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仕途失意的优美句子 正文

仕途失意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5-01 21:50:57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反复诵读

2.通过咀嚼诗歌的语言,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教这五首诗,可引导学生对它们逐一进行朗读,理解与鉴赏,以达到学一首,理解一首,背一首的目的。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饮酒》

教学过程

一,《饮酒》

1.朗读导入

(1)首先请学生结合注释将这首诗通读一遍,初步了解诗义

(2)然后请学生个别读,教师注意正音反馈

(3)接着请学生听教师范读或者放录音

诗有平声,仄声,缓急轻重与节奏,读得很缓时并不是平板的拖长,也应该注意感情的注入。

2.理解诗意

(1)介绍作者及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陶渊明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他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从而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认为:人应归化于自然,不必有意识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自然”哲学的内涵,在他的田园诗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

(2)开头四句

通过自问自答道出了诗人身处人境而能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是由于“心远地自偏”(只要心境矿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从精神上摆脱了环境的干扰。

(3)后四句

接着说自己采菊东篱,不经意中目遇南山(庐山),时近黄昏在南山生发出来的山气(云雾),飞鸟返回云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尽管诗中明说“欲辨已忘言”,但本诗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

提问:请同学们自己谈一谈陶渊明诗中所说“真意”是什么呢?(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不正体现了自然的伟大,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之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言下之意,作者对于那种争名逐利的生活态度是持否定态度的,这与诗中作者所描述自己归隐后的悠闲,恬静地欢快心情是一致的。)

3.赏析,揣摩诗句

提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中“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依然写出了作者悠闲,旷远和平的心境,“见”更能突出目遇南山的不经意,若改为“望”,则变为有意去看南山的意思。

4.背诵这首诗

板书:《饮酒》

南山(永恒)

意象:山气(美好)此中有真意(归依自然,顺应自然)

飞鸟(自由)

→否定争名逐利的生活态度,表现归隐后悠闲欢快的心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一.学生结合注释试读诗歌,初步理解这首诗的大义。)

二.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著名田园山水诗人,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四十岁赴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一生未入仕,在隐居与旅程中终老。他既自命清高,又不无盛世沉沦之感.

三.品读诗歌

(1)师范读或放录音

(2)品析

这是一首干谒求仕的诗,作者委婉而巧妙的向张丞相(张九龄)表达了不甘山林寂寞,寻求引援的迫切心情。

这首诗以洞庭景物写起,前四句把洞庭秋色描绘得雄浑壮阔,其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成为千古以来咏洞庭的名句。(提问:“蒸”“撼”两个动词好在哪里?明确:水气蒸腾,笼罩了整个云梦古泽,骇浪滔天,摇动着岳阳古城。撼,摇也,形象生动而有力。“蒸”“撼”这两个动词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激荡,气势磅礴的景象,这正是诗人自负不平的心态写照)

中以“欲济”过渡,暗示自己想做官为朝廷出力而无人引荐。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是诗的主旨所在。“垂钓者”即当朝的.执政者,主要是诗中的张丞相,希望能得到他的引荐,在朝为官,不再单单只是羡慕他人。

全诗写得不亢不卑,别具一格,牢骚话以典故出之,既显身份,又为张丞相留有余地。

(3)学生齐读

背诵这首诗

板书: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前四句:描写洞庭湖景色(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五、六句:过渡

七、八句:点出主旨(想出仕为官而无人引荐,没有途径)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李白的《行路难》

教学过程:一,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课文通读一遍,初步了解诗

歌的大意。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始终在高样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行路难》是李白遭受馋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乐府题解》云:《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三,分析

1,提问: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联系背景)

明确:因奸佞当道使诗人心情悲愤,忧郁。

2,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照应诗题“行路难”,用比喻的手法,抒写了自己在长安经历仕途风波的深刻体验和事与愿违的痛苦心情。

3,诗中借用历史典故的作用

诗人借用吕尚垂钓碧溪,后遇文王得到重用及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抒发自己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与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的心愿。

4,诗歌结尾处两句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表达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慨和乐观精神。

5,这首诗歌中的“路”是指什么样的路?

明确:从《乐府解题》可以看出,这首诗中的“路”不仅仅是指狭义的路,而应该是具有更广泛意义的人生之路。

四,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五,当堂背诵

板书:行路难(其一)

李白(唐)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天山(比喻)——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准备冲破阻力,施展自己抱负的

直挂云帆济沧海豪迈气慨河乐观精神

(昂扬激越,豪迈乐观)

第四课时

一.《观刈麦》

1.结合注释初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2.简介作者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极力强调诗文要反映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要发挥诗文的积极社会作用,担当起惩恶劝善的职责,从而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响亮口号。他写了大量进步的诗歌,在这些诗歌中,他用关切的笔调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贫困和苦难,并为改变他们所受的非人待遇而大胆呼号。《观刈麦》是白居易诗中最早反映农民疾苦的一首诗。诗中对农民的辛勤劳动和苦难生活都作了真实而形象的描绘,并把自己放进去和他们作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深切同情农民,反对残酷的阶级压迫。

3.学生自己分析该诗,老师略加指点。

(1)主题专一明确。

(2)叙事(1-10句,写刈麦的情景)与抒情议论(将自己与农民相比,表现对农民的同情与关心)相结合。

(3)语言通俗易懂

3.背诵这首诗

板书:观刈麦白居易

(1-10句)写刈麦的情景(叙事)表现对农民的(11-13句)将自己与农民相比(抒情议论)关心与同情

(主题专一,语言通俗易懂)

二.学习《渔家傲》

1,结合注释,学生初读这首词,了解词的大意。

2,听教师范读或听录音,边听边联想,脑海中浮现相应的画面,

3,介绍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他在陕西守卫边疆多年。在政治上,他主张革新,为守旧派阻挠。他的词,写边塞生活,苍凉悲壮,慷慨生哀;写羁旅生活,缠绵深致,脍炙人口。

