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梦想在远方》
蓝天有多高
河水有多长
我曾静静地想
也曾深深的向往
花谢花又开
云散云又来
只感叹时间
走得太快
远方啊
你那博大的胸怀
是否在等着我轻轻的来
千里之外
我不会嫌远
只是路途坎坷
我总是摔
不要着急啊
请耐心等待
等到桃花朵朵开
我会给你个意外
二、《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
朝着有阳光的地方去寻找希望
把昔日的快乐与笑容再重新挂到脸上
雨水冲刷着整个人生
海浪般的誓言早已退去
深夜里的孤影
已走的模糊了记忆
明天的明天还是在守候着等待着继续
不再奢望有谁还再能为自己在雨雪中遮挡
不再坚持回忆终能再现完美
不再幻想童话里的你我
不该责备无知中的成长
学会珍惜生命中有限的那缕阳光
给自己一双自由翱翔的翅膀
从此去寻找脑海里曾经出现过的理想
我的梦想
做一个平平凡凡的人
每天在巷子里忙碌油盐酱醋
日起日落间感悟生活琐事
等到深色寂静的夜里伴着蝉鸣去寻梦
在这里没有残酷的战争
没有激烈的竞争
没有无理的恶斗
更不会有莫名的怨言
在这里的人们
只有一个要求
幸福就是健康和睦平安笑声
我的梦想
做一个游散的诗人或作家
走遍世界每一个存在的角落
写下每一次真实的自我
让生命的蜡烛
为我在这个世界留下灿烂的一叶
三、《放飞梦想》
放飞梦想,坚持到底
无论道路多么漫长
放飞梦想,澎湃激昂
相信自己可以实现理想
放飞梦想,荡气回肠
坚定信念定能成就辉煌
我要告诉全世界
给自已一个希望
希望就会变成无穷无尽地力量
我要告诉全世界
就算暴风骤雨
也阻当不了我奋飞的翅膀
我要告诉全世界
只要坚持不懈
就算我痛、我哭
但我绝不认输
四、《走吧青春,走吧梦想》
舞室里大家的脸
暗淡了我的双眼
看不到未来的我们
在一天天成长和蜕变
撕心裂肺鬼哭狼嚎
我们天天都在体验
曾经徘徊在十字路口
找不到成功的航向
终于我们来到了梦的彼岸
相信命运可以改变
只要努力梦想并不遥远
这是我们的战场
战斗的号角早已吹响
青春斗志昂扬
我们从此不再彷徨
踏着黎明的曙光
迎接胜利的光芒
走吧青春走吧梦想
不要迷茫不要惆怅
揣上自信和青春的渴望
带着父母和老师的殷切盼望
最初的梦想就握在手里怎能半路返航
走吧青春走吧梦想
让我们在阳光灿烂的早晨破茧成蝶
托起明天最美的太阳
五、《梦想》
清凉的月光
袅袅飘舞
落入尘土的睡乡
枝叶间
渗透深浓浅淡的光芒
轻然捧起
默然轻放
晶莹剔透
凝聚着一种坚强
垂挂绿叶之上
痴然守望
恍若一生
匆匆的过往
毕生的梦想
在心里一遍遍吟唱
熬过一生的黑暗
凝聚毕生的力量
情愿枕着花朵
清泪流淌
与黑夜对抗
晨暮中
被阳光抚爱
折射出
前所未有的光芒
生命在跳动闪烁中
越变越小
亮晶晶的心
拥抱了太阳
七彩的光线
为万物的复苏而安祥
六、《心中的梦想》
在人生漫长的岁月中
我们总会遇到
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这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
寻找一份希望
或是得到一份有力的帮助
让自己有充足的精神
足够的理由和信心生活下去
从而克服困难
战胜挫折
赢得生活的美满幸福
在我们的生活中
人是不能没有希望的
一旦希望破灭
人的精神便会崩溃
失去了精神支柱
人也就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了
而只要一丝希望尚存
虽然未必能够实现
但在充满希望的过程中
我们得到了
希望和鼓励而精神倍增
平添了许多生活的勇气
对于一时的生活烦恼
我们不必太认真
也不必太计较
你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
有时候吃些小亏
反而是占便宜
这样的事例
在现实生活中实在是数不胜数
我们要相信
这样一个道理
人人都会有烦恼
我们也要相信
烦恼不会永远伴随自己
我们总会找到
解决烦恼的办法
总会有摆脱烦恼的时候
因此我们要寻找一些
让自己快乐的理由
即使不被别人理解和认同
但这是我们成长的过程
一个人必须
通过恶劣环境的考验
失败的时候
敢于重新认识自己
勇于检讨自己
然而不断地用新的知识
和力量充实自己
才能最终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在这个世界上
本来就没有
什么十全十美的东西
因此生活
也就不存在完美无缺
在我们的生活中
虽然有许多茫然
但只要我们不断努力
不断奋斗
收获也就会源源不断而来
如果我们老是失望和沮丧
对这个世界
抱有许多积怨和不满
那么苦闷和烦恼
也就会伴随着你
永远没有幸福可言
只要我们的生命没有停止
生活也就没有到达终点
我们不要羡慕他人平稳的生活
不要畏惧苦闷和烦恼
假如我们有足够的信念
这一切就将成为
我们生命的源动力
虽然生活
不可能每一天都是美好的
也不要管我们过去的生活
曾经有多么美好
过去的已经过去
不值得我们去炫耀
惟有现在和将来才是最真实的
才是我们需要
努力和把握的方向
生活就是因为有了希望
生命的激情才能不断喷发
生活就是因为有了希望
生命的青春才能持续燃烧
生活就是因为有了希望
才会变得
如此灿烂和充满阳光
生活就是因为有了希望
生命才会有延续的渴望
生活就是因为有了希望
亲情才会不断令人向往
生命是如此的短暂
生命也是如此的可贵
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
珍惜生活的每一天
只要我们肯努力
只要我们肯付出
所有的努力和付出
终将会有一个回报
有因必有果
有果也必有因
相信因果
循环的道理是不会错的
而生活的机会也总是
眷顾那些时刻有准备的人们
那么就让我们时刻准备着
寻找和等待机会的降临
然而抓住和把握机会
面对困难和挫折
从容地走出困境
迎接美好生活的到来
当东方升起一丝薄曦的时候
有一个新的太阳
就会从那里升起
光芒四射的阳光晒向人间
无私地奉献给人们
我们看看自己熟悉的面庞
和蔼可亲的笑容
给自己注入一份充满希望的憧憬
拥有一份快乐的心情
满怀信心地
投入到新的一天中去
