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四大悲剧优美句子段落 正文

四大悲剧优美句子段落

时间:2025-05-11 11:39:44

手抄报的装饰美化主要是用色彩、绘图等艺术手段,弥补文字的单调,给人以生动形象、优美和谐的美感和启迪。内容包括报头、题花、插图、花边、尾花和色彩运用等。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趣味语文手抄报图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趣味语文手抄报篇一:小说的类别

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中国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

按篇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按内容不同分为社会小说、神话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

1、志怪小说

指我国汉魏六朝的谈鬼神怪异的一种旧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和传说。如《搜神记》。

2、轶事小说

用于记叙魏晋以来崇尚清谈的知识分子的狂放传闻和轶事是一种小说。

3、传奇小说

是一种情节多奇、神异的古典小说。一般指唐、宋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是元、明、清三代小说、戏剧作家吸取题材的宝库。其源出于六朝"志怪"。

4、话本小说

指宋元说话艺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语言把小说、讲史的内容记录下来自己备忘或为传授别人。后成为小说的一种样式,即话本小说。它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拟话本小说)

5、章回小说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样式。是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章叙事的小说。

特点是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段落,划分为若干回,并多用对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内容。每回开头常有诗词。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内容,以便衔接本回内容;每回结尾,多在情节高潮时戛然而止留下悬念。

6、谴责小说

以揭露社会弊病,并对封建官场和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鞭笞与谴责的一类小说的总称。产生于辛亥革命前后。

7、演义小说

旧体长篇小说的一种,。概括史书、传说,用近代口语铺叙成文。是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

趣味语文手抄报篇二:写作的特点

写作是人类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和文字来纪录资讯、表达意向。纪录资讯的工具和方法数之不尽,一般写作会用笔在纸上写作,但过去也有人在石版、竹简、龟壳、墙壁等材质上写作。随着科技发展,使用打字机或电脑记录文字也可称为写作。

1.以景起兴,借景抒情。

以景起兴,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中所写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心中思慕的“伊人”,主人公知其地,而莫定其所。他就不断克服艰难险阻,希望与“伊人”一遇。诗的每一章开头都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追寻,用清秋萧瑟的景象来烘托主人公空虚和惆怅的感情。

2.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本诗所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有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白露之“为霜”、“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寻时间的延伸;“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移动,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虽然只用了几个字来表现,但其间的微妙变化和幽深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

3、词汇丰富,富于变化。

描绘蒹葭的繁茂,三章分别用“苍苍”、“凄凄”“采采”三个同义的叠词,表现道路的艰难。分别用“长”、“跻”、“右”,描述道路的遥远、陡峻、迂曲,表现“伊人”的可望不可即。分别用“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以及“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等句子,显示“伊人”位置的移动。在重复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重复。

4.意境蒙眬,含蕴不尽。

《蒹葭》主旨含蓄,意境蒙眬。“伊人”飘忽不定,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其实,如果把 “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它就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回响,也就都可以从《蒹葭》蒙眬的意境中得到感应。

趣味语文手抄报篇三:关于语文的小知识

1. 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

2. 四言诗是:我国汉代以前最通行的诗歌形式,通章或通篇每句四字。

3. 四体不勤中的四体指:人的四肢

4. 四大皆空是指:(佛语)地水火风组成的宇宙四种元素

5. 管仲把礼义廉耻四道德看作治国的四个纲。

6. 四六文指;骈文的一种,全篇多以四字或六字相间为句,盛行于南朝。

7. 春秋五霸指: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公 秦穆公 宋襄公

8. 五等爵位指:公爵 候爵 伯爵 子爵 男爵

9. 五经:诗 书 礼 易 春秋

10. 五行:金 木 水 火 土 /仁 义 礼 智 信

11. 五常(五伦):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妇 朋友

12. 五教:父义 母慈 兄友 弟恭 子孝

13. 五音:宫 商 角 徵 羽

14. 五刑:(隋前)墨 劓 刖 宫 大辟(隋后)笞 杖 徒 流 死

15. 死的五称:天子-崩 诸候-薨 大夫-卒 士-不禄 平民-死

16. 唐代五大书法家:柳公权 颜真卿 欧阳洵 褚遂良 张旭

17. 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

18. 五谷:稻 麦 黍 菽 麻

19. 五彩:青 黄 红 白 黑

20. 唐代以后的五代指: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21. 五帝:黄帝 颛顼 帝喾 唐尧 虞舜

