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雨中古街的优美句子 正文

雨中古街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4-29 22:49:53

1、傍晚,晚霞映红了天空,披着霞彩,步入了古街。霞光一点点地消失在天际,古街上店外的灯笼一盏盏的照亮了夜晚,在黑夜来临前,傍晚的古街在蓝色的天色中,显出可迷幻的美。店的后面是一条条的河,灯光从一家家店的木窗木门中渗透出来,照亮了夜河,折射出的柔和,夹杂着古典的风味,诉说着几千年来不变的江南。

2、此刻,我已坐在江那头的亭阁里了。忽然又觉,江南是乌漆格子里半躲半藏的姑娘。冉冉檀香透过窗,眼前的江南,宛如一幅浓墨浅彩的水墨画。圆石桌上,一杯热茶冒着热气,与烟雨混在一起,看不分明了。是那“姑娘”饮过的吗?思君君不知,一帘幽怨寒。滴滴红粉泪,溅落在水墨画卷上,是江南的温柔。云鬓花颜,泪光潋滟,此恨绵绵,都在江南。

3、芙蓉如面柳如眉,她生于江南小镇的一处平凡人家。她有个憨实的爹,慈爱的娘。她常穿着娘亲手缝制的粗布青衫,撑一叶小舟,至荷塘未央。用她白皙的手摘下一朵朵娇艳的莲花。她名:木芙蓉,可人们都叫她:采莲女。

4、江南的房子总是双层的小楼,我在一座石桥下船,慢慢踱上桥时,江南的景色也慢慢展露在我眼前,登上桥顶,便能看到江南的河道,两岸坐落着许些房子,望过去是青白的交相辉映,好像一直延伸到天边,高大的柳树遮住阳光,倒映在水中的影子,朦朦胧胧的好似梦中。

5、江南是这样的温柔,哪怕耀眼的阳光,在她这里,也是那么的柔和,她就像温柔的女子,高雅,清新。

6、静谧的风拂遍整个江南,枯藤老树昏鸦的悲凉,小桥流水人家的悠远,荷叶田田的欢乐,就在这无数的瞬间,江南又幻化出另一个净洁的世界,他概括了江南的轮廓。江南,这个多愁善感的天堂孕育出了淳朴、善良的人类,无论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还是吟诗作对、琴棋书画的兴趣爱好;无论是精致美观,令人津津乐道的美食文化,还是巧夺天工的园林艺术,独特的水乡文化底蕴正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浓厚的文化气息传遍世界。

7、漫步在青砖石上,渴切想记住江南的每一个细节,一草一木,似乎都带有那份淡定的气质,路延伸到某个不知名的地方,路上的每个岔口,都通往一个不一样的江南。

8、女子造就了江南。在江南,女了不仅仅温婉多情,还多才多艺。绣花与歌唱,仿佛与生俱来。其实,最爱看的就是江南女子做诗。如诗之画自成诗,女子笔下的小诗更增添了江南的风韵。女子让江南充满了一种灵动的美。如果你立足一窗前,静静观赏一女子梳发,你会发现时间可以过得这么精致;如果你跟随一江南女子穿越一条古道,你会发现生活处处是风景。有了女子才有了完整的江南。

9、青石板的小路,依依的杨柳、清清的河水、精致的小屋构成了周庄最具浪漫色彩的意境!在小路两旁有许多摆摊的小商贩,把这个小镇勾勒得如此的和谐与热闹。

10、如果说江南周庄的夜色是一位温婉的女子,那么在遂宁涪江边的夜色就是一位充满了阳刚之气的小伙。如果说江南的夜色为我们演绎的是一首首琵琶曲,那么涪江的夜色就是一曲曲激烈的锣鼓!

