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工具书等读准字音,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识字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插叙;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像。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读懂课文内容,知道大音乐家以奇妙的方式,信守了十年前的诺言,给他人送去了比任何东西都珍贵的礼物,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从而感受礼物之珍贵,从而感受大音乐家爱德华信守诺言的崇高品质,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诚信乃为人之本。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阅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叙事手段,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感受达格妮心理的变化,感悟礼物的珍贵。
2、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流露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激动与幸福。
教学准备:
1、乐曲。
2、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
查找音乐大师爱德华·格里格的相关
搜集有关诚信的格言。
教学过程:
一、乐曲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一段爱德华·格里格创作的乐曲,引出爱德华·格里格。
2、教师介绍爱德华·格里格的资料。
师补充简介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是挪威的一位著名的作曲家,他把挪威的民间歌曲和舞曲融汇于自己的作品中,创作了大量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很受人们的推崇。
3、教师引导:正是因为爱德华·格里格的作品源于民间生活,使他在一次体验生活的林间小道上偶遇了一位八岁的小姑娘,并许下了一个承诺,所以有了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十年后的礼物》。
师述:本文根据苏联作家巴乌苏斯托夫斯基的《一篮枞果》,作者:曾卓。
4、生齐读课题,教师引导学生据题质疑。
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和大家分享?
(问题预设:1、是谁送给谁的礼物?2、什么礼物?3、为什么是十年后的礼物)
同学们的这些问题充分说明大家有超强的思维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思考:
A、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
B、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汇报交流。
(1)处理生字词。
教师出示课件。(白桦树、旋律、喧哗、咆哮、项链、珍贵、双颊、曙光)
自由读、指生读、齐读。
识记字形:桦和哗对比着识记。
曙:日字旁,上面是罒,不是曰。
(2)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引导概括时要抓住文中的主要人物,并围绕他们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共同释疑。
1、生默读课文,先自主解决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
2、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3、师补充:从刚才的分析中你发现在爱德华·格里格身上具有什么优秀品质?(诚实守信)
四、合作探究,理解感悟。
刚才大家的表现都很棒,那么,爱德华·格里格又带给达格妮怎样的震撼?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4、5自然段。
1、引导学生分析4、5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这两个自然段让我们知道了什么?
(3)八岁的达格妮得到许诺后一直期待着,这一过程中她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指生读“那个人真会哄我,哄一个八岁的小姑娘。送我一件很好的礼物,在十年以后!即使他有这样的心吧,也无法把礼物送到我的手中。”
师引导:在漫长的等待中达格妮期待、怀疑、失望。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这句话。
(4)师小结:4、5自然段的这种叙述方法叫做插叙。
插叙是在叙事的过程中插入介绍过去或其他的情节,插入的这一部分没有接着上面的内容按顺序描述,而是跟随达格妮回到了十年前,她才八岁时经历的故事,它既能具体补充与全面密切相关的内容,又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
(5)师讲述:达格妮已经失望了,那是不是正如她所想爱德华·格里格已经将这个承诺淡忘了呢?(没有)
2、当达格妮在露天音乐会上收到格里格十年后的礼物,第一次听到《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之后,她有什么表现?找出相关的句子。
忽然,她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她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指名朗读,其他人边听边根据出示的内容做动作。
那当时达格妮的心情如何呢?(惊讶)
3、议一议:达格妮为什么“惊讶”?请找出相关句子。
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个有名的音乐家怎么会知道她的名字,而且将一支乐曲献给她呢?
师分析两个人的身份---一个是著名音乐家,一个是守林人的八岁女儿。
4、起初,由于心情激动,达格尼无法静听音乐。渐渐地,她不由自主地沉浸到乐曲中去了。
媒体出示:
出示句子:她听到了森林的喧哗,大海的咆哮,小鸟的鸣唱,牧童的笛声……(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内容的省略,你还能想象她会听到哪些声音呢?
想像说话:沉浸在乐曲中的达格妮听到了(),她还听到了()。
5、过渡:这是来自故乡的声音,来自挪威西部——一个面朝大海、背靠大森林的美丽地方的声音(美景)。啊,她一下子明白了!让我们跟随她的思绪回到十年前的一个承诺。
爱德华·格里格信守了十年前的承诺,而且用这样奇妙的方式送过了她,文中如何评价这件礼物?找出相关的句子。
这是最好的礼物——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少女来说,这是比华美的衣服、漂亮的项链更珍贵的礼物。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达格妮的心情如何?
