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诵读品读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
3、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自主探究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作品呢?(学生回答《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其三))
二、回顾旧知
师: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关于陶渊明的诗歌吧。学生背诵。(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仿佛去郊野乡村旅行了一番 ,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有荡涤心灵的享受。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归园田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把这首诗歌朗读一遍。(教师一起朗读)。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暧暧/远人村,依依/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我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
三、作者简介
1、学生自己介绍,教师相机补充。
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少年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
(又名: 潜字:元亮 籍贯:浔阳柴桑人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后世称誉 : “百世田园之主” “千古隐逸之宗”)教师补充五斗米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师: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弃官归田,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没有关系呢?
2、教师补充东晋时代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陶渊明 :早年: “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参考资料:
门阀政治
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它萌生于后汉,形成于魏晋。曹丕为代汉作准备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后来逐渐成为世家官僚垄断选举的工具。为了取得世家官僚的支持,司马氏对他们采取笼络和放纵的政策。司马炎建国后,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因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门阀士族拥有特权并与庶族保持着严格界限。政治上,他们累世做职闲望重的高官;经济上,按官品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人口,并且不向国家纳租服役;社会地位高人一等,不与无特权的庶族(又称寒门)联婚和同乘共坐。为了保护自己的特权,他们特别注意门第。他们垄断政治,排斥庶族寒门。庶族即使做官以后,依然受到士族的歧视。至于那些不愿巴结士族的庶族地主,便一生沉滞,永无晋升的希望。
师:了解了陶渊明的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感受那静谧优美的田园风光, 领略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吧。先请大家听一遍配乐朗诵,听的时候注意字音和节奏。
四、整体感知
1、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
2、一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
3、学生再听配乐朗诵,小声跟读
五、解题,把握思路。
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幻灯8)
学生明确:"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
2、提问:请问诗人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
讨论后明确:
1、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
追问:还有哪一句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
2、为何归来?
明确: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追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 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
追问:“
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
3、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归去如何?
明确: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暧暧远人村,依依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追问: 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是哪一句?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追问: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
板书:)
六、品味田园风光。
1、请大家看这幅画面,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用原文的诗句回答)
明确: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暧暧/远人村,依依/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发言。
参考点评: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
后四句是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3、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
清新自然
祥和安谧
闲适恬淡
宁静幽美
七、理解情感,整体感悟。
师: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附]板书:(幻灯11)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
对黑暗官场的
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摆脱官场
八、陶诗风格探究
师: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那么大家觉得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是怎样的呢?——清新隽永、淳朴自然、恬静淡远、宁静闲适。想听听古今学者对陶诗风格的评价吗?
苏轼: “质而实绮,
朱熹:“陶诗语平淡,出于自然。”
苏者聪《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认为:“真实新颖,恬静淡远,朴素自然最能体现陶诗的艺术风格”。
朱家驰《陶诗的言约旨远与玄学的言不尽意》指出陶诗艺术特色是“言约旨远,意味隽永,常以精粹的文字包蕴无限丰实的内涵”。
九、自主探究:
1、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你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清高孤傲、与世不合
洁身自好、甘于清贫
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师: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那么你怎么看?
2、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的?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教师提供专家的看法: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幻灯14)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
——张
教师小结:这些专家的看法仅仅是提供大家参考,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十、课外拓展:名句欣赏。(幻灯16)
师:陶渊明还写了很多诗歌,其中的一些名句,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学生齐读。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归园田居》其二
——《归园田居》其五
云无心以出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十一、课堂小结。
陶渊明视权位官俸如敝
让我们把敬意送给这样的一个人:
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
十二、布置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默写在
2、请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关于陶渊明的评价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做在
喜欢,是一日心期。而爱,是三秋想念
男神的歌声里再也没有了所谓的悲情 反而充斥着恋爱后的甜腻 一样的歌声一样的曲调 平复着昔日心中的涟漪 这时我才知道我爱的还是自己
鸳鸯恋,人奕欢。人生短暂,切莫相思,旧日心伤早经过。蝶恋花,人恋己。莲花照影,雨打青苔,此时心中已无憾。
一剪梅
夕阳斜照探闺房。好有兴狂,别有风光。酥胸颠荡金莲举,手握蛮腰,娇喘绕梁。多日心愿一朝偿。一种风情,两人多忙。几番云雨暗相通,倦了情郎,恼了情娘。
人生路上总会碰到痛苦之事,若是每日心心念念的都是痛楚,终此一生,不复快乐。那么,真正使其伤痛的便是不应有的怀念。
这个夏天,我的心情就像一株杂草,乱长。我不喜欢自己是一个喜怒无常的人,我希望自己心境柔和,谦卑温润。可我感觉自己需要一次向往已久的逃离。生活出了问题……这样说,或许并不确切,大地上万物生长,开花结果,夜空,终究常有漫天灿烂星辰。
今日心情冷清,空城般寂静。阳光兴致勃勃,在久久不能到达的暮色中,尘土在半空俯视滚滚红尘而无法坠落——生活寻常又温情,有什么问题?