11、踏着蔓蔓的青石小路,回忆着幼时的江南,也如同这般地清雅,两边的河道停泊着密密的扁舟,几个船夫稀稀疏疏地摇着船,等待着游客,他们身上散发着朴质的纯真,有着江南最古老的品质。

12、天下着蒙蒙细雨,让整个江南蒙上了水汽,也为江南增添了迷蒙与神秘。夹杂着雨滴,我踏进了苏州的`园林,这些融汇了古典艺术的建筑,是江南与世无争,清新淡雅的最好代表,它没有故宫的霸气,它是在外漂泊久了的人,最温暖的家,淡雅而又玲珑,凭栏木雕,镂空花窗,亭台楼阁,园林的美,是江南最好的诠释。

13、我搭上一艘木船,看着两岸白璧青砖的房子,又有种回到以前的无忧,带着无尽的期待,数着家门前的船只。杨柳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摆,婀娜多姿地点缀在江南的每个角落。

14、小调造就了江南。也许弥漫在江南瓦片之中,草荇之间的不仅仅有湿漉漉的气息,更有腻人的小调。虽说她腻,但腻得好听,沁人心脾。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江南人天生就不是唱秦腔的,他们婉转空灵的歌声更像是在与自然对话,无需声嘶力竭,只需娓娓道来。无论是深闺女子,还是豪爽渔夫,无论是卖油纸伞的老叟,还是吖吖学语的孩子,小调是他们的日常用语,歌即是话,话即是歌。有了小调才有了完整的江南。

15、眼前的这片红色在我面前仿佛荡漾起了一圈圈红色的涟漪,这就是江南人的文化吧!一个安静的城市至少会因为还存在着这些红色的生命不会埋没、消失,是文化构造了江南,是艺术深化了江南,是感情完美了江南。外婆说,剪纸是需要耐心、细心与恒心的,江南的娴静、高雅是江南人细腻的感情铸造的,是无数年来点点滴滴的文化堆积成的结晶。她拥有着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梦想穿梭在世界的天空。

16、这个江南小镇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古色古香,在飘雨的黄昏,小镇就像是一位撑着油纸伞在雨中漫步的美丽姑娘。

早听说尧头是历史名镇,尧头村也是不多的上了中国传统村落榜单的村子,骨子里明白给尧头带来这么多荣誉的是名闻天下的尧头窑。

早有想看尧头窑的想法,也有去尧头老街一看的念头。在出发之前,又听朋友说著名作家今春还专门拜访了一次尧头,是一个人身份,没有大张旗鼓。我想,尧头窑有什么稀奇竟然让老作家悄然前去。在我个人的意识里,老作家一定是又有什么新的创作,然后又不动声色地前去体验,之所以一个人悄然前去,一定是不愿他人打搅自己感受这个古迹的气氛和心情。作家们的脾气大都如此。他们接受自然之灵感往往是喜欢只身前往,这样也许更利于自己与自然与古迹直接对话。

在看到华盛陶艺竟然把熄灭的千年窑火点燃,把这个已经失落了辉煌和荣耀的古窑传统技艺和深刻文化内涵重新做了一番打理,经过一番技术借鉴,做成了继承千年窑火古风传承千年窑火底蕴,秉承中华文化文明内涵的黑瓷艺术品,我的眼前一亮,遂决定前去华盛陶艺厂址感受一番。恰值秋雨连绵,天空云气氤氲,一会儿是细雨蒙蒙,一会儿是雨骤风紧,看看毫无晴朗的样子,遂决定不等天晴,冒雨前去。好在杨总已经备好了车,他的热情由此可见一斑。

不长的一段路途,过西河大桥,走段庄,从安尧路南下,走曲曲弯弯的乡村水泥路,二十多分钟就到了华盛陶艺厂址。杨总热情地做了招待,吃了一顿便餐后。我便和杨总打伞前去尧头老街。

