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演奏京胡优美句子 正文

演奏京胡优美句子

时间:2025-05-10 20:08:27

于永正1941年生于山东莱阳,中共党员。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现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

主要著作

于永正

1995年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

1999年出版《教海漫记》;

2002年12月出版《于永正文集》,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主要事迹

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拍了三集报道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改实验的电视片,并向全国播出;

1991年初《人民教育》发表了报告文学《徐州有个于永正》;全国小语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和《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等刊物先后报道了于永正的教改事迹。

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这是建国以来教育部为个人召开的第一个教学研讨会;

1995年8月,于老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模范。

学艺生涯

艺术教育丰富了于永正的的情感,使他有很强的感受力、想象力,使他颇有灵气。于永正的家乡是"京剧之乡"胶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的父老乡亲都懂京剧,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极大地影响了于永正,他爱听戏、爱唱戏,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上小学三年级时,于永正师从张敬斋老师学习拉京胡,唱京戏,十几个穷孩子,一人一把京胡,张老师逐个指点。于永正天资聪颖,悟性好,

于永正在语文教学上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艺术教育。正如于永正所说:"每学一段京剧唱腔,每唱一遍哪怕是很熟悉的唱段,都是一次感情上的洗礼,都会增加一次感情上的积淀,京剧使我懂得了爱,懂得了恨。京剧教会了我喜,教会了我怒,教会了我悲,教会了我乐。总之,京剧使我懂得了人世间最重要的一个字——情。感谢张老师教会我唱戏拉胡琴,引我走进艺术殿堂。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而艺术给人带来的想象是无限的……"

走进师范

于永正为何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是不是从小就立志当一个老师呢?很简单,就是因为师范不要钱,不收学费,管饭吃。家里很困难,就选择上了师范。有空就到学校图书室去,凡是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叶圣陶。我边看边做摘抄,只抄写感受深的句子和优美语句。从这位名教师身上看到的是平和,是直率,是坦诚。

走上岗位

于永正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搬运小学待了两年,65年调到大马路小学,一待就是18年,76年到83年担任教导主任,83年底调到教研室。有四个习惯一个爱好,四个习惯是:读的习惯、看和听的习惯、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操笔为文的习惯,一个爱好是唱京戏。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孔子、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等教育家对他影响最大,对他启迪作用大的著作有《教育诗》、《论语》、《给教师的建议》等。他每天报纸必读,订的刊物必读,好书必读,而且恪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古训,读到精彩处必记。于永正还是一位爱思考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叫爱"琢磨。读书看报爱琢磨,备课爱琢磨,上完了课爱琢磨,听别人讲话爱琢磨,听别人上课也爱琢磨,有时真是思得食不甘味,卧不安席。但是,琢磨,出智慧;琢磨,出思想。于永正有操笔为文的习惯,天天记日记,坚持了好多年,每年保存7、8本。从一节课写起,从点滴小事写起。认真写三年教案,未必成为一个优秀教师;认真写三年教学札记,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说不定还写出一个教育专家来

逐渐成名

于永正最早上出名的是《燕子》,84年区里搞活动,开区研讨会,听课的是区里的老师和全省名校的名教师,当时上课的还有徐善俊、张冠珑等老师,于永正上了《燕子》一课,引起很大轰动。他在引导学生学习最后一段时,巧妙地将课文与音乐相结合,使学生受到了语言艺术和音乐艺术的双重熏陶。课文最后一段写得很有诗情画意:"有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个环节,老师弹奏钢琴,学生和唱《小燕子》之歌,使课文与歌曲相得益彰,学生语言得到发展,感情得到陶冶,取得了完美的教学艺术效果。后来,常州的老师邀请于永正到常州的钟鼓楼小学上课,在这所实验小学的阶梯教室里,有100多人来听课。后来又到苏州上了《草》一课,听课的有300多人,《草》是于永正执教的一堂十分经典的课,借助简笔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理解古诗,表现出了高超的教学艺术。于永正把简笔画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至",学生读读、画画、看看、说说、议议、评评,于永正引导学生在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全面启动学生的感官,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从而达到了让学生自读自悟的语文教学新境界。80年代以后,于永正应邀到各地授课、讲学,深受各地师生的欢迎,反响强烈。凡是听过于永正上课的人都说于永正的课上得真好,设计新颖,具有丰富而充沛的教学情感,教师教得自由,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教学效果极好,确有一种艺术的魅力。

评上特级

1985年,44岁的于永正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此时的于永正已经在教研室工作近两年了,按说,他应该可以休息一下,放松一下了。没想到,他又有了新的决定:一边负责全区的语文教学,一边在徐州市鼓楼小学带作文实验班。认为,当特级教师不是句号,应该是分号。 要负责全区的语文教学,要下到学校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课。尤其听骨干教师和有困难的教师的课。但是我每周至少一天在鼓楼上课,主要带作文、阅读课。艺术教育能丰富人的情感,使人感受力强,产生灵性,开发想象力。席勒说:最终而言,有道德的人不是国家工具造就的,只有打开艺术之泉,通过艺术之泉的

