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六十x年来,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青藏铁路,一条雪域高原的通天大道,中国缔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铁路;火车不断提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力的强盛,将百年奥运带到了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国度,中华民族将她的气魄带到全世界……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壮举!
3、前进中的艰难险阻,激发着我们的豪情斗志新的千年,新的世纪,新的起点,十八大给我们吹响了进军的新号角,亿万中国人民正向着新的目标奋进。
4、我们以《诗经》关睢的歌喉;以屈原《橘颂》的音韵;以古风与乐府、律诗与散曲;以京剧与秦腔、梆子与鼓词唱您历史恢宏岁月的辉煌,唱响您壮丽的山河亮丽的风景。
5、国旗,是我昼夜难眠的情感,他使每个生命都庄严起来、神圣起来,沿着国旗下的路向前进。
6、我们以刘志丹胸前的那块补丁;以焦裕禄窗前的那盏油灯;以孔繁森雪原上留下的`那串脚印,唱响您的坚韧与顽强,唱响您的灵魂与精神。
7、今天的中国,富庶强大,中华民族自信自豪傲立世界。在喜迎新中国成立xx周年之际,我们当前的任务,就是要加倍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的本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效为重、对事业负责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科学发展,使一切工作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科学发展,民生为先。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做起。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实现可持续发展。
8、国歌,是容纳了神州大地百分之百的乐感,她的每一个音节都凝聚着东方民族的骨气,她的每一个音符都能够滋生咆哮的力量!
9、国庆节来临了,他不时由我们想起祖国的屈辱与辉煌,在这里,我要衷心感谢英雄们,是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小康生活,忠心的感谢您们!
10、敲响那一排铜质的编钟,浑厚而清亮的左音右韵由远及近,穿越五千年悠悠岁月和五十三年缤纷花季,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泛起层层涟漪,响起阵阵回声,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凝结一个主题:祖国母亲!
11、千里马般日夜兼程的超越,看啊!烟花苍茫,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祖国;群峰腾跃,平原奔驰,长河扬鞭的祖国。我们要自豪地喊出:“伟大的祖国,我爱你!”
12、古老的长城挺起不屈的胸膛,奔腾的长江翻卷晶莹的浪花,千里草原回荡深情的马头琴声,拉萨林卡正传来牧民奔向小康的欢歌笑语。于是,我看到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华夏儿女于天地间引吭高歌。欢庆祖国母亲60岁的生日,以共和国儿女的名义,向祖国致意,为母亲祝福。
13、每当唱起这首歌,我们无限感慨。6x年风雨颠簸,6x年历经磨难,6x年锐意改革,6x年中华辉煌,我们豪情满怀,无限自豪地迎来了新中国的6x华诞。
14、国的进步和发展奔腾向前,浩浩荡荡,势不可挡。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卓越创造力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我们坚信,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一定能够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勇往直前的朝着宠伟目标阔步迈进,光荣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把我国早日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5、光阴荏苒,岁月更替,一转眼,我们伟大的母亲--中国,这是多么让人难以忘怀的时刻。回首往昔,我们的祖国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五千年的漫漫征程,一路风雨一路行。
一、学习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体味作者的情感。
2、比较南方雪和北方雪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欣赏文章中精彩的语言,体会语言的深刻含义。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
三、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这本集子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课文的抒情场景围绕南方和北方的雪的对比展开。升腾着的朔方的雪,也是鲁迅的精魂——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
雪是多情的、雪是有灵感的精灵。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此折腰,1924年,北京岁未,鲁迅先生傲立雪中,激情满怀,也写下了一篇独抒性灵的抒情散文——《雪》。
[自主学习]
一、基础识记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磬口()灼灼()凛冽()褪尽()霁()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荷jǐ()páng()徨juàn()念脂粉lián()
3.解释词语。
朔方:
二、整体感知
1.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1)(第1——段):。
2)(第段):。
2、课文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两幅怎样的图景,各有什么特点?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
3.两幅雪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______。
[课堂探究]
(一)研读1——3段。
1、能准确概括江南雪的特点的词语:___________
2、作者通过哪些景物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江南雪景图?
______。
3、作者写怀念中的江南的雪,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来写?
_______
4、“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描写了江南雪的什么特点?