22. 五毒:蝎 蛇 蜈蚣 壁虎 蟾蜍

23. 五更与时钟的对应是:一更(19-21) 二更(21-23) 三更(23-1) 四更(1-3) 五更(3-5)

24. 五官:耳 目 口 鼻 身

25. 新中国五位语言大师:郭沫若 茅盾 巴金 老舍 赵树理

26. 五荤:(佛语)大蒜 韭菜 薤 葱 兴渠

27. 五岭:越城岭 都庞岭 萌渚岭 骑田岭 大庾岭

28. 五味:甜 酸 苦 辣 咸

29. 五香:花椒 八角 桂皮 丁香花蕾 茴香子

30. 五脏:心 肝 脾 肺 肾

31. 五陵:高祖长陵 惠祖安陵 景帝阳陵 武帝茂陵 昭帝平陵

32. 五湖:洞庭湖 鄱阳湖 太湖 巢湖 洪泽湖

33. 四大洋: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34. 六艺经传指: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

35. 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礼 乐 书 数 射 御

36. 造字六书:象形 指示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37. 诗经六义措:风 雅 颂 赋 比 兴

38. 六部;户部 吏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39. 六亲;父 母 兄 弟 妻 子

40. 古代婚嫁六礼:纳采 问名 纳吉 纳徵 清期 亲迎

41. 六朝;吴 东晋 宋 齐 梁 陈都建都建康,史称六朝。

42. 六畜:马 牛 羊 狗 猪 鸡

43. 苏门六君子:黄庭坚 秦观 晁补之 张来 陈师道 李麃

44. 六甲:六十甲子/甲子 甲寅 甲辰 甲午 甲申 甲戌/妇女怀孕

45. 六尘佛教名词)声 色 香 味 触 法六种境界

46. 六合:天 地 (上下) 东 西 南 北

47. 佛教六根(佛教名词)眼 耳 鼻 舌 身 意

48. 科举考试中的五魁:各级考试的第一名

师: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罗密欧与朱丽叶》。哪位同学介绍一下莎士比亚及其创作?

生: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2部叙事长诗,37部剧本,他的主要作品是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

师:能用几句话概括课文这场戏的情节吗?

生:这是一场封建道德扼杀美好爱情的悲剧。两个互相深爱着的青年恋人,由于双方家族的互相仇视,无法结合,最后不得不双双殉情。剧情非常复杂,一系列让人意料不到的事情,一步步地酿成了巨大的悲剧。

师:有哪些让人意料不到的事情呢?

生:神父设定拯救爱情的计划后,派去给罗密欧送信,但送信人却遭到意外没有把信送去。不明真相的帕里斯和罗密欧在坟场意外相遇引发决斗。神父来迟了无法告诉罗密欧事实真相。

师:这个同学把几条线都集中到一起,注意到了戏剧高度集中的特点。那么,莎士比亚是用什么办法将这几条线结在一起的呢?

生:误会。

生:凑巧。

师:读了全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段

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帕里斯的台词。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像诗一样,很美,又有感情。

生:我对罗密欧自杀前的这段台词印象深。

师:为什么呢?

生:这段台词能使我激动。

师:假如请你来扮演罗密欧,你将怎样表演这段台词呢?

(生朗读这段台词)

师:我们先从语言角度来理解这段台词。段中有哪些语句难理解呢?

生:“我要把你葬在一个胜利的坟墓里”,“胜利的坟墓”是什么意思?

生:“死了的人,躺在那儿吧,一个死了的人把你安葬了”,这两个“死了的人”意思一样吗?

生:“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再不离开这漫漫长夜的幽宫”,这一段是什么意思?

师:对这三个问题有同学想发表意见吗?

生:我解答第二个问题。第一个“死了的人”应该指帕里斯,第二个指罗密欧,这句话表示罗密欧决心要殉情了。

生:第三个问题中,罗密欧把死亡拟人化,有点幽默的意思,但又让人笑不出来。

师;你的语言感受力很强。这里语言的幽默更凸现了内心的痛苦,是含泪的微笑。

师:没有解答第一个问题的吗?我来提供一个答案,有人说:朱丽叶死了,但她的死使帕里斯追随而去,也使得罗密欧决心以死殉情。他们同为朱丽叶而死,所以罗密欧称朱丽叶的坟墓为胜利的坟墓。这个解释你觉得能化解你的疑惑吗?

