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关雎中有优美旋律的句子是 正文

关雎中有优美旋律的句子是

时间:2025-04-28 18:39:17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áo)好逑(hǎo)(qiú)

寤寐(wù)(mèi)溯洄(sù)(huí)坻(Chí)荇菜(xìng)

2.填空题。

(1)《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C)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创新能力运用】

5.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答:《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6.《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7.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景语情语。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8.《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答:《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J、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9.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答:《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中考链接】

(一)阅读《蒹葭》,完成10~12题。

10.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1.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答: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意对即可)

1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答: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分)。

(二)阅读《关雎》,完成13~15题。

13.本诗以雎鸠、荇菜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14.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15.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点拨:深入体会诗歌,不要写错别字。

【赏析】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或者是作者的即目所见,或者解做以挚鸟为比,以挚鸟的求偶为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第一句“关关雎鸠”,是写传来的鸟鸣,是听;第二句“在河之洲”,是寻声而望,是所见;第三句“窈窕淑女”,是对自己倾心人之所思,是想;末句“君子好逑”,是主人公强烈的向往,默默的自我祝愿。虽短短四句,却极有层次,而语约义丰。第二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这个青年男子所恋的乃是河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流之”,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的去采摘。正是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不能须臾忘怀。“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念)”极写他追求、想念的迫切心情;“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他相思之苦,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悠,长,形容其夜长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这里把两“悠”字,双双以感叹语气出之,着意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现了出来。情到极处必生幻。紧接着第三章,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琴瑟友之”,“友”,亲密相爱;以弹琴奏瑟,喻其相会相处时的谐和愉快。“钟鼓乐之”,则是结婚时的热闹场面。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幻想当然并非现实,但幻由情生,也是极自然的。而这位抒情主人公,却简直陶醉在预想的成功之中了。这一爱情心理的描写,正与《秦风·蒹葭》中的主人公追寻所爱不得,而出现了“宛在水中央”的幻影一样,富有浪漫情调。而其实这又正是对生活中所习见的爱情心理的深微的捕捉和真实的刻画。

《蒹葭》首二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白露为霜”传达出时令已是深秋了,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这幅秋色图,芦苇苍苍,秋水淼淼,露水盈盈,晶莹似霜。作者开篇塑造出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的境界,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三四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诗中用的是相对抽象的水,而不是具体的“江”、“湖”、“河”。作为诗歌意象的“水”,极富暗示性,比如常见的词“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似水年华”。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却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惘的情致。“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惘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第二章“萋、唏、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涘、右、沚”属之部韵。如此形成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变化之中又包含了稳定。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不仅带来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末浠”再到“白露末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诗文主旨】

《关雎》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本篇是诗经的首篇,更加表明了关雎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

《蒹葭》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写作特色】

【关雎】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意境的整体象征。

一、基础知识积累

1.下列句子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倔强(juè) 阔绰(chuò) 叱咤风云(chà)

B.慨叹(kǎi) 澎湃(bài) 销声匿迹(nì)

C.饶恕(shù) 狡黠(jié) 迥乎不同(jiǒng)

D.静穆(m ù) 梦寐(mèi) 味同嚼蜡(jiáo)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零落 倔强 头晕目眩 一拍既合

B.琐屑 烦燥 锐不可挡 销声匿迹

C.恣睢 胆怯 开卷有益 顾名思义

D.厚实 慰籍 鸡犬不宁 一泄千里

3.将下列句子重新排列,填入横线中与前后句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文字。(只填写序号)(3分)

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 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①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②这种能力部分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③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④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所收获,能够开启你的心智。

4.古诗默写(8分)

(1)《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 。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 ,万钟与我何加焉!

(4)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5)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是: , ,必以情。

(6) ,白露未已。

5.名著阅读(4分)(任选一题作答)

(1)下面是《水浒》中的片段,阅读后回答问题

武松在胡梯口听,只听得蒋门神口里称赞不了。只说:“亏了相公与小人报了冤仇,再当重重地答报恩相。”这张都监道:“不是看我兄弟张团练面上,谁肯干这等的事!你虽费用了些钱财,却也安排得那厮好。这早晚多是在那里下手,那厮敢是死了。只教在飞云浦结果他。待那四人明早回来,便见分晓。”

张都监要为蒋门神报的冤仇是 ① 。武松听到他们这些话后,接下来发生的情节是 ② 。

(2)大天尊宣众文武仙卿,问曰:“这妖猴是几年生育,何代出生,却就这般有道?”……玉帝道:“那路神将下界收伏?”……玉帝闻言甚喜,道:“依卿所奏。”即着文曲星官修诏,着太白金星招安。

玉帝为何要捉拿孙悟空?是“那路神将”欲用什么方法“收伏”孙悟空?

