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秋声赋中的优美句子和赏析 正文

秋声赋中的优美句子和赏析

时间:2025-05-13 01:27:08

关于古诗词1

《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宋·欧阳修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小楼西角断虹明。

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

凉波不动簟纹平。

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关于古诗词2

乘一叶孤舟,重游历史长河。最摄我心魂的,依旧是那嫽人的古诗词。

——题记

抬头,便会想到“一行白鹭上青天”;俯首,便会想到“疑是地上霜”;观河,便会想到“一江春水向东流”;叶凋,便会想到“我言秋日胜春朝”。

古诗词,我喜欢。吟一首《江南好》,优美的意境令人流连,我喜欢。唱一首《龟虽寿》,“老当益壮”随机浮现在眼前,我喜欢。哼一段《无题》,无私奉献,蜡烛春蚕,我喜欢。

在我看来,白话文太过单调,文言文太过枯燥。唯有古诗词,我打心眼儿里喜欢。遇到挫折想打退堂鼓时,想想杜甫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满腔的热血,那豪情壮志,我欣赏,我敬佩,我说要向杜甫学习,我要吃透这句诗,我要奋发,要拼搏,我也想在努力的汗水挥洒过后,一览成功的喜悦!

从诗词中,我看到了美,无与伦比的美,独一无二的美。

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我看到了;孔子那“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壮志,我看到了;李白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我看到了;李清照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惆怅,我看到了。

夜深人静之时,我细赏古诗词,皎洁的月光洒下凄美的种子,我徜徉在小巷中,抒写出“散荃染别离,落苕抑割舍”的原创。哦,可爱的古诗词,领我步入美妙,怡人的意境。

日落黄昏之迹,花败叶凋之痕,皆被古诗词揽入心中。阅读后,便刻入了我的灵魂。轻吟“我是断了线的纸鸢,无人懂就任其消散。化为一缕炊烟,岁月将其搁浅,又拂诗篇,可别越走越远。有了姽婳般的这些字眼,我不再是断弦。风又澜起,我的心扉不散。”

从古诗词中,我学会了好多。我知道人生不可能风平浪静。既然这样,那我就学会承受,携手我最爱的古诗词,与所谓的命运抗衡!我的世界,只有一叶孤帆,风浪太大。我曾因此而沉沦,是古诗词教会我要坚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立誓要惊起人生中最美的那道波澜!

未来的航程,不会一帆风顺。我有古诗词,我会稳坐我的小船,为梦而扬帆。“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小草尚此坚强,我自然不该怯步。我们大家,都该如此。古诗词,对你,言无尽、情更是无尽!

关于古诗词3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 吴均《山中杂诗》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 高骈《对雪》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 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kk!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 卓文君《白头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 李贺《李凭箜篌引》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 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竹马踉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 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 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 杨万里《夏夜追凉》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乱蝉衰草小池塘。 ——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 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 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 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 李白《谢公亭·盖谢x范云之所游》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 姜夔《疏影·苔枝缀玉》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 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 李颀《望秦川》

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 —— 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 —— 范成大《浣溪沙·江村道中》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 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南山截竹为v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 李颀《听安万善吹v篥歌》

疏梅带雨开,瘦竹随风摆,雨和风着意好,为我安排。 —— 沈自晋《玉芙蓉·雨窗小咏》

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 白朴《天净沙·冬》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 李东阳《柯敬仲墨竹》

柳梢残日弄微晴。 —— 周邦彦《浣沙溪·翠葆参差竹径成》

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 —— 李邴《汉宫春·梅》

月色穿帘风入竹,倚屏双黛愁时。 —— 顾浮读俳仙·月色穿帘风入竹》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 —— 王沂孙《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

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 —— 孟浩然《都下送辛大之鄂》

湘娥竹上泪痕浓。 —— 辛弃疾《浪淘沙·赋虞美人草》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 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 史达祖《留春令·咏梅花》

蓼岸荻花中,隐映竹篱茅舍。 —— 《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 —— 王勃《送卢主簿》

大雪北风催,家家贫白屋。 —— 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 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 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 —— 林景熙《冬青花》

想文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 —— 姜夔《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三径西风秋共老,满庭疏雨春都过。 —— 张宁《满江红·题碧梧翠竹送李阳春》

