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描写军旅人物的优美句子 正文

描写军旅人物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5-11 05:22:14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点拨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初中时,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关雎》、《蒹葭》,今天我们学习《诗经》中的名篇──《采薇》。

二、作者、背景资料

1、回顾初中时,我们学过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

《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所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雅”乃宫廷之乐,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有“大雅”“小雅”之分,共105篇;“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者其它重大典礼时专用的乐歌,共40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文学成就。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岁亦莫(mù)止 猃狁(xiǎnyǔn)之故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彼路(lù)斯何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启发:

⑴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讨论明确:《采薇》是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边塞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⑵这首边塞诗,它的抒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我们改用什么样的语调、语速朗读它?

学生讨论明确:基调凄凉、忧伤,语调低沉,语速缓慢。

⑶《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用铅笔划分本诗的节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

⑷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本诗创设氛围。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要运用联想、想象,再现此情此景。)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可同位合作探究,借助注解,疏通语句,用较优美的语言翻译全诗)

译文参考:

⑴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刚刚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离了亲人没有家,为跟猃狁相厮杀。不得安宁无闲暇,为跟猃狁来厮杀。

⑵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没人把信捎回家!

⑶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长得很挺拔。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无闲暇。满怀忧愁真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⑷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征,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⑸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掩护兵士也靠它。

四匹马儿齐步跨,鱼皮箭袋雕弓挂。没有一天不警惕,军情紧急不卸甲!

⑹回想当初上征途,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我心伤感满腔悲,其中哀痛谁体会!

5、再读全诗,把握本诗的创作思路:

明确: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四、对话和文本研讨(学生对下列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师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下列问题,应给出基本要点)

1、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基本要点:

乡愁即家园之思,是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求学、做官、战争等原因使游子漂泊在外,导致了游子的思乡之愁。

2、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之愁的句子。(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可先分小组交流,

后展示本组的共同成果(每组准备两到三处)。

交流显示: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家靡室,猃狁之故。”“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曰归曰归,岁亦阳止”“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基本要点:

这是《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本诗前三章的首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都是“兴”的表达方法。

“薇”巢菜,是乡间常见的事物,是家乡常有的野菜,这自然能唤起思乡之情。

4、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基本要点:

第2段,从空间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方面渲染乡愁。

第3段,从时间上表现乡愁之浓,从“我”这方面渲染乡愁。

5、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一、中考诗歌鉴赏题考点分析: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解答诗词鉴赏题,最主要的是要能把握整首诗表达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是理解其中关键词句的含义。下面结合中考题关于如何把握意旨谈谈看法,以期有所帮助。

(一)、了解诗歌思想感情常见的类型。

熟悉诗歌类型,按照诗歌规律,容易找到答案。诗歌按照选材来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抒怀诗、送别诗、边塞诗、爱情诗、节令诗、讽喻诗、旅游诗、咏史诗、咏物诗、军旅诗等。这些诗歌所抒发的的思想感情也各不相同,但也可以按照诗歌的特点,找到一些规律,大体上思想感情可以分为这几种: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生活杂感

忧国伤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建功立业: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观沧海》、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破阵子》。

4、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石壕吏》

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等。

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望江南》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杜牧《赤壁》。

4、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方法指导:

1、第一个方法:看题目。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诗,一题目中有送字,一题目中有忆字,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句,这两首诗的情感就容易把握了。分别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再如,《春夜喜雨》这个题目中可以紧紧抓住喜这个字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可以了解到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第二个方法:抓作者。也即知人论世。具体说就是要了解诗人、词人的生平与经历,更好的把握其作品的写作角度。如《观沧海》一诗中,如果了解作者曹操的生平与经历,我们自然要以理解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作者想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再如学李白的诗,要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李白(701-762),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天才诗人,他生于思想解放的盛唐时代,自幼百家杂学无不接触,因而未受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另一方面,他又处于一个危机四伏的矛盾时代,经历政治生活的几次重大挫折,因而造成了极其矛盾的思想性格。他的诗歌基调是积极反抗、昂扬进取的,同时又夹杂着消极颓废,交织着痛苦的矛盾,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作品的中心主题有:

(1)表达对理想政治的热烈追求,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然也有集中表现他追求和幻灭,希望和失望相交织的矛盾斗争的,如《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还有部分诗歌表现出蔑视权贵、强烈反抗封建秩序与道德的叛逆精神,如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

(2)强烈要求摆脱羁绊,追求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在其山水诗、游仙诗和饮酒诗中表现的最充分。

(3)还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同情,如,《塞下曲》六首则热情歌颂边疆将士抗敌御侮的战斗精神,是一组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但直接表现普通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为数不多。总之,李白是以清新飘逸为基本风格的。

3、第三个方法:明意象。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如《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诗中抓住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这

几个意象表现了秋天郊外凄凉之景,烘托作者的愁思之情。如:《天净沙· 秋思》《渔家傲·》

小技巧:归纳古诗词中一些特定的景物表达特定的情感。菊-高雅 莲-高洁 柳-惜别 月光-思念 落日-惆怅 春风-得意 浮云-飘零 落叶-失意 秋雨-忧愁 流水-叹惋 松:坚贞高洁 梧桐:凄凉悲伤 杜鹃鸟(子规):凄凉哀伤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吹笛、笙箫:离别之苦,乡思之情,内心孤独。