七、《岁月和梦想》
轻抿一厥词
斟一曲画阁天
笔锋眷填西江月
琴心流连春去也
青山无陵
江水竭
芳草渡
乱心浮
飞鸟相还
人踪灭
倚栏西风凉
抬望眼
月轻柔
晓风折柳
夜寒秋寂廖叠澜休
数万里云江
碧波潋滟
滚滚长流
幽兰空谷
香凌几尺流
青鸾凤栖
画中仙
花临几度
月中天
抚琴几度月牙边
丹绘兰心碧珠连
昨梦悲秋至
望断缥缈处
鹧鸪清怨
情缘易浅
犹梦飞榭
韶华陌路
空帐暗数
秋汐几孤鹭
悠见南山
低舍陶篱户
忆昔往追怀
茶砌旧亭台
烟柳拂堤岸
一语难断
泪覆枕思
况今且
时事风彼云淡
云雁难归期
锦书谁与寄
转念间
思倦语
声声慢
声声叹
梦中伊景不复有
唯留明月诉心愁
缘来缘去缘如水
花开花落终成空
我拿什么来爱你
还是肉体
余生已不多
灵魂一直在游走
一颗不安静的心
渴望着暴风雪的袭击
就飘向梦想的远方
就干脆的枯竭
揪着一颗心站在风里
向往远方
荒漠的城市
冷漠的人群
谁拍岸卷起
千堆雪的灿烂
青衫已远
故人长绝
流年里
发如雪
焦燥的不是命运
而是眼睁睁的看它走远
比如生命
岁月和梦想
留不住
得不到
启明星隐藏在铁幕之后
可以想象却看不到
一朵花静静的开
一朵花又静静的败
无需要理睬
也不要人怜爱
这就是生命
这就是无奈
八、《放飞梦想的翅膀》
我曾经无数次
放飞梦想的翅膀
在色彩斑斓的季节寻梦
孩童时代
母亲陪伴
我在秋日的树林里采集枫叶
青年时代
我独自一个人
收藏着青春的梦想
采集着她童年的梦想
那一片片枫叶啊
记载了
一代代人纯真的心
女儿把一片片枫叶制作成
精美的书签夹在书中
每当看到它
都会绽放出灿烂的笑脸
连同这精美的枫叶
溢出一种纯真的美
虽然每年都能采集到枫叶
却一直渴望去看看香山的红叶
让片片枫叶记下淡淡的情怀
圆自己一个真实的梦
我们每个人
都拥有过纯真的年代
拥有过纯真的情感和记忆
当岁月渐渐老去
当秀丽的容颜不再年轻
当世俗的琐碎掩盖了
曾经柔软的心
当现实的一切变得真实和无奈
我们不得不放下曾经的纯真的梦想
日子如一颗颗流星向身后滑去
而怀念
却让我在一粒粒沙尘里
细数回忆
很多时候
我在想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一个地方
可以让岁月重新来过
可以让时光倒流
不论花费多大的代价
我都要去拥有
回不去了
真的回不去了
我们拥有的
我曾经无数次放飞梦想的翅膀
在色彩斑斓的季节寻梦
孩童时代
母亲陪伴
我在秋日的树林里采集枫叶
青年时代
我独自一个人收藏着青春的梦想
采集着她童年的梦想
那一片片枫叶啊
记载了
一代代人纯真的心
我把一片片枫叶
制作成精美的书签夹在书中
每当看到它
都会绽放出灿烂的笑脸
连同这精美的枫叶
溢出一种纯真的美
虽然每年都能采集到枫叶
却一直渴望去看看香山的红叶
让片片枫叶记下淡淡的情怀
圆自己一个真实的梦
九、《怀揣着一个梦想》
怀揣着一个梦想,离开熟悉的人,熟悉的故乡,列车儿带着我奔向遥远的异地。
别了,你,温柔,贤淑,我将在心中深深铭记。
如果无情的时间,将我们之间的火焰,践踏成灰烬。
在未来的再见,我们会将熊熊的烈火,重新点燃。
天上的那对伟大情侣的,约会不也是一年一度。
离家远游,我独自地以事业为重,是为爱情的永固,我们最终的光荣。
十、《梦想》
梦想,似一个游子
无论飘泊多少年
总想叶落归根,让魂归故里
多少个白天默默无语
多少次夜里声声叹息
梦想,似一个少女
羞涩,羞涩得难以启齿
总想变成天使,再碰到王子
尽管没有那一双趐
也不知王孑在哪里
梦想,似一个孩子
玩皮得很
说来就来,说去就去
也任性得很
说要就要,说弃就弃
梦想,似一个老者
夕阳下蹒跚
一滴浊泪
在绉纹的深壑里
左拐右转,不肯离去
原文:〖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翻译: 评论诗词以境界为最高标准。一首词如果有境界,自然显得格调高迈、超逸不群。这也正是五代和北宋期间的词之所以独到绝妙的地方啊。
原文:〖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 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翻译:从词人的表现手法上看,境界可以分为“造境”和“写境”两种,这也是西方“理想派”和“写实派”得以区分的缘由。但两种境界比较难以分别。因为大诗人通过想像所构造出来的境地,是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相符的;而通过写实所描摹出来的境地,也必定是接近于理想化的。
原文:〖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 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翻译:从创作的主体关系上看,境界又可以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譬如: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之句、秦观《踏莎行》词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之句,都是属于“有我之境”;而陶潜《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元好问《颍川留别》诗中“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之句,则都是属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站在作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借物抒怀,所以事物全部显现出作者本人的色彩。“无我之境”则是站在事物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物我两相忘,最后都分不清哪里是作者,哪里是事物了。古人作词,一般写“有我之境”的比较多,但并不是说就没有人能够写“无我之境”,这在豪迈杰出的人当中自然能够得到完成。
