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西游记第十六回优美句子 正文

西游记第十六回优美句子

时间:2025-05-10 14:58:43

篇一:读《西游记》第十六回有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好书对我们一生有益,经典名著《西游记》便是我喜爱而受益的一本好书。今天,我读的是《西游记》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唐僧收了孙悟空为徒,自然高兴,因为这个徒儿身手不凡,这一路上便更有希望了。

然而,这生性顽劣的猴儿,有时还会招惹些是非,还需要师父的百般调教才行。这不,麻烦又来了。师徒二人走了一日,天色已晚,但见一座寺庙,便想借住一宿歇歇脚。唐僧叩开寺门,行礼,介绍自己是从东土大唐前往西天拜佛求经的。寺院长老热情款待了二位。席间,长老与唐僧搭话,觉得师徒远道而来,必定有宝贝。唐僧谦虚谨慎,不张扬,只说不曾带有宝贝。而孙悟空快嘴快语,脱口而说当然有宝贝袈裟一件。长老自认穿了一辈子的袈裟,还有什么不一样的,便要看看。孙悟空按捺不住炫耀的老毛病,把袈裟给了长老。这长老果真从未见如此好的袈裟,爱不释手,起了歹心,便要图财害命,指使小和尚放火烧寺。他怎知孙悟空的本领,用避火罩保护住了唐僧。一夜间,寺庙化为灰烬,长老也一命呜呼。读完后,我也在责备孙悟空,要不是他故作玄虚,炫耀自家宝贝,也不会引来这场灾难。

就是这一次次的教训,孙悟空还是改不掉顽性,任凭自己的性子胡来,怪不得观音菩萨教给唐僧紧箍咒的秘诀来制约这顽劣的猴子呢!虽然孙悟空办事毛手毛脚,但他却一心装着自己的师父,无论怎样,他都会尽所全能保护师父,这一点尊师的良好品德值得我们学习。身为长老的院主,在佛前对宝贝起贪心,结果不仅没得逞,还把命给搭进去了,终究得到了报应,真是一个良好的教训。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做人不能有贪欲,贪欲过大,人自然就会变的愚蠢起来。最终还是自己享受恶果。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篇二:西游记第十六回

出门远行者比宝斗富自取其祸,而谋财害命者必有报应。

比宝斗富遇到贪心之人必会千方百计谋取财宝。远行之人身居异地,对所处环境的不了解本身就是一种威胁,如当地的社会习俗、民风善恶和身边人员的成分。不懂社会习俗有可能触犯当地禁忌,不知民风善恶则不知道行事分寸,不明人员成分有可能暗自吃亏。同时,强龙不压地头蛇,都明白,即便发生争执自己的力量也多处于劣势。遇到贪心之人,在家尚可争执,在外则性命不保。如孙孙悟空在观音禅院主动与人斗宝比富,若不是他这般神通广大,不也是殒命。即便保下性命,火烧了禅院,也免不了与黑风怪再起争执,不仅受了金箍之苦,还要操心劳神灭这无妄之灾,这不是自取其祸。

贪心者已迷心窍,为利而动,不顾生死。程颢有名言“贪之甚,甚昏蔽而忘礼义;求之极,则争夺而致怨。”忘礼仪会做出不符合道德标准的事情,失去朋友们的帮助。寻求利益的人很多,如果争夺的`过于激烈,必定会结下怨恨。失助结怨,求败之门。争夺成功者得意一时,失败者身败名裂。禅院方丈不守佛门禁律,妄起杀生之念,这便是忘礼仪。为求袈裟取人性命,则是求之极,没想到碰到孙行者,争夺不胜,被猴子一念报复之心烧了禅院,自己不堪羞辱含恨自尽。切不可妄生贪心,更不能谋财害命,否则必遭报应。

篇三:《西游记》第十六回读后感

唐三藏和孙行者,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来到了一座叫做“观音禅院”的寺庙来。根据三藏和孙悟空的观察,这个寺院的确是一个很不错的修行场所。小说作者对这个寺院也赞不绝口。你看那诗词描写的多么的好:“层层殿阁,迭迭廊房。三山门外,巍巍万道彩云遮;五福堂前,艳艳千条红雾绕。两路松篁,一林桧柏。两路松篁,无年无纪自清幽;一林桧柏,有色有颜随傲丽。又见那钟鼓楼高,浮屠塔峻。安禅僧定性,啼树鸟音闲。寂寞无尘真寂寞,清虚有道果清虚。”一首诗还不够形容,接着马上又来了一首七律来称赞这个观音寺院:“上刹只园隐翠窝,招提胜景赛娑婆。果然净土人间少,天下名山僧占多。”

