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赞美马嵬驿的优美句子 正文

赞美马嵬驿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5-10 03:56:07

(第一首)

莫唱当年长恨歌,

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袁枚

(第二首)

牡丹花开自芳菲,

倾国倾城杨贵妃。

七月七日长生殿,

山盟海誓说与谁?

(第三首)

寻找着,

我静静寻找着,

在历史的尘烟里,

寻找着一个,

灵魂的归宿与永恒。

在这片土地上寻找着,

努力寻找着。

努力寻找着,

一个浮动的魂灵,

终归有了安放。

唐杨氏贵妃之墓,

古朴苍劲直击视线。

台阶两旁,

是葱郁挺拔的柏树,

不时有鸟儿飞过。

穿过朱红的门楼,

映入眼帘的,

是贵妃衣冠冢。

青砖砌垒,

肃穆、古朴、

沉静、清冷。

墓两侧是古代碑廊,

入目惊心。

还有长恨歌之巨碑,

大气静默。

深情凝望,

透过清灰的石砖,

看到了一丝斑驳与凄凉。

心贴进尘埃,

开出旖旎的花,

几株丁香在跳跃,

白如雪肌。

香气萦绕在,

汉白玉全身像上,

久久不肯散去,

视线里丰盈着,

丁香的素雅清新。

天国之花、

一如天籁。

这样一位,

绝色佳人香魂陨落,

美如画卷依然抵挡不了,

流年似水,

旷世才情,

也终归,

揉碎在岁月的风里,

淹没在,

历史的滚滚浪潮里。

依稀间,

文人墨客的题词里,

亦或在,

史书典籍里追寻着,

哀怨的呻吟,

感受着,

曾经艳压群芳的荣耀,

和红颜薄命的.悲戚。

视线不肯移去,

只愿在灵魂深处,

把她静静仰望。

屏气凝神,

不愿惊扰她的香魂,

静静,

在时光画卷里,

寻觅,

曾残留的那一味余香。

伫立着,

久久伫立着。

闭目,

深思。

鸟儿,

衔来丁香的气味,

那是自天国的花香,

纯白的花蕊铺满。

枝头,

微微颤抖,

绽放,

如白云般美妙。

牡丹雍容华贵、

灼灼其华。

樱花也,

绽放出大片绚烂、

美到极致。

竹林深处,

青草依依,

点点残花坠。

柳条孤影摇曳,

风中卷起落红翩翩然,

几片树叶拂过,

墓园渐觉清阴密。

花径里,

时光流转,

刹那芳华,

一番风吹,

一番花落。

我似乎看到了,

绝色佳人在花丛间翩然,

起舞,

一曲,

“霓裳羽衣”翩若惊鸿,

衣袂飘飘,

惊艳刹那芳华。

(第四首)

千秋功罪马嵬驿,

万里云天华盖折。

清华池滑蛾眉去,

舞殿冷袖调飞绝。

长生殿里山海誓,

天上人间话缠绵。

巫山无雨云不散,

比翼双飞泪自怜。

江山易改千红怨,

阶柳庭前风扣门。

洛阳牡丹飞飘泣,

太白折笔月失魂。

天生丽质温如玉,

国色天香花自羞。

贵妃醉拨霓虹曲,

飞天凌壁诉春秋。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是出自著名的诗人李白的诗句,也是描写杨玉环的句子,那么,除了这句之外,还有哪些描写杨玉环的句子呢?

【第1句】李白挥笔而就《清平调》三章,“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李龟年歌咏,梨园弟子伴奏,唐玄宗吹玉笛唱和……“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氏贵妃软倚栏杆,口啖荔枝,手捧斟满葡萄酒的七宝杯,慢慢啜着……品味钟鼓琴瑟,轻歌曼舞的精妙神韵。

【第2句】据说有一次,玄宗倡议用内地的乐器配合西域传来的5种乐器开一场演奏会,贵妃积极应和。当时贵妃怀抱琵琶,玄宗手持羯鼓,轻歌曼舞,昼夜不息。对此,有白居易诗为证:“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杨玉环还是个击磬高手,她演奏时“拊搏之音泠泠然,多新声,虽梨园弟子,莫能及之”。玄宗为讨得美人欢心,特意令人以蓝田绿玉精琢为磬,并饰以金钿珠翠,珍贵无比。