判断之困,围绕一生。我知道一直以来,是自己想多了,但入骨的痛苦是明明白白的。
最近失眠很严重,昨晚辗转反侧,3点才入睡。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废物,轻飘飘的,整天神思游走,落荒殆尽。 准确地来说,最近我常常在发呆中虚度时光 ----逆旅《夏日记情》
「什么你变了或者改改吧,不喜欢他人随便地跟我提「自我」。而且本来被别人说两句就能改变的根本就不是「自我」吧?「自己不能客观的.正视自己才对吧」「你这么说只是逃避而已,不作改变的话是不会前进的哦」这家伙从刚才开始就一直说话带刺,是海胆生的吗?「逃跑有什么不对的。改变吧改变吧只会重复一句话像傻瓜一样,那么你是那种人吧,会跑去向太阳说‘从西边落下给大家带来很大的困扰所以从今天开始从东边落下吧’怎么样」「你这是诡辩,请不要偷换概念,再说了,太阳是不运动的,运动的是地球,日心说你不知道吗」「这只是举个例子而已,要说诡辩也是你在诡辩。实际上就是为了逃离现状才会改变吧,所以说到底哪个才是逃避啊,真正不逃避的话就是不做任何改变脚踏实地的做好现在
之所以我们没选择“地心说”而选择了“日心说”,并不是因为前者不准确,而是因为在两者同样准确的前提下,“日心说”更加简洁。在哥白尼之前的时代,坚持“地心说”的天文学家们为了让理论能和观测结果符合,不得不给太阳等星球画出非常复杂的轨道来。比如让太阳在一个大圆周运动上再做小圆周运动,就像螺旋一样。如果他们按照观测结果不断地修正理论,那么这套“地心说”学说有一天也可以和“日心说”理论一样准确。但是模型和计算过程就无比复杂了。 ----林欣浩《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昨日心花怒放,今日寒风冷雨;昨日美景一瞬,今日现实冷漠!
他转身离开之后,寂寞高挂,像是不歇息的太阳,而你忘了自转,于是不分昼夜被照耀着。寂寞成天闪亮,照得你终日心慌。 ----肆一《寂寞太近,而你太远》
爱向高楼凝望眼,海阔天遥,一片沧波远。仿佛神山如可见,孤帆便拟追寻遍。
明月多情来枕畔,九畹滋兰,难忘芳菲愿。消息故园春意晚,花期日日心头算。 ----叶嘉莹《蝶恋花》
人类的自负心理遭受过科学的三次重大打击。一次是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让我们知道了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是达尔文创立“进化论”,证明我们人类仅是动物界的物种之一,是由低等生物进化而来。第三就是精神分析,它告诉我们即使我们自己,有时也不能成为自己的主宰。 ----弗洛伊德
我以为 我已经把你藏好了, 藏在 那样深 那样冷的 昔日心底, 我以为 只要绝口不提 只要让日子继续地过去, 你就终于 终于会变成一个 古老的秘密. 可是 当你出现以后 我发现我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心
韶华逝,今朝不知在哪里
光阴错,明日心往何处依
仲春期,轮回百转只为你
三月雨,千丝万缕长相忆 ----《三月雨》
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李商隐绝句诗受人广泛关注,本文从立意、用典、措辞等三方面进行分析。
李商隐是晚唐最富盛誉的诗人,那含蓄蕴藉、音调谐美、深情幽眇、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的艺术特征,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清初吴乔云:“于李、杜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李商隐所创的无题诗更是家喻户晓,被历代文人追捧和研究。除了无题诗,他的绝句诗亦堪称一绝,极富神境,《千首唐人绝句》说道:
义山佳处,不可思议,实为唐人之冠。一唱三叹,余音袅袅,绝句之神境也。
义山七言绝句,意必极工,调必极响,语必极艳,味必极永,有美皆臻,无微不备,真晚唐之独出,即一代亦无多也。
由于后人对其绝句研究甚少,本文从立意、用典、措辞三方面对其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立意
李商隐绝句内容丰富,其中比重较大的有政治诗、爱情诗和求仙诗。就政治诗而言,一类是对君王的讽谏。所讽刺的内容包括帝王的淫乱奢靡、穷兵黩武、求仙炼丹、不顾苍生等。如《歌舞》中:“遏云歌响清,回雪舞腰轻。只要君流眄,君倾国自倾。”该诗是一篇典型的戒色荒之作,好歌舞而倾国者多矣,贤贤者少也。然而君王在干什么呢?——“不问苍生问鬼神”。他们过着求仙炼丹的生活,“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汉宫词》)“通灵夜醮达清晨,承露盘晞甲帐春。”(《汉宫》)“武皇精魄久仙升,帐殿凄凉烟雾凝。”(《过景陵》)君王沉溺于求仙而蒙蔽了心智,贤愚不分,他们不知一切都是虚妄的,他们拯救不了苍生。李商隐在《瑶池》中说道:“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西王母倚窗凝望,候穆王而不至。如叶嘉莹所说:“如果上天有一位女子像母亲一样关怀我们,她也会听到‘黄竹歌声动地哀’。”借黄竹歌声动地,暗示穆王已死。从长生不得求,神仙不可遇着眼,斥求仙之虚妄。所谓“可能留命待桑田”(《海上》),面对这样的君王、面对苍天,他在《人欲》《神明》《咸阳》中以朴拙晦涩之语抒写愤怨。