砌花含露两三枝。 —— 顾浮读俳仙·月色穿帘风入竹》

关于古诗词4

《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唐:宋之问

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

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

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途中立春寄杨郇伯》——唐:窦常

浪迹终年客,惊心此地春。

风前独去马,泽畔耦耕人。

老大交情重,悲凉外物亲。

子云今在宅,应见柳条新。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唐:韦元旦

灞涘长安恒近日,殷正腊月早迎新。

池鱼戏叶仍含冻,宫女裁花已作春。

向苑云疑承翠幄,入林风若起青苹。

年年斗柄东无限,愿挹琼觞寿北辰。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唐:李适

金舆翠辇迎嘉节,御苑仙宫待献春。

淑气初衔梅色浅,条风半拂柳墙新。

天杯庆寿齐南岳,圣藻光辉动北辰。

稍觉披香歌吹近,龙骖日暮下城闉。

《立春偶成》——宋:张轼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唐:宋之问

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

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

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立春》——宋:王镃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唐: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立春内出彩花应制》——唐:崔湜

澹荡春光满晓空,逍遥御辇入离宫。

山河眺望云天外,台榭参差烟雾中。

庭际花飞锦绣合,枝间鸟啭管弦同。

即此欢娱齐镐宴,唯应率舞乐薰风。

《立春》——唐:韦庄

青帝东来日驭迟,暖烟轻逐晓风吹。

罽袍公子樽前觉,锦帐佳人梦里知。

雪圃乍开红菜甲,彩幡新翦绿杨丝。

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帖绣楣。

《人日立春》——唐:卢仝

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

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

《汉宫春立春》——宋: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是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卖花声立春》——清:黄景仁

独饮对辛盘,愁上眉弯。

楼窗今夜且休关。

前度落红流到海,燕子衔还。

书贴更簪欢,旧例都删。

到时风雪满千山。

年去年来常不老,春比人顽。

《腊里立春蜂蝶辈出》——宋:杨万里

嫩日催青出冻荄,小风吹白落疏梅。

残冬未放春交割,早有黄蜂紫蝶来。

《立春》——宋:宋庠

曾见青旗上苑回,瑞幡仙萼翦刀催。

朝来独曝茅檐日,且暖蓬心一寸灰。

关于古诗词5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相思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箇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佚名《诗经周南关雎》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裏人。-陈陶《陇西行》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关于古诗词6

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

作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问刘十九

作者: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梦江南·昏鸦尽

作者: 纳兰性德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

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点绛唇·黄花城早望

作者: 纳兰性德

五夜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

时此茫茫,不觉成长叹。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

惊雪

作者: 陆畅

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辉。

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

观猎

作者: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关于古诗词7

《劝学》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是位的理学家。他认为诗歌是“感于物而动,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因此,他的诗常常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一种做人治学的大道理来,带有很强的警策性、劝诫性的理趣特征,但又不堕理障,富于情趣。《劝学》便是一首感慨光阴易逝,劝诫青少年不虚度年华,奋发进取的作品。

前两句直接点明题旨,突出了“劝”的内涵。“少年易老学难成”是从光阴荏苒、易逝的角度来“劝学”。“少年易老”是指少年郎的韶华转瞬即逝,错过了宝贵时光就很难成才了。诗中的“老”字带有夸张的成分,突出了光阴易逝的特征。“一寸光阴不可轻”是从珍惜光阴的角度来“劝学”。“一寸光阴”是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使人们从可感可触的体察、认识中来理解光阴的重要性。这两句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珍惜光阴的重要意义。

后两句则改直接劝诫为间接劝诫。诗人选取了两个富于典型意义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了光阴的迅捷、易逝,渲染了珍惜时光的重要意义。未觉句是用谢灵运诗“池塘生春草”的典故。“秋声”语出自欧阳修的《秋声赋》,指黯淡、萧条、凄凉的景色和悲愁的情绪。春梦未觉而秋声已到,阶前已是一种秋风飒飒,树叶飘零,“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的萧索景象。作者以“秋声”为喻,形象地揭示了光阴蹉跎的后果,从反面间接地启示人们:光阴易逝,蹉跎日老,“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首诗前两句明理,理寓于情,后两句抒情,情寓于景。在情、景、理的交融中,情愈显,理愈彰,情致蕴藉,理趣盎然。诗中巧用比喻,形象飞动,颇为高致。