我们所谓的“境”,并非单指景物一种,喜怒哀乐,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就叫有境界;否则就是无境界。
原文:〖四〗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翻译:要写“无我之境”,词人只有在超脱世俗、散淡静谧的心境中才能得到。要写“有我之境”,词人却必须是在强烈情感的动态作用下,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抒发才能得到的。所以,前者显得优美,后者显得宏壮。
原文:〖五〗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 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翻译:自然界中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限制的。但如果将它们体现在文学或美术作品当中,必定要遗弃这些联系和限制的地方。所以说,写实家其实也是理想家。另外,不管怎么去虚构出一种境地,它所用的这些材料,又必然来自于现实中的自然界,而且其中的构造还必须遵从自然界的法则。所以说,理想家其实也是写实家呀。
原文:〖六〗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翻译:我们所谓的“境”,并非单指景物一种,喜怒哀乐,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就叫有境界;否则就是无境界。
原文:〖七〗“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翻译:宋祁《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仅仅是使用了一个“闹”字,整首词的境界就全都出来了。张先《天仙子》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句子,仅仅是使用了一个“弄”字,整首词的境界也就全都出来了。
原文:〖八〗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翻译:境界有大有小,但不能根据它来区分优劣。譬如:杜甫《水槛遣心》诗中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轻”虽是小境界,怎么就不如他《后出塞》诗中“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大境界呢?秦观《浣溪沙》词中的“宝帘闲挂小银钩”虽是小境界,怎么就不如他《踏莎行》词中“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大境界呢?
原文:〖九〗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翻译:南宋的严羽在他的《诗话》里说过:“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我说:北宋以前的词,也是这样的。但严羽所谓的“兴趣”,王士祯所谓的“神韵”,都只不过是说了诗词的面目而已,不如我拈出的“境界”二字直接探求其根本啊。
原文:〖十〗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原文:
李白的诗作,纯粹依靠整体风貌和格局取胜。他在《忆秦娥》词中写道“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个字,就关闭了千百年来登临者之口。后世只有范仲淹的《渔家傲》和夏竦的《喜迁莺》,勉强可以追随他的足迹,但在气象方面却已是赶不上了。
原文:〖十一〗张皋文谓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足以当之。刘融斋谓“飞卿精艳绝人”,差近之耳。
翻译:张惠言评论说:唐代温庭筠的词“深美宏约”。我说:这四个字只有南唐冯延巳的词才足以担当。刘熙载说:“温庭筠的词精艳绝人”,这个评论差不多接近了。
原文:〖十二〗“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正中词品,若欲于其词句中求之,则“和泪试严妆”,殆近之欤?
翻译:“画屏金鹧鸪”,这是温庭筠所作的词句,他词作的品格和它相似;“弦上黄莺语”,这是韦庄所作的词句,他词作的品格也和它相似。至于冯延巳词作的品格,如果也要他在的词句中找一个,那么,“和泪试严妆”这一句应该差不多接近了吧。
原文:〖十三〗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翻译:南唐中主李景在《摊破浣溪沙》一词中写道:“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给人一种繁花变得荒芜污秽,美人进入暮年的感觉。但自古至今,世人都欣赏词中的另一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由此可知知心人是多么的难得啊。
原文:〖十四〗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翻译: 温庭筠的词,辞句秀美。韦庄的词,骨质秀美。李煜的词,神韵秀美。
原文:〖十五〗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翻译:词写到南唐后主李煜的时候,眼界才开始雄阔宏大,感慨才开始深远隽永,于是改变戏子浅薄的唱词为士族大夫的诗词。周济竟将李煜搁置在温庭筠和韦庄的下面,简直是颠倒黑白啊。你看看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词句,温庭筠的《金荃集》和韦庄的《浣花集》能有这般气象吗?