生:这个胜利应该是爱的胜利。

生:死就要将两个人永远结合在一起,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这就是胜利。

师:其实,在一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电影里,“胜利”这个词是译作“辉煌”的,用“辉煌”来修饰“坟墓”,也很合适。

刚才,我们讨论了一些疑难句子,那么,对他的表演大家有什么评价?

生:我觉得他读得太高昂了,总是一个调子,缺少变化。

师:罗密欧只是对朱丽叶一个人说话吗?他对着哪几个人说的?

生:是对几个人说的,有帕里斯、朱丽叶、提伯尔特,还有他自己。

师:对不同的对象说话,他的思想感情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琢磨琢磨。

如果不能谈全部,就抓住其中的一处来谈一谈你研究的结果。

生:对其中的几个“啊”的处理不应该一个样,应变一变。我数了一下,里面有十个“啊”,它们的语境都不一样。比如第一个,表示吃惊、惊异,第二个表叹息,第三个表顿悟,等等。

师:有深度,注意了细微的.地方对感情的影响。表演这一段,确实应该仔细琢磨,罗密欧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在什么场景中念这段独白的,墓地、深夜、火把、打开的墓穴、帕里斯和朱丽叶的尸体,运用你的想象力,将这一场景复现在你脑中,通过不同的语调、语气、语速,来表现人物的心态、感情。比如,“啊,亲爱的朱丽叶”这一段,这样处理怎么样?(老师范读)

师:请同学们再将这一段台词边琢磨边读一遍。(学生自由朗读)

师:通过对语言的品读,你觉得莎士比亚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像诗歌一样,很抒情。

生:语言优美,适合朗诵。

生:有个性,各人说的话不一样。

师:莎士比亚的戏剧在语言上的成就是很高的,有人称它为无韵的诗。同学们课后可以分角色扮演一下,来体会体会。

师:讨论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问题,如果罗密欧听到朱丽叶的死讯,不是下决心要死并买好毒药,而是到墓地上哭奠一下就完事,也许两个人都不会死;再比如,如果朱丽叶听从劳伦斯神父的话,至少她能活下来,可他们为什么都选择了死呢?

生:他们的死是为了爱,爱高于一切。

生:他们的死不值得,太冲动,自控能力差。

生:他们的死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不死也无法生活下去,也不会得到家长的承认。

师:咱们换一个角度再来提这个问题,就是你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殉情有什么想法?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生:我觉得这种做法不值得。因为他们对爱情过分执著,当然,我不是说执著不对,只是说不能过分。刘墉说得好“爱何必百分百”,我觉得只要你真心爱过了,即使失去了,留下心底的一份思念和永恒的回忆也就足够了。毕竟生命是珍贵的,为爱情放弃生命不值得。

生:对于二人的殉情,我既感同情,又感惋惜。因为在那个时代,二人部属贵族子女,不会被生活所迫,爱情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唯一的追求。失去了爱情,似乎失去了生活的全部意义,所以我深表同情。但同时,这也是一种逃避现实不敢正视现实的表现,其实他们完全可以寻求其他的方式解脱。

生:我认为,在当时的制度下,但凭罗密欧和朱丽叶两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改变世人的观念的,因而他们只能选择死亡。

生:我们应该注意在罗密欧的心里,朱丽叶是自杀的,这样一来,罗密欧就有一种负罪感。罗密欧认为朱丽叶的死自己要负一定的责任,所以罗密欧的死是一种负责的表现。如果朱丽叶不是自杀,可能罗密欧就不会自杀了。

师:大家的争论很激烈,之所以如此,是各自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我们在分析这一问题时,是否联系一下时代背景呢?莎士比亚生活在怎样一个时代呢?下面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课后练习一对‘人文主义’的定义。(学生读)

师:人文主义就是以自由抗专制,以人权抗教会,以爱情抗禁欲,以科学抗愚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在两大家族间世代仇杀的情况下,在朱丽叶的父亲非要她嫁给帕里斯伯爵的情况下,要想如常人那样结婚是不可能的。他俩也想过私奔,但因为有了罗密欧杀死提伯尔特而被流放这样的巧合,才出现以为朱丽叶死了这样的误会,他们只能选择死,才能赢得爱情。同学们注意课文结尾这几句台词:“啁,蒙太古大哥!把你的手给我。这就是你给我女儿的一份聘礼。”这几句台词暗含什么信息?