一般来说,真正修行的寺庙,选址都是经过千辛万苦的精挑细选的。怎么选,首先要看是哪个修行法门的修道人在选。其次,要考察这个地方跟那个法门的世界,是不是有上下的对应关系。你看那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等等地形地貌,均是跟天国非常相似的构造。也就是说,当初在地壳运动中,在地表上构造这些大山的时候,就是那些佛和大菩萨们根据自己的天国底层形状和结构来构造起来的。后来的和尚们又辨识出来这些地方,来到这里修行。因为是跟天国有着某种内在的结构同构关系和上下对应渠道,所以他们在这些地方搭庵、结庐、建庙,选址在这儿做修行的落脚点。

可是你知道,这么好的地方,而且是观音菩萨的道场的寺庙,怎么就养了一帮子傻和尚坏和尚呢?说的不好听了,跟那些正经修行的和尚们比起来,他们真的算得上是邪僧了。他们自己邪乎还不够,这里的当家老和尚,居然还勾搭山中的妖精,跟一个妖精头子称兄道弟的。作为一个僧人不按照佛法修行,却跟着那妖精头学些妖术邪法。你学就学邪法去吧,他们还仍然以和尚自居,你说乱套不乱套。以观世音菩萨的无量法力和正果,怎么会容忍了这么一帮子乱来的假和尚呢?

还有,这寺庙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孙悟空他收拾、教训那些傻和尚倒也算了,孙悟空他煽风点火的,借机会把整个观音菩萨的观音禅院给烧了个精光。你来评评理,菩萨该怎么跟孙悟空算这一笔账?哎!其实菩萨根本就跟没事情发生一样。你说这又是怎么个道理嘛?

而且烧寺庙的时候,不光是孙悟空起劲儿,那些火神们也跟着踊跃的厉害“南方三炁逞英雄,回禄大神施法力。”不但如此,孙悟空、火神们把满寺院的佛像、天王像、护法神像、罗汉像等等,无一幸免的给干掉了。哎呀呀,孙悟空哥哥,这次你们的祸可闯大了!唉,可是,你都知道,佛、天王、护法、罗汉他们,谁都跟没看见有过这回事儿一样,这个火烧事件的事情,可以是当场就被无视了,并且以后也没有任何神仙提及过这回事。

西游记全书主要描写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故事。下面是西游记第八回好词好句,请参考!

西游记好词摘抄:

三头六臂,三五成群,长年累月,福星高照,喜不自胜,摇身一变,火眼金睛,地动山摇,光天化日,死心塌地,面红耳赤 ,安神定魄,不顾死活,不看僧面看佛面,不容分说,不生不灭,餐风宿露,不识高低,不识好歹,不识起倒,粗中有细,典身卖命,东游西荡,刁钻古怪,公平交易,昏头昏脑,聆音察理,没头没脸,眉花眼笑,梦想颠倒,念念有词,安心定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暴风骤雨,不识抬举,大显神通,调虎离山,鹅行鸭步,饿虎扑食,怪诞不经,洪福齐天,花容月貌,花团锦簇,祸不单行,火眼金睛,火上弄冰,浑身解数,家长里短,架海金梁,金碧辉煌,叫苦连天,劳师动众,狼心狗行,明火执杖,谋财害命,冒名顶替,年深日久,情投意合,七窍生烟,肉眼凡胎,手疾眼快,手到擒来,寿山福海,树大招风,腾云驾雾,十万八千里,通情达理,提心吊胆,铜筋铁骨,五黄六月,无拘无束,虾兵蟹将,凶多吉少,一表非凡,摇身一变,张皇失措,作恶多端,拙口钝腮,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比众不同,不分胜负,不管一二,擦掌磨拳,秤砣虽小压千斤,穿花纳锦,呼来喝去,急处从宽,蛟龙戏水,金璧辉煌,密密层层,弄嘴弄舌,飘洋过海,铺胸纳地,千难万险,强龙不压地头蛇,热气腾腾,撒诈捣虚,山高水险,停留长智,武不善作,心神不宁,星落云散,一通百通,一物降一物,紫气东来,龇牙咧嘴,走花溜冰,钻天入地,左邻右舍,百下百着,绷巴吊拷,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趁哄打劫,登界游方,登山越岭,翻江搅海,急如风火,家丑不可外扬,拿贼拿赃,袅袅娜娜,破烂流丢,千依万顺,人不可貌相,伸头探,事无三不成,相貌堂堂,眼花雀乱,一十八层地狱,移星换斗,鹰头雀脑,迎风冒雪,遇水叠桥,真人不露相,整旧如新,紫绶金章,叠岭层峦,得见青天

西游记好句摘抄:

