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规范、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根据答题的方法和语序,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写给秋天
罗兰
尽管这里是亚热带,但我仍从蓝天白云间读到了你的消息。那蓝天的明净高爽,白云的浅淡悠闲,隐约仍有北方那金风乍起、白露初零的神韵。
一向,我欣仰你的安闲明澈,远胜过春天的浮躁喧腾。自从读小学的童年起,我就深爱暑假过后,校园中野草深深的那份宁静。夏的尾声已近,你就在极度成熟蓊郁的林木间,怡然地拥有了万物。由那澄明万里的长空,到穗实累累的秋禾,就都在你那飘逸的衣襟下安详地找到了归宿。接着,你用那黄菊、红叶、征雁、秋虫,一样一样地把宇宙染上含蓄淡雅的秋色;于是木叶由绿而黄而萧萧地飘落,芦花飞白,枫林染赤,小室中枕簟生凉,再加上三日五日萧萧秋雨,那就连疏林野草间都是秋声了!
想你一定还记得你伴我度过的那些复杂多变的岁月。那两年,我在那寂寞的村学里,打发凄苦无望的时刻,是你带着哲学家的明悟,来了解慰问我深藏在内心的悲凉。你让我领略到寂寞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于是那许多唐人诗句,都在你澄明的智慧导引之下,一一打入我稚弱善感的心扉。是你教会了我怎样去利用寂寞无聊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
你接收了春的绚烂和夏的繁荣,你也接收了春的张狂和夏的任性;你接收了生命从开始萌生,到稚健成熟,这期间的种种苦恼、挣扎、失望、焦虑、怨忿和哀伤;你也容纳了它们的欢乐、得意、胜利、收获和颂赞。你告诉我: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样,由绚烂到平淡,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彩色喧哗终会消隐。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体尝。因为到了这一天,树高千尺,叶落归根,一切终要回返大地,消失于那一片渺远深沉的棕土。到了沉埋在秋的泥土中,去安享生命最后的胜利,去吟唱生命真实的凯歌!
生命不是虚空,它是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的真实而具体。因此,你应在执著的时候执著,沉迷的时候沉迷,清限的时候清醒。
如今,在这亚热带的蓝天白云间,我仍读到你智慧的低语。我不但以爱和礼赞的心情来记住生命的欢乐,也同样以爱和礼赞的心情去纪念——生命中难得出现的那几年的刻骨的悲酸与伤痛。
而今后,我更要以较为冲淡的心情去了解,了解那属于你的,冷然的清醒,超逸的豁达,不变的安闲,和永恒的宁静!
——摘自南方出版社《时文选粹》第四辑有改动
1.本文的作者是以“爱和礼赞”的心情写秋天的,纵观全文,概述一下,作者为什么“爱秋天”、“礼赞秋天”?(3分)
2.秋天是四季中颇受人们青睐的一个季节,这篇哲理散文没有只停留在描写秋天的景色上,而是集中笔墨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种种感悟。试根据文中相关语句,回答:作者从秋天得到了哪些人生启示?
