、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观察一处家乡的景物,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 长、美

颐和园 万寿山 佛香阁 高、雄伟壮丽

(大、美) 排云殿 大、金碧辉煌

昆明湖 静、绿

十七孔桥 桥洞多、石柱多、小狮子多且姿态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