原文:〖十六〗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翻译:词人应该是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的人,绝假纯真,排除世俗杂念。所以说,出生在深宫大院之中,成长于妇人之手,是李煜作为一名君主的短处,但也是他作为一名词人的长处。
原文:〖十七〗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翻译:客观的诗人,不能不多去阅历世俗风情。在社会生活中经历越深入的人,所写的材料就能越丰富,越显得变化多端,譬如《水浒传》、《红楼梦》的作者就是这样的。而主观的诗人,不必多去阅历世俗风情。在社会生活中经历越浅薄的人,他的性情就越真切纯粹,譬如李煜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十八〗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红色的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红色的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翻译:德国哲学家尼采说:“一切文学,我爱用血来书写的人。”李煜的词,真可以说是用血来写就的了。宋徽宗赵佶那首《燕山亭》的词略微有点相似。但赵佶只不过自己说自己的身世悲戚罢了,李煜则俨然有释迦牟尼和耶稣基督背负人类罪恶、拯救世人的感觉,两者思想境界的大小是完全不一样的。
原文:〖十九〗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宜《花间集》中不登其只字也。
翻译:冯延巳的词虽然保留有五代的风格,但堂庑格局显得特别开阔宏大,开启了北宋一代词作的风气,与李景、李煜的词都在《花间集》的范围之外,所以不宜在《花间集》中登录他们的片词只字呀。
原文:〖二十〗正中词除《鹊踏枝》、《菩萨蛮》十数阕最煊赫外,如《醉花间》之“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余谓韦苏州之“流萤渡高阁”,孟襄阳之“疏雨滴梧桐”不能过也。
翻译:冯延巳的词除了《鹊踏枝》、《菩萨蛮》等十数阕最煊赫外,如《醉花间》中“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的词句,我觉得韦应物的“流萤渡高阁”和孟浩然的“疏雨滴梧桐”,都不能超过它。
原文:〖二一〗欧九《浣溪沙》词“绿杨楼外出秋千”,晁补之谓只一“出”字,便后人所不能道。余谓此本于正中《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
翻译:欧阳修《浣溪沙》词中有一句:“绿杨楼外出秋千”。晁补之认为:只这一个“出”,便说出了后人所不能说的`味道。我说:其实,冯延巳早已在《上行杯》一词中写过“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阳修的显得更加工巧罢了。
原文:〖二二〗梅圣俞《苏幕遮》词:“落尽梨花春事了。满地斜阳,翠色和烟老。” 刘融斋谓少游一生似专学此种。余谓冯正中《玉楼春》词:“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促。”永叔一生似专学此种。
翻译:梅尧臣《苏幕遮》一词有:“落尽梨花春事了。满地斜阳,翠色和烟老”句。刘熙载说:秦观一生似乎专学这种风格。按此,我认为:冯延巳《玉楼春》一词有:“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促”句,欧阳修一生似乎专学这种风格。
原文:〖二三〗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不知先有正中“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也。
翻译:大家都知道林逋的《点绛唇》、梅尧臣的《苏幕遮》和欧阳修的《少年》三阕词为歌咏春草的绝佳词作,却不知已先有冯延巳“细雨湿流光”五个字,都是能摄取春草魂魄的词句啊!
原文:〖二四〗《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翻译:《诗.秦风.蒹葭》这首诗,最能体现出诗人真挚的情感,而又写得生动自然。晏殊《蝶恋花》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词句,意境和它比较接近。但还是有所区别的,前者洒落,后者悲壮。
原文:〖二五〗“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诗人之忧生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似之。“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诗人之忧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似之。
翻译:《诗.小雅.节南山》诗句:“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这是诗人忧生之作。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和它相似。陶渊明《饮酒》诗句:“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这是诗人忧世之作。冯延巳的“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和它相似。
原文:〖二六〗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翻译:自古至今,能够取得大事业、做得大学问的人,无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这些语句,不是大词人是说不出来的。但从这层意义上去解释诗词,恐怕晏殊、柳永、辛弃疾诸人是不会允许的。
原文:〖二七〗永叔“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与东风容易别”,于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所以尤高。
翻译:欧阳修《玉楼春》中“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等词句,在豪放中有沉着的意趣,所以更加高深。
原文:〖二八〗冯梦华《宋六十一家词选序例》谓:“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余谓此唯淮海足以当之。小山矜贵有余,但可方驾子野、方回,未足抗衡淮海也。
翻译: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序例》中说道:“秦观、晏几道,是古时的伤心人呀,他们平淡的语句中都别有回味,浅显的语句中都别有情趣。”我认为,这句话只有秦观能够相称。晏几道矜持自贵有余,只可与张先、贺铸等人并驾齐驱,如果要与秦观抗衡就有所不足了。
原文:〖二九〗少游词境最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
翻译:秦观词作的意境显得最凄婉。写到“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样的词句时,就变为凄厉了。苏轼欣赏他该词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特别表面。
原文:〖三十〗“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树树皆秋色,山山尽落晖”,“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气象皆相似。
翻译:《诗经.郑风.风雨》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句、《楚辞.九章.涉江》中:“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王绩《野望》中:“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句、秦观《踏莎句》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句,气象都相似。
原文:〖三一〗昭明太子称陶渊明诗“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王无功称薛收赋“韵趣高奇,词义晦远。嵯峨萧瑟,真不可言”。词中惜少此二种气象,前者唯东坡,后者唯白石,略得一二耳。
翻译:南梁昭明太子萧统说:陶渊明的诗“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唐代诗人王绩说:薛收的辞赋“韵趣高奇,词义晦远。嵯峨萧瑟,真不可言”。可惜词中少这两种气象,前者只有苏轼,后者只有姜夔,稍稍得到一二罢了。