关于古诗词8

诗中有画。诗歌虽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描写唤起联想,展示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卷。

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就是铺彩着色的好例子。连用两组色彩,绿中含黄,青中带白,色彩分明,色调柔和,展现出春天的明媚景色,表现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南宋诗人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形成的视觉冲击;上有碧蓝的天空、艳红的太阳,下有一望无际的莲叶和荷花,以绿衬红,描绘出西湖荷花的靓丽风姿。

北宋词人秦观《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作者连用两组色彩,黄嘴啄红花,燕尾点绿波,不仅引起对色彩的美感和联想,而且生动展现了如画春光、如诗情怀,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诗人用色有时还不局限于一句一联,所写诗词全篇着色。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人意料地用洁白梨花比喻树上积雪,生动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独树一帜,展现出一幅奇异壮伟的边塞图景。

还有的诗不直接用表示色彩的词语,而是以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美。如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苍天、草原、牛羊,这些具有不同色彩的形象构成了一幅苍茫的画面。再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广阔无垠的边陲大漠黄沙漫漫,橘红色的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关于古诗词9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

这是陆游为教育儿子子聿而写的一首短诗。它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却是读书学习的经验总结,因而富有一定的哲理性。

诗的前两句讲古人做学问总是不遗余力的,他们不偷懒,不懈怠,用上了全副心血与精力,从少壮年轻的时候开始就刻苦研读,下足了工夫,所以到老年时在学业上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离开了踏踏实实的潜心追求,离开了青年时代的日积月累的努力,要想得到成功是不可能的。在这里,诗人指出了“少壮工夫”的重要。正如俗语所说:“补漏趁天晴,学习趁年轻。”珍惜青春年华,打好学业基础,以求老来有成,这是古人做学问的一条宝贵经验,它对人们有着普遍的教育意义。

诗的后两句是讲学习的另一种重要规律,就是学习和实践的关系。虽然书本的知识是重要的,必需认真学习掌握。但是光从书本学习还是远远不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这是诗人切身感受之后对晚辈提出的谆谆告诫。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只能得到一些肤浅和皮毛的东西;要求“深”求“实”,获取全面的有用的知识,还要亲身去做,只有得到的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深化,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绝知此事要躬行”,诗的结句果断有力,不容含糊。诗人以决绝的语气强调了“躬行”的重要,这无疑是指导青年读书的正确途径。

陆游的'这首教子诗富有高度哲理性,他以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的这两条读书的重要规律,给予我们很有意义的启发。

关于古诗词10

1.三首古诗词可以按先后顺序分别进行教学,也可以把三首诗词进行比较教学。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难点,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作如下点拨:

《独坐敬亭山》中的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子的意思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变通,如: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够。《望洞庭》中的镜未磨。要让学生知道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忆江南》中的旧曾谙要交待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再引导学生查字词典帮助理解。

在理解词句意思时,应鼓励学生质疑,形成师生之间互相对话的氛围。

3.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说说全诗的大意。如用第一人称来说,用角色对话的形式说,根据提供的画面来说,形成宽松的、相互交流环境。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质量,看是否把诗意理解正确,语言是不是连贯等。

4.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把握每首诗的感情基调。如《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忆江南》,以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朗诵。

5.在理解诗意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通过画画等活动方式,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6.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或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

7.如采用三首诗词比较教学,可以在基本疏通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诗人不同时间所见景物和景物的特点,以及诗人当时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相互比较;对诗和词的形式上作些对比。还可以运用不同的音乐作配音朗诵,借以体会诗人当时的不同心境。

8.教学本组生字,要引导学生自学生字,通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然后教师在班上检查。注意谙读ān,不要读成yīn;亭字下面不要写成子;庭字中壬下面的一横要短。

秋声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呼!草木之无情,有时而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能及,忧其智之所不能行,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盖夫秋之为状也 (情状)

B.有动于中 (内心)

C.必摇其精 (摇落,损耗)

D.亦何恨乎秋声 (遗憾)

