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澄,字彦清,德兴怀来人。父资荣,金末为交城令。国兵下河朔,乃以县来附,赐金符,为元帅左都监,仍兼交城令。未几,赐虎符,行元帅府事,从攻汴有功。年四十,移病,举弟资用自代。资用卒,澄袭职。
澄幼颖敏,为交城令时年十九。有文谷水,分溉交城田,文阳郭帅专其利而堰之,讼者累岁,莫能直,澄折以理,令决水,均其利于民。豪民有持吏短长为奸者,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岁乙未,籍民户,有司多以浮客占籍,及征赋,逃窜殆尽,官为称贷,积息数倍,民无以偿。澄入觐,因中书耶律楚材,面陈其害,太宗恻然,为免其逋,其私负者,年虽多,息取倍而止;亡民能归者,复三年。诏下,公私便之。壬子,复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擢怀孟路总管,俄赐金符,换金虎符。岁旱,令民凿唐温渠,引沁水以溉田,民用不饥。教之种植,地无遗利。至元二年,迁河南路总管,改平滦路总管。七年,入为司农少卿,俄出为京兆总管。居一年,改陕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建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宜令民年四十无子听取妾,以为宗祀计。”朝廷从之,遂著为令。
四川佥省严忠范守成都,为宋将昝万寿所败,退保子城,世祖命澄代之。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会西南夷罗罗斯内附,帝以抚新国宜择文武全才,遂以澄为副都元帅,同知宣慰使司事。比至,以疾卒,年五十八。
世祖尝与太保刘秉忠论一时牧守,秉忠曰:“若邢之张耕,怀之谭澄,何忧不治哉!”游显宣抚大名,尝为诸路总管求虎符宣麻,澄至中书辞曰:“皇上不识谭澄耶?乃为显所举!”中书特为去之。其介如此。
(节选自《元史》卷一九一)
【注】①浮客:指寄居在地主庄园里的外地佃农。②称贷:借钱给人。
③宣麻:唐宋拜相命将,用黄、白麻纸写诏书公布于朝,称为“宣麻”。以后就成为诏拜将相的代称。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籍民户 籍:造册登记。
B.宜令民年四十无子听取妾 听:听从。
C.何忧不治哉 治:治理得好,太平。
D.其介如此 介:耿介。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谭澄治理有方的一组是
①折以理,令决水,均其利于民 ②为免其逋
③壬子,复大籍其民 ④岁旱,令民凿唐温渠
⑤教之种植,地无遗利 ⑥辞曰:“皇上不识谭澄耶?乃为显所举!”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④⑤D.②③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谭澄自幼聪明颖悟,十九岁便承袭父职任交城县令,上任后他压制豪强,扶救贫民,向皇帝反映治理方面的弊端,使皇帝及时采取得力措施,国家和百姓都因此受益。
B.谭澄任怀孟路总管时曾赶上大旱,他发动百姓开沟挖渠,引水灌溉农田,百姓得以度过饥荒;他又教导百姓种田植树,土地都得到充分利用。
C.谭澄文武双全,元世祖曾命他取代严忠范守卫成都子城,他采取积极措施,效果显著;元世祖又任命他为副都元帅,负责抚慰罗罗斯人,但刚一到任,便因病去世了。
D.谭澄为人非常刚强正直,大名宣抚使游显曾经为各路总管向朝廷请求虎符和委任状,谭澄亲自来到中书省辞谢,拒绝了游显的举荐,中书省为此把他的名字划掉了。
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豪民有持吏短长为奸者,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5分)