【第3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加上文人墨客重彩浓笔的渲染,以及民间各种美丽的传说,这对老夫少妻式的爱情更具传奇色彩,至今人们仍然津津乐道。后人仰慕杨贵妃的天然丽质,赞叹唐玄宗的痴情:“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他们那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的爱情,在中国历史帝后之间是绝无仅有的,就是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

【第4句】女儿似水,软化男儿刚烈,她不想奢靡,她也想他勤政为民,但她不能拒绝,你可知拒绝天之骄子后果么?于是,她潜心于歌舞艺术的创作,后来的霓裳羽衣证明了她的确是一人才。那树下的一条白绫就那样无情地夺去了她倾国倾城的容颜,一株开败了的牡丹就葬在那里,一个原为它歌着的地方——马嵬坡!他却在宫里面苦苦地逼问大臣为何要杀了爱妃,他不知道是他,是他自己用手指一瓣一瓣地将这朵牡丹耗尽,还痴痴地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而杨贵妃与他的故事也永远留在了历史长河中,越来越显得凄美动人!

【第5句】李白《清平调词》三首云: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下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装。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赞美杨贵妃为千秋绝代的美女。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云: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吟咏贵妃,英姿逼人,而且含蓄婉约。

【第6句】贵妃牺牲了自己的一切,璀璨洁白的肤色失陷于君王贪欲的漩涡。她愿意自18岁开始,倾心与五、六十岁仍风流倜傥的玄宗老儿投怀送抱。六宫粉黛无颜色。她赢得了赞美甚至嫉妒。她拥有了每个女人想拥有的一切,没有人敢对她指手画脚地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她拥有最奢侈的华丽外衣,最昂贵的琼楼玉阁。

【第7句】《骊山有感·咏杨妃》 里写道:“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看来寿王真是郁闷至极、尴尬到家了。但玄宗不顾人伦,依然要夺子所爱,那就只能感叹杨玉环的美色太有诱惑力了。不过,根据常理推断,已步入老年的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仅是贪图美色和床笫之欢,令玄宗神魂颠倒的是她高超的音乐舞蹈和艺术修养。是将她当作生活体贴入微、凡事知心解意、犹能迎合自己嗜好的精神伴侣和艺术知音。用现在的话就那就是志同道合,灵与肉做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

【第8句】白居易的《长恨歌》可谓对杨贵妃一生最好的总结。华丽凄美,婉约磅礴。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第9句】杨贵妃与梅妃成了并立于玄宗后宫的两株奇葩。梅妃像一株梅花,清雅高洁;杨玉环如一株牡丹,丰腴娇艳。这俩人一瘦一肥,一雅一媚,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已过花甲之年的唐玄宗,心目中已经分出杨玉环和梅妃的高低。十几年他面对孤芳自赏、清雅高洁的梅妃,现在已经发生审美疲劳了,不免有些意兴大减。而突然出现的杨贵妃,不但丰满的体态充满了性感,楚楚动人,还有她那媚人的神情、活泼的性格,超然的艺术天赋,就像一团炽热的烈火撩拨着已近暮年又不甘衰老的唐玄宗。

【第10句】唐代名流杨贵妃是绝代芳华的奇女子,不但是一位空前绝后的美女,还是一位能歌善舞的才女。杨贵妃,名杨玉环,曾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她是宦门世家的大家闺秀,骨子里源于有书香门第的香火承传,诗词歌赋无一不通。她性格温柔,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 ,是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尚属鲜见。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婵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杨玉环在四大美女中独树一旗,风情万种,美艳绝伦。

【第11句】“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华清笙歌霓裳醉,贵妃把酒露浓笑”。华清宫外,马蹄急响,那是帝王派人为他心爱的女人从天涯海角带回荔枝到了。华清宫内,那集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贵妃,,肤如凝脂、轻挽云髻、淡扫鹅眉、软倚栏杆,口啖荔枝,手捧七宝杯,慢啜露浓,兴致浓时,便轻歌曼舞,一代帝王,吹玉笛唱和。千种风情、万般柔媚。那些高高低低的音符,牵动了他们的心,融进了他们的骨,带走了他们的'魂。