【解析】选D。恨:怨恨。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悚然而听之 忽奔腾而砰湃

B.万事劳其形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

C.天之于物 其触于物也

D.淅沥以萧飒 丰草绿缛而争茂

【解析】选D。A项前句中“而”表修饰,后句中“而”表并列;B项前句中“其”为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后句中“其”为指示代词,可译为“那些”;C项前句中“于”为介词,“对于”,后句中“于”为介词,作“在”讲;D项“以”表并列,“而”也表并列。

3.下列词语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B.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C.黟然黑者为星星

D.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解析】选C。“星星”今义为夜晚天空中闪烁发光的天体,此句中指点点白发。

4.下列选项对文段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在文体上属文赋,既有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

B.文章既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又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C.文章对秋状的描绘,是为了烘托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D.作者采用了排比、对偶、对比、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法,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万物的摧残。

【解析】选D。文中没有使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商,伤也”不属双关,这里是由字的声音来进行引申解释。

5.翻译下列句子。

(1)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参考答案:

(1)这就是秋声啊。为什么它要来呢?

(2)那使花草树木摧败零落的本领,不过是秋气所具有的一点点余威罢了。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ぃ3分)

A.盖夫秋之为状也 状:情状。

B.烟霏云敛 霏:很盛的样子。

C.丰草绿缛而争茂 缛:繁茂。

D.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实:果实

16. 下列句子中的“为”的用法与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夷则为七月之律

A.常以肃杀而为心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故其为声也

1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秋状”的?(4分)

参考答案

15.D 结果实

16.B B(B与例句相当于判断词,是。A动词,作为;C被;D发出)

17·秋色、秋容、秋气和秋意等四个方面描写作者所观的“秋状”。

【译文】

我正在夜间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而来,恐惧地侧耳倾听,心想:奇怪啊!初来时淅淅瀝瀝十分凄凉,忽然间奔腾澎湃非常汹涌,犹如波涛在黑夜里翻滚,狂风暴雨突如其来。它碰在物体上,霎鲲o#发出如同金属的撞击声。又如奔袭敌阵的战士,衔枚急走,听不见号令,只听见人马行走之声。我对书童说:“这是什么声音啊,你出去看看吧!”书童回来说:“月亮星星晶莹洁白,银河横挂天边,四周寂静人声悄然,奇怪的声音来自树间。”

我说:“啊,啊,好悲伤啊!这是秋声,为什么要来呢?要说那秋天所呈现的情状:其色忧郁,烟雾蒙蒙云气聚;其貌清明,天空高洁日色新;其气凛冽,刺透肌肉又入骨;其意萧索,高山冷落水寂寞。因此秋天发出的声音就是凄凄切切,犹如人们在发愤呼叫。茂盛的青草在绿地上媲美,美丽的树木郁郁葱葱惹人喜爱。但是草被秋风一拂,颜色就变;树被秋风一碰,叶子就落。那个摧残树木零落花草的力量,只是秋气的一点余力罢了。秋天,是掌管刑法的,在季节上属阴;又是象征用兵的,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所谓天地之间的义气,常常以肃杀作为核心。自然对于万物,是春天生长,秋天结果。因此秋天在音乐上,商声就是主管西方的音调;而所谓夷则,是七月的音律。商,就是伤,万物衰老就悲伤。夷,就是戮,万物过盛就杀戮。啊,草木无情,尚且按时凋零;人作为动物,乃是万物之灵,许多忧愁有感于心,许多事情劳其外形,心中有触动,定会动其神。何况还要想念忧虑那些力不能及、智不能到的事情。这就必然会使红彤彤的脸色变得如同枯木,乌黑黑的头发变得如同繁星。为什么要用不是金石的身躯,去和草木争奇斗胜?应该想想究竟谁是害我们的贼人,又何必去怨恨那不相关的秋声?”