三、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理解诗歌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一个字、一个句子运用得好,绝妙异常,可以给整篇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理解诗歌语句的含义,要抓住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给出语句,让学生去品味关键词语的妙用。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与圆两字妙在何处?再如06年盐城卷《渡荆门送别》第一小题: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这一小题考查考生对诗句中重点字的品味,也就是品味用词的精妙。再如06年南京市中考题考查《饮酒》一诗,题目是这样的:

(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其中第1题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类型来解答上面我们已经说过,答案很简单是恬淡心境。而第2题是一道语言品味题。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二是对诗句进行扩充性描写。这些诗句一般描写优美,考生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的手段,从整体进行扩充描写。比如06年泰州市试题(B)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其中题干就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句,考生要适当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来组织答案。如: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二)品味诗歌的的语言特色。

不同的诗歌所体现出的语言有不同的特色,但在诗歌的创作中,一些著名的诗人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比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等。有关语言方面的评价关键词主要有:语言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朴实无华、风趣幽默、简洁生动、绚丽华美等。

四、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表达技巧是一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应该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

1.抒情方式:

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的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它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情感的方式,这是一种间接而储蓄的抒情方式。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托物言志。像刘禹锡的《陋室铭》,借陋室衬托自己品德的高尚。

以上三种抒情方式属于间接抒情方式。此外还有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这是一种不借助任何事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方式。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束部分,就直接抒发了作者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如上面讲到的06年成都市中考题对尾联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其中的抒情方法即是直抒胸臆的方式。

2.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烘托(衬托、反衬),有以人衬人的如《秦罗敷》借行者少年的反映来烘托秦罗敷的漂亮,也可以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用典。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了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来写世事变化之大,抒写作者百感交集的复杂情感。

虚实。如曹操的《观沧海》。

另外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象征、比兴、以小见大、欲扬先抑、铺垫等。

3.修辞 常见的有:比喻、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对偶等。

五、解答鉴赏题的注意事项:

1、紧扣题干要求来答题。问什么答什么,做到有的放矢。一定要以字或词为阅读单位,悉心揣摩,切忌以行为单位,粗枝大叶,无故失分。

2、过程要完整,感悟要清楚。要熟悉这类题目的一般解题思路:先揣摩诗题,再推敲词句,然后体味意境,最后明辨技巧。

3、强化分析。特别是做表述题时,写答案如同写一篇微型议论文,观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应结合诗句逐点分析,要点要齐全,语言应准确。

1、《本兰诗》怎样开始故事,写出木兰决定代父出征?怎样描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这样描写各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开始,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点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分。“不闻机抒声,惟闻女叹息”,忽然停机不织,连声叹息,自然地引起爷娘的发问,引出木兰的回答。“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决定代父出征。这段诗句,描写出机声唧唧,停机叹息,一问一答,极富生活实感;表现出木兰深明大义,再三考虑,毅然决定,代父出征。

2、《本兰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木兰行军的情景?这样描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前后四句之间,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表现出木兰行军途中的情景。“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间隔反复,层

3、《本兰诗》怎样描写战况?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战况?

既以“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形象地

4、《本兰诗》怎样逐次描写木兰凯旋归来的情景?各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先描写木兰凯旋归来,朝见天子的情景。这段描写,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夸张描写天子厚赏木兰,并将满足她的愿望,有力衬托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了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接着描写木兰凯旋、回到家中的情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手法,描写出一家老少因木兰归来,而产生的各具年龄、身分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的胜利归来,给全家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最后描写木兰理妆和见伙伴的情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尚,当窗理云

5、《本兰诗》中的“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十二”和“百千”都是具体数字吗?

不是具体数字。“十二”和“百千”都是虚数,指很多的意思。作者用夸张的语言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

6、《本兰诗》写木兰得胜归乡,其家人分别用怎样的方式迎接的?

木兰的家人是这样相迎接的: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7、《木兰诗》有哪些艺术特点?

⑴这首诗巧妙地将现实中的悲剧转化为艺术上的喜剧。尽管木兰替父从军出于自愿,但实属迫不得已。作为一个女儿家,在军旅生活中的艰辛困苦,简直令常人难以想像。这含有浓重的悲剧气氛的故事,作者却写成了喜剧,诗中没有悲悲切切,没有愁苦之声,有的是英姿飒爽,清新刚健,结尾还很风趣幽默。木兰女扮男装,出奇获胜,真可谓一出喜剧!

⑵详略得当,布局合理。木兰一去十载有余,其间会有许多事情发生。作者没有面面俱到地加以描写,而是集中描述了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征途中的境况,归乡时家人的兴奋喜悦之情景和木兰恢复女儿本色的一系列行为。至于木兰的容貌,武艺,她如何化装打扮,全都略去不写。而木兰如何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英勇杀敌,作者仅以三组整齐的句子高度

⑶壮美和优美,凝重和轻松有机结合。从风格上讲,本诗有的段落壮美,有的段落优美。两个“旦辞”和两个“暮宿”,以及“万里赴戎机”六句表现了行军作战特有的雄壮悲凉,笔墨凝重,属于壮美类型;诗的结尾“爷娘闻女来”段到结束,

8、《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歌对木兰替父从军的缘由、惜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安排,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如果将木兰十年征战的生活详写,就会大大冲淡诗的主题,削弱了木兰的形象。本文详写的内容,集中体现了木兰勤劳、善良、勇敢、刚毅、淳朴、不慕名利、热爱和平、热爱家乡的优秀品质。

9、《本兰诗》中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诗是不是对偶句?为什么?

这两句不是对偶句。

对偶句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组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就是对偶句。而“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两个句子的结构不相同,所以不是对偶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