1、君子不念旧恶。(第二十六回《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

2、奇花瑞草,修竹乔松。修竹乔松,万载常青欺福地;奇花瑞草,四时不谢赛蓬瀛。

3、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

4、事不过三。(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5、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6、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7、遇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第二十九回《脱难江流来国土承恩八戒转山林》)

8、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9、春采百花为饮食,夏寻诸果作生涯。秋收芋栗延时节,冬觅黄精度岁华。

10、和尚是色中饿鬼。(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

11、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冷气分青嶂,馀流润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12、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

13、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

14、当家才知柴米价,养子方晓父母恩。(第二十八回《花果山群妖聚义黑松林三藏逢魔》)

15、清虚人事少,寂静道心生。(第二十四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

16、山中无男子,寒尽不知年。(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17、次日,众猴果去采仙桃,摘异果,刨山药,属黄精,芝兰香蕙,瑶草奇花,般般件件,整整齐齐,摆开石凳石桌,排列仙酒仙肴。但见那:金丸珠弹,红绽黄肥。金丸珠弹腊樱桃,色真甘美。红绽黄肥熟梅子,味果香酸。鲜龙眼肉甜皮薄,火荔枝核小囊红。

18、遇泰山轻如芥子,携风尖难脱红尘。(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

19、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第六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20、八戒点头道:"我理会。但你去,讨得讨不得,次早回来,不要弄做‘尖担担柴两头脱’也。"沙僧遂念诀,驾起云光,直奔东胜神州而去。(《西游记》57回)

2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22、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

23、木雕成武将,泥塑就文官。(第二十九回《脱难江流来国土承恩八戒转山林》)

24、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

25、那妖闻言,呵声笑道:"这叫做个‘蛇头上苍蝇,自来衣食’你众小们!疾忙赶上也,与我拿将来!我这里重重有赏。"(《西游记》28回)

26、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

27、留情不举手,举手不留情。(第二十一回《护法设庄留大圣须弥灵吉定风魔》)

2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29、人没伤虎心,虎没伤人意。(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

30、他却暗想:"我若把功曹言语实告诵师父,师父他不济事,必就哭;假若不与他实说,蒙着头,带着他走,常言道:‘乍入芦芋,不知深浅’——倘或被妖魔捞去,却又不要老孙费心?……"(《西游记》32回)

31、天产仙猴道行隆,离山驾筏趁天风。飘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有分有缘休俗愿,无忧无虑会元龙。

32、出家人扫地恐伤虫蝼之命,爱惜飞蛾纱照灯。(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

33、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

34、行者笑道:"该与不该,烦为引奏引奏,看老孙人情如何。"葛仙翁道:"俗语云:‘苍蝇包网儿,好大面皮!’"(《西游记》87回)

35、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

36、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第二十九回《脱难江流来国土承恩八戒转山林》)

37、八戒道:"你这黑子不知趣!丑自丑,还有些风味。自古道:‘皮肉粗糙,骨骼坚强,各有一得可取。’"(《西游记》93回)

38、出其言善,则理之外应之;出其不善,则理之外违之。(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

39、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第二十八回《花果山群妖聚义黑松林三藏逢魔》)

40、千峰开戟,万仞开屏。日映岚光轻锁翠,雨收黛色冷含青。枯藤缠老树,古渡界幽程。

41、烟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

42、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43、八戒道:"这正是俗语云:‘大海里翻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如今难得他扇子,如何保得师父过山?且回去,转路走他娘罢!"(《西游记》81回)

44、行者道:"老官儿,既然晓得老孙手段,快把金丹拿出来,与我四六分分,还是你造化哩;不然,就送你个‘皮笊篱——一捞个罄尽’。"(《西游记》39回)

45、千般巧计,不如本分为人;万种强徒,怎似随缘节俭。心行慈善,何须努力看经?意欲损人,空读如来一藏!(第十一回《还受生唐王度孤魂萧瑀正空门》

46、幽鸟啼声近,源泉响溜清。重重谷壑芝兰绕,处处巉崖苔藓生。起伏峦头龙脉好,必有高人隐姓名。

47、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

48、一群猴子耍一会,却去那山涧中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古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那里水。我们今日赶闲元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喊一声,都拖男挈女,唤弟呼兄,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

49、上门买卖好做。(第二十八回《花果山群妖聚义黑松林三藏逢魔》)

50、刮风有处躲,下雨好存身。霜雪全无惧,雷声永不闻。

51、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52、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相个人家。

53、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第二十八回《花果山群妖聚义黑松林三藏逢魔》)

54、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55、行者笑道:"老官儿,你估不出人来。我小自小,结实,都是‘吃磨刀水,秀气在内’哩!"(《西游记》67回)

56、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

57、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第十八回《观音院唐僧脱难高老庄行者降魔》)

58、避色如避仇,避风如避箭。(第二十回《黄风岭唐僧有难半山中八戒真先》)

59、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

60、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

西游记是一部经典的小说,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第十六回摘抄,大家一起阅读吧!