书童没有回答,垂下头已经熟睡,只听得四周墙壁上虫声唧唧,好像因同情我而叹息。

赏析:

《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延及更容易被忧愁困思所侵袭的人,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对人生不易的体悟。全文立意新颖,语言清丽,章法多变,熔写景、抒情、记事、议论为一炉,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秋声赋》是欧阳修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秋在古代也是肃杀的象征,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终止。作者的心情因为屡次遭贬而郁闷,但他借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这一立意,抒发了作者难有所为的郁闷心情,以及自我超脱的愿望。

这篇赋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的对比作为基本结构框架,精心布局,文势一气贯串而又曲折变化,作者从凄切悲凉的'秋声起笔,为下文铺写“有声之秋”蓄势;然后由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写到因人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戕残,由自然界转到社会人生,这是“无声之秋”;最后归结出全篇主旨:“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文章用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文章开头,作者简捷直人地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图景:欧阳修晚上正在读书,被一种奇特的声音所搅动。这简捷的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态中。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同时这种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接下来,是作者对秋声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些形象化的比喻,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个性特点,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

接着作者引出与童子对话,从浮想联翩,又回到现实,增强了艺术真实感。童子的回答,质朴简明,意境优美、含蓄。这里,作者的“悚然”与童子的若无其事、作者的悲凉之感与童子的朴拙稚幼形成鲜明对比,对秋声的两种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于意味。作者在第一段通过悬念式的对声音的生动描绘,点明了文章主题即秋声。文章起始,就写得脉络清晰,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再接着寻根溯源,探究秋声所以形成的缘由。作者自答。秋声,是秋天的声音,作者从秋之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把秋天的到来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风貌和秋之内在“气质”描绘得具体可感,其色颜容貌似乎呈现眼前,其栗冽之气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肤,其萧条之意似已围裹全身。这种秋气,是一种肃杀之气,是让人速生冷颤之气。它只要施展它的一点余威,就会使繁茂蓊郁的绿色变色,葱茏的佳木凋零。这样,通过秋声的描绘和感受把“秋”之威力作了形象化的描绘。

接着,作者又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对秋声进行了剖析和议论。“夫秋,物过盛而当杀。”古代用天地、四时之名命官,如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这是六官。司寇掌刑法。故秋天是古代刑官行刑的季节。在四季中又属阴冷的季节;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从五行来分,秋属金,由古代多以秋天治兵,“沙场秋点兵”,所以秋又有战争的象征;这样,秋天对人来说,意味着有悲凉肃杀死亡之气。从自然界来看,天地万物,春天生长,秋天结实,意味着自然界中生命由盛转衰的过程,人与此同,故有对生命将息的悲叹与伤感。又以音乐为喻,古人将五声(宫、商、角、徵、羽)和四时相配,秋属商,又将五行和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相配,秋主西方,秋属于商声,商,伤也,悲伤之意。夷则,是七月的音律,古音分十二律,夷则为十二律之一。将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夷则配七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律中夷则。”夷,是删刈,杀戮之意。万物由繁荣到衰败,则为自然之规律。作者从自然与社会两方面进行了论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社会的产物,人与自然、社会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从个人出发体验感悟自然和社会。这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

接着作者仍然抓住秋声的主题,通过无情的草木与万物中最有感情,最有灵性的人的对比,抒发议论。作者认为,百般的忧虑和万事的操劳必然损伤着人的身心,内心受到刺激和痛苦,必然损耗精力,更何况是“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呢!这样就容易朱颜易老,乌发变白,“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这就说明了作者之所以感到秋声之悲凉,其根源不在秋声,主要是当时作者面对国家和自己的处境而产生的忧思所致。当时作者被朝廷重用,但想起曾经在政治上屡不得志,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心情郁闷。这样的情绪和秋季气息正相统一,触物伤情,有感而发。

作者蓄积已久的深沉苦闷和悲凉没有人能理解。“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唯有四壁的虫鸣,与“我”一同叹息。此情此景是何等悲凉:秋风呼号,秋声凄切,长夜漫漫,虫声唧唧,悲愤郁结,无可奈何,只能徒然叹息。

此文把写景、抒情、记事、议论熔为一炉,浑然天成。作者叙事简括有法,而议论迂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而语句圆融轻快;情感节制内敛;语气轻重和谐;节奏有张有弛;语言清丽而富于韵律。

作者把无形的秋声写得可见可闻。文章开头便用形象的比喻描写秋夜西风渐起,触物有声,再用星月皎洁、四无人声加以烘托,一萧瑟幽森的画面便呈现在读者面前;最后以“四壁虫声唧唧”收尾,也紧扣住季节的特色。中间两大段用赋体的传统铺陈手法,渲染秋天的肃杀和万物的凋零,抒写对人事忧劳的悲感,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又转喻祸根在人,发挥了清心寡欲的老庄哲学,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此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作者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很大。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秦观《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释

