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优美的句子结构课件 正文

优美的句子结构课件

时间:2025-05-15 08:24: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难点

(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二)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四)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1. 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相结合。

2.涵泳法、美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A、请学生熟读课文;B、背诵4-6段。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老师有声有色地背诵《春》中的一些典型段落,感染学生,调节气氛。然后再总结。)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

教师: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散文。(板书课题及作者:荷塘月色 朱自清)

二、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思考:作者细致描写荷塘的文字是第几段(第4段)?

好,那我们请一位同学再朗读一遍这个段落,然后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荷塘的美景。

三、作品结构分析:(再请全班同学齐读下这篇优美的散文,然后想想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全篇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画一个圆形的图解做板书,边板书边讲解。见!)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情)(引子)

第二部分:(2-6)写荷塘月色。(景)(主体)

第三部分:(7-10)写景中人。(情)(尾声)

(细讲线索:《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我们对《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有了大致的把握,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认真朗读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布置作业:1、背诵4-6段;2、阅读课后附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找同学背诵第4-6自然段,并做鼓励性点评。)

二、自主探究:找出你所欣赏的语句,并说出你真实的感受。

(讲解:很有代表性的几句:)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 )

问:起笔这样写是什么目的?

(分析: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

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分析:此段抛开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的主题呢?

明确:A、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B、这“情”没有离开“景”,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3、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A、这是过度句,提示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B、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分析:(1)按观察的角度、逐渐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以上是顺序特点,细分析,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读进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

B、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渺茫的歌声 (作用于人的听觉)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l1] ”。

四、请学生自己赏读并讨论第5、6自然段段::

欣赏的重点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呢?

五、小结全文: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六、布置作业: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会正确读出“蚯蚓”、“掀起”、“弯弯曲曲”、“盎然”、“啁啾”等词语。理解“天井”、“石板”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对春天景色细致而又独特的描写,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3.学习作者细腻而又独特的观察生活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自己身边事物的能力,学会体验生活、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 1.继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感悟语言文字内涵的能力,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一些疑问句、设问句和感叹句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优秀段落。

教学难点:继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感悟语言文字内涵的能力,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的'配乐《寂静山林》、生字卡片、课文中的四幅图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回顾解题导入 1.二月的春风把柳叶修剪,三月的子规夜夜啼血,春天是一草一木一鸟都为之灵动和雀跃的季节,我们和快乐的春天一道走遍了祖国的每一个地方。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户人家看看小天井里的春芽。学生齐读课题——《春芽》 2.谁能结合你的预习说一说什么是春芽呢?

二、初读课文文感知内容 1.这娇嫩、弱小的绿芽带来了怎样的春的消息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9页。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读不准的生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课文。 3.你们想不想也走近这带来春的讯息的绿芽呢?下面就请你们轻声的朗读一下课文吧!遇到读不通顺的长句子多读几遍,开始吧! 4.学生自由读文。 5.检查学生读文情况,师生互相评议。 6.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散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呢?

三、分组识字集中指导 1.小组合作识字,交流在预习中的收获。 2.班级内汇报交流。 3 老师重点指导:“冒”字上面既不是“日”,也不是“曰”,上面中间的两横与两边不相接。下面是一个“目”字,不能写成“日”,而且整体结构是上宽下窄的。“盎”字是韵母自成音节,要提示学生注意,读准字音。“虽”字读阴平,而不是阳平。 4.区别字练习珠()线()渴()恨()冒()柱()钱()喝()很()昌()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总体读文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春芽》。(指名读课文)请同学们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发现春天,哪几个自然段是寻找春天,哪几个自然段是爱惜春天?

三、品析词句,感悟课文

1.发现春天(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属于发现春天。(1-4)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春天景色?(引导学生理解“天井”和“石板”)(2)轻声的读读这部分文字,你读懂了什么?重点处理几个问题:春芽生长在什么地方?从中你可以体会出什么?(理解“欢呼”)作者为什么从心底里感激播种者呢?(3)说一说你认为哪些词语和句子写得贴切,讲一讲,发表自己的观点。(4)读一读,体会文中的描写。

2.寻找春天(1)哪些段落是作者去寻找春天?(5-9)(2)自由地读一读这几个自然段,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讲讲你读懂的句子或段落?(“理解“渴望”)(3)可以提出问题。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学习。重点理解以下两个问题:A. 作者是如何去寻找春芽的?B. 作者为什么怨恨自己的力气小呢?C. 作者找到春天了吗?(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3.爱惜春天(1)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写的就是——爱惜春天。(2)齐读剩下的部分,你从哪里体会到了作者对春天的爱惜?还有谁也爱惜春天?