6. 给下列新闻拟一个标题。(2分)

新华网北京12月22日电近日,国务院总理xxx签署第656号国务院令,公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

《条例》共六章三十五条,对不动产登记机构、登记簿、登记程序、登记信息共享与保护等作出规定。

《条例》明确由国土资源部负责指导、监督全国不动产登记工作,同时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一个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不动产登记工作,并接受上级不动产登记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二、现代文阅读(14分)

养一畦露水

许冬林

①露水是下在乡村的。只有古老的山野乡村,才养得活精灵一样的露水。

②童年时,在露水里泡大,以为露水是入不得诗文的,直到读《诗经》里的《蒹葭》才开了心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古老的风情画呈现于眼前:雾色迷濛,芦苇郁郁葱葱,美丽的女子在露水的清凉气息里如远如近……

③我的童年里也有睡在苇叶上的露水,但那是另一种风情。生产队里养着一条褐色水牛,农忙时节,孩子们大清早起来割牛草。我和堂姐相约着,去村西河边的芦苇荡里割草。卷起裤管下去,脚下的软泥滑腻清凉,芦苇一碰,露水珠子簌簌洒一身。从脖子到后脊,到前胸,露水的凉意在皮肤上蔓延,还似乎带着微甜的味道。苇丛里的青草又长又嫩,几刀便可割一大把,有时还顺便割一把细嫩的水芹,算作中饭菜。出了芦苇荡,几个大青草把子拎在手上,一路滴着露水。我们的头发和衣服,也被露水打得湿透。仿佛洗了个露水浴,身上、眉毛上、眼睛里,皆是露水。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④那时候过暑假,晚上不爱在家里睡觉,而是在平房顶上露宿。堂姐堂哥堂弟,唧唧喳喳的一大群,自带凉席,都来我家的平房顶上睡觉。我们简直成了原始部落,月光为帐,星星为灯,感觉自己就那么睡在天地之间,也像草叶子上的一滴露水。到后半夜,露水重重地下来,裹身的毯子又凉又软,翻个身,贴着堂姐的后背,听她说断断续续的梦话,窃窃想笑。星星在耳边,垂垂欲落,虫声蛙声都已歇了,四下阒寂。满世界,只剩下露水的清凉气息在流散、漫溢。露水里睡着,露水里醒来。清晨下房顶,常看见邻家的瓦楞上结着蛛网,蛛网上也悬挂着露珠,亮晶晶的,在晨风里摇摇欲坠。

⑤暑假一过,初秋早晨上学,穿过弯弯曲曲的田埂,也是一路蹚着露水去学校。到学校,一双小脚泡得好白,又白又凉,嫩藕一般,脚丫里有草屑和碎小的野花。那时候,常提着凉鞋上学,到了学校后,才下到学校前的池塘边,洗掉脚上的草屑和野花,将一双被露水洗得格外好看的小脚xx凉鞋里。有时不舍得插:是露水让一个乡下小姑娘拥有了一双不为外人知晓的好看的脚。

⑥成年之后,庸庸碌碌,在家和单位之间来回折返,过着千篇一律的两点一线式生活。有一日,读《枕草子》里写露水的几句,才想起自己似乎好多年没看见露水了。忙时只顾着抬头往前赶路,快!快!闲时只想饱饱地睡会儿懒觉,起床时,草木上的露水已经遁形。以至以为:露水,是只下在童年的!