老街不远,步行一百多米就上了正道。可见,杨总厂址选择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走在老街,水泥铺做的坚硬路面,仰头一望,一棵老槐树上挂了一个小小的牌子,上写“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区”。眼见为实,可见尧头老街已经纳入国家文物保护区域。尧头老街狭长,这是中国传统村落的特点。两边是年久失修的老民居,衰败破落的面貌显而易见。还以为像老街这样的模样已经彻底没人居住,谁知向前走,竟然见一中年妇人搭起了帘子坐在屋内打毛衣,似乎认识杨总,看见了就打了声招呼,杨总也礼貌性地给予回应。有人居住的老街似乎一下子给老街注入了人气,让人感到暖暖的。杨总说这里居住的人家不多,就是四五家的样子。于是我们再向前,就再也没有看见居住的人家。只见到的是高高低低的`民宅,有的大门紧锁,有的门颓墙倒,里面的窑洞一览无余。从一个挨一个的民居看来,这里以前确实是一个人烟阜盛的古镇,只是随着尧头窑的衰落日渐荒芜了去。转过一个弯,眼前豁然一亮,在一道沟壑面前搭起了一座浮桥。杨总介绍这是文化局在规划景区,看得出来,随着尧头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升腾,文化部门已经有所作为了。走的是弯弯的小路,不过这小路铺的都着实不错,遇到沟沿处,文化局加了护栏,路面显眼的是嵌入的瓷瓮残片,告诉着人们这里曾经的故事。

沿途风景开阔,尧头地处山区,自然山原起伏,川道蜿蜒。映入眼前的有不再喷吐青烟的尧头陶瓷厂,高大的烟囱在孤独地回忆着曾经辉煌的历史。废弃的灰渣堆集中一处,已经成为见证昔日繁华的历史古迹,就这些,也已经被国家文物部门纳入保护系列。杨总在指指点点,给我详细介绍。稍远处,隐隐约约的地方,有一块站牌样子,杨总告诉我,坩土就是从那里采取的。距离不近,做什么事情看来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坩土我在杨总的厂子里见过,我奇怪那怎能叫土呢?分明是矿石的样子,灰灰的颜色,一片又一片的,与黄土的颜色迥然两异。我曾经用脚踩了一块,但是却不如矿石硬,一踩就碎了。从硬度上,可以见出它和土质差不多;只是颜色却有别。杨总称它准确的叫高岭土。天地也就奇怪了,把这一种土质生长在这里,然后又让这里生生不息的先民们发掘开采创建成了天下曾经赫赫有名的尧头窑,在窑火熊熊中,一个个泥坯就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家庭应用器具,大的如瓮,小的如盆、罐、瓶、碗等;为了消除劳作疲劳,手艺人还在一些罐、瓶、碗等上面刻上雕花,这些丰富多样的图案里有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梅兰竹松,还有各类祥鸟、走兽等。我在华盛陶艺收集的明代清代的黑瓷品的里切身感受到了古老的尧头黑瓷的艺术魅力,感受到了传统陶艺的伟大价值。然而,在我们路过的途中,除了土地没有荒芜以外,只是那些已经废弃的一座又一座冷窑灰头土脸的,让我再一次尝到了荒凉之美。残破的民居有的已经是断垣残壁,有的破烂不堪,还有那些枯枝上还冒着青绿的古树,更是增添了一种风雨沧桑的历史感。看到这些景象,我用相机拍摄了下来,遂想起了张贤亮的《拍卖荒凉》,是的,这里的荒凉足以和他的媲美。保存着吧,这就是历史的真实面貌。走到这里,我们才可以和历史对话,和这里曾经的先民对话。杨总说,以前我印象中的尧头老街一到晚上就是灯火通明,街道上万家灯火,行人幢幢,有提着马灯,给烧窑的父辈们送饭。一到黎明时分,就有骡马嘶鸣,胶轮车吱吱转动的声音,那是拉瓮的或者是拉煤的,起得早的人们。