(2)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5分)
参考答案
8.B(听:听凭,任凭)
9.C(②“为免其通”是皇帝采取的措施,③“复大籍其民”是朝廷的举措,都不属于谭澄治理措施;⑥表明谭澄耿直,也不属于治理措施。①④⑤都属于谭澄任地方官时的治理措施)
10.A(谭澄是承袭叔职当上交城县令的)
11.(10分)
(1)地方豪强中有人掌握着官吏的短处(1分)趁机作奸犯科,(1分)谭澄查出主犯的姓名,(1分)都依法治罪。(1分)(连贯1分)
(2)(谭澄)一到任就掩埋露在外的尸骸,(1分)修缮被烧毁的房屋,(1分)赈济饥饿贫困的百姓,(1分)召集逃亡的人众,(1分)百姓逐渐安定下来。(1分)
参考译文
谭澄,字彦清,德兴府怀来县人。父亲谭资荣,金朝末年任交城令,蒙古军攻下河朔地区,谭资荣率全县归附,被赐给金符,任命为元帅左都监,仍兼任交城县令。不久,又被赐给虎符,为行元帅府事,随从攻打汴京有功。四十岁时生病,举荐弟弟谭资用代理自己的职务。谭资用去世,谭澄又承袭了叔叔的职务。
谭澄自幼聪颖,任交城县令时,年仅十九岁。交城境内有一条文谷河,分流灌溉交城的田地,文谷水北岸的郭帅筑堰独揽水利,多年来人们一直为此事告状,都未获得妥善处理。谭澄以理折服郭帅,令其把水堰决开,使交城百姓的均受其利。强豪之民中有人掌握着官吏的短处,因而作奸犯科,谭澄查出他们的姓名,都依法予以治罪。乙未年登记户籍,官府多以客居的人户登记,等到征收赋税,居民逃散殆尽,官府又借贷给百姓,积下的利息有数倍之多,百姓无法偿还。谭澄至朝迁觐见,通过中书令耶律楚材,向太宗窝阔台面陈利害,太宗为之动情,于是下令免去拖欠的赋税,私人欠下的钱物,年月虽长,也只取一倍的'利息;逃走的百姓能够归回者,免去三年的租税。诏令下达后,公私都称便。壬子年,又大规模登记户口,谭澄把不是长久居住在交城者的户口全部删去,赋税因此能够按时征收。
中统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擢升谭澄为怀孟路总管,不久又赐给金符,可换用金虎符。这一年大旱,谭澄让百姓开凿唐温渠,引来沁水灌溉田地,百姓得以躲过饥荒;他又教导百姓种田植树,土地都得以充分利用。至元二年,迁升为河南路总管,改任平滦路总管。七年,入朝廷任司农少卿,不久又出朝任京兆总管;居官一年,改任为陕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他)建议说:“不孝敬有三个方面,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应该下令,百姓年纪在四十岁以上仍没有儿子的,听凭其娶妻,以接续香火。”朝廷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颁布命令。
四川佥省严忠范守卫城都,被宋将昝万寿击败,退守成都内城。元世祖忽必烈命谭澄取代严忠纪。谭澄赴任后,掩埋抛弃在外的将士遗骸,修缮好被烧毁的房屋,赈济饥贫的百姓,召集逃亡的民众,百姓才渐渐安定下来。这时西南夷人罗罗斯族归附元朝,元世祖认为安定新归附者,应该选用文武全才的人,于是任命谭澄为罗罗副都元帅,同知宣慰使司事。他刚到任,便因病去世了,享年五十八。
世祖曾与太保刘秉忠评论当时各地方长官,刘秉忠说:“如果都像邢州的张耕,怀来的谭澄,还忧虑不能治理好国家吗?”游显任大名宣抚使,曾经为各路的总管向朝廷请求虎符和委任状,谭澄到中书省辞谢说:“难道皇上不认识我谭澄吗?却要由游显举荐!”中书省因此特地把他的名字划掉了,他就是这样耿介。
乌古孙泽,字润甫,临潢人。泽性刚毅,读书举大略,不事章句,才干过人。世祖将取江南,泽以选输钞至淮南饷军,丞相阿术见而奇之,补淮东大都督府掾。至元十四年,元帅唆都下兵闽、越,见泽,与语而合,即辟元帅府提控案牍。十五年春正月,击潮州,守将马发备御甚固,泽曰:“潮人所以城守不下者,以外多壁垒,为之援应也。第翦其外应,潮必覆矣。”乃分兵攻其一大垒,破之,余垒尽散走,二旬而潮拔,马发死焉,唆都还军福建。
