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描写石刻的优美句子 正文

描写石刻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5-02 02:57:51

2、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道它在流动,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得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桂林的山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像,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最有名的象鼻山在漓江上面,是桂林的城徽。在山的左下方,有一个洞,是由大象的鼻子和左前腿组成。山的姿态正好像一只大象在河中吸水。漓江环回于石山之间,山环水抱,秀丽无比。桂林的山美、水美,溶洞更美,以“芦笛岩”、“七星岩”等溶洞最为著名。素有“桂林无山不洞”之说。

3、秋季的西湖,是一派成熟的景色。岸边十里飘香的桂花呀,真让人留恋往返;湖面上,荷叶像害羞的小女孩,都低下了脑袋,躲藏了起来,她们在提醒和等着人们去采那根下的莲藕呢。这时候,人们划着轻快的`小船,哼着悠闲的小曲,轻轻地采下莲藕。那一只只莲藕呀,白白胖胖的,真象一个个一丝不挂的小胖娃娃,让人爱不释手。你要是从筐子里随便拣上一只,洗洗干净咬上一口,脆生生的,那味儿一直能甜到你心里。

4、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到下来。

5、西湖的冬天也不例外。虽然花儿都谢了,但湖水还是清澈见底,盛开的梅花更是美丽无比;雪天,银装素裹,河堤边的孩子们在欢快的玩耍,欢笑声,雪飞声,合在一起,变成了一首美妙的交响曲。

6、西湖的四季是美的。春回大地,走在西湖百花齐放的白堤、苏堤上眺望着湖面,只见湖面上波光粼粼,轻舟荡漾,三潭映月如宝石般嵌在湖面。柳丝时而轻拂你的脸颊,时而在轻轻地掠过头上、肩上,再配上轻微地摇橹声和远处动听地琴声,那是多么让人陶醉呀!

7、夏季,西湖的湖面上,荷叶、荷花挨挨挤挤。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洁白如玉的荷花,娴静、素洁,真是“出污泥而不染。”荷叶托着那些晶莹、如玛瑙般的露珠,又守护着亭亭玉立的荷花和胖胖的花骨朵,就简直是一幅用大画家的画卷也不上的美丽风景画。

8、在桂林,人们不仅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体验,更可以看到各种文物古迹。仅石刻旧有两千多余件,还有秦堤灵渠、汉古严关的遗址更是让人驻足沉思。

9、在桂林这片山水圣地,空气是那么新鲜;江水是那么清澈,山峰是那么奇特。引得游人纷纷拿起手中的相机,“咔嚓-----咔嚓-----”留下了一串串美好的记忆。

描写名胜古迹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故居 书院 胜地 祠堂 古迹 名胜 洞天 福地 道场

观赏 仰望 瞻仰 远眺 俯视 遥看 端详 凝神 定晴

湖光山色 云雾缭绕 水明如镜 奇峰兀立 清静幽雅

争奇斗艳 崎岖山路 极目眺望 仔细端详 历历在目

登高远眺 别有天地 栩栩如生 眼花缭乱 满载而归

恬静舒适 上依青山 下临碧波 朝观日出 暮看晚霞

居高临下 远眺近览 气宇轩昂 妙趣横生 景色奇异

层次分明 鳞次栉比 蓬莱仙境 垂柳拂岸 荷花沁香

映入眼帘 临窗眺望 盘旋而上 名不虚传 肃然起敬

巧夺天工 风景优美 林木葱郁 幽香四溢 人饱眼福

游览胜地 层林尽染 生机盎然 五光十色 目不瑕接

流连忘返 恋恋不舍 心旷神怡 赏心悦目 林木参天

苍松翠柏 俯视四周 山山水水 令人叹绝 无限风光

蔚为壮观 品茗休息 小憩片刻 游兴正酣 诗情画意

令人陶醉 叫人心醉 美好印象 旅途归来 饶有兴趣

宁静雅致 游客信步 步移景异 绿茵如毯 素花丛中

笑语阵阵 游人如云 人头济济 盛况空前 风声飒飒

松涛滚滚 红日西坠 思绪万千 感情奔放 无穷意趣

诗兴大发 悠久历史 鱼米之乡 风景秀丽 明媚秀丽

气象万千 群帆渔歌 波光粼粼 隐约可见 遥相呼应

烟波浩淼 峰峦缥缈 著称于做 豁然开朗 风光佳绝

别有风味 引人入胜 幽香阵阵 漫步小径 清静凉爽

沁人心脾 千姿百态 富丽堂皇 亭台楼阁 风和日丽

玲珑别致 小巧玲珑 花团锦簇 布局合理 古迹众多

青翠欲滴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停泊着的“浦江”号游览船上灯火通明,游江的人们兴致正浓,江水被照亮了,一片片欢声笑语洒向江面,古老的外滩也仿佛年轻了许多。

