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色
江南孟冬天,荻穗软如绵,绿绢芭蕉裂,黄金橘柚悬。在异乡的日子里,每读唐代诗人谢良辅的这首《状江南·孟冬》,总会想起德宏秀美的冬色来。
其实,我从小在德宏长大,春夏也好,秋冬也罢,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不曾刻意地观赏和体味。直到我离开德宏,在异乡的土地上渡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而寂寥的冬天后,才真正体味出德宏冬色的秀美来。
我喜欢冰封,万里雪飘的壮景;也喜欢江南冬末春初凝雪余冰、露出片片鹅黄的娇怯,但我更爱德宏的冬色。德宏的冬天就和德宏人一样热情,让人感受不到四季轮回的冷暖炎凉,即使时令已是三九。但那满山的绿浓得化不开;那春日间开放的花儿,还在一朵接着一朵地开放;那蜜蜂和蝴蝶也仍旧飞来绕去,曼舞轻歌;村头的芭蕉树和大青树并不把岁月刻进年轮里,翠绿依旧。所以,我更喜欢德宏冬日里那种依然故我的百般姹紫嫣红斗芳菲。
北方的农人,把瑞雪与丰年联系在一起。但天空阴沉、飞雪飘落,张扬的是冷酷的色彩、飘落的孤独和寂寞的情绪。而德宏却是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这德宏冬日的雨,是雪的精魂,是对冷寂的抗争。冬雨飘落,唰唰作响的雨声捻出别致的音乐,渗入土中,就变成了孕育春天的乳汁。才进入立春,那浮翠的荷叶,就像从卜哨的手掌里流淌出来,从地心里涌出来,覆盖了门前的荷塘和小溪。这时,春天的花更红、树更高、苗更青、色更艳。
德宏的冬天并非是没有起伏的,落叶就是它扯起的冬天的旗帜。当绿叶用自己编织的浓阴为人们抹去骄阳、送走炎热后,当他们以依依惜别的深情,把一年里创造的果实交给培育它的人们之后,就开始从枝头一片片飘落下来。另一面,在落叶的芥蒂上,新生嫩叶又朝气蓬勃地长出来,长出水灵灵嫩生生的新绿笼罩树冠。绿的树、绿的山、绿的天、绿的地,就连那剩芽分蘖的麦子也不褪色,为田野弹奏起绿的旋律,这德宏的冬天永远是一派绿色的生机。
早晨,在德宏冬日的原野上,柔的红光撒在地上的时候,那偶然点缀沃野的白霜,便在阳光下化成袅袅白烟翩然升起,和那些在枝头呢喃的小鸟,还有那些在林间悠闲散步的孔雀一起,被阳光演绎成无数童话,染蓝高远的天空,染蓝这个季节独有的希望。
这就是德宏秀美的冬色,置身德宏的冬日,听野外的鸟语虫鸣和悠然的牛铃,看漫山遍野的绿色植被,就会让人感觉这冬日是一颗饱满的种子,正拥着出土的梦在尽情歌唱;是一支熊熊的火把,正驱赶季节的低迷,照彻生命的向往。由此,我不禁想捧起这块土地的三江四河。这三江四河只是高大而壮实的堤岸,德宏的冬日才是流泻的大波。绿波翻滚中,冬变成为来年的春,春又孕育出冬,后浪推前浪奔腾向前它使我明白了,我们的祖先为什么最早在这块沃野上生息,我们的'历史怎样从这里起步,然后又怎样一页一页地写到今天。
感谢三江四河,捧出了这一方宝地。感谢德宏的冬色,润篇!
阅读题:
1文中4~6段是从哪三方面来描写德宏冬色的?
2第2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在离开德宏后,才真正体味出德宏冬色的秀丽呢?