夏五月,诏立行中书省于福建,以唆都行参知政事,泽行省都事,从朝京师,命知兴化军,赐金织衣,赏其善谋也。继改兴化军为路,授泽行总管府事,民歌舞迎候于道曰:“是吾民复生之父母也。”喜极而继以泣。郡新残于兵,白骨在野,首下令掩埋之;又衣食其流离之民,有弃子于道者,置慈幼曹籍而抚育之。郡中恶年少喜为不义,以资求窜名卒伍,冀后得计功授官。官吏恐激变,不敢诘,泽悉追毁所授,诛其尤无良者,贪暴始戢。泽又兴学校,召长老及诸生讲肄经义,存乡饮酒礼,旁郡闻而慕之。兴化故号多士,士咸知向慕。
御史台言:“乌古孙泽奉使知大体,如汲长孺;为将计万全,如赵充国。可属大任。” 诏擢为海北海南廉访使。故例,圭田①至秋乃入租,后遂计月受之。泽视事三月,民输租计米五百石,泽曰:“夫子有言,事君者先其事,后其食。吾莅政日浅,而受禄四倍,非情所安。”量食而入,余悉委学官,给诸生以劝业。常曰:“士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身一布袍数年,妻子朴素无华,人皆言之,泽不以为意也。
至大元年,改福建廉访使。泽宿有德于闽,闽人安之。有芝五色产于宪司之澄清堂,士民以为泽之所致。以母年逾八十,求归养长沙。岁余,母丧,泽以哀毁卒。泽积官自承直郎至中大夫,谥正宪。
(节选自《元史》)
【注】①圭田:古代供卿、大夫、士祭祀花费用的田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翦其外应,潮必覆矣 翦:除掉。
B.诛其尤无良者,贪暴始戢戢:收敛。
C.官吏恐激变,不敢诘 诘:责问。
D.可属大任 属:嘱咐。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乌古孙泽“为官仁爱”的一组是( )(3分)
①白骨在野,首下令掩埋之 ②读书举大略,不事章句
③又衣食其流离之民 ④民输租计米五百石
⑤泽悉追毁所授 ⑥置慈幼曹籍而抚育之
A.①③⑥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乌古孙泽为官敢于惩治贪暴。面对郡里一些品质恶劣、喜欢做不义事情的靑年人,他严厉处置,处死了其中行为特别恶劣的人。
B.乌古孙泽为官非常重视教化。任职兴化路时,他兴办学校,召集长老及诸生讲解经义,举行“乡饮酒礼”,邻郡闻知羡慕不已。
C.乌古孙泽在军事上有谋略。元军攻打潮州时,他主张先分兵各个击破潮州城外做外应的每个营垒,唆都按计击破城外做外应的所有营垒后潮州城被攻破。
D.乌古孙泽为人节俭,为官清廉。他经常说,为官者不节俭就不能保持廉洁;一件布袍他穿了数年,家人衣着朴素无华。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衣食其流离之民,有弃子于道者,置慈幼曹籍而抚育之。
(2)泽视事三月,民输租计米五百石,泽曰:“夫子有言,事君者先其事,后其食。”
参考答案
4.【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
嘱:应为“委托、托付”。
5.【答案】A【解析】②是读书方法,④是治理能力、政绩,⑤表现他不畏强暴,大公无私。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理解文意的能力,能力层级C。
根据上文,原文有“乃分兵攻其一大垒,破之,余垒尽散走”。
7、①乌古孙泽又发给流离失所的贫民衣服食品,那些被遗弃在路旁的婴儿,他设立慈幼曹,登记收养他们。(“衣食”“置”“籍”,“于道者”是倒装各1分,语句通畅1分。)(5分)
②乌古孙泽到任三月,民缴纳给他的租米合计五百石。乌古孙泽说:“孔子教导说,侍奉君主的人,首先是要办好自己的事,然后才领取(自己的)俸禄。”(“视事、输、事、其”各1分,语句通畅1分。)(5分)
【参考翻译】
乌古孙泽,字润甫,临潢人。乌古孙泽泽性情刚毅,读书只求理解其主旨,不拘泥于词句,才干过人。元世祖准备攻取江南,选派乌古孙泽运送钱钞到淮南作为军饷,丞相阿术一见就认为他有奇才,补任他为淮东大都督府的属官。元十四年,元帅唆都进军闽、越,见到乌古孙泽,与他交谈,很合得来,于是就辟任他为元帅府提控案牍。十五年春正月,元军攻打潮州,宋军守将马发防守非常坚固,乌古孙泽说:“潮州人守住城池,不被我们攻下的原因是,城外有许多防御工事作为他们的外援,只要除掉这些外援,潮州城必被攻克。”于是分出一支兵马攻击其中一个大的堡垒,将它攻下后,其他工事的宋军都逃走了。二十天后攻下潮州,马发战死。唆都率军回到福建。
