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石潭周围的景色的优美句子 正文

石潭周围的景色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5-01 04:28:29

[《小石潭记》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注释]

1从:自,由 。

2.小丘:小山,在小石潭东面。

3.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4.行:走。

5.

6.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质装饰品。鸣:发出声响。

7.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伐竹取道,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

9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10.见:看见。

11.水尤清冽(liè):潭水格外清凉,清澈。尤:格外,特别。清冽 :清凉。清,清澈。冽:凉。

12.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作(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以:用。为:作为

13.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近,靠近。 岸,岸边.

14.卷石底以出:石底有部分

15.为

17.屿:小岛。

18.

19.岩:高出水面较大而高耸的石头。

20.青树翠

21.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22.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空:在空中。皆:全,都。

2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透过。

24.

25.

26.往来

27.乐:玩乐。

28.潭西南而望:向潭水的西南方向望去 而,连词,连接状语和名词,不译,表修饰。西南,向西南(名词作状语)。

29.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忽明忽暗。斗:像北斗星一样曲折。蛇行:像蛇一样蜿蜒前行。

30.其岸势犬牙差互:势:形势。(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牙一样参差不齐。犬牙:像狗牙一样。差:交错。其:那。

31.不可知:不能够知道。

3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33.以其境过清:认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以,认为。清,凄清。

3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可以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便离开了。居:停留。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而:表顺承。去:离开。

35.吴武陵:信州(今重庆奉节一带)人,唐宪宗元和初进士,因罪贬官永州,与作者友善。

36.同游者:共同游玩的人。游:游玩。者:……的人。

37.龚古:作者朋友。

38.宗玄:作者的堂弟。

39.隶而从者:跟着同去的。 隶:附属,随从。而:表修饰。 从:跟随,动词。

40.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译文]

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着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文言知识]

一、与《记承天寺夜游》有异曲同工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似与游者相乐。

二、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3、闻:古义:听到。闻水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

今义:住。

5、可,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6、布:古义:映。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古意: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今义:允许。

8、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三、一词多义

1、可:(1)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1)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清:(1)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4、差:(1)长短不一。参差披拂;

(2)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看见。下见小潭;

(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

(2)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7、以 (1)因为。以其境过清;

(2)等于而的用法,表修饰。卷石底以出;

(3) 把。全石以为底。

8、而 (1)不译,表顺接关系。乃记之而去;

(2)不译,表修饰关系。隶而从者;

(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 (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

(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佩环;

(2)环绕。竹树环合。

11、为(1)作为。全石以为底;

(2)成为。为岩。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5、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喜欢的意思。

12、近岸。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3、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着。

14、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玩了。

五、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 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修辞手法:

1、闻水声,如鸣佩环。(比喻) 听到水声,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往来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 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这番景致”) 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的岸边”)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蜿蜒。

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六、写作特色

1、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

七、 虚词的用法

而:1.谭西南而望 (表修饰,可以不译,连词)

2.乃记之而去 (表承接,连词)

乃: 乃记之而去 (“于是,就”的意思,副词)

以:1.卷石底以出 (可不译,或译为“而”连词)

2.以其境过清 (因为)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向西)

4.凄神寒骨 【形容词使动用法(凄 使······凄凉)(寒 使······寒冷)

[《小石潭记》阅读]

1、按要求用原谅填空。

(1)《小石潭记》中,作者坐在小石潭边突出的感受是( )( )。

(2)侧面写出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 )。

2、请

3、作者对潭中游鱼自由快乐的状态进行描写,其中有何深意?

4、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岩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这一句,写了潭水之源的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受贬谪的处境来理解,作者可能有何寄寓?

6、“凄神寒骨,悄

7、作者在本文中是怎样借景抒情的,寓情于景的?