西游记第十六回摘抄

却说他师徒两个,策马前来,直至山门首观看,果然是一座寺院。但见那:

层层殿阁,选迭廊房,三山门外,巍巍万道彩云遮;五福堂前,艳艳千条红雾绕。两路松篁,一林桧柏。两路松篁,无年无纪自清幽;一林桧柏,有色有颜随傲丽。又见那钟鼓楼高,浮屠塔峻。安禅僧定性,啼树鸟音闲。寂寞无尘真寂寞,清虚有道果清虚。

诗曰:

上刹祇园隐翠窝,招提胜景赛婆婆。

果然净土人间少,天下名山僧占多。

长老下了马,行者歇了担,正欲进门,只见那门里走出一众僧来。你看他怎生模样:

头戴左笄帽,身穿无垢衣。

铜环双坠耳,绢带束腰围。

草履行来稳,木鱼手内提。

口中常作念,般若总皈依。

三藏见了,侍立门旁,道个问讯,那和尚连忙答礼,笑道失瞻,问:"是那里来的?请入方丈献茶。"三藏道:"我弟子乃东土钦差,上雷音寺拜佛求经。至此处天色将晚,欲借上刹一宵。"那和尚道:"请进里坐,请进里坐。"三藏方唤行者牵马进来。那和尚忽见行者相貌,有些害怕,便问:"那牵马的是个甚么东西?"三藏道:"悄言!悄言!他的性急,若听见你说是甚么东西,他就恼了。他是我的徒弟。"那和尚打了个寒噤,咬着指头道:"这般一个丑头怪脑的,好招他做徒弟?"三藏道:"你看不出来哩,丑自丑,甚是有用。"

那和尚只得同三藏与行者进了山门。山门里。又见那正殿上书四个大字,是观音禅院。三藏又大喜道:"弟子屡感菩萨圣恩,未及叩谢。今遇禅院,就如见菩萨一般,甚好拜谢。"那和尚闻言,即命道人开了殿门,请三藏朝拜。那行者拴了马,丢了行李,同三藏上殿。三藏展背舒身,铺胸纳地,望金象叩头。那和尚便去打鼓,行者就去撞钟。三藏俯伏台前,倾心祷祝。祝拜已毕,那和尚住了鼓,行者还只管撞钟不歇,或紧或慢,撞了许久,那道人道:"拜已毕了,还撞钟怎么?"行者方丢了钟杵,笑道:"你那里晓得,我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的。"此时却惊动那寺里大小僧人、上下房长老,听得钟声乱响,一齐拥出道:"那个野人在这里乱敲钟鼓?"行者跳将出来,咄的一声道:"是你孙外公撞了耍子的!"那些和尚一见了,唬得跌跌滚滚,都爬在地下道:"雷公爷爷!"行者道:"雷公是我的重孙儿哩!起来起来,不要怕,我们是东土大唐来的老爷。"众僧方才礼拜,见了三藏,都才放心不怕。内有本寺院主请道:"老爷们到后方丈中奉茶。"遂而解缰牵马,抬了行李,转过正殿,径入后房,序了坐次。

那院主献了茶,又安排斋供。天光尚早,三藏称谢未毕,只见那后面有两个小童,搀着一个老僧出来。看他怎生打扮:

头上戴一顶毗卢方帽,猫睛石的宝顶光辉;身上穿一领锦绒褊衫,翡翠毛的金边晃亮。一对僧鞋攒八宝,一根拄杖嵌云星。满面皱痕,好似骊山老母;一双昏眼,却如东海龙君。口不关风因齿落,腰驼背屈为筋挛。

众僧道:"师祖来了。"三藏躬身施礼迎接道:"老院主,弟子拜揖。"那老僧还了礼,又各叙坐。老僧道:"适间小的们说东土唐朝来的老爷,我才出来奉见。"三藏道:"轻造宝山,不知好歹,恕罪恕罪!"老僧道:"不敢不敢!"因问:"老爷,东土到此,有多少路程?"三藏道:"出长安边界,有五千余里;过两界山,收了一个小徒,一路来,行过西番哈咇国,经两个月,又有五六千里,才到了贵处。"老僧道:"也有万里之遥了。我弟子虚度一生,山门也不曾出去,诚所谓坐井观天,樗朽之辈。"三藏又问:"老院主高寿几何?"老僧道:"痴长二百七十岁了。"行者听见道:"这还是我万代孙儿哩?"三藏瞅了他一眼道:"谨言!莫要不识高低冲撞人。"那和尚便问:老爷,你有多少年纪了?"行者道;"不敢说。"那老僧也只当一句疯话,便不介意,也不再回,只叫献茶。有一个小幸童,拿出一个羊脂玉的盘儿,有三个法蓝镶金的茶锺;又一童,提一把白铜壶儿,斟了三杯香茶。真个是色欺榴蕊艳,味胜桂花香。三藏见了,夸爱不尽道:"好物件!好物件!真是美食美器!"那老僧道:"污眼污眼!老爷乃天朝上国,广览奇珍,似这般器具,何足过奖?老爷自上邦来,可有甚么宝贝,借与弟子一观?"三藏道:"可怜!我那东土,无甚宝贝,就有时,路程遥远,也不能带得。"

