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看到
外婆的缝纫机作文1
有一天,外婆和我说,楼下的老爷爷在天台上种了好多好看的花花草草。我一听,马上拉着外婆的手,让她到我去天台看。
来到天台,我被眼前热闹的景象给惊呆了。只见那儿有粉嘟嘟的喇叭花,有紫红色的牵牛花,有红艳艳的太阳花,还有黄澄澄的菊花……。突然间角落里的一盆很不起眼的植物吸引了我的目光,这盆植物就是仙人掌。
仙人掌的形状长得好像我们的手掌一样,绿油油的,仿佛一块碧绿的翡翠;又像一只小刺猬,浑身上下都长满了钢针一样的小刺。我走上前,用手去碰一碰它,发现还挺痛的。养花的老爷爷不知什么时候也来到了天台,笑呵呵地对我说:“别看它浑身长满小刺,而且还很丑陋,但是它全身上下都是宝哟。”老爷爷开始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起来,仙人掌的'果肉里面有很多的水分,在沙漠中的旅行者口渴缺水的时候,可以把仙人掌剖开,就可以喝到里面的汁水了。仙人掌不但可以入药,还可以做成人们美味的食物呢!仙人掌还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新鲜的氧气净化空气。听了老爷爷的介绍,我更是对仙人掌肃然起敬。
老爷爷还说,仙人掌是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植物,可以在炎热的沙漠中生活,但是,其它娇嫩的植物就不行,如果它们长在沙漠里,那肯定过不了多久就枯萎了。因为沙漠太热了,没有什么水供给花儿们喝。
听到了这番话,我对仙人掌更加喜爱了,仙人掌的这种在困境中顽强生活,还有坚强乐观的品质,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也要学习仙人掌这种面对困境强韧不拔的品质,去对待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外婆的缝纫机作文2
外婆的老家有一台黑色的旧缝纫机,常年放在卧室的角落。
这台缝纫机在时光的侵染下,早已蕉得失去了本色,通体的黑色也失去了光泽,只有机身上雕刻的金色花纹,还能让人想象一下它当年的神采。那一根根白色的细针悬在机头上,让我的记忆回想出它以往前工作时的样子。
记得小时候,我常常会偷偷地踩着它的踏板,看着它的缝针上下翻飞,听着它有节奏的“咔咔”声。有一次,我玩缝纫机时被外婆发现了,我便使用金蝉脱壳之法,故作感兴趣,问起了缝纫机的事情,引开了外婆的注意力。不想,这一问竟收获满满。外婆听我问起缝纫机的历史,双眼竟然泛起了泪光,手扶白光,拉着我坐到了床头,慢慢说了起来,我也认真听了起来。
原来这架缝纫机是个“老古董”。在她结婚前就有了。在那时候,谁家要是有一架像这样的缝纫机,就可算是富户了。外婆用这台缝纫机给自己、爷爷和爸爸妈妈做一年四季的衣服。在家里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外婆还用这台缝纫机缝衣服挣钱,贴补家用呢!现在,它早已不值钱了,而且根本用不到。可外婆依然保留着它,因为在它的背后,有着外婆许多美丽的回忆与故事的奇妙吧!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作为时间的主人们,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认真学习,为我们的明天而努力前行。
我家的缝纫机是上世纪70年代末买的,距今已有40年了,上次回老家看望母亲,见它像一个失宠的娇子,静静地挺立在堂屋的一个角落里。看到它,就想起了40年前我学习扎枕头套的往事……
上世纪家乡遭遇“75.8”特大洪水浩劫后,国家对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衣食住行更是雪中送炭,灾区三年大变样,不论是大集体还是个人家庭,都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家庭有了富余,年轻人结婚就开始流行“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富余的家庭也逐渐添置了这“三转一响”。我家人口多,穿衣是个大问题,所以父母亲节衣缩食,于1978年春购买了一台“蜜蜂”牌缝纫机,它是一家人的宝贝,母亲爱不释手有空就学,我也是跃跃欲试。
那年我还不到20岁,对新事物接受十分渴望,听说隔壁的发小已学会扎自己的一对枕头套,还拿出来在我跟前炫耀,我说啥也不能落后,死磨烂缠母亲让我也扎对枕头套试试。开始母亲认为我是个大男孩,学做衣服不好看,父亲更是怕我把新机器捣弄坏了,不让我学。越是反对我越扭,我就偷着学。结果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我就把一对枕头套给扎好了,尽管针线走的不是太直,但是大样上还蛮不错的。我把它看成宝贝似的,一直珍藏到现在都没舍得扔掉。每当看到它,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当年的那段美好的往事。