3第5段中划线的句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4结合文意,解释第6段中加点词点缀的含义
5本文不止一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你从文中找出一例,本说说他的表达作用。
6作者在第7段中是怎样开展联想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阅读答案:
1德宏的雪,树木,阳光三方面
2因为作者在异乡的土地上渡过了一个又一个冬天,寒冷而寂寥,强烈的落差对比使德宏冬天的秀丽热情更加明显
3第五段没有划线句,我猜是最后一句吧-----修辞是拟人,通感。作用是将绿色表现的更加形象,灵动,富有生机
4点缀的含义:星星点点的分散装饰衬托
5对比:第五段写旧叶落,新叶生。作用是用落叶的萧索清冷衬托新绿遍野的生机
6先由置身德宏的冬日的所见所感,再想到德宏春夏秋冬,生生不息,最后想到先人在德宏劳作生活,传宗接代。作用是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也侧写德宏人对德宏的喜爱,显得情真意切,有感而发。
(第一首)
滇西尽,德宏现;
江流碧,山林翠。
史迄东周,果占壁王朝,
雄踞边关,数百年,
地连缅北,思氏麓川王国,
疆域横跨上千里,威震边陲。
历史往事,慨叹唏嘘。
滇越乘象,汉代称谓。
南方丝绸,人背马驮。
经缅傣,抵南亚;
商贸往来, 翻越何止千山万水。
唐宋金齿,名噪一时;
元明战事,烽火不息;
思氏王朝,魂断明室;
辛亥民国,安仁誉边;
盛世中华,京版有名。
史事千载,方圆百里;
山势绵延,河川纵横;
竹木葱郁,稻花飘香。
忆昔日,大象孔雀,
珍禽异兽,徜徉林间;
看今朝,傣族景颇,
各族兄妹,
安居乐业。
大跃进时,云涌风起;
改革开放,名声鹊起;
边境贸易,云南半壁。
八十年代,华夏满誉;
德宏热潮,全国掀起。
西南开发,黄金口岸;
国际通道,商贾云集;
贸易往来,不绝络绎。
如今德宏,欣欣向荣;
璀璨世界,珠宝翡翠;
咖啡之乡,全球享誉。
喜哉今日德宏,欣逢盛世!
壮哉德宏明天,辉煌壮丽!
(第二首)
德宏,历史悠久,
风光秀丽,民风淳朴。
泼水狂欢,金孔雀翩翩起舞,
目脑纵歌,斑色花火火生风。
问德宏,丰姿若何?
幸天公垂顾,天常蓝、
水长清、终岁无霜、
四季春灿。傣族轻柔和顺,
景颇热辣猛刚,德昂温良敦厚,
阿昌纯善宁和,傈僳勇武坚定。
坝子富饶丰盈,山区林木葱茏,
湖塘波光潋滟,丘豁瓜果硕累。
佳木繁茂,山依水而伟岸;
江波浩淼,水依山而秀光。
风动云霞,影靓青山,
八节常青,山河万里郁郁葱葱;
一衣带水,中缅千载和和睦睦。
天地人和,大美哑观。
德宏得天独厚,异彩多殊:
橡胶树,首植大中华,
孔雀舞,享誉世青会。
葫芦丝,传情天下,
遮放米,誉满京华;
凤尾竹,舞步婆娑,
贝叶经,传承佛迦。
三仙洞,曲径通幽、
树包塔,奇观夺目。
菩提寺、五云寺寺寺华彩,
允燕塔、勐焕塔塔塔生辉。
虎跳石惊涛骇浪,雪雾穿空、
独树林华盖绝伦,遮天蔽日。
美食伴歌舞,中外痴迷,
风情加服饰,倾倒世人。
(第三首)
走进德宏的路上
听着《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沿着蜿蜒的公路,
盘旋而上,
带给我的是,
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路的一边是青翠的林竹,
另一侧是波澜涟漪的江河,
泛着粼粼的波光,
在行驶的过程中,
偶见一二户人家,
草房偎依在树脚,
看到一个老人安静地,
斜靠在屋边吹起了烟筒, (请您阅读下一页)
烟圈在他的脸庞,
欢快的起舞,
咕噜咕噜的烟筒声音,
丝丝传到耳边,
透过树林的斜阳,
可以清晰地看到老人脸上,
露出了浅浅的微笑,
几只鸡鸭,
悠闲在他身边萦绕,
挂在屋檐下的包谷,
在龇牙咧嘴的歌唱,
一幅生动和谐的农家生活图,
淋漓尽致的。
展现在我的眼前。
来到德宏三个春秋,
我感受到了,
德宏人民的朴实善良,
我体验了,
“一国两寨”的风情;
我探秘了,
到江、湖两岸的`奇险;
我领略了,
景颇人的古朴神秘;
我感受了,
傣家人的热情好客;
我见识了许多,
梦幻迷离的传奇珠宝;
我品味了,
一个坝子两个国家,
三座城市四面青山,
五种文字的韵味……
一切是那么的简单,
又是那么的熟悉。
暮然回首,
我发现自己已深深的爱上了,
这个美丽的地方,
爱得是那样的深沉,
爱得是那样的投入。
①江南孟冬天,荻穗软如绵,绿绢芭蕉裂,黄金橘柚悬。在异乡的日子里,每读唐代诗人谢良辅的这首《状江南·孟冬》,总会想起德宏秀美的冬色来。
②其实,我从小在德宏长大,春夏也好,秋冬也罢,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不曾刻意地观赏和体味。直到我离开德宏,在异乡的土地上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而寂寥的冬天后,才真正体味出德宏冬色的秀美来。