原文:〖三二〗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翻译:区分词是否色情猥亵,要通过神韵而不是面貌去辨别。譬如欧阳修和秦观的词虽然也写艳情的语言,但终归有品格。比之于周邦彦,便有淑女和技女的区别了。
原文:〖三三〗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翻译:周邦彦的词,在意趣深远方面不如欧阳修和秦观,只是表达情感、描述事物时,极其精致巧妙,所以仍可列入第一流的词作者。恨只恨他创调方面的才能多,而创意的才气少啊。
原文:〖三四〗词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梦窗以下,则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
翻译:作词忌讳用替代字。周邦彦《解语花》中的“桂华流瓦”一句,境界极妙,可惜用“桂华”二字来替代“月光”。再到吴文英以后,用替代字的人更多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是情感不强烈深厚,就是语言不够高超精妙。因为如果意足,根本没有时间去找替代字,如果语妙,根本没有必要去找替代字。秦观曾经使用替代字而受苏轼的讥笑,根据俞文豹《吹剑三录》记载,秦观在《水龙吟》一词中写道:“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东坡看后说:“十三个字,仅仅是说一个人骑马从楼前经过。”
原文:〖三五〗沈伯时《乐府指迷》云:“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霸岸’等字。”若惟恐人不用代字者。果以是为工,则古今类书具在,又安用词为耶?宜其为《提要》所讥也。
翻译:南宋沈义夫在《乐府指迷》中说:“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好像害怕别人不用替代字人心似的。如果说只有按他那样写才叫工巧的话,那么古今各类书都在,又何须用词来表达情感呢?也难怪他后来被《四库提要》所讥笑。
原文:〖三六〗美成《青玉案》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
翻译:周邦彦《青玉案》词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句,真是深得荷花神采肌理的好句子啊。而姜夔《念奴娇》、《惜红衣》这两首同样写荷花的词作,怎么看都如同隔雾看花,实在可恨。
原文:〖三七〗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
翻译:苏轼《水龙吟》一词歌咏杨花,本是和韵,却好像元唱。章质夫《水龙花》咏柳絮,本是元唱,却好像是和韵。所以说,词人的才华和文采是不可强求的。
原文:〖三八〗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邦卿《双双燕》次之。白石《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视古人“江边一树垂垂发” 等句何如耶?
翻译:咏物的词作,当然以苏轼的《水龙吟》最为工巧,史达祖的《双双燕》排第二。至于姜夔的《暗香》、《疏影》二词,格调虽然很高,但却没有一句能够说中根本,显得不真切,你看古人“江边一树垂垂发”这样的诗句如何呀?
原文:〖三九〗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风流,渡江遂绝。抑真有运会存乎其间耶?
翻译:姜夔写景的词作当中,譬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等词句,虽然格调高雅绝妙,但读来如同雾里看花,终归隔了一层。另外,史达祖、吴梦英等词人写景的弊病,也都在这一个“隔”字。都说北宋风流在渡江南下以后就绝迹了,难道真有运数在这其间存在流转吗?
原文:〖四十〗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 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翻译:有人问“隔”与“不隔”之间的区别,我举例来说明:陶渊明、谢灵运的诗不隔,颜延之的诗就稍微隔了。苏轼的诗不隔,黄庭坚的诗就稍微隔了。“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这两句诗,它的妙处就是不隔。词也一样。如果用一人一词来评论的话,欧阳修《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所写的“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每句话读来如在眼前,这便是不隔。至于写到“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也就隔了。姜夔《翠楼吟》所写的“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这便是不隔。至于写到“酒祓清愁,花消英气”,也就隔了。但是,南宋的词作虽说有不隔处,与前人相比的话,还是有深浅厚薄的差别。
原文:〖四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
翻译:《古诗十九首》中写道:“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能到这个份上,才可以说不隔。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写到这个份上,也才可以说不隔。
原文:〖四二〗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翻译:自古至今,词人论格调高绝,没有比得上姜夔的。可惜他不在意境上下功夫,所以总觉得他的词没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最终仍不能把他列为第一流的词作者。
原文:〖四三〗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
翻译:南宋的词人,姜夔的词有格调但无情趣,陆游的词有气势但无韵味。其中能够与北宋词人一比高低的,只有辛弃疾一人了。近人把南宋当作自己的祖宗,却把北宋当作远祖进行迁移,这是因为南宋的词易学,而北宋的词难学的缘故啊。再说学南宋词的人,不是师从姜夔就是吴文英,这是因为他们两个的词易学,而辛弃疾的词难学的缘故啊。也有学辛弃疾的人,全部学他的粗犷和滑稽,因为这些东西易学,而真正的好处难学啊。辛弃疾的好处在于有性情、有境界,如果单从气象来说,也有“傍素波、干青云”的气概,这哪是后人当中那些龌龊的小辈所能比拟的呢?
原文:〖四四〗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苏轼的词旷达,辛弃疾的词豪宕。没有他们二人的胸襟而又想学习他们的学问,就好像是东施学习西施捧心呀。
原文:〖四五〗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白石虽似蝉蜕尘埃,然终不免局促辕下。
读苏轼和辛弃疾的词,必须多观摩他们的雅量高致,有古圣贤伯夷、柳下惠之风格。而姜夔虽然也好像夏蝉蜕皮,脱去尘埃,但与他们比较起来,就难免显得局促如同被车辕束缚住的马驹了。
原文:〖四六〗苏、辛,词中之狂。白石犹不失为狷。若梦窗、梅溪、玉田、草窗、中麓辈,面目不同,同归于乡愿而已。
苏轼和辛弃疾,是词人中的狂者。姜夔,仍然可以算作是狷者。至于吴文英、史达祖、张炎、周密、陈允平等词人,虽然各有风格,同样终归于乡愿一路。
原文:〖四七〗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辛弃疾在《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中写道:“可怜今夜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词人依靠自己的想像,居然直观地领悟出月亮围绕地球运行的天理,与当今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符合,可以称之为神悟了。
原文:〖四八〗周介存谓“梅溪词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刘融斋谓 “周旨荡而史意贪。”此二语令人解颐。
周济说:“史达祖的词中,喜欢用‘偷’字,完全可以用这个字来断定他这个人的品格了。”刘熙载也说:“周邦彦词作旨趣放荡,而史达祖的词作旨意贪婪。”这两句评论读来让人不禁为之展颜微笑。
原文:〖四九〗介存谓梦窗词之佳者,如“水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极,迫寻已远。”余览《梦窗甲乙丙丁稿》中,实无足当此者。有之,其“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二语乎?