中途我们路过一户人家,竟然还有人烟,我非常高兴,遂和杨总一块进门。老人家老远就喊,“到家里避避雨,歇歇脚。”老人家的热情让我们非常感动。闲聊中,可以看到老人们精神矍铄的劲头。说起居住的窑,老人说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虽然老,但是窑很结实,已经住了几辈人,下雨从来没有漏过。老人很骄傲的样子,难怪尧头老街村被认定为“中国传统村落”。老人继续说,不只他的窑很老,村子里还有老的,乾隆年代都有。原来如此,我们路过的断垣残壁,或者屋厦尚全,或者稍稍修葺的祠堂,竟然都是经过风雨沧桑的百年民居。古老的戏台就有两座,说起这个,老人很精神的样子,这足以见证这里曾经是人们休闲享受娱乐的好去处。宋、李、白等姓氏的祠堂依然还在,足以看出这里以前的儒教文化之盛。在老人们印象中的众多的窑神庙都已经破坏一空,荡然无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窑吃窑的尧头先民们也很敬奉这里的神灵,是这里得天独厚的材质和煤矿给予了这里曾经的财富和繁华。当地人们是不会忘记这块土地上的神灵们的,故建窑神庙之风很盛。烧窑也不是那么很容易的事情,要掌握好温度和时间,才能烧出优质的瓷器。除了技术之外,也许老窑工们还信奉神灵,期望他们能给自己降个好运。在科技文化落后的古代,这样的做法也许可以让人理解。

如今的华盛陶艺烧窑不再用老窑,也不再用煤,而是采用了现代机器设备,应用了现代燃气,既环保也节约。我曾经在杨总的带领下目见了这一切。技术虽然更新了,但是烧窑仍然是很操心的事情,有些瓷坯是经过技师们细细琢磨了的,但是有时却烧出了残品,令人痛惜,须知这些瓷坯都是师傅们手工一个一个日日夜夜才做出来的,成了残品,也就前功尽弃了。能不可惜吗?但是在这些发生过问题的瓷器里,却有一种瓷器也许是温度过高,结果却歪打正着,成了绝品。介绍产品的员工告诉我,那叫“窑变”,是不多见的绝品。我看了一件,感觉晶莹剔透,灰里透红,真是窑制品的绝唱。我忽然想起了青花瓷,青花瓷的成熟不也是需要一次天与地的奇遇吗?而这件产品,不也是有点天意吗?看来这个个充满灵性的黑瓷艺术品,都如凤凰涅槃了一样,在古老的山原上飞舞,升腾,带着汉唐的神韵,元明清的典雅,歌唱着一个民族的灵魂。

在它们的面前,我竟然要沉醉了!

今年“五一”假日的天气犹如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五一”还阳光灿烂,第二天早晨竟然下起了雨,我的心一下子也“潮湿”了,准备多日的家庭出游计划看来要泡汤了!

老爸的情趣依然高涨,笑着对老妈说,“雨天逛高淳老街也许有另一番情趣呢?别辜负了老天的一番美意。”我高兴地跳了起来,“耶,老爸真伟大!”老妈笑着准备好了三把雨伞。雨下的更起劲了,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路上的车子并不多,行车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来到了有着“金陵第一古街”美誉的高淳。步入老街,见到的是一栋栋陈迹斑斑的木雕建筑物,迎面吹来的是“牛衣古柳卖黄瓜”的依稀古风,闻到的是高淳特产豆腐干的诱人香味。霏霏细雨中,老街上的`游人不是很多,撑着伞,悠闲漫步的各种游人更增添了老街那份古老和神秘。走在古朴浓厚的石板路面上,品尝那老街的油炸豆腐干,欣赏那古朴的粉墙小青瓦的徽派建筑,聆听那别具韵味的高淳方言——

一个漂亮的大姐姐信步走来,身穿印花布衫,撑着一把油纸伞,漫步在这风雨交加的江南古巷。不由的,让我想起晏九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我赶紧用数码相机拍下了这戴望舒《雨巷》中才出现的经典画面,那摇曳多姿的美丽倩影渐渐融入了老街古色古香的小巷中。

来到老街,我心里多了一份宁静,在细雨中倍感温馨。我突然想起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如果他老人家在此,岂能不怡然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