③我喜欢毛泽东词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景;也喜欢江南冬末春初凝雪余冰、露出片片鹅黄的娇怯,但我更爱德宏的冬色。德宏的冬天就和德宏人一样热情,让人感受不到四季轮回的冷暖炎凉。即使时令已是三九,但那满山的绿还浓得化不开;那春日间开放的花儿,还在一朵接着一朵地开放;那蜜蜂和蝴蝶也仍旧飞来绕去,曼舞轻歌;村头的芭蕉树和大青树并不把四季刻进年轮里,翠绿依旧。所以,我更喜欢德宏冬日里那种依然故我的姹紫嫣红。
④北方的农人,把瑞雪与丰年联系在一起。但天空阴沉、飞雪飘落,张扬的是冷酷的色彩,飘落的是孤寂的情绪。而德宏却是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这德宏冬日的雨,是雪的精魂,是对冷寂的抗争。冬雨飘落,唰唰作响的雨声奏出别致的音乐,渗入土中,就变成了孕育春天的乳汁。才进入立春,那浮翠的荷叶,就像从卜哨的手掌里流淌出来,从地心里涌出来,覆盖了门前的荷塘和小溪。这时,春天的花更红、树更高、苗更青、色更艳。
⑤德宏的冬天并非是没有起伏的,落叶就是它扯起的冬天的旗帜。当绿叶用自己编织的浓阴为人们抹去骄阳、送走炎热后,当他们以依依惜别的深情,把一年里创造的果实交给培育它的人们之后,就开始从枝头一片片飘落下来。另一面,在落叶的芥蒂上,新生嫩叶又朝气蓬勃地长出来,长出水灵灵嫩生生的新绿笼罩的树冠。绿的树、绿的山、绿的天、绿的地,就连那剩芽分蘖的麦子也不褪色,为田野弹奏起绿的旋律。这德宏的'冬天永远是一派绿色的生机。
⑥早晨,在德宏冬日的原野上,当东方的太阳把温柔的红光撒在地上的时候,那偶然点缀沃野的白霜,便在阳光下化成袅袅的白烟翩然升起,和那些在枝头呢喃的小鸟,还有那些在林间悠闲散步的孔雀一起,被阳光演绎成无数童话,染蓝高远的天空,染蓝这个季节独有的希望。
⑦这就是德宏秀美的冬色。置身德宏的冬日,听野外的鸟语虫鸣和悠然的牛铃声,看漫山遍野的绿色植被,就会让人感觉到这冬日是一颗饱满的种子,正拥着出土的梦在尽情歌唱;是一支熊熊的火把,正驱赶季节的低迷,照彻生命的向往。由此,我不禁想捧起这块土地的三江四河。这三江四河只是壮实的堤岸,德宏的冬日才是流泻的大波。绿波翻滚中,冬变成来年的春,春又孕育出冬,后浪推前浪奔腾向前它使我明白了,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在这块沃野上生息,我们的历史怎样从这里起步,然后又怎样一页一页地写到今天。
⑧感谢三江四河,捧出了这一方宝地。感谢德宏的冬色,润泽了我灵感的诗篇!
1、文中④~⑥段是从哪三方面来描写德宏冬色的?(3分)
2、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在离开德宏后,才真正体味出德宏冬色的秀美呢?(3分)
3、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3分)
4、结合文意,解释第⑥段中加点词点缀的含义。(2分)
5、本文不止一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你从文中找出一例,并说说它的表达作用。(3分)
6、作者在第⑦段中是怎样展开联想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4分)
答案:
1.(3分) 冬雨、落叶、原野
2.(3分)因为作者离开德宏后,在异乡感受了冬天的寒冷和寂寥,与家乡的冬天有了对比,才感到家乡冬色的秀美。
3.(3分)比喻。(1分)把落叶比作德宏冬天的旗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德宏冬天来临的标志就是落叶。(2分 )
4.(2分)点缀本意是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文中是指原野上有白霜装点,再配上其它景物,使德宏冬日的原野更加美丽。
5.(3分)答出其中一个点,即可得满分。示例一:我喜欢毛泽东词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景;也喜欢江南冬末春初凝雪余冰、露出片片鹅黄的娇怯,但我更爱德宏的冬色。德宏的冬天就和德宏人一样热情,让人感受不到四季轮回的冷暖炎凉。(1分)作用:用北国冬天的壮景、江南冬天的娇怯,衬托出德宏冬天热情的特点,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2分)
示例二:北方的农人,把瑞雪与丰年联系在一起。但天空阴沉、飞雪飘落,张扬的是冷酷的色彩、飘落的是孤寂的情绪。而德宏却是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这德宏冬日的雨,是雪的精魂,是对冷寂的抗争。(1分) 作用:把北方与德宏的冬天作了比较,衬托出德宏冬天的特点,有花有雨、无雪,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2分)
6.(4分) 由听到的看到的,联想到饱满的种子、 熊熊的火把、壮实的堤岸、流泻的大波。(2分)这些联想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弱到强,淋漓尽致地抒发并深化了作者对德宏这块热土的热爱、赞美与歌颂之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