还有一类是对古代的贤君和英雄人物的赞美和推崇。如《题汉祖庙》就表达了对汉高祖刘邦的无限敬意:
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
诗人用刘邦和项羽作对比。刘邦志在一统天下,虽有乡土之思而不局限于“恋池隍”,结果崛起于新丰。而项羽则相反,作为一个痴恋“池隍”的人,荣归故里而终于不能成大业。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重点突出了其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区别,不仅表现了诗人分析人物的独到眼光,而且体现了他构思上的新颖深刻。同时也给当朝者一个深刻命题:如一味贪恋池隍,胸无大志,终将会一无所有。李商隐一生中曾对黑暗社会不断地进行披露、讽刺和鞭挞,同时也对理想人物由衷地赞美,或对他们遭受的不平而感到同情。正如《旧将军》《复京》《浑河中》,分别歌咏了李德裕、李晟和浑瑊三位名将。
除了对本朝人物的歌颂外,李商隐还将美好情思寄托在古代的伟人身上,譬如贾谊、汉高祖、司马相如,文学造诣上对杜牧、谢朓、陆机等褒加赞誉。他对贾谊的才能无比敬仰:“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李商隐对杜牧、谢朓、陆机等在文学上的造诣尤其赞美。《杜司勋》:“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天下唯有至性人,方解伤春伤别。而茫茫人间,唯有杜牧。《江上忆严五广休》:“征南幕下带长刀,梦笔深藏五色毫。逢著澄江不敢咏,镇西留与谢功曹。”澄江似练的美景,惟谢玄晖咏出才有韵味。李商隐都捉住最典型的细节、最突出的成就来赞美诗人们。
李商隐绝句中的爱情诗也为人们所赞誉,《夜雨寄北》一诗堪称经典: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沈祖棻在《唐人七绝诗浅释》中分析道:“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极富特色。任何文学作品,不可能不涉及时间和空间。但在七绝中,由于篇幅的限制,往往是就一时而写空间之殊异,就一地而写时间之变迁,来塑造主人公的形象,刻画他们的心情。至于将空间时间的变化交织起来,以更其复杂错综的地点时间来布局,却很少见。”而《夜雨寄北》正是达到了这种时间和空间的高度统一。开句一问一答,写自己与妻子相互思念,后联想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巴山夜雨时自己的生活,写出了空间的不同,时间的阻隔,而诗人的魂早已随着想象飞回家,时间和空间也淡淡地表明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此诗实为诗中之高唱。
李商隐的爱情诗中除了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还有一类是悼亡诗。和历史上的悼亡诗不同的是,李商隐把亡妻之痛和身世之感结合起来。“此夜西亭月正圆,疏帘相伴宿风烟。梧桐莫更翻清露,孤鹤从来不得眠。”万里西风,漫漫长夜,诗人孤身一人,凄凉萧瑟,丧失的辛酸还有人生的多舛便一同席卷而来,眼中也便是孤寂冷清之景。同样的诗还有《昨夜》《夜冷》《相思》《青陵台》等。
最后,李商隐还有一系列的求仙诗。他在学道的过程中结交了很多道士和学道之人,于是他经常把此期间的一些人和事化入诗中。其中有很多篇幅写到女道士,特别是宋氏姐妹。不但描写了女道士的容颜体态和寂寞苦闷,也揭露了她们放浪糜烂的生活,如《寄永道士》《同学彭道士参寥》《赠白道者》《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等。同样,学道对诗人也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影响,如名山胜景中流传下来的美丽神话,引起诗人的兴趣,开阔了诗境的空间,加深了构思的奇特和色彩的变换。
二、用典
李商隐诗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典故繁复,几乎篇篇用典。关于李商隐绝句的用典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首先是用历史史实之典。诗人常用古代帝王的故事来讽刺当代帝王。如《瑶池》借周穆王求拜西王母的故事讽喻武王的迷信神仙;《齐宫词》借齐梁二代统治者的'昏庸误国,希望晚唐国君不要重蹈覆辙。同时诗人还深受陈鸿《长恨歌传》和白居易《长恨歌》的影响,创作了一系列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历史事件的作品,借此典故抒发了女祸亡国论的观点,如《华清宫(二首)》《骊山有感》《龙池》《马嵬驿》《过华清内厩门》。诗人还借一些历史事件中的古迹,来抒发诗人的感慨和追思,如《陈后宫》《景阳井》《齐宫词》《南朝》《咏史》。
