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描写德州的优美句子 正文

描写德州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5-03 21:05:41

引导语: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美妙的月夜的景色,真实的记录了诗人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可以体现了诗人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我们来学习这首诗其中一些的常考知识点。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常考题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

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

答案:

3.2分 A

4.3分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3分 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6.2分 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 “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

(二)

(一)阅读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7~11题。(共7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解词。(1分):念( )

8、翻译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

9、品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2分)

答: 。

10、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答: 。

答案: 7、考虑、 8、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到庭院中散步。 9、“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 10、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思对即可)

(三)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3-5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

答:

答案: 3、 1 念:考虑、想到 步:散步、漫步(每空0.5分) 4、 2 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5 、3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2分)

(四)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选文的作者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1分)

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盖竹柏影也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答案:4、苏轼,唐宋。(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否则,不得分)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 7、①考虑,想到 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8、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9、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五)

(二) (11分)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⑵怀民亦未寝()

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答: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答:

答案:19、①遂:于是,就 ②寝:睡觉 ③但:只3分,每题1分)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3分,意思符合即可)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六)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19题。8分

记 承 天 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

念无与为乐者 (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

18.翻译句子。3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答:

答案: 17. 高兴地 想 形容水的澄澈18.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19.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解析:苏轼的《记承 天 寺夜游》是名家名作,考查的是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17题考查的是解释加点的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18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要注意重点词语的对译,还要保证句子通顺、无语病。

(七)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译文: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答:

答案: 8、①门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9、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

10、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

(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答案: 7.A 8.D 9.C

2007年山东省德州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2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 月色入户 户 ② 怀民亦未寝 寝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

②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

12.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答案: 10.①门 ②睡觉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1.答案: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

12.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满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九)

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 ) ②月色入户 (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文: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 ___

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答案: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 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 10. B (2分) 11. 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 12.①描写 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 仙 (1分,每对一处给0.5分)?以上共8分 ?

(十)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1分)

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盖竹柏影也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步: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译文:

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答案:4、苏轼,唐宋。(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否则,不得分)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 7、①考虑,想到 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8、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9、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 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 旷达)

(十一)

(一)阅读下面古文,完成7—12题。(1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月色人户 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 隔簋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

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

答案:(一) 7.(2分)D 8.(2分)A 9。(2分)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0.(2分)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每处1分) 11.(2分)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12.(2分)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

一、2003年呼和浩特市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24—27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不以物喜:介词,因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不过

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 B )(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

26.把文中画线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译文: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

27.[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

二、2003年广东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用现代汉语

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④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

)。(3分)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 “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的心境。(2分)

三、2006年河北省邯郸市(课改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4、选文的作者苏轼与其父苏

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盖/竹 柏 影 也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8、把下列句子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

②作者的心境: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四、2006年山西省(实验区)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10分)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把洒 问青天(端起洒杯)

(2)念无与为乐者(考虑 或:想着)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1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答: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答: 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

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五、2007年浙江省湖州市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19题。8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参考答案: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高兴地 )

念无与为乐者 ( 想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形容水的澄澈 )

1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六、2007年浙江衢州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于是,就 )

(2)怀民亦未寝. ( 睡觉 )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只 )

20、把下面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译文: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

21、“积水空明”、“藻、

答: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七、2007年山东省枣庄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八、2007年山东省淄博市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 门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美妙

9.用现代汉语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

译文: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译文:这种心得乐趣只能于山中隐逸的僧侣闲游的人共享又怎么能和俗世中人一起谈论。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答: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

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

九、2007年德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2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1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

户:门

②怀民亦未寝.