就在桥下的碧带两旁,栽着好些郁郁的垂柳,就在柳荫深处,隐约而现的不就是各色的店铺吗?站在这高桥之下,看不真切,但那一点点跳动的鲜明的色彩却一个劲地往眼里钻:飘得起劲的幌子,好多个彩衣长辫的大姑娘,青衣乌帽的小伙子……遥看似有打酒的,有喝茶的,有量布的,有卖花的,也有站在街头叨家常的........一眼望去,就被那种毫不造作也毫不掩饰的恬淡自适所深深打动。

昭明书室仅存一座破旧的石坊,唯有唐代银杏仍拔地而立,古朴苍劲。

豫园是城隍庙里一个占地三十多亩的公园,但其中竟有亭台楼阁二十几座,它的艺术造型和艺术风格恐怕在上海滩上再难找到与之媲美的了。

雕廊水榭,亭阁楼台,依山势而建;四周的墙壁似波浪般起伏,围着一塘轻轻漾动的活水,自然、和谐,又不失典雅。

留园的设计讲究的是亭台轩榭的布置,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物远景的层次。

云岗石窟的佛像真是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特别是第八窟那个五头六臂的坞摩罗天,更是惟纱惟肖,你看,他悠然自得地骑在孔雀身上,中间一个大脑袋,两眼平视;左右和后边四个小脑袋,东张西望;一双长臂舒展地放在盘坐的两条腿上;四支小胳膊却正劈云穿雾,好像要飘飞天外。

百草园!看,光滑的石井栏,碧绿的菜畦,高高的皂荚树,紫红的桑堪,何首乌藤和木莲藤互相缠绕着,一堵矮矮的泥墙就在菜畦的一边,和鲁迅先生说的一模一样。

在日光岩瞳眺望,景色美得醉人。只见天空中飘浮着几朵金色的云,晚霞映红了天边,层层树木,郁郁葱葱,几乎遮盖了整个小岛;树丛间,一座座别致的楼房隐隐约约,一块块巨石侧卧,一个个小小的池塘泛着涟漪;对面的厦门港码头巨轮、渔帆尽收眼底,真令人心旷神怡,疲劳顿消。

台北市的东门与南门是有名的名胜古迹,每当节日来临时,城门周围总是布置得多采多姿,雍容华贵,那也是人们的照留影的好镜头。

从外形上看,白石井很普通。它呈圆柱形,井深约5米;井口并不宽,直径约50厘米,整个井口由三块大青石构成。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井的内内外外都布满了青苔;靠西边的井沿上,还留下了几道深深的绳索印。

在离白石井三四步的地方,竖有一块高一米、宽五十厘米的石碑,上面刻有四个苍劲有力的篆体大字“白石涌泉”。虽然下面没有落款,但那潇洒的字体,使人一看就知道出自名家之手,有的老人说,这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留下的真迹。

跨进豫园的大门,不远,就是一个碧绿的小湖,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波光粼粼。湖中有一个喷水装置,湖水不断向四周喷出,形成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圈,光泽耀目。一群群红鲤鱼在人影一晃时便钻入墨绿的水藻中。清澈的湖面上,映着假山的倒影;湖的附近又有山穷水复的幽径。

杜甫,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位佼佼者。他的诗歌千古流传,至今为人民喜爱,因而他曾居住很久的草堂,自然成为举世名扬的游览胜地。中秋重游草堂,虽不如古人赞美草堂春色“一夕轻雷落万丝,霏光浮瓦碧参差”那样动人,却也有令人留念之处。

进得草堂,只见游人寥寥,一派幽静、肃穆气氛:古木参天,松柏森森,秀竹郁郁,芳草青青。一片绿的世界,绿的海洋。桂花香气四溢,使人沉醉。这绿的浪潮中,拥护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庭院建筑,这便是.'’工部祠”。进得一重门,迎面就是一座大殿,庄重而雄伟。殿门上方正中的门匾上,工工整整书写着三个篆字“工部祠”进入祠内,就见堂中杜甫塑像身着锦衣,正襟危坐,双眼炯炯有神,显示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杜甫塑像左右,有黄庭坚和陆游的塑像相陪衬。塑像两旁各有一块石碑,介绍杜甫的生平。工部祠外左右各有一个展览室,陈列着各朝杜诗的版本及许多国外译作。吟咏着这些杜甫名诗,感人肺腑。杜诗沉雄,浑厚,以真挚、深沉的情感,凝重、质朴的语言,反映了一个复杂而动荡的年代。杜甫的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深刻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矛盾尖锐的真实状况。人民把他的诗称为“诗史”,把他称为“诗圣”是很有道理的。

