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杜甫《春夜喜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杜甫《春夜喜雨》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李白《望庐山瀑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李白《清平调·其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张继《枫桥夜泊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杜甫《绝句二首》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王昌龄《出塞二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朱熹《春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许浑《咸阳城东楼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柳宗元《江雪》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林升《题临安邸》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孟郊《登科后》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 崔道融《梅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张继《枫桥夜泊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苏轼《题西林壁》
小山重叠金明灭,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杜甫《绝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贺知章《咏柳 》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杜牧《山行》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王维《鸟鸣涧》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李白《宣州谢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 黄景仁《绮怀》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 黄庭坚《寄黄几复》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为赋新词强说愁。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苏轼《浣溪沙·游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 刘禹锡《望洞庭》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杜牧《泊秦淮》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 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 高鼎《村居》
天宝五载(746),35岁的杜甫从洛阳来到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长安是唐朝政治、文化中心,是全世界最
杜甫也和其他读书人一样,读了书增长了才干,来到京华,来到天子脚下,目的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虽然他的朋友李白两年前从长安退出,潇洒自在过日子去了,但杜甫对他的家庭“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抱有自豪感,对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充满强烈的自信心,因此他要来长安试试自己的运气,也许机会来了他能“立登要路津”。
一
机会果然来了,他到长安的第二年,唐玄宗下诏征天下士人有一艺之长者,都到京师参加考试。杜甫兴致勃勃地报名参加了,结果落选了。天下士子被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欺骗了,戏弄了,参加考试的竟无一人得第。唐玄宗也被骗了,李林甫上表贺称“野无遗贤”!刚到长安杜甫就挨了当头一棒,他伤心,他失望。
为了前途他还要拼搏,为了生计他还要挣扎。当时的社会“干谒”成风,奔前途的读书人都在考试前将自己的诗文作品装饰一番,送给有地位、有影响的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以求汲引推荐;有时直接向关键人物投赠诗文,希图荐举赞誉。杜甫未能免俗,也参加到干谒队伍中,真是可怜啊,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屈辱生活。天宝七载(748),原任河南尹时曾多次到首阳山下访问杜甫的韦济,到长安任尚书左丞,他很欣赏杜甫的诗,常在百官聚会宴饮时吟诵杜甫的诗,杜甫心存感激也怀着希望,给他写了几首诗,最有名的就数《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送上去了,可是没有结果。杜甫还给京兆尹、翰林学士、驸马、王爷、太常卿、谏议大夫等赠诗,然而送上的诗都如石沉大海,一次次的希望终成泡影。也许是接诗者不识货分不出好坏,也许是口头称赞他的人心里并不真爱才,也许杜甫本人不是合乎封建社会规格的人才。你看,他给韦济写诗,请求人家推荐自己,可是感激话没说几句,竟然在结尾大声喊出“白
给大臣们赠诗看来希望不大,杜甫干脆直接向玄宗皇帝献赋,天宝九载(750)先投了《雕赋》,如泥牛入海无消息。第二年正月初八到初十,唐玄宗隆重地接连举行三个盛典,祭祀老子、祖庙和天地。杜甫认为自己一试身手的机会来了,于是精心赶制了《朝献太清官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歌功颂德,劝百讽一,并写了《进三大礼赋表》给皇帝。玄宗被杜甫的.文采打动,亲自召见,命他待制集贤院,让宰相考他文章。“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可是得意了一阵子之后,又无声息了。有人猜测李林甫捣鬼,其实玄宗也把杜甫忘了。杜甫入长安的前一年,玄宗册封杨贵妃,“从此君王不早朝”,大权旁落,奸相当道,忠贤如杜甫这样的人怎会有出路呢?他又失望了。
二
这次打击使杜甫开始清醒了。他从自己的出路转而注意到国家的出路,很多事情令他忧虑,诗中开始反映社会,揭露弊端,关注现实,抒发忧思。《兵车行》是杜甫第一首反映民生疾苦,揭露朝廷穷兵
长安这座大学校教会了杜甫许多东西,他认清了世俗的“
到天宝十四载(755),杜甫困守长安十年。中间也曾回洛阳、偃师探家几次,还曾把家小接到长安来。但长安居大不易,不久又将家安顿在奉先(今陕西蒲城)县,他自己一个人独居长安。这年冬季十一月,杜甫从长安出发去奉先县探家,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十年来的思想追求,忧国忧民的情怀,都写进空前的巨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这首诗是杜甫十年长安困守的政治总结,标志着诗人创作攀上了现实主义的高峰,是杜甫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十年困守功名未成,却使杜甫走上了伟大诗人的路。
门泊东吴万里船
是出自《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名句。
【全诗如下】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作者:杜甫(唐代)好朋友网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翻译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文解释】
1、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凭窗望去,西山千秋雪景好像是嵌在其中的一幅画,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畅行万里的船只。
2、两只黄鹏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唱,一行白鸳飞上了高高的蓝天。窗口正对着岷山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来自江苏的万里航船。
【词语解释】
黄鹂:属黄鹂科,又名叫黄莺、黄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各省。
鸣翠柳: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窗含:就是从窗子能够看到的意思。含:包含。
西岭:指岷山。岷山,在四川和甘肃的交界。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靠。
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的政权,史称“东吴”。泛指?在江苏、浙江一?。
万里:指东吴到成都相距遥远的路程。
【赏析一】