行者在旁道:"师父,我前日在包袱里,曾见那领袈裟,不是件宝贝?拿与他看看如何?"众僧听说袈裟,一个个冷笑。行者道:"你笑怎的`?"院主道:"老爷才说袈裟是件宝贝,言实可笑。若说袈裟,似我等辈者,不止二三十件;若论我师祖,在此处做了二百五六十年和尚,足有七八百件!"叫:"拿出来看看。"那老和尚,也是他一时卖弄,便叫道人开库房,头陀抬柜子,就抬出十二柜,放在天井中,开了锁,两边设下衣架,四围牵了绳子,将袈裟一件件抖开挂起,请三藏观看。果然是满堂绮绣,四壁绫罗!

行者一一观之,都是些穿花纳锦,刺绣销金之物,笑道:"好,好,好,收起收起!把我们的也取出来看看。"三藏把行者扯住,悄悄的道:"徒弟,莫要与人斗富。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行者道:"看看袈裟,有何差错?"三藏道:"你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行者道:"放心放心!都在老孙身上!"你看他不由分说,急急的走了去,把个包袱解开,早有霞光迸迸,尚有两层油纸裹定,去了纸,取出袈裟!抖开时,红光满室,彩气盈庭。众僧见了,无一个不心欢口赞。真个好袈裟!上头有:

千般巧妙明珠坠,万样稀奇佛宝攒。

上下龙须铺彩绮,兜罗四面锦沿边。

体挂魍魉从此灭,身披魑魅入黄泉。

托化天仙亲手制,不是真僧不敢穿。

那老和尚见了这般宝贝,果然动了奸心,走上前对三藏跪下,眼中垂泪道:"我弟子真是没缘!"三藏搀起道:"老院师有何话说?"他道:"老爷这件宝贝,方才展开,天色晚了,奈何眼目昏花,不能看得明白,岂不是无缘!"三藏教:"掌上灯来,让你再看。"那老僧道:"爷爷的宝贝,已是光亮,再点了灯,一发晃眼,莫想看得仔细。"行者道:"你要怎的看才好?"老僧道:"老爷若是宽恩放心,教弟子拿到后房,细细的看一夜,明早送还老爷西去,不知尊意何如?"三藏听说,吃了一惊,埋怨行者道:"都是你!都是你!"行者笑道:"怕他怎的?等我包起来,教他拿了去看。但有疏虞,尽是老孙管整。"那三藏阻当不住,他把袈裟递与老僧道:"凭你看去,只是明早照旧还我,不得损污些须。"老僧喜喜欢欢,着幸童将袈裟拿进去,却吩咐众僧,将前面禅堂扫净,取两张藤床,安设铺盖,请二位老爷安歇;一壁厢又教安排明早斋送行,遂而各散。师徒们关了禅堂,睡下不题。

却说那和尚把袈裟骗到手,拿在后房灯下,对袈裟号啕痛哭,慌得那本寺僧,不敢先睡。小幸童也不知为何,却去报与众僧道:"公公哭到二更时候,还不歇声。"有两个徒孙,是他心爱之人,上前问道:"师公,你哭怎的?"老僧道:"我哭无缘,看不得唐僧宝贝!"小和尚道:"公公年纪高大,发过了他的袈裟,放在你面前,你只消解开看便罢了,何须痛哭?"老僧道:"看的不长久。我今年二百七十岁,空挣了几百件袈裟,怎么得有他这一件?怎么得做个唐僧?"小和尚道:"师公差了。唐僧乃是离乡背井的一个行脚僧。你这等年高,享用也彀了,倒要象他做行脚僧,何也?"老僧道:"我虽是坐家自在,乐乎晚景,却不得他这袈裟穿穿。若教我穿得一日儿,就死也闭眼,也是我来阳世间为僧一场!"众僧道:"好没正经!你要穿他的,有何难处?我们明日留他住一日,你就穿他一日,留他住十日,你就穿他十日便罢了。何苦这般痛哭?"老僧道:"纵然留他住了半载,也只穿得半载,到底也不得气长。他要去时只得与他去,怎生留得长远?"