寝:睡觉

11. 用现代汉语

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译文: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

②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12.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

的感慨。

十、2007年荆州市

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消散(或“消歇”“散去”))

②月色入户. ( 门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院子(或“庭院”)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只是(或“只”) )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B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② 水中藻、

译文:水中藻、

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描写,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议论。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

轼是受到贬谪的“闲”人,

《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仙”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十一、2007年山东省枣庄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十二、2008年湘西自治州

比较阅读苏轼的两篇作品,完成9 一12 题。

【甲】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l) 左牵黄,右攀苍(黄狗)

(2)念 无与为乐者( 想 )

10.下列句中的“/”广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 2 分)

A.千骑 / 卷平冈 B、酒酣胸胆尚 / 开张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11、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 分)

(l)请写出《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苏轼渴望重新得到皇帝重用的句子。(l 分)

答: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 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答: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 2 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甲境界开阔,表达爱国热情;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到了“月”,甲篇“会挽雕弓如满月”,表现了诗人杀敌报国的英雄气

C.甲中的“天狼”指天狼星;乙中的“闲人”指悠闲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游记,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十三.2009年山东泰安市

【甲】水陆草木之花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7.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陶后鲜有闻

鲜:少

③亭亭净植

植:竖立

④相与步于庭中

步:走

8.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文: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译文: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9.甲文运用了托物言志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4分)

十四.上海市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记承天寺夜游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本文作者是北宋(朝代)的苏轼(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中庭。

答: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到院子里漫步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景。

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十五、(2011真题)临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做6-9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

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⑴月色入户。 户:窗户

⑵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

⑶止.午、未、申三时。 止:仅仅,只是

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工:美妙

7.用现代汉语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安可为俗士道哉?

8.【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5分)         ⑴写月语句:

【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⑵描写方法:

【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9.【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

答:【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

【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德州,它物产丰富,历史悠久。下面我们来看看我的家乡德州

我的家乡德州作文1

我的家乡在山东德州,它的四季都很美,都使我陶醉,就让我给你来讲讲吧。

春天来了,大地换上了新衣,小草从地里探出了头来,大树也披上了自己那件绿色的披风,威风凛凛。看春姑娘带着春风来了,她吹过的每片土地都长出了嫩绿的小草,看那些小朋友,在草坪上打打滚嬉戏,年轻的人们在草地上野餐,看他们多开心呀!

夏天来了,太阳放射出了最灿烂的阳光,照得大地滚烫,大树向老人们招手,邀请他们在自己的身下乘凉。有诗云:“好雨知时节”正在人们酷热难耐的时候,一阵及时雨给人们带来了凉爽,小朋友们有的撑着雨伞,有的穿着雨衣在雨中玩耍。

秋天来了,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农民伯伯们开始忙碌了起来,看看这金黄色的田地,再看看农民伯伯脸上的笑容你一定会猜到今年的收成不错。大树的树的叶子飘落了下来,让我不禁想到望实写的《校园交响诗》里的一个句子:“落花会成为大地的营养,果核也会变成大树的根。”

冬天来了,大地铺满了银色的棉被,大树也换上了银色的西装,由于冬天的温度太低,一家人都呆在温暖的家里,孩子子们也不出去玩了。大家其乐融融这是多么的幸福。

我爱我的家乡,它是最美的,你的家乡是什么样的呢?

我的家乡德州作文2

我的家乡德州虽然比不上北京、上海、深圳那么繁华,但是我还是很爱她,爱她的真诚,爱她的热情。

家乡的人们,是那么的勤劳,质朴。如果你来到我的家乡做客,家乡的人们一定会热情地招待你,并且会为你撕上一只扒鸡,让你大饱口福。

在我的家乡德州,最值得赞扬的就是人们互帮互助的那种精神。比如,谁家缺个油盐酱醋什么的,只要一开口,邻居们准会争先恐后地从家里拿来给你。谁家的大人要出远门,邻居们会微笑着朝你挥着手说:“去吧,放心去吧,我会帮你照顾孩子的。”他们的脸上时常挂满热情。在这些人身上,你会觉得他们好像永远都不会冷漠。纯朴,厚重,热情,真诚,这些特点是家乡人独有的特点。