她的心情是高兴和快乐的,她认为格里格信守了十年前的诺言,这礼物是最好的,比华美的衣服、漂亮的项链更珍贵。
6、达格妮听完乐曲,眼泪流满了双颊。她竭力抑制住呜咽,弯下身子,把脸埋在双手里。(激动)
这是神态与动作的描写,表明她此时的心情是激动的。
她为什么激动?
(因为她感受到音乐家对她的祝福)
意外的礼物,意外的收到,她充满了幸福感。
7、生齐读祝福的内容:“你是黎明的曙光,你就是幸福。”(幸福)
这里包含了音乐家对她的美好祝愿。
8、音乐会结束,在她心中萌发了一种:“陌生的情感”,这是什么样的情感?
指她从音乐家那里感受到了关爱的幸福,信守承诺的美好,使她对生活充满了快乐与希望。
9、这位十八岁的姑娘走到海边,面对大海高声说:“生活啊,我爱你!”(感激)
生齐读。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这份珍贵的礼物使达格妮更加热爱美好的生活。
(2)这情感的萌发源于什么?
格里格诚实守信的人格魅力。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十年后的礼物》让人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守信,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妙,这是任何金钱也买不到的。真可谓人间处处是真情,愿这份情感伴随达格妮一生。音乐家不仅将这份珍贵的礼物送给了达格妮,同时也送给了我们。
下面我们来谈一下,读了这篇短文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
下面我们共同展示一下搜集的诚信格言和古人诚信的小故事。(曾子杀猪)
守信的人是最快乐的,诚实是最天真的。——鲁迅
物物有价,诚信无价。
信守诺言就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
诚信是金钱换不来的。
诚信胜于一切。
如果你的人生失去诚信,那么你的人生将会毫无意义。
诚信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信守诺言的行为是种美德,我希望它能伴随我们一生,都能有颗真诚的心,都能做到诚实守信,信守诺言。
七、布置作业。
1、课下推荐学生阅读苏联作家巴乌苏斯托夫斯基的《一篮枞果》。
2、搜集更多诚信小故事读一读。
《献给守林人的女儿》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这一理念,从课题切入,在品读文本中讨论为什么要送给守林人的女儿,送什么给守林人女儿这两个统领全文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多元对话中获得超越自我、超越文本的情感体验。教材的人文素养承载于语言文字中,教学中力图从两性整合、三维统一的角度去发展学生的语言素养。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
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音乐大师的人格魅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4.学习文章插叙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从直接描写葛利格语言、行为的语句中,以及描写音乐的句子中感受这位音乐家崇高的人格和爱的情怀。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金色的童年,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记忆,童年时代的每一次生日,也一定让同学们记忆犹新,每一次生日,陪伴你的是什么呢?能讲讲你们的幸福时光吗?
2.当我们沉浸在幸福时光中时,我们一定要想到是父母之爱、长辈之爱、亲人之爱、朋友之爱带给我们快乐和甜蜜。今天,我们将走入文本,去分享另一个小姑娘的幸福。(生读课题)
3.引导生对课题质疑(守林人的女儿是谁?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为什么要献给她……)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生自学生字、词)
3.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4.初读课文,提出疑问。
5.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并读好:“达格尼”“爱德华·葛利格”两个人名,了解他们不同的身份。初步解决:什么是守林人,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等疑问。
三、品读课文,解疑感悟
(一)读5~8段:理解葛利格为什么给守林人的女儿送礼物?
1.初步讨论:葛利格为什么要送礼物给守林人的女儿呢?
2.讨论: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葛利格承诺送小姑娘生日礼物的呢?
3.品读课文5~8段,想象小姑娘讲述的艰难而又快乐的生活。引导学生想象爸爸守林时的危险、艰苦、勇敢、机智,守林小屋的简陋和温馨,玻璃帆船、布娃娃带给女孩的无穷乐趣……让学生带着独特的感受细细品读第5段,进一步感受小女孩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美好品质。
4.引导学生再次讨论:为什么这位著名的.音乐家会送她一份生日礼物?
5.找到写葛利格的言、行的语句,细细品读,交流读中的体会,感受葛利格的内心活动,体会他和蔼亲切、富有爱心童趣的情怀。
(二)读3~4段和9~11段,理解葛利格送了怎样的礼物。
1.葛利格送给达格妮的礼物是什么?