出了“工部祠”,过了“梅园”,便可见一座草亭。朱红的柱子,深黑的亭盖,古朴、自然而雅致。草亭中坚立着一块大碑,上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刚劲有力。它不仅是一件历史文物,更是一件难得的书法珍品。

襄樊市西角的汉江之畔,有座古色古香的青瓦白壁的建筑物,这就是为纪念我国宋代著名画家、书法家、鉴赏家米莆而建造的米公祠。它历尽元、明、清数代,几毁几建。改革开放后的今天,经扩建修饰,才焕然一新。

米公祠临江而立,和夫人城隔江相望,“一条龙”似的三进院式古庭院布局。

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镂空攀蔓的屏风,屏风后是墨池。池中挺立着一棵小树,周围族拥着许多怪石,有的像瘦骨嶙峋的老人,有的像山顶上站立的老鹰。池旁还点缀着许多花草树木。池边有一小门,门头上刻着黑底烫金的门额“墨园觅胜”。

跨过“墨园觅胜”的小门,便是二进院。左边是一座翘角飞檐的小亭,这就是洁亭。相传米莆嗜洁成癖,挥毫泼墨之余常常在此休憩。它小巧玲珑,坐在其中颇有洁身之感。

离开洁亭,经过通幽曲径的小路,迎面便是主体建筑米公祠了。祠前竖立着两块大小相同有一人多高的青石碑,上面刻着方毅同志题写的“米家山水”和沈鹏先生题写的“米氏故里。这两块石刻,字体苍劲有力,颇有米氏风骨。碑石对称放置,恰似双星拱月,为米公祠增色不少。进入祠中,在高堂大殿的正面挂着一幅米莆的画像,两边配有“千古临池推逸名,九重拜石仰高风”的凸形木刻对联。室内还陈列有“米氏父子简介”。穿过堂屋正厅,便到了三进院。只见一棵参天银杏像巨人一样直立在那里,它已4000余岁。树下是堵巨大的镶边大青石石碑墙。石碑墙有电影银幕那么大,而且是完整的一块,上面刻有五通记事的碑文,密密麻麻的碑文好似群蚁排列。在石碑墙的两侧还有碑廊,共计16间,朱红廊柱,饰以雕刻,碑廊里镶嵌着米氏父子等人的石刻,内容丰富多采,琳琅满目。其中的《动静交相养赋》、《游虎丘》、《春赋》等格外引人注目。这些书法真可谓风貌各异,一点一画皆传神。游人到此总要驻足留连,叹为观止。碑廊之北是珍藏米莆等人书画作品的 “宝晋斋”,这里幽幽雅雅,陈列有米莆珍贵的法帖和传世名画。如今这些石刻和书画藏品,已成为研究米莆的重要文物。

米公祠的建筑虽说是普普通通,但米公祠的石刻却别有一番天地。“墨园觅胜”的确胜似米家山水。

这儿的一切都模仿着古代的样儿,高高挂起的酒幌子招揽着顾客,使人一下子就记起杜牧的“水村山郭酒旗风”的诗句来。曲曲折折的石板路引导我,走进路边的每一个店里去,并不是买什么,只是看看。柑‘文房四宝’店中,一心来觅古迹的我真是如愿以偿了。橱窗里,笔、墨、纸、砚俱全,有的笔杆上还刻着我认不出的字,砚盖上还画着花鸟鱼虫,简直像是极精美的工艺品了。店的四壁上,挂着一些字画,微微发黄的纸真叫人怀疑是古代书法家、绘画家的真迹。淡淡的墨香混杂着宣纸散发出的香味,把我吸引住了。此外,还有古玩。我对这虽一窍不通,但也细细观赏起来。那细致精巧的雕刻,造型奇特的陶器,竟使我看得入神了,游兴也越来越浓。

我兴致勃勃地在这些楼阁间穿行,走着走着,发觉前面似乎没了路,等到了跟前,才发现小路悄悄绕了弯儿,指向另一座楼,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楼”,啊!抬头一看,幌子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楼外楼”这必是由林升的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而得名的了,但由于用得恰到好处,说到了人们心里,也就有一种亲切自然之感,并博得了游人的啧啧赞叹,而我仿佛已融入了这片楼群中到了“忘我”的境界了。是啊,在这儿漫步就宛如到了穿长袖宽袍的时代,只有看到周围的人们,才猛想起这已是20世纪90年代了,不由哑然失笑。我这才明白,夫子庙的游人这么多,原是奔着这片楼而来的。