周济评论说:吴文英写得好的词,如同“天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极,追寻已远”。我看完吴文英的《梦窗甲乙丙丁稿》,却觉得当中实在没有一阕词足以和以上的评论相称。如果真的有,“隔江人在雨声,晚风菰叶生秋怨”这两句算不算?
原文:〖五十〗梦窗之词,吾得取其词中之一语以评之,曰:“映梦窗凌乱碧。” 玉田之词,余得取其词中之一语以评之,曰:“玉老田荒。”
吴文英的词,我从他的词作中挑一句出来进行评价,叫做“映梦窗,凌乱碧”。张炎的词,我也从他的词作中挑一句出来进行评价,叫做“玉老田荒”。
原文:〖五一〗“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
“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这些诗句所体现的种种境界,都可以说上千古壮观了。如果要在词中找出类似的句子来,只有纳兰容若的塞上之作,譬如《长相思》中的“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中的“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这两句比较接近了。
原文:〖五二〗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容若能够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这是因为他刚从关外进入中原,没有被汉人的不良风气所沾染,所以才能有真切的性情。北宋以来,只有他一个人能够这样了。
原文:〖五三〗陆放翁跋《花间集》,谓:“唐季五代,诗愈卑,而倚声者辄简古可爱。能此不能彼,未可以理推也。”《提要》驳之,谓:“犹能举七十斤者,举百斤则蹶,举五十斤则运掉自如。”其言甚辨。然谓词必易于诗,余未敢信。善乎陈卧子之言曰:“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故终宋之世无诗。然其欢愉愁苦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故其所造独工。”五代词之所以独胜,亦以此也。
陆游在为《花间集》作跋的时候说道:“唐宋五代以来,诗越来越卑微,而词却显得更加的简古可爱,能写词不能写诗,真不知是什么道理呀。”《四库提要》驳斥他说:“这就好比是举重,能举七十斤的人,让他举一百斤就会蹶倒,而让他举五十斤就轻松自如了。”这话好像是把道理辨别得很清楚了。但如果要说词比诗容易写,我是不能信服的。还是明末的陈子龙说得好:“宋人不知道什么叫诗却要强写诗,所以终宋都没有什么好诗。但他们欢愉愁苦到了极点,情动于衷而无法抑制的时候,于是凭借诗以外的载体来抒发情感,所以独擅词作,妙绝一代。”五代的词作之所以独占鳌头,也是这个缘故啊。
原文:〖五四〗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四言败坏了有《楚辞》,《楚辞》败坏了有五言,五言败坏了有七言,古诗败坏了有律诗绝句,律绝败坏了有词。这是因为一种文体通行久了,写的人也就多了,慢慢地就会形成套路和习气。最后即使是诗词中的豪杰能人,也很难从中自出机杼,写出什么新意来,于是避开另创新文体,从新的文体中去求得自由和新意。一切文体,往往是从开始的繁盛发展到最后的衰败,都是由于这个原因。有人说,在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总是后者不如前者,我从不信服。但如果单就某一种文体来说,这种说法则又是必然的,千古不易。
原文:〖五五〗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北宋,皆无题也,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自《花庵》、《草堂》每调立题,并古人无题之词亦为之作题。如观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然中材之士,鲜能知此而自振拔者矣。
《诗经》三百篇、《古诗十九首》,五代、北宋的词,都是无题的。其实并非真的无题,而是词中的旨意,无法用标题进行概括道尽。自《花庵词选》和《草堂诗余》以来,对每一诗词都进行标题,甚至连同古人原本无题的词作也加了标题。这就如同欣赏一幅绝好的山水画,你却明确地告诉观画人说:这是某山某河,能行吗?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但对于才学一般的人来说,很少有能够明白其中道理并且振奋自拔的。
原文:〖五六〗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对于达到大家级别的人来说,他的作品所抒发的情感必是沁人心脾的,所描写的景物也必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所用的辞句脱口而出,毫无矫揉造作、堆砌束缚的感觉。这是因为大家对所见的事物真切明了,所了解的道理深邃透彻。同样,作诗作词也如此。我们按照这个标准去衡量古今的诗词作者是否大家,基本就没有什么误差了。
原文:〖五七〗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诗词创作中,不作虚伪的歌功颂德、惩恶劝世的作品,不作投赠应酬的作品,在作品中不使用典故,不使用替代字,那么,他在诗词创作的道路上已经成功一半了。
原文:〖五八〗以《长恨歌》之壮采,而所隶之事,只“小玉双成”四字,才有余也。梅村歌行,则非隶事不办。白、吴优劣,即于此见。不独作诗为然,填词家亦不可不知也。
以白居易《长恨歌》这样的鸿篇诗作,它所用的典故,也只有“小玉双成”四个字,才学仍留有余地。吴伟业咏歌行文,是不用典故就不能写。白居易和吴伟业两人水平的优劣由此可见。不仅是作诗如此,填词的人也不可不知这个道理呀。
原文:〖五九〗近体诗体制,以五七言绝句为最尊,律诗次之,排律最下。盖此体于寄兴言情,两无所当,殆有韵之骈体文耳。词中小令如绝句,长调似律诗,若长调之《百字令》、《沁园春》等,则近于排律矣。
在近体诗的体制中,以五、七言绝句为最尊贵,律诗第二,排律则最卑下。这是因为绝句无论寄兴还是言情,都非常的适宜,几乎可与骈体文平分秋色了。词中的小令如同绝句,长调则与律诗相似,而长调中的《百字令》、《沁园春》等,就差不多接近排律了。
原文:〖六十〗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诗人对待宇宙人生,必须能够深入到内部去,又必须能够跳出到外面来。深入内部去,所以才能写它;跳出外面来,所以才能观察它。深入内部去,所以有生气。跳出外面来,所以才有高致。周邦彦能入不能出。而自姜夔以来的词人,对于出与入这两件事连做梦都没有看见。
原文:〖六一〗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草共忧乐。