2.小女孩从乐曲中听到了什么?从文本中找出句子,读、议、品,感受这支美妙的乐曲是女孩童年生活的写照,是音乐大师用心写出的精品。
3.描写达格妮听到乐曲后情绪变化的词句有哪些?细细品读第4段女孩追问的三个句子,品读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交流从中感受到什么?姑娘为什么会一次次追问、为什么会泪流满面?姑娘的万分激动是体会到葛利格为她谱曲的良苦用心,体会到乐曲中珍藏着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4.还从什么地方看出大音乐家真挚的情怀?(用乐曲作礼物,传唱全球时,小姑娘就会听到)进一步理解“奇妙的方式”。
5.播放乐曲,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再读小姑娘听到的情景,看到的物象。
6.为什么说这首乐曲是件珍贵的礼物?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
四、感悟表达,积累背诵
1.课文中写达格妮回忆儿时往事时采取的是怎样的叙述方法?
2.为学生介绍插叙的写作手法,并推荐学生阅读有插叙手法的文章。
3.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献给守林人的女儿》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蕴含的美,抄写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内容,发现课文在叙述上的特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选取几段音乐,最好是爱德华·葛利格的作品。
学生:听爱德华·葛利格的作品,搜集有关巴乌斯托夫斯基的
教学建议
本文作者善于在生活中去捕捉美和发现美。《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一文使我们的心灵轻轻颤动,使我们在愉悦的心情中认识生活的美,感受心灵的美,激发了对生活的爱。
课文先写了达格妮18岁的时候,得到了意外的生日礼物——挪威音乐大师爱德华·葛利格献给她的乐曲。达格妮不敢相信这份珍贵而伟大的作品属于她,尽管心潮澎湃,可美妙的音乐仍使她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乐曲唤起了她的记忆,往事历历在目。
课文接着插叙了达格妮对往事的回忆,清楚地交代了乐曲创作的缘由。
然后讲达格妮知道了10年前的允诺实现了,音乐家爱德华·葛利格信守了10年前的诺言,用奇特的方式,将最美好的礼物送给了长大成人的达格妮。为了使年轻人热爱生活,音乐家心里具有对生活的爱,他敏锐地听到生活中、大自然中的音响。他爱着勤劳的人们——包括这个提着一篮子沉甸甸枞果的小姑娘,爱那些平凡的人——即使她只是一个8岁的守林人的女儿,爱那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的音乐送给无数个像达格妮这样对未来有美好憧憬的年轻人。
课文最后写达格妮接受了礼物,她更从音乐的旋律中听到了最深情、最美好的祝福:“你是黎明的曙光,愿幸福陪伴着你。”
本课教学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句,感受文中蕴含的美,感悟心灵的美,激发对生活的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采用的插叙方式,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建议本课用1~2课时。
《献给守林人的女儿》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感悟音乐家爱德华葛利格信守诺言,关心青年人成长的美好心灵。
2、学习插叙并能应用。
3、学习心理描写的不同方法,并能尝试仿写。
【教学过程】
一、学习运用联想式插叙。
1、引出插叙。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葛利格————达格妮)(概括得真准确,通过他们的回答,你发现本文在叙述顺序上有什么特点吗?为什么?)
2、找出插叙段落。
认真读一读本文中插叙的段落,是课文的——(5、6、7、8)段,从中你都读出了什么呢?(高个先生的对诺言的信守,关心青年人成长,为什么要送礼物?)
3、你看,一个插叙不仅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把葛利格信守承诺,关心青年人成长的品质很好地表现了出来。认真观察这个插叙,他是通过达格妮的联想引出来的插叙部分,(出示4-9段)我们把它叫做联想式的插叙,这些过渡语非常重要。
4、能学着本文的样子要将下面的事情叙述顺序改成联想式插叙,你会吗?
两天前,我找王欣去踢足球,他却说自己作业没有完成,拒绝了我,当时的我非常生气。
今天,天气非常热,又停电了。我去找王欣玩,当走到他家门口,我顿时愣住了,只见王欣正点着蜡烛在挥汗如雨地学习。
我心里很是感动,于是我走过去,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说:“你可真用功啊!……”
5、真不错!小组四人相互说一说。
二、学习运用心理描写的不同方法。
(一)圈点批注,感悟人物心理变化。
联想式插叙其实也是心理活动描写的一种,在本文中可还有许多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出示自学提示:
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达格尼心理变化的句子,并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在旁边做下简单的批注。
(二)积累词句,练习感情朗读。
忽然,她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她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是给我的吗?这是怎么回事?这么伟大的音乐家怎么会将一只乐曲献给我呢?” 由于激动,她起初无法静听音乐。可音乐的旋律是那样的美,她不由自主地沉浸到乐曲中去。她听到了森林的喧哗,大海的咆哮,小鸟的歌唱,牧童的笛声……
音乐在空中流淌,达格妮仿佛又看到了她的森林,她的高山。她仿佛听到了玻璃船在水中掀起波浪的声音,听到了百合花在风中摇动着愉快的小铃铛,还有儿时游戏时的欢笑……
达格妮听完乐曲,眼泪流满了双颊。她竭力抑制住呜咽,把脸埋在手里。她从音乐的旋律中听到了音乐家对她的祝福:你是黎明的曙光,愿幸福陪伴着你!
