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一、切入
1、学生交流了解。(课件:哪吒图像)
鸿雁长飞下扬州,只为打听一个人。板书:哪吒 谁能告诉我他在哪里?是个什么人? 有这么一个人吗?
哪吒也是一个神,是一员天将,和二郎神一样。不过现在他还没长全,才只是个娃娃,但是,这个七岁的娃娃就已经开始板书:闹海
2、看着课题,你来猜,作者会写哪些内容?
二、初读
1、了解:拿到一篇新的课文,你们平时都是怎么做的?
2、出示自读要求:
3、自读,五分钟。
三、指导读通读顺,学习生字词,了解前因后果。
1、哪吒为什么闹海?不要你说,请你用朗读告诉我。
指导:像说话一样读书。
2、闹海的结果?朗读。
3、总结,出示:因为东海龙王父子(称霸一方)、(兴风作浪),害的人们不敢(下海捕鱼),所以哪吒(决心)(治一治)他们,为老百姓(出一口气)。结果东海龙王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人们又过上了(太平日子)。
①板书:胡 肉月旁,狮子、老虎、狼下巴或脖子下的肉。丰腴(腹下的肥肉)、肥胖
依据偏旁猜测,什么叫胡作非为?
学会看着偏旁来猜测字的意思是避免写错别字最有效的方法。
②选择字典义项:通过关键字来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学习汉语最便捷的方法。
③放到句子中,猜猜东海龙王都做了哪些坏事?
朗读理解:你是渔民,感觉怎么样?读出你的气愤。换词
你是哪吒,读出你的决心。
把词放到语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学习
四、指导读通读顺,学习生字词,了解闹海经过。
1、第一轮:哪吒又是怎样闹海的?谁找到了?指名读。
2、出示,朗读,找动词:摇晃 砍 扔 纵身 捉拿 一摆 喷出 趁势
两件法宝 混天绫 乾坤圈 滔天巨浪 随即 夜叉
3、第二轮你把这些动词放到课文里,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就会把课文读得非常好听了。信不信?自由练习(同桌比赛)指名读。
五、默读,了解大意。
根据提示,填上合适的词语:
因为东海龙王父子 ,害的人们 所以哪吒 ,给老百姓 。 的小哪吒拿着和,闹得水晶宫,闹得夜叉,闹得龙王三太子 结果东海龙王 , 人们。
六、指导写字。
即:一个人坐在饭桌、盘子、碗等食具旁吃东西。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三稿 )
一、复习词语:
1、读题定标:今天,咱们继续来讲_____(齐读课题)故事,看哪一位故事大王能让我们热血沸腾。有信心吗?
2、听写:口说无凭,立字为证!拿起钢笔,摆正写字的姿势,谁把词语写漂亮了,就证明谁真的有信心!
兴风作浪、滔天巨浪(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写)
3、朗读:这两个词语有意思,都有一个(浪)可是你读读看,他们意思一样吗?
评价:我觉得这样读,你们一百遍都读不好,因为你们只是表面地看文字,漫不经心。
二、以词带面,朗读感悟哪吒形象。
(一)兴风作浪和滔天巨浪:
1、默读课文,用横线把带有兴风作浪和滔天巨浪的句子画下来,想一想分别写的谁,再把句子放到段落中去读,看看你能读出些什么来。
2、交流:
☆ 兴风作浪:
1、朗读词语:写谁的?(东海龙王)
2、请你把它放到句子里读,写东海龙王做什么呢?(哪些坏事)
3、因为所以 一个兴风作浪,写的却是哪吒闹海的板书:原因。
☆ 滔天巨浪:
1、朗读词语:写谁的?(海面)滔天就是(水连着天)巨浪就是(大浪)谁在哪里见过?
2、朗读句子:一摆
①现在觉得它还是写大海的吗?哪吒就一个关键动作,谁看出来了?(一摆)
用什么摆的?就是哪吒腰里的绸带!我也取下混天绫,你来摆摆看!感受到它的法力了吗?