3.文中画线的两处句子非常相似,仔细品味却又不同,试述一下,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两句话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4分)
4.本文语言优美凝练,富有诗意。读了全文,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两处?请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标出①、②的序号,并分别说出你喜欢它们的理由。(4分)
《写给秋天》阅读答案
1、(1)秋天的景色很美,使人感觉“安闲明澈”。(2)秋天和“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伴我度过那些复杂多变”的岁月。(3)秋天具有超强的容忍性。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和高度概括的能力。能紧紧抓住题干中的“纵观全文”、“概述”等词语,进行整体阅读与感知。
评分标准:按每点1分,写对一点得1分,意对即可。
2.、(1)秋天教会了他“怎样去利用寂寞无聊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2)秋天告诉他“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祥,由绚烂到平淡”。(3)秋天使他懂得“生命不是虚空,它是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的真空而具体”。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排除相关的干扰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阅读时,要抓住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的句子,进行思考、辨析。
评分标准:按每点1分,写对一点得1分。
3、参考答案:前者主要是以此引出下文,后者主要是呼应开头,总结上文。它们的位置不能互换,因为前者在开头,强调的重点是“你的信息”,以此引出下文,后者则是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总结出秋的“智慧的低语”的。所以不能互换位置。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感悟能力。
评分标准:前一问2分,后两问共2分,意对即可。
4、答案要点:选出句子,可以从修辞手法、作者感情或自己的感悟等方面去分析。
①提心吊胆地说真话那阵,说了那么多,毋庸提心吊胆便可倾吐真话这阵,却什么也懒得说。
②我曾到那间空间极小的贮藏室去看他。我们交流得很畅快,眼波的流动中有许多的情谊。现在他有三十倍大的空间,我却不去迈那门槛。他也不来请我迈那门槛。似乎也并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只是不再有那么多的情感了。淡了,薄了,甚至弥散了。
③据说人情似纸的“纸”现在不是“秀才人情纸半张”的那“纸”,而是赵公元帅笔下的那“纸”,即通货。社会的物质繁荣据说必须付出精神沦丧的代价。又据说落伍者看来是精神沦丧,而先锋眼中却是可喜的精神瓦解,但先锋们犹未能指出旧精神瓦解后应诞生的新精神究竟是什么,有的先锋中的先锋则说只需要瓦解无需重构“凤凰涅槃是可笑的,凤凰只应焚毁,何必重生?”
④我却仍愿抓住一点自认为是永恒的东西,哪怕只有游丝般微弱。那永恒的东西里就有人情,似纸的人情。纸很薄,却可以写情书,写诗,写温情的句子,写必要的问候,当然还可以画画儿,可以折成一只船,放在小溪里,任其顺细碎的波浪旋转着漂向远方。
⑤记得一年前到纽约的头一天,傍晚十时分,曼哈顿万家灯火中,也有了我小小的一盏。在简单而舒适的下榻处,桌上有小小的卡片,卡片上写着温暖的句子。人情似卡片么?我却自去冬以后,再没给留下卡片的人寄去哪怕是一张薄薄的纸。我总埋怨着别人的情在淡在薄在弥散,自己呢?从别人的眼中看我,该也吃了一惊吧,怎么会变成了这样?比以前冷,比以前硬,比以前懒,却比以前更会为自己辩解。
⑥以前的时代,人情或许似醍醐,厚重粘稠?如今是人被纷至沓来的信息和事务碾扁熨平的时代,人情随之也轻薄寡淡了,人更多地依靠内心的支撑而更少希翼,心外的扶持。人类进步而人情在萎缩,真的么?
⑦也许是因为现在“移情”的条件好多了,可以移向唱片、电视和电脑,移向在古董和假古董,移向需要每天饲食的猫、鸟、鱼、兔,移向需要浇水剪枝施肥换盆的花草,移向小小的邮票,移向书报,总之可以更彻底地从活生生的人面前移开去。
⑧但心中仍不免时时逸出一丝两丝一缕几缕一片几片的活生生的人的沟通欲望,化为思念,化为莫可名状的思思绪,最后就拽过一张纸来,想在上面写一些情,一些别人可能并不呼应并不需要的.字、词、句和标点符号……人情确确实实就是一张纸。
⑨当我从淡薄中想起人家时,人家或许正在从残存的印象中摆脱出去而正在忘却我。曼哈顿的灯火啊,哪一盏下面尚有关于我的一缕思绪?