诗人必须有轻视外物的态度,这样才能够把风月当作奴仆一样来使唤。但同时又必须要有重视外物的态度,那样才能够与花鸟共同感受忧乐。
原文:〖六二〗“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久贫贱,轗轲长苦辛。”可谓淫鄙之尤。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亦然。非无淫词,读之者但觉其亲切动人。非无鄙词,但觉其精力弥满。可知淫词与鄙词之病,非淫与鄙之病,而游词之病也。“岂不尔思,室是远而。”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恶其游也。
《古诗十九首》:“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久贫贱,感轲长苦辛”,这两首诗可以说是淫汤卑鄙到极点了。但没有人把它们当作淫词和鄙词来读,因为它们表达的是真情感。五代、北宋的大词人也是这样的。并不是没有淫词,读后反而觉得亲切动人;也并不是没有鄙词,读后反而觉得精气弥漫。由此可知淫词与鄙词真正的弊病,不在于淫汤和卑鄙,而是由言不由衷、虚情假意的“游词”所造成的。在《论语.子罕》中,有一句古诗说:“难道我不思念你吗?是因为你居住得太远了”,孔子反驳说:“这是没有真正思念呀,如果真的思念了,那还有什么遥远不遥远的呢?”孔子也是厌恶那虚假的游词的。
原文:〖六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平沙。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元人马东篱《天净沙》小令也。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元朝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寥寥几句话,却深得唐人绝句高妙的境界。在元朝一代其他的词人当中,都不能写出这样的小令来。
原文:〖六x〗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剧,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然所作《天籁词》,粗浅之甚,不足为稼轩奴隶。岂创者易工,而因者难巧欤?抑人各有能有不能也?读者观欧、秦之诗远不如词,足透此中消息。
白朴所作的戏剧《秋夜梧桐雨》,沉雄悲壮,堪称元曲当中的冠军之作。但他所写的《天籁词》,极其粗糙浅显,连给辛弃疾当奴隶都不配。难道说,开创文体的人比较容易写得工巧,而承袭的人却难以企及?还是说人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读者试看,欧阳修和秦观的诗远不如他们的词写的好,这应该足以说明其中的道理了吧。
《离骚》中诗人讴歌理想,追求理想,展开想象,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这是一首浪漫主义杰作,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崇高理想和火热的感情,迸发出了異常灿烂的光采。
《离骚》的命名,司马迁解释为“犹离忧也”,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这是汉代人从文字本义所得出的解释。诗里叙述了诗人的所以“遭忧”和反复曲折地表达了他的忧心之深,因此在这首抒情诗里,含有不少叙事的成分。这首诗几乎可以看作诗人的“自叙传”,它曲折尽情地写出了诗人大半生的思想和行事。
这首诗可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他的家世、出生和他自幼的抱负;第二部分写他在政治上的遭遇;第三部分写他遭受迫害以后的心情,表示他坚持理想,至死不屈;第四部分写女媭劝他不必“博謇好修”,他就向传说中的古帝重华陈辞,正面地说出他的政治理想;第五部分写他在心情抑郁,无可告愬之下,幻想上天入地,寻求了解他的人;第六部分写他的矛盾心情;他问灵氛和巫咸;冀求得到指引,灵氛劝他离开楚国,巫咸劝他留下来再作打算,但环顾楚国政治情形,却又使他失望;第七部分写他幻想离开楚国远游,但终于依恋不舍;第八部分是“乱辞”,表示要以死来殉他的理想。
《离骚》表现了诗人眷念祖国和热爱人民的胸怀。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有着宏伟的抱负。他想刷新政治,挽救楚国的危亡:“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并且还愿意奋身而起,作楚王的先驱:“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他的目的不止在于挽救楚国的危亡,还想让楚国强大起来,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统一中国,这是当时人民的愿望,也是有远见的人物的共同理想。屈原在《离骚》里,时常提到尧、舜、禹、汤、周文王等,就是想让楚怀王以他们为榜样。当时的儒家是提出这些人物来加以理想化,希望统治者要像这些理想人物一样来统一中国的。屈原这种思想是当时爱国思想的一种最高的表现,他不仅想使他的祖国成为强国,而且要让他的祖国来完成当时伟大的历史使命。
《离骚》还表现了诗人坚持理想、憎恶黑暗、嫉恶如仇的的精神。诗人的理想在楚国腐朽统治集团的阻力下不能实现,他愤怒地斥责了楚国统治集团;还这样描述了他自己的情操和耿介之志: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擥木根以结兮;贯薜荔之落蕊;
矯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作彭咸之遗则。
诗人写自己早晨饮木兰花上坠下的露水,晚间食秋菊初开的花朵;身上佩带着薜荔、菌桂,胡绳等香花编成的装饰,用来比喻自己的高洁。和那些统治集团人们的贪婪、嫉妒、驰骛、追逐相比,更衬托出了诗人对于那些丑恶灵魂的鄙视。接着诗人在斥责了统治集团的“謠诼”和“偭规矩而改错”后,又写他自己的绝不妥协: “鸷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屈原作品里的思想光采正是这样表现的:他十分憎恨腐朽的统治集团,憎恨他们,是为了保护自己美好的思想。正因为这样,憎恨就愈深。他不只是对于腐朽的统治集团揭露和鞭挞,而在揭露和鞭挞时,还举出自己美好的理想,这就更显出了被揭露者的丑恶,鞭挞也愈重。