四、联系实际,抒发情感你们呢?是否也爱惜春天?你想到哪里去寻找春天呢?

五、布置作业,展开学习下节课我们召开“春之声”博览会,把大家找到的春天用你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春芽(散文) 发现春天——寻找春天——爱惜春天

第二课时 春芽 发现——欢呼 寻找——渴望 爱惜——生命

泉水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背诵。体会奉献的。

课前准备

投影仪、生字卡片、轻音乐伴奏带、图片、泉水课件、赞美泉水的歌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一杯泉水,让生选猜后尝,得出泉水结论。

2.启发学生说说泉水的特点。(可以从出处、颜色、形态、味道等方面来说)

3.泉水从山上一路欢快地走来,看到了些什么呢?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

二、示范朗读

1.教师放音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学生边听边看书中插图并圈出本课生字。

三、自学生字

1.学生运用查字典、看注释、联系上下文、问同学、问老师等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共同学习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汇报交流

1.师用投影出示生字,生汇报。

2.出示“杜鹃花”图片,结合插图,通过形象感知认识“杜、鹃”,并可结合姓氏识记“杜”字,联系学过的“鹊”识记“鹃”字。

3.借助图或实物认识“瓦罐”,学认“罐”字。

4.在探究“天然水塔”的过程中,认识“塔”字。

5.师去掉拼音,生齐读生字。(平、翘舌音多读2遍)

6.游戏:送小拼音回家(把生字和它对应的拼音放为一组)

五、指导书写

1.要写的字中左右结构的字较多,在整体观察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总结“月”字作“旁”以及在字的左下时的变化规律上。结合第四课的“骨”字,将“骨、鹃、股、脆”四个字在田字格里放大,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月字在旁撇不变,月字在下撇变竖。

2.此外,还应提醒学生注意:“塔”字右下是“合”,中间的短横不能少;“泉”字下边是“水”,竖钩右边是两笔,不要合成一笔;“脆”字右下的“”,不要写成“巳”。

3.教师范写要漂亮,学生先描红再自己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流利朗读

1.同学们已经和生字做了朋友,那一定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引导学生练读课文。

2.同桌互相听读,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3.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师及时评价指导。

4.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泉水》一课。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二、再听全文,感知内容

1.现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闭上眼睛,请一名同学把全文朗读一遍。仔细听,泉水是从哪里来的?最后要流到哪里去?(师给配乐。)

2.交流问题,板书:石缝大海

三、分节读悟,感情朗读

(一)1—2小节。

1.师提问题泉水是怎样从石缝里出来的?他出来时心情是怎样的”生自己读1—2小节,划出有关语句。

2.交流(冲,表现了泉水快乐、激动的心情。)

3.指导朗读,个别读个别句子,分组读,齐读,要读出泉水快乐、激动的心情。

(二)第3—7小节。

1.师:刚才我们用“带着问题读课文,再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最后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方法学习了前两个小节,学习效果很好,现在请同学们还运用这样的方法学习3—7小节。边读边想:泉水流过哪些地方?一路上遇到了谁?

2.学生带问题自读课文,自读读,指名读。

3.学生汇报自己所理解的内容,引导生通过“来吧,来吧! 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唱吧,唱吧! 我的琴声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等句子的理解体会泉水乐于助人、团结协作、乐观奋进、勇往直前的精神。

4.听录音想象:泉水流到大海以后会遇到些谁?会说些什么?

5.个别上台交流表演。

6.齐读后思考:泉水到大海以后,又把自己献给了谁呢?(板书:献给美好的生活。)

7.指导朗读:通过教师引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要读出泉水自豪、欢快的`语气,突出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出泉水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1.师:本文的语句优美,小朋友一定很喜欢其中的一些句子,喜欢吗?下面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朗读或摘抄或背诵你喜欢的句子并且说说为什么喜欢好吗?

2.学生准备、交流。

3.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喜欢那一小节就站起来读。)

五、选择背诵

师让学生自由选择最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六、总结

1.泉水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它的味道特别甘甜,你们想不想品尝一下?(想)

2.品尝后简单交流一下感受。

3.泉水把自己无私地奉献给美好生活的精神特别令老师感动,因此老师为泉水写了一首歌,想听老师唱吗?

4.歌曲:师唱完第一段后,学生自己编歌词唱。

5.讨论延伸: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人就像泉水一样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