夏季五月,皇帝下诏在福建设立行中书省,以唆都为行中书省参知政事,乌古孙泽为行省都事。后随唆都入京朝见世祖,世祖令乌古孙泽掌管兴化军,赏赐金织衣,来嘉奖他善于出谋划策。那之后兴化军改为兴化路,任命乌古孙泽为行中书省总管府事。老百姓在路上载歌载舞迎接等候他,说:“这个人是让我们重生的父母啊。”百姓喜极而泣。此时,兴化郡刚刚经受战乱破坏,白骨暴露在野外,乌古孙泽首先下令把他们掩埋,又发给流离失所的贫民衣食,那些被遗弃在路旁的婴儿,他设立慈幼曹,登记收养他们。郡中一些邪恶少年喜欢干不义之事,用钱求得在军队列上自己的`名字,希望日后能论功授官。官吏怕激发事变,不敢责问。乌古孙泽取消他们的军籍,追回授予官职,处死了其中那些特别恶劣的人,他们的贪暴行为才有所收敛。乌古孙泽又兴办学校,召集长老及学生讲解经义,举行乡饮酒礼仪。邻郡闻知羡慕不已。兴化原来号称名士众多,名士们都仰慕乌古孙泽。
御史台上奏说:“乌古孙泽奉命任职识大体,像汲长孺一样;为主将谋划周到,如赵充国一样。可委以重任。”于是下诏提升乌古孙泽为海北海南廉访使。按照旧例,作为地方长官的祭田,到秋季才收租,后来却按月征收。乌古孙泽到任三月,民缴纳给他的租米合计五百石。乌古孙泽说:“孔子教导说,侍奉君主的人,首先是要办自己的好事,然后才领取(自己的)俸禄。我来此任职时间不久,俸禄却有四倍,内心不安。”于是他估量自己食用多少来收取粮食,其余的全部交给学官,(让学官)发给学生以便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他常说“:做官的若不俭朴就不能保持廉洁,不保持廉则不能修养品德。”他一件布袍穿了数年,妻子儿女衣着简朴,人们都说他,但乌古孙泽全不在意。
至大元年,改任福建廉访使。乌古孙泽对闽地曾有恩德,闽地百姓安居乐业。有一个五色灵芝生长在廉访司的“澄清堂”,官员百姓认为是乌古孙泽在此执政带来的。因母亲已年过八十,乌古孙泽就请求回长沙奉养。一年后母亲去世,乌古孙泽悲伤过度而死。乌古孙泽做官从承直郎做到中大夫。死后,谥号为“正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幼颖悟,长负直气,读书史,识成败大体。大德四年,为工部主事。蔚州有刘帅者,豪夺民产,吏不敢决,省檄天璋往讯之,帅服,田竟归民。尚书省立,迁刑部郎中。适盗贼充斥,时议犯者并家属咸服青衣巾,以别民伍。天璋曰:赭衣塞路,秦弊也,尚足法耶!相悟而止。有告诸侯王谋不轨者,敕天璋讯正之,赏赉优渥。仁宗召天璋入见,时兴圣太后在座,帝指曰:此不贪贿卜天璋也。后被命治反狱,帝顾左右曰:君璋,廉慎人也,必得其情。天璋承命,狱赖不冤。皇庆初,天璋为归德知府,劭农兴学,复河渠,河患遂弭。改授饶州路总管。天璋既至,听民自实,事无苛扰,民大悦,版籍为清。时省臣董田事,妄作威福,郡县争赂之,觊免谴,饶独无有。省臣衔之,将中以危法,求其罪无所得。县以饥告,天璋即发廪赈之,僚佐持不可,天璋曰:民饥如是,必俟得请而后赈,民且死矣。失申之责,吾独任之,不以累诸君也。竟发藏以赈之,民赖全活。其临事无所顾虑若此。天历二年,蜀兵起,荆楚大震,复拜山南廉访使。人谓公老,必不行矣。天璋曰:国步方艰,吾年八十,恒惧弗获死所耳,敢避难乎!遂行。至则厉风纪,清吏治,州郡肃然。会诏三品官言时政得失,因列上二十事,凡万余言,目之曰《中兴济治策》,皆中时病。既归汴,以余禄施其族党,家无甔储,天璋处之,晏如也。至顺二年卒。
(选自《元史·列传七十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弊也,尚足法耶 法:效法。
B.时省臣董田事,妄作威福 董:监督管理。
C.省臣衔之,将中以危法 中:裁决。
D.至则厉风纪,清吏治 厉:严肃整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反映卜天璋有治事之才的一项是( )