8、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了“悄

9、联系背景谈一谈柳宗元在《小石潭》中为什么有“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10、文章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11、郦道元的《三峡》和本文都是描绘山水的优美文章,试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异同。

12、有人说《小石潭记》“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13、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郁闷悲

[链接中考]

1、解释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小尤清冽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以其境过清

2、用现代汉语

(1)如呜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文中第一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二段描写( ),第三段探寻水潭源流,第四段突出了潭上气氛,全文抓住了小石潭( )的特点。

4、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

[阅读答案]

1、(1)凄神寒骨,悄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潭水奇(皆若空游无所依),潭石奇(全石以为底),潭源奇(斗折蛇行;犬牙差互),氛围奇(凄神寒骨,悄

3、鱼儿的自由快乐地游来游去与作者此时的恰恰相反,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快乐的生活的向往。

4、抓住了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犬牙相错的特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的真。

5、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正如这不可知的潭的源头,渺茫和遥远。

6、不仅高度

7、这里作者不仅描写山水之美,而且把个人思想感情寄托在山水的描绘之中,做到情景交融。如借游鱼的嬉戏来表达纵情山水的乐趣;小石潭幽深的环境引发凄神寒骨,悄

8、不矛盾。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

9、《小石潭记》是作者所记《永州八记》之一,作者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活动失败,贬居永州,内心孤独抑郁。小石潭奇石、乐鱼的美景能暂时淡忘现实生活的烦恼,但感伤意识毕竟潜于心中,不久又被眼前清幽环境所激发。

10、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忧伤。

11、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这是一部地理学著作,对自然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情感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山水游记,作者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12、同意。文章先写所见之景,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在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所以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13、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即可。

[链接中考]

1、(1)尤其(格外)(2)大约(大

2、(1)好像身上佩服带的

(2)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互相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3、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幽静(清幽、幽

4、示例:作者感情由“乐”变“凄”。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兴;看到潭上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凉的心境。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下面是小石潭记潭水特点,一起来看看吧。

清澈透明

从:水尤清冽(liè)。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可以看出

小石潭记的写作特点

1、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然后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2、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潭上有什么景物?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

5、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有什么辞格?

6、 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似与游者相乐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扣住作者贬居时的心境去品析,对照文章内容分析)

答:因为它周围都是石头。

8.本文主旨:生动写出了小石潭的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9.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

(因为有游鱼的活动,周围树木的保护,而且小石潭是活水)

10.小石潭记中表现喜的句子有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文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二、问题研究

1.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练习说明

一、背诵全文。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设计此题,首先是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其次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二、仔细品味下面一段文字,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种景致。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这一段文字,品味作者在文中描写的妙处。复述不等于翻译,不必搞字字落实。品味和复述,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可以引导学生在准确理解这一段文字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感受。

三、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道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摘录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

一、文学常识

1. 文章选自《柳河东全集》。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称柳河东、柳柳州。

2.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二、理解性默写

1. 侧面写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四字短语是:伐竹取道。

2. 暗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原因的句子是: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 从侧面衬托水清的句子(游鱼和潭水的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 从听觉角度写流水的四个字:如鸣佩环。

5. 写小溪曲折蜿蜒的四个字:斗折蛇行。

6. 逼真地描绘出溪岸状貌的几个字是其岸势犬牙差互。

7. 写潭水源头神秘莫测的句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 小石潭的全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9. 文章正面写石潭特征的语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照应此特征的语句是: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

10. 小石潭得名的根据: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11. 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2. 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13. 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4. 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5. 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6. 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7. 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8. 抒发作者愤懑的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9. 表现喜的句子:① 心乐之; ② 似与游者相乐。

三、简答题

1. 概括每段的段意:

2. ① 写潭,写树; ② 写鱼,写水; ③ 写源头,写岸势;

④ 写感受,抒愤懑; ⑤ 写同游者。

3. 概括本文中心:

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因政治上受挫遭贬谪的忧伤愤懑、孤凄悲凉的思想感情。

4. 本文的写作顺序:空间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源→氛围)。

5. 本文的感情基调悲伤。 本文的氛围凄清寂静。

6.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7. 在游历小石潭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快乐到愁苦。

8. 第一段从四个方面写出了小石潭的特点,它们分别是:

① 水特别清澈;② 以整块的石头为底;③ 潭岸岩石形状各异;④ 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9.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乎难以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0. 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一百二十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