②哪吒的混天绫可不一样,不费吹灰之力,你看龙王,它的虾兵蟹将成什么样了?他们会说什么?
③对比读:我读哪吒的动作,你们读闹的结果,感觉到什么了?(宝贝威力大,哪吒本领大等等)
评价,加深感悟:看似不经意的一摆,却掀起滔天巨浪。
3、朗读段落:你再把滔天巨浪放到段落里,谁来?
呈现:一天,小哪吒带上他的两件法宝混天绫和乾坤圈,来到大海边。他跳进大海里,取下混天绫在水里一摆,便掀起滔天巨浪,连东海龙王的水晶宫也摇晃起来。龙王吓了一跳,连忙派巡海夜叉上去察看。
现在,你觉得它又是写谁的了?(混天绫)
混天绫是哪吒的'法宝之一呀,这个滔天巨浪,写的就是(法宝的威力)这个破折号的作用就是(解释、说明)
3、比较:我们的汉字真有意思,只要把词语放到句子里,再把句子放到段落里,就会读出这么丰富的内涵。
(二)乾坤圈、混天绫
1、自读:请你默读3、4两节,看看你能不能把一段话读成一个词来。
2、交流:
第三节:☆ 可机灵啦或者乾坤圈,或者一闪一下
1、可机灵啦:这是直接赞叹呢!谁能读好?(强调可)
2、句:哪些文字可以解释哪吒的机灵?
板书:一闪,一下。(扔:一个动作带过)
3、朗读①引读重点词:你可别小看了这个一,他就这么一闪,一扔,小小乾坤圈却(比一座大山还重),一下(就把夜叉给打死了。)
②指名分工读重点句:这里的一闪、一下就是可机灵啦的眼睛啊! 就是乾坤圈的法力呀!(板书:乾坤圈。)
第四节:☆ 紧紧裹住,或一纵身、一团团火、混天绫
1、读词:读出什么来了?(根据学生的回答呈现句子,朗读。)
2、交流:谁也能用带一字的词来解释?板书:一纵身,一团团火(抖:做做动作;举枪便刺:补充三太子本领高强)
3、一起读,想想写谁的威力?(板书:混天绫)
三、熟读中借助提纲讲述故事
(一)列提纲:
1 、你们能从词语中读出这么丰富的内容,真了不起!如果兴风作浪、两件法宝、乾坤圈、混天绫等就是一棵大树的树干,一摆,一闪,一下,一团团火,一纵身就是大树变丰满的枝叶,对照每一节,每一个枝干,你还能添上哪些重要的词语呢?
比如,滔天巨浪前面可以加上(两件法宝、跳进、取下、一摆)后面可以加上(连也、摇晃、吓了一跳)
2、请你拿出听写纸,仿照滔天巨浪,默读课文,对照黑板上的提纲,你感觉每一小节还有哪些需要补充的关键词,在每一节对应的横线上写下来。
3、交流:(实物投影一份)
(1)提取复述关键词:(估计添加内容大体如下)
原因 称霸一方 兴风作浪
经过 一摆 两件法宝 滔天巨浪 连也
一闪 一下 乾坤圈 打死
一纵身 一团团火 混天绫 紧紧裹住
结果 不敢胡作非为 太平日子
(2)理清层次:你们真了不起,把词语树变成分镜头的电影剧本了!
你们的这些关键词已经为讲好故事作了提示。你看,兴风作浪就是哪吒闹海的原因;两件法宝的威力和这五个一的动作就是哪吒闹海的过程;太平日子就是哪吒闹海的结果。
(二)讲故事比赛
第一轮:讲正确
1、准备:现在,就请你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对照你的哪吒闹海知识树,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件法宝,准备一下,看谁能够不看书就把故事讲出来!
2、指导:
(1)故事大王评选现在开始了!怎么才能让我们听得热血沸腾呢?我的建议是:一是大脑里要出画面,二是是动作与结果的反差要大,三是紧张的地方要有意停顿,吊吊他们的胃口,四要与听众进行眼神交流。
(2)你喜欢哪吒的哪件法宝,就选择哪一节。
分指五名学生只带提纲走上前台讲故事,教师加以指导,要求通过动作、表情、声音,把提纲上的词语,用语言变成一幅幅看得见的画。
(2)内化角色:故事讲得那么精彩,相信哪吒现在一定成了你最好的朋友。你喜欢他吗?他哪点打动了你?