⑦当然不是。露水一直在下,下在童年,下在乡村,下在有闲情闲趣的人那里。

⑧《枕草子》里写露水的笔墨多而有情趣,最爱玩味的是:“我注意到皇后御前的草长得挺高又茂密,遂建议:‘怎么任它长得这么高呀,不会叫人来芟除吗?’没想到,却听见宰相的声音答说:‘故意留着,让它们沾上露,好让皇后娘娘赏览的。’真有意思。”读到这里,我恍然觉得游离多年的一片小魂儿给招回来了。养花种草,不是目的,是为了给一个闲淡的女人去看清晨的露。烽火戏诸侯,裂帛博取美人笑,都不及人家种草来养露水的风雅。

⑨我读着《枕草子》,不觉痴想起来。痴想有一天……

⑩养一畦露水,在露水里养一个清凉的自己。生命短暂渺小,唯求澄澈晶莹,无尘无染。让美好持续,一如少年时。 (选自《深圳商报》2013年11月5日 有删改)

17. 请简要概括童年时“我”“在露水里泡大”的三件事。(每件事不超过10个字)(3分)

18. 按要求品味语言。(4分)

(1)感觉自己就那么睡在天地之间,也像草叶子上的一滴露水。(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2)芦苇一碰,露水珠子簌簌洒一身。从脖子到后脊,到前胸,露水的凉意在皮肤上蔓延,还似乎带着微甜的味道。(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19. 揣摩下面句子的含义。(2分)

我恍然觉得游离多年的一片小魂儿给招回来了。

20. 根据上下文,补写第⑨段“痴想”的具体内容。(3分)

21. 探究下面语句中“露”的内涵或作用。(3分)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摘自曹操《短歌行》)

(3)养一畦露水,在露水里养一个清凉的自己。

三、古诗鉴赏(古诗略)(2014中考题再现)

1.《关雎》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 《关雎》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3.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分)

4.《蒹葭》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5.《蒹葭》中采用重章叠句,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

1.D 2.C 3.②③④① 4.略

5⑴①武松为了帮施恩夺回快活林,醉打蒋门神。 ②血溅鸳鸯楼(2分,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2)孙悟空到东海龙宫拿走了定海神针,又闯幽冥界勾画了生死簿,被东海龙王和地藏王菩萨告上了天庭。

太白金星为玉帝出主意,让玉帝降旨招安孙悟空,授他一个官职,将他拘束在天庭,若孙悟空受天命,后再升赏;若违天命,就此擒拿。

6.xxx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

二、现代文阅读(15分)

17. 示例:①苇荡割草洗露水浴 ②夏夜房顶宿露水中 ③秋晨上学露水美脚(3分;抓住主要信息即可)

18.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露宿房顶时凉爽、自由、舒展的感受。(2分;修辞手法1分,心理感受1分;心理感受答出一点即可)

(2)从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多角度写出露珠落在“我”身上,带给“我”清凉愉悦的感受,形象生动。(2分;描写角度1分,表达效果1分;答出两个描 写角度即可得1分)

19. 找回了失去多年的童年生活的闲情闲趣和诗意。(2分;意近即可)

20. 示例:我能拥有一座庭院。我在院子里,种花种菜种草。清晨起来,临窗赏览,看我养的一畦一畦的露水。

要求:能联系上下语境展开合理想象,有对“花草”“露水”“自我感受”等方面的描

写,表达顺畅。(3分;想象合理,内容具体,表达顺畅各1分)

21. (1)句中的“露”是景物,写出秋天的萧瑟冷落(是起兴,引出歌咏对象“所谓伊人”); (2) 句中的“露”比喻人生短暂;(3) 句中的“露”象征清纯美好,有闲情雅致的诗意生活。(3分;各1分,意近即可)

三、古诗鉴赏

1. 本文写了一位男子对心仪女子执着追求和极度思念,以及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2. 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3. 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绘,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意境,用以烘托追求心上人求之不得时悲凉惆怅的心情。

4. 抒发了主人公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之情,表达了主人公追求爱情的真挚和执着。

5.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等内容,现在来学习关雎与蒹葭。

《关雎》

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7.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8.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分)

(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1分)。(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1分)

1.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 引起后文(或:起兴作用)

2.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_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1、 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2、本诗所表现的内容是由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运用的艺术手法是比兴手法

3、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 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

4、 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 《诗经》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凄清而苍凉的秋景 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3、 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4、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1、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D )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10、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分)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1、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 分)

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1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2分)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 。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 。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 。

答案及解析:

(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23.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2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参考答案:

23.B 24.D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áo)好逑(hǎo)(qiú)

寤寐(wù)(mèi)溯洄(sù )(huí)坻(chí)荇菜(xìng)

2、填空题:

⑴《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 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⑵《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⑶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C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二、简答

1、《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都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2、阅读《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它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这首诗还描写了河边道路漫长险阻、地势越来越高、迂回盘曲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爱情的真挚和执著的追求。

3、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