正说话处,有一个小和尚名唤广智,出头道:"公公,要得长远也容易。"老僧闻言,就欢喜起来道:"我儿,你有甚么高见?"广智道:"那唐僧两个是走路的人,辛苦之甚,如今已睡着了。我们想几个有力量的,拿了枪刀,打开禅堂,将他杀了,把尸首埋在后园,只我一家知道,却又谋了他的白马、行囊,却把那袈裟留下,以为传家之宝,岂非子孙长久之计耶?"老和尚见说,满心欢喜,却才揩了眼泪道:"好!好!好!此计绝妙!"即便收拾枪刀。

内中又有一个小和尚,名唤广谋,就是那广智的师弟,上前来道:"此计不妙。若要杀他,须要看看动静。那个白脸的似易,那个毛脸的似难。万一杀他不得,却不反招己祸?我有一个不动刀枪之法,不知你尊意如何?"老僧道:"我儿,你有何法?"广谋道:"依小孙之见,如今唤聚东山大小房头,每人要干柴一束,舍了那三间禅堂,放起火来,教他欲走无门,连马一火焚之。就是山前山后人家看见,只说是他自不小心,走了火,将我禅堂都烧了。那两个和尚,却不都烧死?又好掩人耳目。袈裟岂不是我们传家之宝?"那些和尚闻言,无不欢喜,都道:"强!强!强!此计更妙!更妙!"遂教各房头搬柴来。唉!这一计,正是弄得个高寿老僧该尽命,观音禅院化为尘!原来他那寺里,有七八十个房头,大小有二百余众。当夜一拥搬柴,把个禅堂前前后后四面围绕不通,安排放火不题。

却说三藏师徒,安歇已定。那行者却是个灵猴,虽然睡下,只是存神炼气,朦胧着醒眼。忽听得外面不住的人走,揸揸的柴响风生,他心疑惑道:"此时夜静,如何有人行得脚步之声?莫敢是贼盗,谋害我们的?"他就一骨鲁跳起,欲要开门出看,又恐惊醒师父。你看他弄个精神,摇身一变,变做一个蜜蜂儿,真个是:

口甜尾毒,腰细身轻。穿花度柳飞如箭,粘絮寻香似落星。小小微躯能负重,嚣嚣薄翅会乘风。却自椽棱下,钻出看分明。

只见那众僧们,搬柴运草,已围住禅堂放火哩。行者暗笑道:"果依我师父之言,他要害我们性命,谋我的袈裟,故起这等毒心。我待要拿棍打他啊,可怜又不禁打,一顿棍都打死了,师父又怪我行凶。罢,罢,罢!与他个顺手牵羊,将计就计,教他住不成罢!"好行者,一筋斗跳上南天门里,唬得个庞刘苟毕躬身,马赵温关控背,俱道:"不好了!不好了!那闹天宫的主子又来了!"行者摇着手道:"列位免礼休惊,我来寻广目天王的。"

说不了,却遇天王早到,迎着行者道:"久阔,久阔。前闻得观音菩萨来见玉帝,借了四值功曹、六丁六甲并揭谛等,保护唐僧往西天取经去,说你与他做了徒弟,今日怎么得闲到此?"行者道:"且休叙阔。唐僧路遇歹人,放火烧他,事在万分紧急,特来寻你借辟火罩儿,救他一救。快些拿来使使,即刻返上。"天王道:"你差了,既是歹人放火,只该借水救他,如何要辟火罩?"行者道:"你那里晓得就里。借水救之,却烧不起来,倒相应了他;只是借此罩,护住了唐僧无伤,其余管他,尽他烧去,快些快些!此时恐已无及,莫误了我下边干事!"那天王笑道:"这猴子还是这等起不善之心,只顾了自家,就不管别人。"行者道:"快着快着,莫要调嘴,害了大事!"那天王不敢不借,遂将罩儿递与行者。

行者拿了,按着云头,径到禅堂房脊上,罩住了唐僧与白马、行李,他却去那后面老和尚住的方丈房上头坐,着意保护那袈裟。看那些人放起火来,他转捻诀念咒,望巽地上吸一口气吹将去,一阵风起,把那火转刮得烘烘乱着。好火!好火!但见:

黑烟漠漠,红焰腾腾。黑烟漠漠,长空不见一天星;红焰腾腾,大地有光千里赤。起初时,灼灼金蛇;次后来,威威血马。南方三炁逞英雄,回禄大神施法力。燥干柴烧烈火性,说甚么燧人钻木;熟油门前飘彩焰,赛过了老祖开炉。正是那无情火发,怎禁这有意行凶,不去弭灾,反行助虐。风随火势,焰飞有千丈余高;火趁风威,灰迸上九霄云外。乒乒乓乓,好便似残年爆竹;泼泼喇喇,却就如军中炮声。烧得那当场佛象莫能逃,东院伽蓝无处躲。胜如赤壁夜鏖兵,赛过阿房宫内火!