第二轮:讲生动
1、换位体验:亲爱的同学们,尽管我们看上去并不强悍,无法像哪吒那样所向披靡。可是我相信,哪怕一个最懦弱的孩子,他的心中一定也曾经幻想过自己就是哪吒一样顶天立地的少年英雄!也许我们在生活中做不了英雄,那么,就让我们在想象中做一个下龙潭、闯虎穴为民除害的少年哪吒吧!
2、这一次,请你把哪吒替换成我,比比谁讲得最生动!
练习指名讲述,把词语全部擦掉。
(三)激起课外阅读的愿望:
1、这时候的哪吒,只不过是个七岁的娃娃,他的本领还没有长全呢,他和老龙王还没有打起来呢!接下来的故事,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连问三次,宣布下课,课件投影:更多故事,请看《封神演义》。)
说句实话,课的前半段并不特别吸引我。
这并不是说,课的前半段不精彩。薛法根老师的课,自始至终,从头到尾,语文智慧俯拾皆是,并且那种语文智慧总是以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展现出来。例如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他提醒孩子注意“称霸一方、兴风作浪”,这既是引导孩子理解、积累“高级词汇”,又为孩子理解哪吒斗争的“正义性”埋下伏笔;例如他和学生共同提炼出“什么便什么”的短语结构,举起斧头便砍,抡起拳头便打,张口便骂,引领学生在很有中国味的特定句式中感受人物形象;例如他用足够的耐心、足够的办法帮助孩子完成“概述”。这样的课真的已经足够精彩。精彩是精彩,却没有足够的启发性和研究意义。这样的精彩在他以往的课或者说别人的课里经常可以看到。而且我开始怀疑,教学一个神话故事,重点是不是要放在品味语言、感受形象、练习概述上。神话故事的教学价值难道就在于此?
说句真话,课的中段引起了我的共鸣。
在课的中段,薛法根老师开始鼓励、指导孩子“讲述”故事。我欣喜地觉得这种“讲述”才契合了《哪吒闹海》的文体本质。尽管教材中《哪吒闹海》如课堂中的薛老师自己所说,有明确的作者即明朝的许仲琳,但是有一点毫无疑问,在许仲琳写《封神演义》之前,哪吒的'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口耳代代相传,因此哪吒的故事实质上是口头文学。作为口头文学,我们没有必要把过多精力放在体会、咀嚼、品味语言上,因为它的语言不是“结构化和过度修饰“的语言。作为口头文学,说来听听,听后说说才具有其重大的意义。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听故事的时间和讲故事的能力都在不断萎缩。我的奶奶,一个农村老太太,根本没念过书,但是神魔鬼怪的故事,脱口而出。现在的爷爷奶奶不再讲故事了——那种很有温度、语气语调很有个性,随时关注你的反应的故事。我们的孩子也很少讲故事了,教材中故事本来就很少,偶尔出现了,我们也总是引导孩子拿腔拿调地读、记,就是不讲,就是不说。说故事的时候,需要注入情感,需要有随性的发挥,需要自然,但我们的孩子已经不太会了,因为不会,就更需要,而且迫切。而在这堂课里,薛老师就鼓励孩子在讲的时候大胆想象,自由发挥,于是智慧、灵性、童心不断地冒出来,孩子们读其它故事的体会、生活中的经验不断投射其中,笑声弥漫在课堂里,讲述的价值不在于把一句话扩成了三句话,而在于“讲”本身,很多时候,讲故事,哪怕只讲,也是可以悄然体验到很多东西的,那种原始的智慧、朴素的情感、瑰丽的想象。所以,我现在特别理解、赞成梅子涵老师的主张:有些作品并不需要分析,讲给他听,或者学生“讲述”就行了。我真的希望现在的孩子老了以后,成了爷爷、成了奶奶,还能讲故事,讲开天辟地的故事,讲女娲造人的故事,讲哪吒闹海的故事。