美丽的家乡除了拥有热情的人们以外,还拥有独特的风景。德州美丽的地方也让人数不胜数,大雁岛、澳德乐、金荷园、长河公园、运河公园等。

我最喜欢金荷园。金荷园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春天,人们在池塘里撒上荷花种子,等到夏天的时候,叶子就会长出来,美丽的花儿也相继盛开。荷花的品种很多,有粉红的荷花,有金黄的大叶莲等等,总之,应有尽有。秋天,荷花谢了,只剩下了一片片孤零零的叶子漂在水中。一阵微风吹来,荷叶微微作响,那声音像是一位音乐家在尽情地歌唱。冬天来了,就连我们人类都很少活动了,可是,谁知道,在那寒风中有一个家族成员正在雪地里玩耍,那就是雪莲。有人说梅花最有品格,最有灵魂,可是,我却觉得雪莲最有品格。我还认为雪莲应该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廉洁。

我的家乡还有一位重量级的代表没有出场,那就是德州扒鸡。你知道,德州扒鸡为什么会深受中外人民的高度喜爱吗?就让我来为你解释吧!第一是干净、卫生,第二是调料全、味道独特。制作德州扒鸡的调料很多,有小茴香、桂皮、大料、葱、姜、蒜等15种调料。当然,还有特别繁杂的工序,才能制做出美味的扒鸡。

我爱我的家乡,希望你有时间来我的家乡做客!

我的家乡德州作文3

我的家乡在德州,那里非常美丽,有远近闻名的'扒鸡、小枣、驴肉等等。

春天,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好像在说:“春天来了。”人们不约而同地来到了中心广场放风筝、跑步、滑轮滑……他们三三两两的玩耍。玩得可高兴了。晚上的中心广场最美了。灯光闪烁,就像画里的仙境一样美。

夏天非常的炎热。柳树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一把乘凉伞。人们在大树下乘凉,凉爽极了。公园的花就像一个个笑脸。百花盛开、芬芳迷人。

秋天,也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农民伯伯种的玉米熟了,我可爱吃了。果园里的鸭梨就像一个个宝葫芦美丽极了。苹果就像一个个红红的灯笼好像在说:“秋天可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冬天来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大地一片洁白。可爱的孩子们在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这就是德州,这就是我美丽的家乡,我爱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德州作文4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德州,它物产丰富,历史悠久。

德州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的西北部,是山东省的北大门。它在历史上就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码头,素有“九达通衢,神京门户”之誉。此处人杰地灵,物产富饶,当地所产的德州扒鸡更是闻名全国,远销海外,倍受中外人士的青睐,凡品尝者无不拍手称绝,被誉为“天下第一鸡”。

乐陵小枣是德州的另一有名的特产,亦称金丝小枣。它品质优异,一般为椭圆形和鹅卵形,平均个重5—7克,核小皮薄,果肉丰满,肉质细腻,又脆又甜。掰开半干的小枣,可清晰的看到由果胶质和糖组成的缕缕金丝粘连于果肉之间,拉长1—2寸不断,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金丝小枣因此而得名。

金丝小枣不仅好吃,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具有滋补身体和辅助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肺虚咳嗽、贫血等病症的功能,是果中的“珍品”。诗人吴泰庞诗中写道:“六月荷花连水碧,千家小枣射红云”。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当时乐陵枣树栽培的盛况和金秋季节成熟的枣树挂满枝头的丰收景象。

我的家乡不仅有着丰富的特产,还有很多名胜古迹,苏禄王墓、夏津点将台,我爱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德州作文5

我的家乡在德州,那里有许多好吃的,好玩的,听我一一给你们介绍吧。

先说吃的吧,扒鸡又香又嫩,咬一口满嘴都是扒鸡的香味儿,还有大西瓜又香又甜,里面都是沙瓤,还有枣、苹果……

再说好玩的:人民公园里有许多有趣的动物:猴子、老虎、孔雀、熊、蛇、长颈鹿。植物园里一年四季都有漂亮的风景:春天开满了金黄的迎春花、紫叶李;夏天开满了雪白的槐花,池塘中的荷花仙子;秋天木瓜树上结满了喜人的木瓜;冬天松柏苍翠,腊梅花儿盛开。

我的家乡不但名吃多多,风景优美,而且有历史悠久的大运河。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还有令我们德州人引以为豪的新能源—太阳能:路灯、水暖、热水器,这些新技术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为世界的节能减排做出很大的贡献。

作为太阳城的小居民,我热切的希望到我的家乡来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