这正是星星之火,能烧万顷之田。须臾间,风狂火盛,把一座观音院,处处通红。你看那众和尚,搬箱抬笼,抢桌端锅,满院里叫苦连天。孙行者护住了后边方丈,辟火罩罩住了前面禅堂,其余前后火光大发,真个是照天红焰辉煌,透壁金光照耀!

不期火起之时,惊动了一山兽怪。这观音院正南二十里远近,有座黑风山,山中有一个黑风洞,洞中有一个妖精,正在睡醒翻身,只见那窗门透亮,只道是天明。起来看时,却是正北下的火光晃亮,妖精大惊道:"呀!这必是观音院里失了火!这些和尚好不小心!我看时与他救一救来。"好妖精,纵起云头,即至烟火之下,果然冲天之火,前面殿宇皆空,两廊烟火方灼。他大拽步,撞将进去,正呼唤叫取水来,只见那后房无火,房脊上有一人放风。他却情知如此,急入里面看时,见那方丈中间有些霞光彩气,台案上有一个青毡包袱。他解开一看,见是一领锦襕袈裟,乃佛门之异宝。正是财动人心,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着那袈裟,趁哄打劫,拽回云步,径转东山而去。

那场火只烧到五更天明,方才灭息。你看那众僧们,赤赤精精,啼啼哭哭,都去那灰内寻铜铁,拨腐炭,扑金银。有的在墙筐里,苫搭窝棚;有的赤壁根头,支锅造饭。叫冤叫屈,乱嚷乱闹不题。

却说行者取了辟火罩,一筋斗送上南天门,交与广目天王道:"谢借!谢借!"天王收了道:"大圣至诚了。我正愁你不还我的宝贝,无处寻讨,且喜就送来也。"行者道:"老孙可是那当面骗物之人?这叫做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天王道:"许久不面,请到宫少坐一时何如?"行者道:"老孙比在前不同,烂板凳高谈阔论了;如今保唐僧,不得身闲。容叙!容叙!"急辞别坠云,又见那太阳星上,径来到禅堂前,摇身一变,变做个蜜蜂儿,飞将进去,现了本象,看时那师父还沉睡哩。

行者叫道:"师父,天亮了,起来罢。"三藏才醒觉,翻身道:"正是。"穿了衣服,开门出来,忽抬头只见些倒壁红墙,不见了楼台殿宇,大惊道:"呀!怎么这殿宇俱无?都是红墙,何也?"行者道:"你还做梦哩!今夜走了火的。"三藏道:"我怎不知?"行者道:"是老孙护了禅堂,见师父浓睡,不曾惊动。"三藏道:"你有本事护了禅堂,如何就不救别房之火?"行者笑道:"好教师父得知。果然依你昨日之言,他爱上我们的袈裟,算计要烧杀我们。若不是老孙知觉,到如今皆成灰骨矣!"三藏闻言,害怕道:"是他们放的火么?"行者道:"不是他是谁?"三藏道:"莫不是怠慢了你,你干的这个勾当?"行者道:"老孙是这等惫懒之人,干这等不良之事?实实是他家放的。老孙见他心毒,果是不曾与他救火,只是与他略略助些风的。"三藏道:"天那!天那!火起时,只该助水,怎转助风?"行者道:"你可知古人云,人没伤虎心,虎没伤人意。他不弄火,我怎肯弄风?"三藏道:"袈裟何在?敢莫是烧坏了也?"行者道:"没事!没事!烧不坏!那放袈裟的方丈无火。"三藏恨道:"我不管你!但是有些儿伤损,我只把那话儿念动念动,你就是死了!"行者慌了道:"师父,莫念!莫念!管寻还你袈裟就是了。等我去拿来走路。"三藏才牵着马,行者挑了担,出了禅堂,径往后方丈去。