说句心里话,课的后段让我感到震撼。
课的后段,薛法根老师很自然地让孩子以哪吒、龙王的身份“转述”了故事,同一个故事,因为身份不同,角度不同,目的不同,说法也就不同了。对于这一段的教学,如果仍以语文能力的角度分析其价值,未免有些可惜了。在我看来,更大的价值在于学生在“转述”的过程中意识到:每一个故事的讲述者都带有其价值判断的主观性,情感的倾向性,哪怕一段时间内非常流行的“零度写作”文学流派也无可避免。认识到这种倾向性既是一个成熟读者也是一个成熟社会人所应具备的能力,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社会,“没有真相成了最大的真相”,因此,在众说纷纭中作出相对客观、公正或者说清醒的分析、判断,就显得非常重要。这种能力甚至可以上升为一种哲学思考方式,美国的莱恩·史密斯就以此为线索创作了绘本《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三只小猪”的故事相信很多的孩子和家长都耳熟能详,但是莱恩·史密斯却另辟新意,创作了一个“狼版”的三只小猪的故事,故事的讲述者是“一只狼”,这是一只戴着眼镜、彬彬有礼的狼,他说他吃小猪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他完全被冤枉了…… 孩子们在颠覆与解构的新鲜阅读中开始了一种儿童式的哲学思考,这样的故事,在西方还有很多。因此,我觉得这一段教学背后的薛法根,就具有了现代视野和国际视野。(我最怕写文章写得自己都起鸡皮疙瘩,不过,写最后一句时,没泛酸,哈)
一 仿写——《草房子》书中的人物
她的眼睛总是睁得大大的,大的像葡萄一样。她的眉毛一翘一翘的,显得特别可爱、活泼!但她总是留给大家一个感觉特别寂寞的阴影。她还有一双樱桃小嘴,但却总是默默无语,自己玩自己的,自己做自己的……,但背后谁有知道,这是一个没有了亲人的孩子的,总之这就是她咯——小玲。
小玲的学习也总是名列前茅,取得好的成绩,但很多同学都鄙视她,不知是为什么,可能他们看不惯她,可能他们心里就没有想过她,就是这样的,小玲被大家冷落了,她也伤心过,想和大家交朋友,但谁能做到和一个没有了父母的孩子交朋友呢?
自从小玲没有了家人,她就去给人家干活,在那里吃住。原先小玲是被一个很慈祥的老奶奶收养了,老奶奶一直对小玲特别好,就像是她的亲奶奶,但谁知,不久老奶奶得了肺癌,死去了。正是那天中午,那天中午,又有一个人死去了,哦,不!是小玲的奶奶离去了,她去另一个世界了,那个世界很美,很美……
不久小玲要被一位夫妇领养了,他们坏极了,总是让小玲做这个,做那个,小玲一放学就要被他们支使,睡觉的时候还要抽出空来写作业,就这样小玲忙来忙去,但这没有人知道,没有一个人知道。噢!更可怕的是,他们竟让小玲睡在柴禾堆里,那儿很脏,特别脏,他们竟然那么恶毒。还有每天的饭,只让她吃一片白菜叶子和一杯白开水,刚来的那几天,她饿的都看不清楚路了,但他们还是那么狠心。
最近听说他们班要转来了一个小女孩,当徐老师告诉大家的时候,大家都凑到一起猜测一些无聊的话题,比如说:她长得漂不漂亮、她是不是头发很长等等之类的话题,这时小玲看他们谈的那么起劲,便也走了过去瞧瞧,这时当欧阳赛吉(她可是全班最时尚最漂亮的女孩了)意识到了旁边有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小女孩的时候,她被吓了一大跳,心想:她怎么会在这里!于是欧阳赛吉一把把小玲推到了,“你怎么可以在这里,快走开”她愤怒的喊道,于是小玲也只能一脸悲伤的走了,她躲在一个角落里,哭了起来,她还能怎么做?也就只能伤心罢!