生:家长和解了,承认他们的关系了。

师:爱化解了恨,爱情得到了承认,可以说,他们的死唤起了世人的醒。(板书:死——醒)用书上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悲剧主人公虽然死了,但他们人文主义的理想却胜利了。

师:同学们都爱读书,听说最近都在读一本书,叫《流星花园》。这本书好像也写到了爱情。

生(齐):就是写爱情的。

师:看来看过的还不少啁,这里面写的爱情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有什么不同?

生: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具有古典气息,而《流星花园》中的爱情则是现代的,更接近生活,是现代年轻人理想的爱。

师:那么,《流星花园》中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

生:它说的是一伙挺有钱的富家子弟爱上谁就去追求谁。

生:《流星花园》里的爱情,就像人们对待身上的一件衣服,合适的时候就穿上,还会因此炫耀;当不合适的时候,就脱下。

生:我不同意这种看法。穿了又脱,脱了又穿,这能是爱情吗?爱情应是坚贞不渝的。我们不能认为如果青年男女精神空虚就需要爱情,当一个人精神空虚时需要的是伙伴,而不是爱情。

生:我不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说法,穿了脱,脱了穿,也是爱情,只是它不是永恒的,但当他穿在身上时,却是百分之百的爱。

师:有人说,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为什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那么震撼人的心灵?他们的悲剧那么壮美,他们的死唤起了全世界人的感情的觉醒,可以说,今天的社会,正在享受他们用鲜血带来的爱的自由。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已超越时间,超越国界,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我们的心灵深处。

《罗密欧与朱丽叶》点评

洪越:这节课的教学思路简洁而清晰。可谓是删繁就简,很成功。但是不能说是一堂理想的课,一堂课把莎士比亚教得只有了骨架没有了血肉。

卜延中:我总感觉这堂课过于理想化,我怀疑在真实的课堂中能否真正实现。一堂课45分钟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基础就在于学生回答要准确到位。在一问一答间,如果哪一点出现了卡壳,都无法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真实的课堂教学怎么能够做到这样呢?即使是最好的学生,答案也不应该是如此惊人的“准确”。

张兰芳:戏剧首先是文学的,这节课的教学总的感觉是文学味不足,而解读的色彩较为浓厚。我以为高中的戏剧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应该是体验感悟。为什么不充分利用诗化的语言来朗读品味呢?一节课读读议议,做足做透就够了。

孟丽华:这堂课也有不少精彩处。例如,最后一段主题的升华就非常好。爱情是什么?中国现在缺损的是正确的爱情观。

陈国安:教师抓住了中外戏剧的不同点。确实,莎士比亚有其独特的“诗化的语言”,但课堂对此读得太少,品味得太少。莎士比亚的语言纯正、典雅、绅士,需要用心去体会。这篇文章过多地把思想和感情剥离,这些思想是活在文章中的,不是活在辩论中的。因此,这节课情感少了,思想被剥离了;

褚树荣:这堂课的教法可能较为传统,但传统并不意味着落后。这堂课环节的谨严,犹如老农颗桑。如欣赏罗密欧自杀前的最后一段台词,教学共有六个环节:朗读、释疑、评价、指导、示范、概括。朗读时,叫学生模拟角色朗读,学生读了以后,教师暂缓评价,而是先解决三个小问题,解决理解层面上的障碍,这种处理是合理的;学生对同学的朗读评价,既是对作品内容的再度解读,同时又引出教师的朗读指导,这里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场景、对象、心情不同,朗读当然不同,教师的提示和指导是细致人微的;而教师的范读,更是难能可贵;最后学生概括莎氏的语言特点,也是应该有的一环,可惜的是学生体验尚不充分,所以有一点穿靴戴帽之嫌。

不足之处是有时教学内容转换过快。例如,当学生说出发生了一系列意料不到的事情后,教师就问“莎士比亚是用什么办法将这几条线结在一起的呢?”于是,教学主线从内容的理解转向技巧鉴赏了。而当学生刚说出“误会”“凑巧”两词时,教师便问“读了全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段台词?”教学主线又转向语言欣赏了。这样就不易深入而走过场的痕迹太浓。

邵统亮:教学设计细针密线、承转自然:从作家作品引入,故事情节概括,重点段落品赏析疑,课文主题把握,向外延伸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