(选自《时文选粹》第2辑,有删改)
1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3段中的三个“据说”含义相同,都表达了作者的否定态度。
B.第47段连续用多个“移”字,表达了作者对当今人们种种“移情”生活习惯的痛惜之情。
C.第3段“凤凰只应焚毁,何必重生”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先锋中的先锋”的观念的讥讽态度。
D.第9段后一句的意思是:一年前曾经给予我温情的曼哈顿,现在已经没有人挂念我了。
17.纵观全文,最能体现文章标题“人情似纸”意思的一段是(3)
A.第2段 B.第4段 C.第8段 D.第9段
18.文中说“人情确确实实就是一张纸”,请你就作者的这一观念写上简洁的批注,表达你的评价和看法。(含标点不超过40个字,4分)
2011年广西区玉林市、防城港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8.从人情的表现形式角度和从人情的厚薄角度谈均可;从肯定或否定角度谈均可;如从语言、修辞、结构等表达式角度谈则不得分。表明评价对像1分,表明评价观点1分,说明理由2分。例如:1现实中表达感情的途径还有很多2分,并不只是通过纸和笔2分。说当今社会人情似纸淡薄有些言过其实2分,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情浓于水的现像比比皆是2分。现如今人情也许确实比以前淡薄了1分,但不必失望和伤感1分,社会总是要发展变化的2分。
经验1:作文稳中求新法
作文一直是我的弱项,影响着我的语文成绩。我尝试过很多办法去提高自己的作文成绩,但效果还是不大。想了很长时间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考场作文和文学创作是不一样的,文学创作可以让你自由发挥,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但考场作文不是这样。
“带着脚镣跳舞”,你跳舞再好,也会有一个束缚,无法轻易跳出这个框来,每年的高考都会有满分作文,这些作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很新颖,但我认为这是极具冒险性的。100篇追求创新的作文中,极可能只有一篇是创新的,所以“稳”是最重要的。
怎样做到“稳”呢?我认为至少有两点要求:
一是主体要鲜明。议论文要像议论文,记叙文要像记叙文,不要写成四不像的东西。
有很多同学喜欢在考场作文中写散文,我个人认为,散文是一类比较难把握的文体,如果写作者水平很高,文采特别好,散文的确可以作为争取高分的有利武器,但反过来,一旦写偏、写散,得到的分数就会很低。我的作文水平不高,所以较少尝试散文。如果一定要写这类文体,我建议,可以考虑把它糅合到议论文和记叙文中,写成议论散文或记叙散文。只有文体鲜明,老师才能依据评分标准给出分数,而自己在估分时也能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产生太大的偏差。
二是如果写的是议论文,观点要明确,尽量在文章开头的部分提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而不是逐章显志。
关于这一点老师在讲课时也是反复强调,写议论文入题要快,切忌统圈子。一般来讲,评卷老师对作文的开头是比较重视的,他们会认为这样的文章结构稳定,不会跑题,所以应及早亮出观点,传递给老师一个简单明了的信息。
至于求新,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突破:
第一,使用
有时候我们要表达一种观点,用自己的话会显得罗嗦,而恰当地引用一种古语,既言简意赅,又会让老师眼睛一亮,觉得这个学生的知识很丰富,就会赢得好感。
第二,注意文章的立意和思路。
议论文的格式是很固定的,换句话说也很“八股”,第一段提出观点;第二段分析观点,进行论证;第三段联系实际;第四段总结升华,千篇一律,容易让人厌倦。这时,如果你的文章有新的立意和思路,就能吸引住老师的目光。
比如说现在有些作文会在大标题的下面,提示出一句重点的话;有的文章会在结构上有所创新,如分成几个板块,每一块都有小标题,小标题连起来又是一首诗,虽然这样在内容上不见得创新,但是在形式上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的作文可能因此得高分。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稳”的基础上。
经验2:作文素材积累法
作文的关键是素材,所以我的方法就是作文素材积累法。
我的作文素材主要有四个来源:
第一个来源就是剪贴。学校给我们订了《作文与考试》这本杂志,上面都是一些中学生的范文,都是不错的文章,可以剪下来,把它贴在作文素材本上。
第二个来源,就是《智慧殿堂》和《时文选粹》这两本书。也是比较适合中学生读的,上面有些话比较优美、精彩,可以抄到本子上。
第三个来源,就是在小组里批改的时候,借鉴其他成员的一些好的句子、好的格式,向其他同学学习。