这里是祖国大陆的最南端,银白的海滩上巨石星罗棋布群石间,“天涯’梦海角”和“南天一柱”突兀其间,昂首天外,雄峙南海,颇威武壮观。在灿烂的晴阳下,不时有一群群飞鱼掠出水面,如一簇簇怒放的银花。近岸的渔船起网了,但见满网都是活蹦乱跳的'鱼儿,一个个强壮得像黑铁塔的渔民,飞快地从网中捞起一条条十几斤重的马蛟鱼,抛到沙滩上。沙滩上的中外游客,一个个晒得满面红光,纷纷按动快门,摄下这美好的瞬间。“天涯海角”,一年四季热烈奔放,哪有一丝冬的气息?

头诸,原是三面环湖的山丘式半岛,因山形酷似乌龟入水而得名。传说古时候,太湖连年泛滥成灾,沿岸民不聊生。百姓都说是太湖中有只大乌龟经常兴风作浪,残害生灵。后来,天神用 “神针”镇其背,才使太湖恢复平静。这根被太湖人称为“救命针” 的神针,就是今天山脊上高耸入云的灯塔,它使秀丽的湖滨风光平添了几分雄壮。

绕过灯塔,沿着极不规则的乱石阶梯拾级而下,踏上“甭头”, 太湖美景尽收眼底;看脚下这只大乌龟,拼命把头埋入水中,两爪向后刨着,仿佛正在逃避天神的追赶,使人不能不佩服大自然的神工造化。伫立湖边,只觉四面风起云涌,远方灰蒙蒙,水天一色;眼前三山兀立,云雾缭绕,山间佳境依稀可见,有如仙岛一般;脚边湖水轻轻荡漾,波光粼粼。导游介绍,尾头诸以其真山真水的自然本色而居无锡城三大胜景之首。太湖水尤因俊秀、清冽名扬天下。遥望太湖,深感她那博大开阔的气势与秀美温柔的江南特色;蹲在水边,撩起太湖水洗面,又有清凉明澈、沁人心脾的快感。难怪当年诗人郭沫若游至此地,留下了“太湖佳绝处,毕竟在尾头” 的脍炙人口的名句。

深秋的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这里参观。这是一个宽敞的四合院,院门上悬挂着一块漆黑乌亮的大匾,镌刻着许广平同志题写的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柔石故居”跨进大门,就见两旁是石砌的小花坛,几束洁白的月季花,在稀疏的树影下摇曳着,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院子下面有一排两层楼的房子,西边的就是烈士故居。

避暑山庄也叫“热河行宫”,过去是皇帝避暑的地方,百姓的禁地,如今己成为劳人民的娱乐场所。一年四季,我都要和小朋友们到那里去游玩。春天,我们喜欢游玩于“梨花伴月沟”,那千树万树雪挂似的梨花,会使人心花怒放;夏天,我们喜欢去“万树园”,那绿茵茵、平坦坦的千亩草地,更是我们追逐欢闹的大乐园;秋天,我们喜欢荡舟于澄湖荷丛,采摘那硕大的莲蓬,嬉戏水底的红鲤;到了冬天,我们喜欢登“南山积雪”,望满园古松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呈现出的苍苍郁郁,挺拔峥嵘。

从知鱼桥上四下望去,轻轻的涟漪在阳光下闪耀跳动,煞是好看。谁知冷瞥一眼,几支孤零的残荷在风中摇曳,虽仍可看出其神韵,但总归是破败了,似成了杀景之物。但猛回首,雄伟的殿堂、红柱、黄檐,反显更加壮丽。

(第一首)

大足石刻,

中国石窟艺术的光芒

走进大足,

走近,

酒窖的陈酿,

走进,

大足人梦想和希望。

我希望,

写下每一个字,

都是一块石头,

能像大足石刻一样,

散发着,

石窟艺术的光芒。

我希望,

写给大足的诗中,

每个一标点都是,

古代匠师精湛的凿痕,

大足石刻的雕像一样,

注入了,

大足人的智慧和信仰。

然而,

我只是,

乘箴言而来的`看客。

试图,

找到石刻的昭示。

黯淡或辉煌,

需要闭眼冥想。

夕阳,

纷飞的思绪,

明亮我的眼睛。

凝视,

石壁上的隐语,

一滴滴闪烁历史的泪,

悄然滑落。

滑落,

华夏文明的长河,

像涅盘于,

中国版图上的明珠:

大足石刻,

瞬间汇成,

展望中国石窟艺术的,

——滔滔洪流

(第二首)

佛像,心灵的铭刻

追求,

打开心门。

携一把虔诚的钥匙,

走进佛湾。

夕阳,

远远地,

俯瞰摩岩群像。

众佛,

缓缓走近我的心,

或坐或站、

或倚或卧。

神秘的大足佛像,

让禅意,

在天地间油然而生。

如行云流水,

穿越历史的沧桑。

立于佛前,

佛旨,

拯救今生。

(第三首)

大足佛,

是大足人的前身。

历史中走来的佛,

或唐或宋。

纯朴的乡民,

捧出清亮的水。

过滤,

艺术和信仰,

举行,

最盛大的欢迎。

大足佛像前,

吸取,

新世纪佛文化的朝阳。

入口,

高悬佛意,

一把古旧的铜锁。

将宁静与喧嚣,

淡泊与浮躁,

善与恶,

尘封。

钥匙,

是思想之花的刻刀。

将美好的旅程,

刻在心间。

将思想的脚印,

刻在佛心。

佛心。

思想的沉淀,

斑驳出,

石刻文化艺术的盛宴。

(第四首)

昌州古邑,崇佛儒道;

根性惟善,淳厚民风。

然则世道悯悯,岁月无常。

是以刺史韦君靖,在龙岗山开山裂岩,

名匠赵智凤,在宝顶山摩崖造像。

夕阳落而星月升,碎屑飞而刻像成。

洋洋兮,七十余处十万余尊;

欣欣然,八方百姓慕名登临。

佛、儒、道,和谐相处,

世俗与宗教,相依相生!

大足石刻,技艺无双;

风姿各擅,形胜纷呈。

千手观音,似开屏孔雀,

慈愿把尘世间,苦难拯救;

困乏佛陀,犹侧卧小憩,

平静得,看不到一粒埃尘。

媚态观音,不理他人目光,

如灼灼桃花,恣意绽放;

养鸡姑娘,坚守朴素愿望,

用慈祥,喂养鸡们成长。

轮回,图演绎宿命,

告戒,从善修法积德之义;

牧牛图布,道讲经,

阐明,皓月耀古烁今之理。

横笛独奏女心怀民众,赐之以福乐;

十八层地狱阴森恐怖,威之以祸苦。

甚至楼台亭阁、花草树木,

也刻画得,细致入微;

就连飞鸟野兽、牲畜虫鱼,

亦塑造得,栩栩如生。

而经文、傍题、

颂词、记事等铭文,

亦为石刻中,之佳品。

于是四方辐辏,蔚为大观;

八面来风,人气鼎盛。

人云:

黄山归来,不看山,

大足归来,不赏刻!

(第五首)

伟哉!大足!

不虚“大丰大足”之盛名!

毓秀山川,叠翠峰峦,

生自然之佳景;丰厚历史,

淬炼沧桑,孕人文之名胜。

壮哉!大足石刻!

中国石刻造像陈列馆,

世界龛窟艺术之精品!

川東之明珠,渝州之盛境,

龙水湖为之色泽润,

玉龙山为之瑞气增。

二龙绕“五山”,石刻更神韵!

起于初唐、经五代、

过两宋、历明清,

崖刻艺术,光耀寰尘。

七十五处摩崖,一千余个龛窟,

五万余身雕像,十余万铭文,

无一不是,国之天琛。

规模宏大,刻艺湛精,

内容丰厚,特点鲜明,

不愧“世界文化遗产”,之佳名。

遐迩八方,闪烁乾坤。

夫大足石刻,五山拥菁华大地陈经筵。

北山、南山、

宝顶山、石篆山、

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

各具特色,各赋魂灵。

座座系天工神造之杰作,

处处系自然历史之结晶。

北山造像,雕刻细腻,

典雅美俊,佛教故事,

震撼人心;南山石刻,

刻艺精美,神系完备,

道教塑像,个个传神。

宝顶山刻图,技艺髙超,

造型丰润,密宗人物故事,

引人入胜;石篆山石窟,

刻工细致,“三教”共生,

突破传统世俗,塑像典型;

石门山雕艺,佛道结合,

生动巧妙,突出人神特点,

形态逼真。“儒、佛、道”,

三教合一,“孔、老、释迎皆至圣”。

惩扬恶善,同归于治;

宣教仁爱,共求于真。

圣哉!“五山”雕像富神魂,

大足石刻,丰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