其次是借神话传说之典。李商隐绝句中有5处用到了“嫦娥”这个典故,而平时我们所熟识的关于嫦娥的故事无非是嫦娥奔月的优美,或是“千里共婵娟”的思念。而李商隐却独辟蹊径,他诗中的嫦娥因偷药升天这一过失,而在今后的日子都忍受着孤独寂寞。表现的最突出的是《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人表达的含义丰富,众说纷纭,无以定论,这或许正是李商隐用典之魅力所在。李商隐的诗中还经常用到麻姑和西王母这两个典故。麻姑是道教神话人物,据《神仙传》记载,其为女性,修道于牟州东南姑馀山,中国东汉时应仙人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貌美,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故古时以麻姑喻高寿。西王母就是传说中的王母娘娘,是位仙者。相传王母住在昆仑山的瑶池,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而诗人又想说明什么呢?“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谒山》)“好为麻姑到东海,劝栽黄竹莫栽桑。”(《华山题王母寺》)“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海上》)晚唐君王都沉溺于炼丹求仙,而诗人换一角度,想象仙人们根本不会眷顾人间,而希望点醒君王们这一愚昧行为。求仙是无妄的、虚空的,莫不说遇仙,遇着了又如何,更何况“王母不来”(《汉宫》),“阿姆倚窗”(《瑶池》)。此为天上,而人间则沧桑朝朝变。此外,李商隐还运用了大量神话的典故,如紫姑、青女、牛郎织女,轩辕黄帝、羲和日御等。“诗以言志”,李商隐用神话典故一定是直面现实,与现实相对照的。
最后是化先贤事迹之典。譬如《人欲》:“秦中已久乌头白,却是君王未备知。”乌头白用了燕丹求归的典故。丹求归,秦王曰:“乌头白,马角生,乃许耳。”丹乃仰天叹,乌头即白,马亦生角。如此之忠臣,为君王之未知。而诗人也早已乌头尽白,却仍被埋没。诗人是求仕如渴的,他希望效忠于朝廷而实现中兴,于是他每每用相如消渴典来抒发自己的求仕渴望,《汉宫词》中“侍臣最有相如渴”,《寄成都高苗二从事》中“命断湘南病渴人”都抒发了这一情感。诗人还用宋玉、贾谊、苏武、卞和等古人的典故抒发自己的情怀。
三、措辞
清代叶燮《原诗》云:“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李商隐的诗多呈现一种优美婉约的审美情趣。我们可以看到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笔下的意境都是雄浑壮丽的,他描写的对象不是“咆哮万里”的长城,就是“飞流直下”的瀑布,或者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或者是“势拔五岳掩赤城”。而这些景象在李商隐笔下是很难看到的。李商隐对身边的事物尤其具有敏锐感,他的笔下是煎茶的小鼎,是疏破的蒲葵扇,是微雨给人的细微感受,是梦中听到的细管之乐。他写的景物关于“柳”的有6首,关于“花”的有9首,而“月”则经常入诗。
李商隐是个敏感的诗人,他更喜爱从一些可人的小事物入手,却都优美而别有风情。如“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一个霜飞,一个雨声,从触觉和听觉细腻的感受事物。“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日射》)鹦鹉、蔷薇,诗人从小鸟和小花着手,碧红又形成视觉上的对比,可见他对事物的敏感。“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微雨》)也从“霭”和“凉”字可见诗人的感受之细微。王津达说《一片》就是表达了李的创作观点:“李商隐的诗虽尚对偶、用典,他却主张以自然为基础,他是说一片完整的美玉,胜过连城玉璧,如果枉费心力去雕琢,制成支离破碎的楮叶,就破坏了玉的完美。李商隐的创作是主张抒发性灵的。”
李商隐的诗还极具奇想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如《霜月》:“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斗婵娟就是由景所引发的感受和想象。又如《赠白道者》:“壶中要是有天地,又向壶中伤别离。”意谓壶中若别有天地,则不免又在壶中伤别,天人俱在欲望中,此言又极具禅味,朱彝尊就称赞此诗奇想。
综观李商隐的绝句诗,无论在立意、用典还是措辞方面都具有独创性,在艺术风格上和艺术技巧上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作为晚唐标新立异的伟大诗人,以其含蓄隽永的诗风开拓了唐诗的新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