①遥夜:长夜。

②驿亭:古时候设在官道旁,方便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中途休息换马的馆舍。

③梦破:睡梦被惊醒。窥:在隐僻处偷看。鼠窥灯:谓饥鼠想偷吃灯盏里的豆油。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词:“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情景相似。

④侵被:透进被窝。

⑤无寐:睡不着。

秦观《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阅读答案

1.“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这两句透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2请解释“门外马嘶人起”暗示出的内容。

参考答案

1.漫漫长夜难尽,孤独、凄凉的愁绪如同如水的长夜一样排遣不去。

2.暗示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白昼艰辛的生活又将开始。

译文

长夜漫漫,四周寂静如水,风很大,驿站的门紧闭。从梦中惊醒,老鼠正偷看着油灯,寒气也透进了被子。睡不着了,门外已传来马的叫声,已有人早起了。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抒发谴谪之恨的词。宋绍圣三年丙子(106年),作者自处州再贬,深秋至郴阳道中,他有诗记其事,其中有一首题古寺壁的诗中云:“饥鼠相迫坏壁中”,与此词所写之境颇为近似。又,词人在郴州旅舍有《踏莎行》词,亦与此词心态相似。依此似乎可以断定此词也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赏析:

《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由秦观创作,是词人在贬谪途中,夜宿寒冷荒僻的驿舍所作。这首词借写夜宿驿舍的况味,诉说旅途的艰辛。具体写的是在漫漫的长夜里,霜风紧吹,饥鼠窥灯,弄得无法安睡。等到天刚破晓,门外驿马长鸣,人声嘈杂,艰苦的长途跋涉又将开始。通过环境的描写和景物的烘托,寓情于景,把旅人的艰辛和谪贬者的`失意表达得真切感人。词作短小而精练,也很有生活气息。

这首词借描写夜宿驿亭苦况诉行旅艰辛。

远离故乡亲人,置身陌生之处,独宿驿亭之中,其内心不平自不待言。词以“遥夜”开头,即表现出流放之人身虽憩而心未稳,一夜辗转无眠觉得夜色太深、夜程太久的特有感受。 “沉沉如水”的比喻,别有深意。时当深秋,水已寒凉,以夜沉如水为喻,透出词人内心的寒凉疲惫之感。接下一句,交待夜里凉意来源:原来的阵阵秋风借着夜色不断袭来,虽然驿亭的门已经紧闭,却仍然挡不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寒意。欧阳修有著名的《秋声赋》其状秋声云:“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遭受贬谪,远离故土的作者,对深秋夜风的感受,当然比欧阳修更加敏感,其悲感也必然更加深重。欧阳修在夜读之时,闻声而惊心,继而起赏玩之兴,而作者却对这透骨寒冷的秋风,躲之惟恐不及,将驿亭的门闭了又闭,层层阻障,无非是想少受寒凉,暂时获得心灵的安宁与乎静。这两句写景,看似平实,实际上是字字含情,句句见意,真个是羁愁满纸。

接下两句,写梦醒之后的所见所感。一人在外,当然免不了乡思人梦,而且看来词人还是做了一个好梦,所以从梦中惊醒之后,他觉得那份美好的幻想,被残酷的现实给击破了。回到现实之中的词人所看到的,是如豆的油灯,饥饿的老鼠。 “鼠窥灯”的意象,既写环境之静,又写出了环境的寒凉冷清:惯于隐藏在暗处的饥鼠,竟至大胆地窥视起油灯来,可见已经是好久没有任何人声动静了。沉沉如水的夜幕之中,一点如星的灯火,是那么的飘忽不定。以一点暖色调,反衬整个环境的冷色调,冷暖对比,使整个环境更显清冷寒凉,“霜送晓寒侵被”,既可以说是梦破之后的词人,切身所感,也可以说是他看到这样一组景象之后,心生的凉意。

最后一句,写“梦破”直到天明的所感所闻。由于秋寒袭人,加以思绪难平,词人再也睡不着了,两个“无寐”,正是他归梦难成,夜阑无绪,欲眠不能,欲怨无由的心理写照,使人仿佛觉得是词人在万般无奈之时脱口而出的怨语。“门外马嘶人起”,终于,一片人声马嘶,打破了沉沉夜幕,无寐的词人也可以暂时抛开那秋夜的寒意,那紊乱的心绪了。但是,一个白昼之后,不又得回到那沉沉如水的遥夜当中,品味那似乎永远品不完的离愁和凄凉!