【第12句】“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在大唐的宫殿里,那一个霓裳羽衣的女子,手挽超长的绸带,踏歌而舞,她身姿轻盈,不失自信;她的舞步灵动,不失洒脱;她的体态丰盈,不失娇态。时而双眉颦蹙,尽显哀愁;时而浅笑焉然,流露喜悦;时而侧身垂睫,又不胜娇羞。这个女人深入了一代帝王唐玄宗的心灵深处,他迷上这个美人,不理朝政。

【第13句】当是时,杨玉环正值青春年华,更兼天生丽质、体态丰盈、举止娴雅、雍容华贵,真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玄宗本来好色,到了老年,精神更加空虚,一直渴望有个像武惠妃一样才色俱佳的女子陪伴左右。杨玉环既有年轻女子的姣美,又有着少妇的妖娆,其柔媚中透着纯真、直率、泼辣甚至放纵,言行举止不甚循规蹈矩,这一切都给唐玄宗强烈地刺激,使他陷入一种近乎疯狂与痴迷的恋爱之中。正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第14句】对于贵妃的死,唐玄宗伤心至极,“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如流”。此后,唐玄宗不论是在逃跑途中,还是在成都一年多的时间里,终日郁郁寡欢,情意绵绵地思念着贵妃杨玉环。长安光复后,唐玄宗回到京城。他触景生情,依然深深地思念着贵妃,还特地叫人画了一幅贵妃肖像挂于殿中,朝夕视之。岂不知,他与杨贵妃这场“至死不渝”的传奇爱情,完全葬送在他所酿成的政治悲剧之中。这时,唐玄宗悔恨交加,终于在宝应元年(762年)4月5日,怀着对贵妃的缠绵情意,郁闷而死。正如《长恨歌》中所言:“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第15句】“朕得玉环,如得天宝也!”由此一句,便让我们知道,杨玉环对皇帝对国家的好,玄宗回报她的,是亘古以来任何一位后妃都无福消受到的——皇帝的爱!因为有爱,这对皇帝夫妻,过上了平常人家那种平等互重的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幸福生活。自古以来,哪个嫔妃不是在皇帝面前战战兢兢,诚惶诚恐的?但玉环却可以对她的三郎使小性子,玄宗也会放下了帝王尊贵的身份,哄着她骗着她,只要他的玉环能消消气。高力士就对唐玄宗说:“陛下,您对贵妃娘娘,真是前无古人啊!”谢阿蛮又补了一句:“而且会是后无来者!”

【第16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

【第17句】传说杨玉环初入宫时,因见不到君王而终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到宫苑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唐玄宗听说宫中有个“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见,封为贵妃。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

【第18句】白居易《长恨歌》生动地描述了唐明皇爱杨贵妃的情形:杨贵妃生前,有“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诗句;杨贵妃被赐死后,有“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诗句。可见,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爱是十分深挚的。

【第19句】杨贵妃 肤如凝脂,美若天仙,有闭月羞花之貌。宫廷里有一种小巧玲珑的花卉,它的复叶酷似芙蓉枝,点点对称,宛如鸟羽。植株上缀以数朵谈红色的小花,状若杨梅。人们用手一指,它那羽状小叶便很快闭合,叶柄也慢慢垂下。就象初涉人世的少女,因为纯洁和朴实,才那样忸怩、娇羞。所以,人们都叫它“含羞草”

【第20句】一座鲜花盛开的花圃里玫瑰花在表达着爱意,一条清悠流淌的小河里流水在倾诉着钟情,爱意和钟情相互唱和着,谱出情感的思绪,奏出爱恋的颂歌。一位倾城倾国的女子她莲步款款的步入唐明皇的视线,她“回眸一笑百媚生,一朝选在君王侧,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她,就是那环肥燕瘦的杨贵妃,自此,唐明皇“芙蓉帐暖度春宵,从此君王不早朝。”

【第21句】撇却巫山下楚云,南宫一夜玉楼春。冰肌月貌谁能似,锦绣江天半为君。这首诗中,表面上赞叹杨贵妃的美貌,实际上是在讽刺她原来是唐玄宗的儿媳,不顾人伦,从寿王府中转入皇宫,竟然钻进了公公的被窝,还迷惑皇帝,耽误朝政,并讥嘲她如月般的痴情。其实,当时梅妃说的都是事实。杨贵妃读罢,立即反唇相讥:美艳何曾减却春,梅花雪里减清真;总教借得春风草,不与凡花斗色新。唐玄宗没有为梅妃的诗鼓掌,却为杨贵妃的诗拍手叫好。杨贵妃天生丽质,智慧过人,没用一兵一刃轻而易举就击败了情敌梅妃。