①省檄天璋往讯之,帅服 ②郡县争赂之,饶独无有
③省臣衔之求其罪无所得 ④君璋,廉慎人也,必得其情
⑤恒惧弗获死所耳,敢避难乎 ⑥事无苛扰,民大悦,版籍为清
A.①④⑥ B.①②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卜天璋有胆有识,正直廉洁,从不畏惧豪强,能够秉公执法,所以在吏不敢决的情况下,省里派他前往审理刘帅案件。在审理谋反案件时,皇帝也放心地让他主持。
B.卜天璋勤政爱民,总是为百姓着想,所以当省臣索要贿赂时,他坚决不送,以免给百姓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以致省臣对他恨之入骨,想要寻他的'罪过来治裁他。
C.卜天璋忠君爱国,以天下事为己任,他认为做官做宦,就应当为国分忧,为民着想,生有意义,死得其所。天历二年,他虽年已八十,依然迎难而上,为安定地方做出了重大贡献。
D.卜天璋治理地方,大致有如下特点:采取不扰民的政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兴办学校,整顿社会风气;以民为本,十分注意从百姓角度考虑问题。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饥如是,必俟得请而后赈,民且死矣。
(2)君璋,廉慎人也,必得其情。
(3)竟发藏以赈之,民赖全活。
参考答案:
1.C (中的意思是治裁、陷害。)
2.A (②表现他刚直不阿,③与卜天璋无关,⑤表现他爱国。)
3.B (错在两点:一、怕给老百姓造成沉重负担的意思文中没有;二、不是想要,而是已经这样做了。)
4. (1) 百姓像这样饥饿,如果等到请求被批准再行赈济,百姓就要饿死。(2)天璋是个清廉审慎的人,一定能审出实情。(3)最终打开仓库进行赈济,百姓依靠这个保全了生命。
【参考译文】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幼时聪明颖悟,长大后有正直的气节,读书读史,懂得成功失败的重要原则。大德四年,担任工部主事。蔚州有个叫刘帅的,强横地夺取百姓的田产,官吏不敢判决,行省征召天璋前往审理这件事,刘帅服罪,田产最终又归还了百姓。尚书省成立,升任为刑部郎中。恰值盗贼横行,当时人们议论要让犯人家属都穿青色衣巾,以与其他百姓相区别。天璋说:囚徒满路,是秦的弊端,这还值得效法吗?大家醒悟过来,就打消了这种想法。有人告发诸侯王阴谋造反,皇上派遣天璋审讯这个案子,很优厚地赏赐了他。仁宗皇帝召天璋进宫见驾,当时兴圣太后在座,皇帝指着他说:这是不贪贿赂的卜天璋。后来被命令审理造反的案件,皇帝看着左右大臣们说:天璋是个清廉审慎的人,一定能审出实情。天璋接受命令,案件依靠他而没有冤情。皇庆初年,天璋担任归德知府,鼓励农耕,兴办学校,修建河渠,河患于是消除。改任为饶州路总管。天璋到了以后,听凭百姓自行生产,万事不搅扰百姓,百姓大悦,所辖范围内政治清明。当时省里的官员主管田地的事情,作威作福,任性胡为,郡县官员争着贿赂他,企盼免受罪责,只有饶州没有贿赂。省臣十分憎恨天璋,将要用严刑竣法来治裁他,却找不到他的罪过。县里报告发生了饥荒,天璋立即打开粮仓进行赈济,同僚们认为不可以,天璋说:百姓像这样饥饿,如果等到请求被批准再行赈济,百姓就要饿死。没有申请的责任,我单独承担,不会连累你们。最终打开仓库进行赈济,百姓依靠这个保全了生命。他在事情到来之时就是这样无所顾虑。天历二年,蜀兵发动叛乱,荆楚地区大为震动,天璋又被任命为山南廉访使。人们认为他老了,一定不会前往。天璋说:国家正举步维艰,我八十岁了,常怕死不得其所,又哪里敢躲避灾难呢?就出发了。到达之后,严肃风纪,澄清吏治,州郡变得整饬不乱。恰值皇上下诏让三品官讨论时政得失,他就上书列出了二十件事,共万余言,起名为《中兴济治策》,都说中了当时的弊端。回到汴地以后,他把自己的俸禄施舍给亲戚同乡,家里没有剩什么积蓄。天璋对此十分泰然。至顺二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