五重教学

1992年12月14日—16日,教育部在南京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其"五重"教学;2000年5月原江苏省教委基础教育办公室和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在徐州联合召开了"于永正教学经验研讨会",会上集中研究讨论了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

在高考

一、不少于××字

不少于××字的数字要求一般出现在扩展语句题、部分应用文考查题和写作题中。

例1.班里举行一次主题为“远离”的班会,请你在黑板上写两句话,以彰显主题,营造气氛。要求每句话不少于7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

【简析】本题考查的是班会主题词的写作,从字数要求看,上下两句字数应该是7个或7个以上,并且两句话字数要相等。

【答案示例】(1)一吸毒成千古恨,再回首巳百年身。(2)毒物不沾吾须远,品德应好君莫离。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 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年轻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

【简析】800字是高中生写作应该达到的最低数字要求,如果不够字数,按每50字减一分累计。因此,考生在写考场作文时,一定要采取各种形式,如补写后记、引用诗词、一句一段等,尽可能做到不失分。

二,不超过××字

不超过××字的数字要求一般出现在压缩语段题、仿写题、句式变换题、部分应用文考查题和现代文阅读题中。例3.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二胡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60个字。

二胡是中国的一种很奇妙的乐器,是胡琴的一种,比京胡大,也叫南胡。二胡的构造很简单:由一根长约80厘米的细细的木制琴杆、内外两根琴弦、琴杆下端的蒙着蟒皮或蛇皮的琴筒构成,琴筒呈茶杯形,用木或竹制成,蟒皮或蛇皮是制作二胡的重要材料;用马尾做的琴弓演奏,这与小提琴同样用马尾做琴弓是一样的。二胡声音低沉圆润,听起来略带忧伤,常用来表达比较深沉的情感。二胡产生的历史悠久,又比较容易学习,因此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乐器,是中国民间普及率较高的乐器。

【简析】本题考查的是压缩语段,字数限制为最多60字,超过就不符合要求。

【答案示例】二胡是胡琴的一种,它由琴杆、琴弦和蒙着蟒皮或蛇皮的琴简构成,用马尾琴弓演奏,它声音低沉圆润,产生历史悠久,易学,深受民间喜爱。

例4.根据原文,概括“土地”两层含义的要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

【简析】本题考查文学作品阅读中的理解关键词语的能力,要求分两点解答,每点文字最多是8个,超过就要减分。

【答案示例】(1)生命的根基;(2)文化的源泉或精神的家园。例5.现代著名散文家柯灵对微型小说的创作要领有如下形象的比喻:

(微型小说)“关节处一着棋活,妙手成春;结穴处临去秋波那一转,令人低回不尽一”

请你将柯灵的话用平易朴实的语言重新表述。(不超过40个字)

【简析】本题考查的是句式变换题,将比喻句用平易朴实的语言重新表述。要求字数最多是40个,不可以超过。

【答案示例】关键地方写得生动就满篇生色;结尾点题处应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三,××字左右或××到××之间

××字左右或××到××之间的数字要求一般出现在扩展语句题、句式变换题、部分应用文考查题、文学作品鉴赏题和写作题中。如高考题中曾出现过的湖南卷的艺术手法赏析、江西卷的写贺卡、上海卷的现代文阅读、福建卷的'写作题、山东卷的句式变换和拟写广告词、重庆卷的词语扩展。

例6.下面两幅图可以给人丰富的联想或感悟,请联系提示文字对它们加以比较,把图给你的联想或感悟写成一篇900字左右的文章。

【简析】本题要求作文字数可以少于900字,也可以多于900字,但一般应限制在850字到950字之间,字数过多或过少,得分都会受影响。

例7.简要说明下图漫画的寓意,并为它拟定一个标题。要求:寓意的字数在15到30之间;标题不超过4个字;标题与寓意之间具有相关性。项,少选或多选都要减分。

【答案示例】②③。

例11.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任选三题)。

①《劝学>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因而警喻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

②曹操《短歌行》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诗的最后四句是:“____,____。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③《阿房宫赋》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揭示秦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

④《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名作,词中写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____。

【简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要求从列出的四组名句中任选其中三组,不必四组都写出答案。如果四组都写出答案,一般按前三组判分。

例12.请在“家”和“思念”中任选一词,仿照下面示例的形式写三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三个句子的内容有内在联系。

示例: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简析】本题考查句式仿写能力,要求从两个词语中任选一个仿写三个句子。特别注意的是每一个句子中都必须有比喻和比拟(拟人或拟物)这二种修辞,少一种修辞就要扣分。

例13.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的,请你根据文章提示的故宫的建筑特点,也从审美角度,用三个双音词概括一下故宫的建筑意境。

【简析】本题考查现代文阅读能力,要求用三个双音词概括故宫的建筑意境,单个字和多音节词都要减分。

【答案示例】雄伟,威严,厚重。

五、隐含的数字要求

有些试题题干中虽然没有明确列出数字要求,却隐含着一定的数字信息,比如对

例14.根据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对出下联,并拟出恰当的横批。

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

下联:____

横批:____

【简析】本题考查仿写题中的对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本题上联是11个字,下联也要对应11个字。横批常见的是4字词语。

【答案示例】下联: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展宏图;横批: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