二 仿写好句:
1.白鸽在天上盘旋着,当时正是一番最好的秋天的阳光,鸽群从天空滑过时,满空中泛着迷人的白光。这些小家伙,居然在见了陌生人之后,产生了表演的欲望,在空中潇洒而优美地展翅、滑翔或做集体性的俯冲、拔高与穿梭。
2.他朝天空望去,天空干净得如水洗刷过一般。月亮像是静止的,又像是飘动的……月光下,桑桑远远地看到了蒋一轮和白雀。蒋一轮倚在一棵谏树上,用的还是那个最优美的姿势。白雀却是坐在那儿。白雀并没有看着蒋一轮,用双手托着下巴,微微仰着头,朝天空望着。月亮照得芦花的顶端银泽闪闪,仿佛把蒋一轮与白雀温柔地围在了一个梦幻的世界里。
3.当桑乔背着桑桑踏过松软的稻草走进校园里,桑桑看到了站在梧桐树下的纸月:她的头发已被雨水打湿,其中几丝被雨水贴在了额头上,瘦圆的下巴上,正滴着亮晶晶的雨珠。
4.窗外就是河。桑桑坐在窗口,一边继续吃烀藕,一边朝窗外望着。岸边有根电线杆,电线杆上有盏灯。桑桑看到了灯光下的雨丝,斜斜地落到了河里,并看到了被灯光照着的那一小片水面上,让雨水打出来的一个个半明半暗的小水泡泡。他好像在吃藕,但吃了半天,那段藕还是那段藕。
5.温幼菊会唱歌,声音柔和而又悠远,既含着一份伤感,又含着一份让人心灵颤抖的骨气与韧性......这是一只红泥小炉,样子很小巧。此时,炭正烧得很旺,从药罐下的空隙看去,可以看到一粒粒炭球,像一枚枚蛋黄一样鲜艳,炉壁似乎被烧得快要溶化成金黄色的流动的泥糊了。
6.立在炉上的那只黑色的瓦罐,造型土气,但似乎又十分讲究,粗朴的身子,配了一只弯曲得很优稚的壶嘴和一个很别致的壶把。药已经煮开。壶盖半敞,蒸气推动着壶盖,使它有节奏地在壶口上弹跳着。蒸气一缕一缕地升腾到空中,然后淡化在整个小屋里,使小屋里洋溢着一种让人头脑清醒的药香。
7.一块很大很大的桑田。一望无际的桑树,棵棵枝叶繁茂,还未走进,就远远地闻到了桑叶所特有的清香。没有一丝风,一株株桑树,好像是静止的。
8.桑桑望着这一幢一幢草房子,泪水朦胧之中,它们连成了一大片金色。 鸽子们似乎知道了它们的主人将于明天一早丢下它们永远地离去,而在空中盘旋不止。最后,它们首尾相衔,仿佛组成了一只巨大的白色花环,围绕着桑桑忽高忽低地旋转着。
桑桑的耳边,是好听的鸽羽划过空气发出的声响。他的`眼前不住地闪现着金属一样的白光。
一九六一年八月的这个上午,油麻地的许多大人和小孩,都看到了空中那只巨大的旋转着的白色花环…
9.墓前,是一大片艾,都是原先的艾地移来的,由于孩子们天天来浇水,竟然没有一棵死去。它们笔直地挺着,在从田野上吹来的风中摇响着竹子,终日散发着他们特有的香气。
10.夕阳正将余晖反射到天上,把站在砖堆顶上的细马映成了一个细长条。余晖与红砖的颜色融在一起,将细马染成浓浓的土红色......
11.那是一九六一年八月的一个上午,秋风乍起,暑气已去,十四岁的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中间最高一幢的房顶。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学第一次一下子就全都扑进了他的眼底。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这个男孩桑桑,忽然地觉得自己想哭,于是就小声地呜咽起来。 明天一大早,一只大木船,在油麻地还未醒来时,就将载着他和他的家,远远地离开这里——他将永远地告别与他朝夕相伴的这片金色的草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