谈感受,指导朗读。(评价)
(三)发现规律,尝试仿写。
1、老师把同学们刚才找到的句子放在了大屏幕上,仔细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2、预设
A、内心独白。
B、幻境描写。
a这些都是对达格尼幻境的描写,也可以说是联想的描写。读读这两句幻境描写的句子,你又有什么样的发现呢?(联想的描写可以描写视觉、听觉、同样可以是——)
b你能尝试这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达格尼此时激动的心情吗?她仿佛又看到了——,听到了——,嗅到了——,感受到了——
c这篇文章改编自著名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名作《一篮枞果》,想不想看一看在《一篮枞果》中作者是怎样通过幻境来表现达格尼心理变化的呢?
她心头非常烦乱,起初,她无法静听音乐。后来,她听到一小牧童清晨对着他的羊群吹奏牧笛。停顿片刻,接着弦音象是有千百个声音一样呼应着笛声。弦律洋溢着,上升着,怒吼着,象大风一样地呼啸着穿过树梢,刮掉了树叶,把草原吹得象汹涌的浪涛,把寒冷的海水的浪花泼溅到人们的脸上。暴风雨使达格妮起伏的心情安静下来--是的,那是她的树林,她的高山,是她十分熟悉的牧笛声,是她自己所热爱的海的咆哮声。玻璃船在水中掀起波浪;风在船索上吟唱着。然后,暴风雨不知不觉地,变成了百合花摇动着小铃铛的愉快的音乐,在空中翱翔的小鸟的颤音鸣唱,小孩们游玩时的呼叫。
d只有在我们的想象之中,色彩才永远不褪落,夏天才永远不消逝。精彩的想象才让文章如此生动,速记一下上面描写精彩的词句,试着在小组内再次交流。
他仿佛又看到了——,听到了——,嗅到了——,感受到了——。
C、通过动作、神态来描写。(这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心理描写的方法。)
3、我们可以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心理活动,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达格尼此时会怎样的想呢?试着用内心独白的方法写下来。
4、一份礼物,竟然使达格妮的生活由此焕发出异样的色彩,使她的心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在这份礼物中包含着音乐家对她及所有像他一样的青年人的深深祝福与希望,这份礼物显得多么珍贵!老师也想把这句话送给大家:
“你们是黎明的曙光,愿幸福永远陪伴着你们。”
●凡是精炼的句子,由于追求简明而不得不牺牲一定的准确性(塞·约翰逊)
●要知道的详尽,才能写得简练(巴乌斯托夫斯基)
●世界上没有不能用简单标志着简单真理似乎是它的基本意愿之一
●好绳要长,好话要短(俄罗斯)
●郑板桥作画,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苏东坡
●水打浅处过,话从捷处说
●说话要抓住中心,少说废话;过河要掌握水性,少出闲力(藏族)
●书要简洁方为妙
●简为文章尽境(清·刘大槐)
●随事立体,贵乎精要(南北朝·刘勰)
●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宋·陈矣)
●深奥的思想是用凝练的语言来表达的的(沃夫纳格)
●凝练的风格就是:作品成后,若要删去什么就有损什么,而且风采大减(琼森)
●一字不可易,易则损文笔(荷马)
●言近旨远,文简意明(清·李汝珍)
●一字不可增减,文之极则也,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清·刘大槐)
●文在精,不在多
●你讲得越多,人们记得越少(德国)
●许多深度不足的演说家,都以长度掩饰之(法国)
●如果话讲得太多,就是妙语也会变成赘言(玉外纳)
●食物虽好,多吃伤肚子;话虽好听,多说惹人厌(藏族)
●吃多味不美,话多不值钱
●糊多不粘,话多不甜
●好猫不在多,废话嫌罗嗦
●如果只是唠唠叨叨,有用的话便少;如果只是忙忙碌碌,做出的好事做不多(朝鲜族)
●唠唠叨叨,水多米少(泰国)
●饶舌的人是窃时的贼(英国)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莎士比亚)
●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和最朴素的(英国)
●内涵最丰富的概括总是最简洁的(塞·巴特勒)
●伟大的艺术家是简化的大师(阿米尔)
●好的句子如果简短,就会好上加好(格拉西安)
●简短的谈话未必是最好的,但最好的谈话总是简短的(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