_______
5、“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_______
6、结合全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的作用:
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________
7.作者还描写了雪罗汉的形象,在全文有何作用?包含着怎样的感情?
_______
8.作者在课文开头前三段描写了江南雪景,用意是什么?
(二)研读4——6段。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鲁迅笔下“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画波浪线的句子使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_______
2、段首用“但是”,有什么作用?
_______
3、写出对画线语句的理解。
_______
4.课文4、5、6、三段描写北方雪景,用意是什么?
_______
[提升训练](15分)
陕北的山
①陕北真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地方。说它神奇而美妙,并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下埋藏了多少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富集的矿产资源;也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上盛产了多少瓜果梨枣、五谷杂粮等绿色食品;更不只是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些纯朴善良的山民们和世世代代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而更多的则是因为它的山——神奇而美妙的陕北的山!
②我常常怀疑造物主将世界上所有的山都堆在了这地球的一隅,使陕北成了山的世界,山的海洋!抬头是山,低头也是山;吃的是山,住的还是山;山是生存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寄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
③我生在陕北,长在陕北,曾经和陕北的山零距离地亲吻过。在这茫茫的大山深处,我扶过犁,拾过粪;吞过糠,咽过菜;淌过汗,流过泪。一切都是那么无助,那么渺茫。我对生我养我的陕北的山,鄙视过,厌倦过,一度竟然埋怨起我的祖先为什么不把自己定居在广阔的平原上、浩瀚的大海边、秀丽的江南间,而偏偏要将家安在这贫瘠清苦偏远落后的千山万壑中,使得日后的子孙们在这里永远地受苦受难,千回百转走不出大山,享受不到山外精彩世界的生活!我甚至怨恨大山,诅咒大山,盼望有一天天崩地裂,将这茫茫大山夷为平地;或者乞求上苍有朝一日将这些绵绵山峦搬到天的尽头,使这里的人们再也不要受苦受难了
④但是现在想来,我那时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任性,多么的忘本!如果当初没有汲取大山的营养,没有经过大山的磨砺,没有遵循大山的教诲,我不可能体格健壮、意志顽强;更不可能走出大山。
⑤当你登上高高的山巅,举目四望,视野所及,苍苍茫茫,一望无际。那数不清的梁峁,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像条条巨蟒,像只只雄狮,像头头大象,像个个巨人……盘踞在这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正蓄势待发。那层峦叠嶂的山脉,仿佛是大海的波涛,一浪接着一浪,汹涌不退,大有排山倒海之势。总之,任凭你怎么想像,想像什么就是什么。
⑥陕北的山胸襟开阔,无私无畏,可以容纳世界的一切,包容人间万象。如果你走错了路,做错了事,它并不记恨你、抛弃你,依然像慈祥的母亲一样,紧紧地把你揽在怀里,教育你、鼓励你、引领你重新振作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夜晚,睡在大山里就像睡在慈母的怀抱一样,是那样的温馨,那样的甜蜜。
⑦如果你坐在高高的山巅,细细地观察,认真地品味,这广袤的高原就像一泓清澈的湖水,一尘不染。没有喧闹,没有嘈杂,一片寂静,远处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鸟叫、机器声,升腾起几缕袅袅炊烟,使空旷寂静的大山显得更加静寂。如果你疲惫了,烦恼了,不妨走进大山,走上这高高的山梁,在那儿坐一坐,歇一歇,躺一躺,吸一吸清新的空气,接受一下山风的抚摸,你的精神会顿时为之一振,心灵得到了净化,一切疲倦和烦恼早已抛到九霄云外,蓦然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⑧我忽然明白了,陕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为什么走出了像李自成、刘志丹、谢子长这样的无数英雄豪杰和革命志士;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和百唱不厌的像《走西口》、《东方红》等信天游歌曲;为什么毛泽东主席将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解放战争的总后方选在了陕北,而且在这里一住就是13年;为什么陕北人是那样的、豪放,那样的纯朴,那样的勤劳,那样的坚强!
1.第①段画横线部分强调的重点是什么?(2分)
_______
2.结合具体语境,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睡在大山里,为什么“就像睡在慈母的怀抱一样”,让人感到“温馨”而“甜蜜”?(2分)
_______
(2)走进大山,心灵为什么会得到“净化”?(3分)
________
3.文章第③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
4.结尾的四句“为什么……”,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悟?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