这篇作品整个说来都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后半部里,这种色彩更浓烈。诗人在前面写他的生平经历、政治理想以及对于黑暗政治的揭露等,多系实写。但其中采用了一些“比兴”手法,它和《诗经》中的“起兴”完全不同,也不是单纯的比喻,它所用来比喻的形象中,包含了一种幽远的意境: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蘺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攬洲之宿莽。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美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巳兮,苟余情其信芳。诗人在作品里写他对于种种香草幽花的癖爱,这是用来比喻他的志洁行芳,人们在读到这些诗句时,不只是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重要的是觉得被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住。“江蘺”、“辟芷”、“秋兰”、“芰荷”、“芙蓉”,这些生长在水国深岩的幽花香草,本来容易把人们的心情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诗人用它们来象征高洁的品德,披戴着它们,就是象征他的被服德义。这就写出了诗人的高洁的动人的形象。
但《离骚》的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色还不在此。是重要的特色在于诗人的笔锋底下,大量驱使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山川流沙等,构成了一幅異常雄奇壮丽的完整的图画。如诗人写他的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能了解他,在无可奈何的情绪下,幻想驾着鸾凰、凤鳥、乘风飞上天空,寻天帝去倾诉:
朝发轫于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屬;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鳥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这一段所写的意境极其开阔宏伟。诗人幻想他早晨离开南方的苍梧,日落以前就到了西北的昆仑山上。他还叫太阳神缓轡徐行,要趁日落以前去“上下求索”。他在太阳沐浴的咸池饮马,在太阳所经的扶桑歇息。跟随他的有月神、风神、鸾皇,雷师等一大群的神物。声势十分煊赫。
不独这一段的描写是这样,还有大量的描写也是这样。宇宙间一切奇丽的景象,他都能使它奔赴到他的笔端。
《离骚》里面还有一些地方抒写诗人的幽独的情怀,和上面那些又有不同: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汝)?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这些句子能使人迴腸荡气,显出了作品中的另外一种深婉的感情。
屈原在《离骚》中借助于神话传说和宇宙间奇丽景象来抒发他的悲愤,他在现实中失望了,就幻想到神界去漫游。但是,幻想总不能消除他在现实中的愤懑,因此诗中写到十分绚烂之处时,紧接着就描写了他失望的心情,如写他驾着鸾凰、凤鸟飞向天空,叫天上的“帝阍”开门,而“帝阍”却是“倚阊阖而望予”,他在日色昏黄中,只好“结幽兰而延佇”。又如写他一路车马喧阗,转道昆仑,行过流沙,指向西海时,在光明的天空中忽然看见故乡而悲伤起来。作品里面错综复杂地写出了诗人的满腔悲愤的心情。同时又写得反复曲折,有抑揚顿挫之妙。
《离骚》是一首极富有变化的诗篇,它把事实的叙述、幽独的抒怀和幻想的描写等交织在一起,波澜壮阔而又结构完美。全诗每一部分都优美动人,合起来又是一个雄奇壮美的和谐的完满的整体。只有具有那样热爱祖国坚持理想的最充沛和最激烈的感情,才能写出这样伟大的篇章来。
拓展阅读:《离骚》的艺术成就
一、《离骚》发展了抒情诗的艺术,把塑造诗人的自我形象作为诗歌的主要艺术目标
换句话说,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我形象。《诗经》中的多数作品是抒情诗,奠定了我国抒情诗的基础,培养了我国古典诗以抒情为主的艺术传统。但《诗经》,特别是《诗经》中的民歌,多数是集体创作,它们往往是触景而发,即兴抒情,所塑造的也就是某种特定情形下的人物形象,比较单纯。《离骚》就不同了,它以巨大的篇幅塑造着诗人的自我形象,因此它就有可能全面完整地反映诗人自己的性格、爱好、理想、追求和斗争。我们知道,关于屈原的历史资料留存下来的比较少,我们今天所了解的诗人的形象,甚至于他的生平,主要是根据对他的作品一一首先是《离骚》的研究得出来的在具体的方法上:
1、诗人善于用周围的环境气氛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使之更鲜明突出:
例如诗中写道: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签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齑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这一节里实际上写了三个形象:诗人、党人和荃(或灵修,指楚王),诗人不仅写“余”(我,实即诗人自我)为国家的前途奔走先后和不怕因正直取祸,正面塑造抒情主人公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而且把这个形象放在党人的偷乐、楚王的信谗和反复无常的环境中,让环境去衬托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之更加突出鲜明。再如: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鹜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揽木根以结茝兮,贯霹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和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用饮露餐花和佩饰香草嘉木来象征和比喻诗人高洁的人品修养和高尚的道德追求,但诗人在开头就先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大家都在追名逐利,贪心不足,而且嫉妒贤能,在这种社会风气下,诗人的人品和道德就显得更加拔出流俗,展示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的诗人的形象性格。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