4,分析

提问: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句诗写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上阕最后一句话写:只见数不清的山峰,形成天然的屏障,一轮在弥漫的烟雾中欲落未落,它的余辉照映着一座城门紧闭的孤城。“长”字显示了环境的阔大,“落”字具有悲凉的意味,而“孤”“闭”字则渲染了军情紧张,戒备森严的氛围,这两句诗写出了塞外悲凉与阔大,豪迈的景致。

板书:

上阕:扣准“异”字,极写秋日边塞的风光景物——荒凉

下阕:写边塞军旅生活和战士久戍不归的思乡之情——悲壮

主旨:表达了作者破敌建功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5,扩展

放《说句心里话》的歌曲,加深对主旨的领会。

三,引导完成课堂练习

历朝历代,对陶潜(陶渊明),许多学者文人对之顶礼膜拜,对其人格赞美,绵绵不绝。大文豪苏东坡提到陶渊明,永远以学生的口气,这样提到老陶—— “渊明吾师”,说自己“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陶渊明是具有真性情的人,有修养,有操守,日常生活很随意。他的随意,非生活中的随随便便。官场的污浊,他看不惯,掉头就走。他自己在诗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注:韵是气韵、气质)。陶潜认为由于现实的人事被高度扭曲,所以丘山倍显自然,值得爱慕。“爱丘山”三字,是他一生的写照。

几千年封建史,皇权无处不显赫,百姓无处不可怜,军队是百姓的对立物,政府是人民的压力源。偶尔出个青天大老爷,草民就感恩戴德。所以在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那里的社会生活,看不见权力机器的影子;虽有父子,却无君臣,连个村干部也没有!可见陶潜的自由精神—— 等级权力渺然无迹;自由与自然一样,上天赋予。

一个人活得越本色,曲意奉承越艰难。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陶渊明曾经奔向官场,是为了生计。“投耒去学仕”——十三年里,曾四次去“学仕”!然而官场一套,他觉得很别扭,当官太难,始终不合拍。最后一次当县令,老陶只当了八十多天。官场有铁律:想做老爷,先当孙子。呵呵,在官场混,必需习惯假话与奸笑,要花花肠子多,要工心计,擅长尔虞我诈,要学会背信弃义……陶渊明当官,难免有委屈自己的时候,但忍耐是有限度的,上司要他做孙子,他就把官帽一扔,扬长而去。瞧,他何等随意!对陶渊明来说,喝酒、写诗,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当官,绝对不是人生的必须。(事实上,酒与诗,伴随陶潜一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脱下官服,如释重负,一路“载欣载奔”回家去,几乎载歌载舞!他,确立了人性的价值。而那些为官者,虽然得好处,锦衣玉食豪车伺候,却也付出沉重代价:失掉随意的快乐,失去做人尊严的愉悦。我们从陶渊明的为人处世,终于可以发现官方很尴尬的那个定律——要在官场混得好,得有奴才思想;有不把自己当人的准备!

仕途不得意者,或郁郁不欢,或心地坦荡。陶老先生是后者。中国很多知识分子由于死了做官的念头,反而静下来读书了,读出自己的心得,艺术品味渐渐上升,原来心里的那份忠君报国的妄想,化作了对生活对友情对自然对艺术的亲近。社会洪波里的普通人,偏偏有那么一些人,不愿意为了获得什么物质与什么位子,而降低自己的人格。那些以尊严的'代价,去换取一职半官,说到底,可怜呀,令人发笑。所有大权在握的高位者,如果知道有那么一些精神贵族,竟然不对权力低下高贵的头颅,一定会感到无奈之无奈!

陶渊明回到故里(上京里,柴桑城),躬耕田地,喝酒写诗;人缘好,行为异常,天命之年名播四方,成为名人。他常头戴葛巾帽,腰间有个酒葫芦,打赤脚进城,小孩们喜欢围观他。当时有些小隐士,只是“伪粉丝”而已,他们也戴葛巾帽,也挂酒葫芦,想学习老陶;可是他们心里却装着朝廷官府,企图借着陶老先生的魅力,有朝一日,完成“从隐士到官员”的万里长征。陶渊明一笑置之,他们有权仿效自己,但是貌似神不似,官府上钩不上钩,也是他们的各自的造化,他并不道破。其实陶渊明自己不炼丹,不辟谷,不学长寿术,反对当神仙,陶渊明从来不是隐士。(后人称老陶是隐士,也是后人自己的事,反正陶先生的文章诗句里,从来没说过他自己是个隐士。)

一个人对官场的格格不入的真性情的人,可爱的伟大的陶老先生,高山也,万世仰慕!

苏轼一生最大特色莫过于透露出深沉哲思的诗文,以及诗文之中令人震撼的超逸旷达。下面是关于苏轼仕途失意的诗句的内容,欢迎阅读!

1、《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浣溪沙》

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3、《昭君怨》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4、《减字木兰花·春月》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5、《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6、《西江月·重九》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7、《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8、《南乡子·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座客无毡醉不知。

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

9、《阮郎归·初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0、《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寥寥数笔概括出了诗人的人生哲学,坦然自若的应付尘世,以身居世外的眼光来体察世事。此诗作于一零六一年作者与苏辙郑州分手后过渑池。诗人高中进士后随之而来的是母丧之痛;外任凤翔判官得以真正在官场上实行自己少年时期初步形成的政论,并有所思有所得;刚要开始真正在朝中任职时,却又接连承受丧妻、丧父之悲。前期大喜大悲的叠加接连而至,在诗人的生命里留下了深沉的折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