【第22句】杨玉环辞别寿王,随玉真公主来到华清宫。这一次,杨玉环见了唐玄宗,撕去了翁媳之间的伪装,二人相见,不再忸怩,立即紧紧拥抱在一起,恰似如糖似蜜,如胶似漆,形影不离,爱得死去活来,二人在华清宫过了18个销魂的夜晚。唐玄宗从未得到过这样的满足,兴高采烈地对高力士说:“朕得玉环,如获至宝,实乃平生第一快事。”此次骊山相会,对于22岁的杨玉环和56岁的唐玄宗来说,各自的生活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从此,大唐王朝上演了一幕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

【第23句】杨玉环(公元719-756年),名玉环,字太真,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原名杨芙蓉(故有芙蓉出水), 杨贵妃图画出生地为四川成都,祖籍山西永济。杨贵妃自小习音律,善歌舞,姿色超群。杨玉环是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杨玉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

杨玉环简介

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其籍贯存在争议,主要有五种说法:虢州阌乡(今河南灵宝)、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说、蜀州(今四川成都)、容州(今广西容县)说。她出生于宦门世家,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

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

杜甫有《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花江草岂终极!”、白居易形容她“温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白的《清平调》则说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杨贵妃怎么死的

死于马嵬坡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

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

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宫,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未寻得。

《新唐书》中的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由此可见,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坡。后人传说贵妃没死,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死于佛堂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 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 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 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 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 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 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 指出:“所可注意者,乐 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 恐是受香山 (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 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 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杨贵妃自缢死于佛堂中。陈玄礼及禁卫军的将官看着这个过程,确认杨贵妃已死后,再出来跟禁卫军士兵解释,过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归队。

死于乱军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 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 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 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 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吞金而死

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 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 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旧唐书·卷五十一杨贵妃传》)

李商隐绝句诗受人广泛关注,本文从立意、用典、措辞等三方面进行分析。

李商隐是晚唐最富盛誉的诗人,那含蓄蕴藉、音调谐美、深情幽眇、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的艺术特征,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清初吴乔云:“于李、杜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李商隐所创的无题诗更是家喻户晓,被历代文人追捧和研究。除了无题诗,他的绝句诗亦堪称一绝,极富神境,《千首唐人绝句》说道:

义山佳处,不可思议,实为唐人之冠。一唱三叹,余音袅袅,绝句之神境也。

义山七言绝句,意必极工,调必极响,语必极艳,味必极永,有美皆臻,无微不备,真晚唐之独出,即一代亦无多也。

由于后人对其绝句研究甚少,本文从立意、用典、措辞三方面对其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立意

李商隐绝句内容丰富,其中比重较大的有政治诗、爱情诗和求仙诗。就政治诗而言,一类是对君王的讽谏。所讽刺的内容包括帝王的淫乱奢靡、穷兵黩武、求仙炼丹、不顾苍生等。如《歌舞》中:“遏云歌响清,回雪舞腰轻。只要君流眄,君倾国自倾。”该诗是一篇典型的戒色荒之作,好歌舞而倾国者多矣,贤贤者少也。然而君王在干什么呢?——“不问苍生问鬼神”。他们过着求仙炼丹的生活,“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汉宫词》)“通灵夜醮达清晨,承露盘晞甲帐春。”(《汉宫》)“武皇精魄久仙升,帐殿凄凉烟雾凝。”(《过景陵》)君王沉溺于求仙而蒙蔽了心智,贤愚不分,他们不知一切都是虚妄的,他们拯救不了苍生。李商隐在《瑶池》中说道:“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西王母倚窗凝望,候穆王而不至。如叶嘉莹所说:“如果上天有一位女子像母亲一样关怀我们,她也会听到‘黄竹歌声动地哀’。”借黄竹歌声动地,暗示穆王已死。从长生不得求,神仙不可遇着眼,斥求仙之虚妄。所谓“可能留命待桑田”(《海上》),面对这样的君王、面对苍天,他在《人欲》《神明》《咸阳》中以朴拙晦涩之语抒写愤怨。

还有一类是对古代的贤君和英雄人物的赞美和推崇。如《题汉祖庙》就表达了对汉高祖刘邦的无限敬意:

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

诗人用刘邦和项羽作对比。刘邦志在一统天下,虽有乡土之思而不局限于“恋池隍”,结果崛起于新丰。而项羽则相反,作为一个痴恋“池隍”的人,荣归故里而终于不能成大业。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重点突出了其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区别,不仅表现了诗人分析人物的独到眼光,而且体现了他构思上的新颖深刻。同时也给当朝者一个深刻命题:如一味贪恋池隍,胸无大志,终将会一无所有。李商隐一生中曾对黑暗社会不断地进行披露、讽刺和鞭挞,同时也对理想人物由衷地赞美,或对他们遭受的不平而感到同情。正如《旧将军》《复京》《浑河中》,分别歌咏了李德裕、李晟和浑瑊三位名将。

除了对本朝人物的歌颂外,李商隐还将美好情思寄托在古代的伟人身上,譬如贾谊、汉高祖、司马相如,文学造诣上对杜牧、谢朓、陆机等褒加赞誉。他对贾谊的才能无比敬仰:“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李商隐对杜牧、谢朓、陆机等在文学上的造诣尤其赞美。《杜司勋》:“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天下唯有至性人,方解伤春伤别。而茫茫人间,唯有杜牧。《江上忆严五广休》:“征南幕下带长刀,梦笔深藏五色毫。逢著澄江不敢咏,镇西留与谢功曹。”澄江似练的美景,惟谢玄晖咏出才有韵味。李商隐都捉住最典型的细节、最突出的成就来赞美诗人们。

李商隐绝句中的爱情诗也为人们所赞誉,《夜雨寄北》一诗堪称经典: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沈祖棻在《唐人七绝诗浅释》中分析道:“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极富特色。任何文学作品,不可能不涉及时间和空间。但在七绝中,由于篇幅的限制,往往是就一时而写空间之殊异,就一地而写时间之变迁,来塑造主人公的形象,刻画他们的心情。至于将空间时间的变化交织起来,以更其复杂错综的地点时间来布局,却很少见。”而《夜雨寄北》正是达到了这种时间和空间的高度统一。开句一问一答,写自己与妻子相互思念,后联想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巴山夜雨时自己的生活,写出了空间的不同,时间的阻隔,而诗人的魂早已随着想象飞回家,时间和空间也淡淡地表明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此诗实为诗中之高唱。

李商隐的爱情诗中除了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还有一类是悼亡诗。和历史上的悼亡诗不同的是,李商隐把亡妻之痛和身世之感结合起来。“此夜西亭月正圆,疏帘相伴宿风烟。梧桐莫更翻清露,孤鹤从来不得眠。”万里西风,漫漫长夜,诗人孤身一人,凄凉萧瑟,丧失的辛酸还有人生的多舛便一同席卷而来,眼中也便是孤寂冷清之景。同样的诗还有《昨夜》《夜冷》《相思》《青陵台》等。

最后,李商隐还有一系列的求仙诗。他在学道的过程中结交了很多道士和学道之人,于是他经常把此期间的一些人和事化入诗中。其中有很多篇幅写到女道士,特别是宋氏姐妹。不但描写了女道士的容颜体态和寂寞苦闷,也揭露了她们放浪糜烂的生活,如《寄永道士》《同学彭道士参寥》《赠白道者》《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等。同样,学道对诗人也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影响,如名山胜景中流传下来的美丽神话,引起诗人的兴趣,开阔了诗境的空间,加深了构思的奇特和色彩的变换。

二、用典

李商隐诗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典故繁复,几乎篇篇用典。关于李商隐绝句的用典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首先是用历史史实之典。诗人常用古代帝王的故事来讽刺当代帝王。如《瑶池》借周穆王求拜西王母的故事讽喻武王的迷信神仙;《齐宫词》借齐梁二代统治者的昏庸误国,希望晚唐国君不要重蹈覆辙。同时诗人还深受陈鸿《长恨歌传》和白居易《长恨歌》的影响,创作了一系列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历史事件的作品,借此典故抒发了女祸亡国论的观点,如《华清宫(二首)》《骊山有感》《龙池》《马嵬驿》《过华清内厩门》。诗人还借一些历史事件中的古迹,来抒发诗人的感慨和追思,如《陈后宫》《景阳井》《齐宫词》《南朝》《咏史》。