却说那些和尚,正悲切间,忽的看见他师徒牵马挑担而来,唬得一个个魂飞魄散道:"冤魂索命来了!"行者喝道:"甚么冤魂索命?快还我袈裟来!"众僧一齐跪倒叩头道:"爷爷呀!冤有冤家,债有债主。要索命不干我们事,都是广谋与老和尚定计害你的,莫问我们讨命。"行者咄的一声道:"我把你这些该死的畜生!那个问你讨甚么命!只拿袈裟来还我走路!"其间有两个胆量大的和尚道:"老爷,你们在禅堂里已烧死了,如今又来讨袈裟,端的还是人是鬼?"行者笑道:"这伙孽畜!那里有甚么火来?你去前面看看禅堂,再来说话!"众僧们爬起来往前观看,那禅堂外面的门窗槅扇,更不曾燎灼了半分。众人悚惧,才认得三藏是位神僧,行者是尊护法,一齐上前叩头道:"我等有眼无珠,不识真人下界!你的袈裟在后面方丈中老师祖处哩。"三藏行过了三五层败壁破墙,嗟叹不已。只见方丈果然无火,众僧抢入里面,叫道:"公公!唐僧乃是神人,未曾烧死,如今反害了自己家当!趁早拿出袈裟,还他去也。"

原来这老和尚寻不见袈裟,又烧了本寺的房屋,正在万分烦恼焦燥之处,一闻此言,怎敢答应?因寻思无计,进退无方,拽开步,躬着腰,往那墙上着实撞了一头,可怜只撞得脑破血流魂魄散,咽喉气断染红沙!有诗为证,诗曰:

堪叹老衲性愚蒙,枉作人间一寿翁。

欲得袈裟传远世,岂知佛宝不凡同!

但将容易为长久,定是萧条取败功。

广智广谋成甚用?损人利己一场空!

慌得个众僧哭道:"师公已撞杀了,又不见袈裟,怎生是好?"行者道:"想是汝等盗藏起也!都出来!开具花名手本,等老孙逐一查点!"那上下房的院主,将本寺和尚、头陀、幸童、道人尽行开具手本二张,大小人等,共计二百三十名。行者请师父高坐,他却一一从头唱名搜检,都要解放衣襟,分明点过,更无袈裟。又将那各房头搬抢出去的箱笼物件,从头细细寻遍,那里得有踪迹。三藏心中烦恼,懊恨行者不尽,却坐在上面念动那咒。行者扑的跌倒在地,抱着头,十分难禁,只教"莫念!莫念!管寻还了袈裟!"那众僧见了,一个个战兢兢的,上前跪下劝解,三藏才合口不念。行者一骨鲁跳起来,耳朵里掣出铁棒,要打那些和尚,被三藏喝住道:"这猴头!你头痛还不怕,还要无礼?休动手!且莫伤人!再与我审问一问!"众僧们磕头礼拜,哀告三藏道:"老爷饶命!我等委实的不曾看见。这都是那老死鬼的不是。他昨晚看着你的袈裟,只哭到更深时候,看也不曾敢看,思量要图长久,做个传家之宝,设计定策,要烧杀老爷。自火起之候,狂风大作,各人只顾救火,搬抢物件,更不知袈裟去向。"

行者大怒,走进方丈屋里,把那触死鬼尸首抬出,选剥了细看,浑身更无那件宝贝,就把个方丈掘地三尺,也无踪影。行者忖量半晌,问道:"你这里可有甚么妖怪成精么?"院主道:"老爷不问,莫想得知。我这里正东南有座黑风山,黑风洞内有一个黑大王。我这老死鬼常与他讲道,他便是个妖精。别无甚物。"行者道:"那山离此有多远近?"院主道:"只有二十里,那望见山头的就是。"行者笑道:"师父放心,不须讲了,一定是那黑怪偷去无疑。"三藏道:"他那厢离此有二十里,如何就断得是他?"行者道:"你不曾见夜间那火,光腾万里,亮透三天,且休说二十里,就是二百里也照见了!坐定是他见火光焜耀,趁着机会,暗暗的来到这里,看见我们袈裟是件宝贝,必然趁哄掳去也。等老孙去寻他一寻。"三藏道:"你去了时,我却何倚?"行者道:"这个放心,暗中自有神灵保护,明中等我叫那些和尚伏侍。"即唤众和尚过来道:"汝等着几个去埋那老鬼,着几个伏侍我师父,看守我白马!"众僧领诺。行者又道:"汝等莫顺口儿答应,等我去了,你就不来奉承。看师父的,要怡颜悦色;养白马的,要水草调匀。假有一毫儿差了,照依这个样棍,与你们看看!"他掣出棍子,照那火烧的砖墙扑的一下,把那墙打得粉碎,又震倒了有七八层墙。众僧见了,个个骨软身麻,跪着磕头滴泪道:"爷爷宽心前去,我等竭力虔心,供奉老爷,决不敢一毫怠慢!"好行者,急纵筋斗云,径上黑风山,寻找这袈裟。正是那:

金禅求正出京畿,仗锡投西涉翠微。

虎豹狼虫行处有,工商士客见时稀。

路逢异国愚僧妒,全仗齐天大圣威。

火发风生禅院废,黑熊夜盗锦襕衣。

毕竟此去不知袈裟有无,吉凶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