第四个来源,就是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抄抄这些作文中的一些精彩的句子,或者借鉴他们的构思、思路。
为什么要把这些积累到一个本子上呢?因为这样翻阅起来比较方便,如果你把它们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背起来不方便,如果你把它们都放在一起,就可以集中来背。
考试之前你可以多背一点美文,提前进行构思,搭一个骨架,从你的素材本上找到平时积累的好素材,把它给填上去,再给它添上“血”,画上“肉”,这样就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你肚子里有东西,写的`时候你才能下笔如有神。
分享3:作文提升思想深度法
我以前写作文只是堆砌一些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词句,用大段空洞的排比造势,后来发现这种作文得分的偶然性很大,去掉一些浮夸的内容后,真正有思想的东西很少,而思想的深度才是作文的精髓。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觉得这里的“诗书”其实并不仅仅是指一些比较华丽的词句,更多还是指思想上的深度。
此外,我们还应该多读一些文章,尤其是一些杂文,在放松精神的同时思考一些学习之外的事情,对人生、对社会形成自己的看法。有思想的人不仅下笔会透出一种深度,而且整体语文水平甚至个人气质都会有所不同。
以上是我总结的一些方法,其实学习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无意识的劳动,远不是一两种具体方法所能概括的。我认为“学贵有方”,也相信“学无定法”。当某种适合个人的方法成为一种习惯后,学习就不再枯燥无味了,而是真正成为一种乐趣。
经验3:广义积累法
语文的学习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积累和积淀,然而积累并不仅限于字音、字形、近义词、成语、病句、作文素材。
对于阅读,也应该像学习数理化那样用错题本来不断地积累、总结做错的题目,特别是现代文阅读的客观题。做完一篇阅读后,要像对数学题一样仔细分析自己做错的地方,看看自己掉了出题人精心布下的哪一个陷阱中,并引以为戒。我总结出了这么几条经验:
注意区别“形态”和“形态特征”、“信息”和“信息技术”,留心这种偷换概念的情况。在一篇有关中国人起源问题的阅读中,有一个选项说华北地区现代蒙古人和北京猿人某些牙齿和骨骼形态是一样的,而原文中提到的却是形态特征相同,这就是偷换了概念。
注意“A其中包括××”和“A由××构成”的意义是不同的。
注意“A对B的作用”是否被曲解为“AB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每天坚持做2—3篇现代文客观题,阅读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仅是为考试中那4道选择题作准备,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提高解答理综题的读题效率和审题准确性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大量的阅读也能开阔你的眼界,拓展你的知识面。
总结:选材需“典新”
写作时应能从平时大量丰富的现实生活和阅读积累中筛选、提取出相关材料,有层次地把它们绘成一个个画面,或组织成一段段精辟的议论,从而使文章深刻、出彩。
对与表现主旨不相干的材料,再生动,再吸引人,也要坚决舍弃。
议论文材料选用要求简明扼要,不要纠缠于个别事例,更不能陷入对具体人事的叙述和描写;
记叙文则材料形象生动,有时需要泼墨如云,有时又要显得惜墨如金。
选材必须典型,“典型”就是指能够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
选材四步
①关注社会热点、焦点,这是时代活水。
②留意日常生活,往往从自己生活的圈子中选材。
③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显示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两方面取材:课外与课内。
④虚拟材料,如写童话、写小说、写寓言、写剧本等都是采用嫁接法。
秀才会选材
①关注社会热点、焦点。
②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
③发挥自己想象,寻找虚拟题材。
高考作文选材应立足于现实、关注生活,平时的材料经过点缀亦可平中见奇。有素材后不仅应注意“点”的详写,而且应有面的略写,显得张弛有度,从容不迫。才能在高考场上出人意料又极具生活情趣和思辨色彩。严格选材,有时并非以大取小或以多见长,而是要“为我所用”,用出特色,用出个性,再用到恰到好处。
严格选材,精心开掘是高考作文拿高分的重要途径,只要考生在此多投入,就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