其次是借神话传说之典。李商隐绝句中有5处用到了“嫦娥”这个典故,而平时我们所熟识的关于嫦娥的故事无非是嫦娥奔月的优美,或是“千里共婵娟”的思念。而李商隐却独辟蹊径,他诗中的嫦娥因偷药升天这一过失,而在今后的日子都忍受着孤独寂寞。表现的最突出的是《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人表达的含义丰富,众说纷纭,无以定论,这或许正是李商隐用典之魅力所在。李商隐的诗中还经常用到麻姑和西王母这两个典故。麻姑是道教神话人物,据《神仙传》记载,其为女性,修道于牟州东南姑馀山,中国东汉时应仙人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貌美,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故古时以麻姑喻高寿。西王母就是传说中的王母娘娘,是位仙者。相传王母住在昆仑山的瑶池,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而诗人又想说明什么呢?“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谒山》)“好为麻姑到东海,劝栽黄竹莫栽桑。”(《华山题王母寺》)“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海上》)晚唐君王都沉溺于炼丹求仙,而诗人换一角度,想象仙人们根本不会眷顾人间,而希望点醒君王们这一愚昧行为。求仙是无妄的、虚空的,莫不说遇仙,遇着了又如何,更何况“王母不来”(《汉宫》),“阿姆倚窗”(《瑶池》)。此为天上,而人间则沧桑朝朝变。此外,李商隐还运用了大量神话的典故,如紫姑、青女、牛郎织女,轩辕黄帝、羲和日御等。“诗以言志”,李商隐用神话典故一定是直面现实,与现实相对照的。

最后是化先贤事迹之典。譬如《人欲》:“秦中已久乌头白,却是君王未备知。”乌头白用了燕丹求归的典故。丹求归,秦王曰:“乌头白,马角生,乃许耳。”丹乃仰天叹,乌头即白,马亦生角。如此之忠臣,为君王之未知。而诗人也早已乌头尽白,却仍被埋没。诗人是求仕如渴的,他希望效忠于朝廷而实现中兴,于是他每每用相如消渴典来抒发自己的求仕渴望,《汉宫词》中“侍臣最有相如渴”,《寄成都高苗二从事》中“命断湘南病渴人”都抒发了这一情感。诗人还用宋玉、贾谊、苏武、卞和等古人的典故抒发自己的情怀。

三、措辞

清代叶燮《原诗》云:“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李商隐的诗多呈现一种优美婉约的审美情趣。我们可以看到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笔下的意境都是雄浑壮丽的,他描写的对象不是“咆哮万里”的长城,就是“飞流直下”的瀑布,或者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或者是“势拔五岳掩赤城”。而这些景象在李商隐笔下是很难看到的。李商隐对身边的事物尤其具有敏锐感,他的笔下是煎茶的小鼎,是疏破的蒲葵扇,是微雨给人的细微感受,是梦中听到的细管之乐。他写的景物关于“柳”的有6首,关于“花”的有9首,而“月”则经常入诗。

李商隐是个敏感的诗人,他更喜爱从一些可人的小事物入手,却都优美而别有风情。如“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一个霜飞,一个雨声,从触觉和听觉细腻的感受事物。“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日射》)鹦鹉、蔷薇,诗人从小鸟和小花着手,碧红又形成视觉上的对比,可见他对事物的敏感。“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微雨》)也从“霭”和“凉”字可见诗人的感受之细微。王津达说《一片》就是表达了李的创作观点:“李商隐的诗虽尚对偶、用典,他却主张以自然为基础,他是说一片完整的美玉,胜过连城玉璧,如果枉费心力去雕琢,制成支离破碎的楮叶,就破坏了玉的完美。李商隐的创作是主张抒发性灵的。”

李商隐的诗还极具奇想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如《霜月》:“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斗婵娟就是由景所引发的感受和想象。又如《赠白道者》:“壶中要是有天地,又向壶中伤别离。”意谓壶中若别有天地,则不免又在壶中伤别,天人俱在欲望中,此言又极具禅味,朱彝尊就称赞此诗奇想。

综观李商隐的绝句诗,无论在立意、用典还是措辞方面都具有独创性,在艺术风格上和艺术技巧上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作为晚唐标新立异的伟大诗人,以其含蓄隽永的诗风开拓了唐诗的新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