诗词欣赏

词中抒发的是一种悲苦的离情,而词的用韵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水”、“闭”、“被”、“寐”、“起”等韵脚,都不是响韵而是哑韵。可以想像,这首词演唱时细而低而哑的发声吐字与拍点结合在一起时,所造成的幽咽滞涩之感,会给听众留下什么样的效果。词在当时并非纯粹的案头文学,而是通过演唱传布于大众口耳之间的。所以,一首好词不仅要有优美的意境,鲜明的人物等文学性要求,还应该有表演时声情并茂的要求。

细味全词,词人高明之处在于善用省净的笔墨(共33字),描绘了一个典型环境──古代简陋的驿馆。鼠之扰闹,霜之送寒,风声阵阵,马嘶人起,如耳闻目睹,俱以白描手法出之。毫无缘饰,不用替代,只坦直说出,却别有一番感人的力量。这是由于词人下笔精到,所写驿馆种种景况,无不蕴含着天涯飘泊的旅思况味,婉曲地传出了郁积于心的人生不平──遭谗受害,屡遭贬谪,岁暮飘零如是。白描手法的运用,不仅要求描写之逼真,尤重在情味之活现,使人读之有一目了然之快意,味之而作深长之联想。

《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1)分析末句“瘦”在词中的妙处?

(2)本词前两句与后面几句,在情感上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

答案

(1)“人与绿杨俱瘦”用了拟人手法,一个“瘦”字,写出了主人与绿杨的消瘦与憔悴,人物因伤春而瘦,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春忧思哀伤之情。

(2)前二句直笔写春,写莺歌啄花,写燕翔点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一个“冷”字,一个“寒”字,一个“瘦”字,表达了伤春凄冷之情。由赏春到伤春的变化。本词用了反衬的手法,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表达了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感,因伤春而引发怀人之悲苦与忧伤之情。

赏析

这首词诸本题作“春景”。乃因伤春而作怀人之思。

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春光明媚,本应产生舒适欢畅之感受,而女主人公何以有这般与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忧伤情绪?“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为点题之笔。柳絮杨花,标志着春色渐老,春光即逝。同时也是作为别情相思的艺术载体。飞絮蒙蒙,是那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念人之情。因为有那刻骨深情的相思,所以忧思约带、腰肢瘦损。“人与绿杨俱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直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

词人之心,或欲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然而词人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反衬的效果,甚而不惜极尽雕琢气力状物写景,终不免落于攻琢之痕。“溜”字本写花红之鲜艳欲滴,“皱”则欲状摹水波漾漪之态,亦不可谓不巧矣!然味之终觉神韵欠焉!究其原委,就在于它显得雕琢、吃力。正如其“天连芳草”句,如换“连”为“粘”,则失于穿凿矣!故《吹剑录》谓“莺嘴”二句:“咏物形似,而少生动,与‘红杏枝头’费如许气力。”可谓一语中的。其实,很多词评家们都恰切地指出了这一点:《草堂诗余》批曰:“琢句奇峭。”《弇州山人词评》评曰“险丽。”《古今词话词品》亦云:“的是险丽矣,觉斧痕犹在。”如此雕炼奇峭,有《粹编》本要以为此词乃黄庭坚所作,实在也是事出有因。

“诗缘情”,贵其感发之力量,“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尤重其内在之情味意境。而由于诗、词体裁的限制,其用字造句,又特别讲究锤炼洗净。但是这种锤炼不是刻意地雕章琢句。其用心尽管良苦而出之必须自然,浑成无迹,顺手拈来,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也。秦观此词中,“瘦”字的运用就应该说是较为成功的。所以《草堂诗余》才又说:“春柳未必瘦,然易此字不得。”是公允之评。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也不乏此例。如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程垓“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摊破江城子》)新鲜奇特,形象生动,各具情深。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得其失,均当以审慎公允态度待之,不隐其得,不讳其失,对文学艺术的研究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