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情绪个性好,应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述,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情绪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能够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光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赏析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十分明媚的自然景色。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构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能够通行了,做生意的人能够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十分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构成了十分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此刻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能够说是一首十分工整的、写得十分认真的一首诗。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赏析三】
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安史之乱发生,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情绪很好,应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杜甫诗作沉郁顿挫久为人所称颂,而其诗圣创作的艺术手法的多样对诗歌意境的开拓等方面更是为后者所重,诗学杜甫的难计其数,“诗圣”的影响至今不息。杜甫的诗作,除真写关切人世社会的遭遇、变动外,还有不少是透过写景以达情景相生,以抒发自我的情怀的,此刻要赏析的这首《绝句》正属此例。
杜甫平生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由于当朝李林甫等权奸的当道,再加上房官一事,使他的仕途寸步难行,从此永远离开了长安,离开了宫廷,历经飘泊,他始终关心着民生,关切朝廷,但却也长久地受着被投闲置散而愁闷满怀的煎熬。乾元二年杜甫到成都翌年建草堂,使飘泊的生活有所安定。文德二年,杜甫故人严武向朝廷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谏检校工部员外郎。这首绝句就写在这一期间。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简单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一样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此着一“上”字之妙。此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象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划,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就加增了生机之盎然。再者,首句的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上句写白鹭的飞翔上天,前间的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说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澄,晴天丽日故可睹西山雪岭。但我却以为此说不甚如意。可否这般理解更好一点:上两句已点明,当时节全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大概正是欲融未融,这给人就有一处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使人生出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仿如润含了感受,这不更能写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吗?而“西岭”则不妨理解为诗人看到带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继而以那西岭上千秋的雪代在窗上所见之雪。但诗人为何以这“千秋雪”代窗上这上年的残雪呢?诗人失落多年的运用,使所表达的意境更广远。上文我已简单述了杜甫写作此诗的处境,当年,杜甫已久离朝廷飘泊多年,而忽而又有效力之机。
这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之手法,另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少年志向历数十年的重重阻扼后终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人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但同时,以生此顽雪可融之感,以另一角度来说也证明一种艰难,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功,何况要融此千年秋之雪?于是,在那淡淡的期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故我以为,这句就不仅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述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二句中就暗含其中了。“两个”、“一行”,数目历历分明,观察仔细,不是因为内心的简单愉快,而是要排遣心内那久受的投闲置散的愁闷意绪和百无聊赖的情绪。这与《小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曲江》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对景物的体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以清新自由之景象以心中百无聊赖的情绪。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情绪。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此解也似不够妥帖。着一“泊”字,实有深意。泊“有停留不开”义,杜甫用的应正是此义。杜甫的多年飘泊无着。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毕竟已大大消去了。他对自我一展抱负的信心,他自我就应明白自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当时实难实现,而且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因成都少尹徐的叛乱而在梓州、阆州一带历了一番流亡生活而归,连偏于一隅的草堂也不能安居,杜甫当时情绪可知,怀着这样强烈迷惘不定的心绪,又有着这样无着无依和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期望渺茫的人生体验,杜甫对严武的推荐是否成功,而即使成功后自我是否真可一展抱负,着实百抱望不大的,“泊”,正好写出此种处于期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情绪。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到达的远难,这与三句中千秋并举,一从时光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到达目的之难,以示期望之不大。此其一。其二,这只停泊门前的东吴船并非自东吴来,而是到东吴去的。东吴,正是杜甫心中那点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长安而云东吴,原因何在?一则如上述,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路径之难暗示诗人抱负得展之不易;
二则,三国孙权善任贤能,西联蜀汉,北抗曹魏,使世成三分局面,自古为不少士人誉之为明主,借东吴代孙仲谋,一则暗示杜甫对当朝帝皇的期望,同时也更应是他那“致君尧舜上”志向的寄寓之所。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写出那“难”字。而以这种情绪作结,则又可引人再去细品寓于轻快春景之内的余味。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在表面看来是一切生机,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期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期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期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彷徨。以清新轻快之景寄托自我内心这般复杂的情绪,正是诗人此诗的主意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