提起这台缝纫机,还有一段故事哩!我小舅刘来成和我同岁,比我结婚早得多。当年和小妗子定亲,除了彩礼外,非要一台新缝纫机不可,否则不嫁给小舅,刚发罢特大洪水不久,姥姥又过早病故,家中生活维持都紧紧巴巴的,哪里再掏几百块钱买它呢?这可愁坏了姥爷和小舅。姥爷来我家一说这事,母亲就和父亲商量,把俺家刚买回不到两个月的“蜜蜂牌”缝纫机抬给了小舅,成全了这门亲事。后来小妗子得知真情后,看我们孩子多做衣困难,结婚后攒钱坚决要还我们,父母执意没要,后来又买了一台“蜜蜂牌”缝纫机,就是现在还存放的.这台。这台缝纫机没少给我家出力,不但母亲,而且两个妹妹和妻子也学会扎衣服了,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不必要的家庭开支。
到了1993年,我工作调动到了正阳县,爱裁剪会做衣服的妻子也把家搬了过来,我们又买了一台“飞人牌”缝纫机,成了她的专用工具。两个孩子的衣服都是她来做,大人的衣服也有缝缝补补的时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人小孩都买着穿,缝缝补补的任务便少了,很多人家的缝纫机都受到了冷遇,甚至长年累月闲置着。可是,在我家不同,会勤俭持家且心地善良的妻子没有冷遇它,经常用它来扎衣服,缝缝补补,穿针引线,或给新裤腿锁边,或大衣改成小衣,或帮邻居的小孩做婴儿衣,或给同事的衣服修修补补,它总是闲不着。
缝纫机用久了不能使唤了,妻子总是闲不住,总想找台缝纫机做活。这不,我们的五楼邻居家有台缝纫机,长年没人使唤,妻子得知情况后总是到她家借用,邻居说,干脆你搬到你家,做衣服什么的不再来回跑了,搁你家你使用更方便,我有需要去你家。妻子也不客气,真的把它搬过来了。几年来,妻子义务为大家服务,耽误时间不说,还陪进去不少的线、纽扣、针、缝纫机油等,但妻子心甘情愿,乐此不疲。每当完成一件缝缝补补,她心里就像喝了蜜一样甜。
缝纫机不但给妻子带来了无比的乐趣,而且还成为连接邻居的情感纽带。可以说,我们家的人缘,绝大部分是由这台缝纫机一针一线连接起来的。
小溪涌入大海,那是小溪的成长;小树长成大树,那是小树的成长;雄鹰冲破蓝天,那是雄鹰的成长。而属于我的那份成长,就是这台老缝纫机的故事。
这是一台有了年份的老缝纫机。机身是由一层卡其色木纹装饰的。小时候,姥姥逗我玩。告诉我,这台缝纫机会变魔术。她手轻轻一动,刚刚还在的缝纫针就不见了,就还剩下了一个平整的桌面。然后姥姥就让我在这上面写作业。后来才明白,所有的魔术都有它的窍门。姥姥的缝纫机也不例外。其实,缝纫机底部有一个开关,这个开关可以将缝纫针来回从缝纫机的“肚子”里搬出。为了使用起来更方便,灵巧的木匠还给它加了两个可来回抽提的木盒。并且在缝纫机支撑铁架四角各加了小圆轮。慢慢走近它,木香在岁月里发酵的味道扑入鼻孔,给人一种回到了旧时光的感觉。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缝纫机的本职就是顾名思义---缝纫。姥姥是个出了名的能工巧匠,做的了一手好女红。幼时我的衣服、鞋就全是姥姥亲手做的。这些衣服、鞋上都有姥姥精心缝制的图案或者镶嵌着彩色珠子。记得有一次我在姥姥的百宝箱里找到一块非常好看又舒服的布。我就央求姥姥做个衣服给我。姥姥便笑着用这块布只用了一小会的时间就给我做了个紫色的小背心。那时的.我穿着那件小背心,感觉得意的都快忘了形了。这件小背心伴随我不知走过了几载春夏秋冬,经历了多少日的风霜雨雪。不知不觉中,在岁月里,留下了一串串成长的足迹。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儿时的我,生活并不富裕。在家里基本上寻不得什么玩具。自然而然,那台老缝纫机就成为了我的“玩物”。我总喜欢踩缝纫机的踏板。因为每次姥姥缝纫时。看着她认真的样子,听着“塔塔”的声音,便感觉可好玩了。其实当自己得到准许去踩踏板时,还没踩几下腿就酸了。这时的我才真正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岁月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消逝而去,而成长则在其中慢慢升华。我由那个爱扎两个麻花辫的小丫头变成了习惯扎一个马尾的高中生。姥姥的黑发现在也已逐渐消零,布满白发了。但是她对我慈爱的眼神从未改变过。缝纫机也老了,漆色掉了不少,铁支架也生了些锈。记得姥姥对我说,“孙女,姥姥老了,缝不动了,以后就不可能再给你做你喜欢的衣服了。但是这台缝纫机姥姥想以后留给你做嫁妆,好吗?”我那时偷偷别过头,轻轻拭去眼角的泪,对姥姥点点头说“当然好了,姥姥你还要来呢!”姥姥的爱不曾减弱的寄存在这若干年后的嫁妆里。
后来,姥姥把缝纫机寄存在我家里。我便用这台会变“魔术”的缝纫机当书桌,每当思考问题时,双腿就会不自主的踩踏板,好像随着那“塔塔”的声音,我的问题也已经有了答案了。在夜晚迷离的灯光下,我似乎还能看见身边坐着一个老人戴着眼镜,抹着汗水,在为我们缝制新衣服。原来,长大后的成长就是怀念。
没有亲情,何来陪伴?没有陪伴,何来成长?
缝纫机的故事还在继续,爱,也不曾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