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踏春赏花,当然有很多去处,可是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一向是不爱花的。尤其不喜那些娇媚、妖艳、五颜六色的花。然而,春色里田野渠畔、房前屋后、山腰涧旁,那满树满眼芬芳诱人、幽香沁脾的洋槐花却让我情有独钟。洋槐花那奇特的花香和晶莹的色泽,让人忍不住心生浓浓的爱意。
又是一年槐花飘香时,我和家人约上骊山,穿行土桥,轻叩槐花飘香之门。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盘旋,一幅晶莹剔透的山村画卷顺着汽车前行的视角徐徐舒展开来。路的两边有着零散的槐花树,放下车窗,竟也兜了满满一车的馨香。
离车登上飞檐翘角的观景台纵目四望,只见一树一树的.洋槐花,盈盈地掩映在嫩绿之中,一爪一爪,一串一串,一簇一簇,一嘟咙一嘟咙,像别致摇曳的风铃一般旁若无人地绽放着,满山遍野都是洋槐花的清香气,通天彻地都是洋槐花的甜蜜味。微风轻拂而过,推涌着银浪碧海,阵阵花香让人心醉神迷。
下得山来,循着田间小道走近那满树槐花,一股浓郁的甜香扑鼻而来,贪婪地深吸一口,瞬间沉醉不知归路。索性钻进树丛之中,任那高高匝匝的洋槐花花枝将我们密密实实地隐在其中。又或者躺在长满青草的田埂上,晒着太阳,一由思绪和着花香飘向远方。
花枝与我的长发不时缠绵,我小心翼翼地一一与她们作别,不觉已行至河岸。只见新柳如舞着水袖的少女,在春光中尽情摇摆。树上鸟雀双栖,粉蝶翩翩。不远处,农人的茅草屋炊烟袅袅,传来槐花饭的香味,不禁让人顿觉饥肠辘辘,馋虫大发。
走得倦了,便随意、率性躺卧在农家小院的躺椅之中,瞅着眼前一只只蜜蜂钻入花朵,采花蜜,扫花粉,忙碌不休。尝一口槐花软饼,满嘴的花香直渗入灵魂;抿一口槐花蜜茶,满口的幽馨直沁入心扉......
夕阳西下,桃花李花掩映的农家院落,不时传来一两声狗吠鸡鸣;路旁的养蜂人割着蜂蜜,转着摇桶,忙得不亦乐乎;聆听着山上人祖庙里传来的钟声,慢慢地合上双目,梦中我将与我的洋槐花神相拥相依,揽花而眠。
第1句:槐树到了盛花期,一嘟噜一嘟噜开放的槐花高高低低的缀满枝头。槐花的花柄有绿色的,有黄色的,还有粉红色的,但花瓣都洁白无比。每一朵槐花都像一只展翅飘飞的蝴蝶,每一嘟噜槐花都像是一支扎堆的蝴蝶群,每一树槐花都像一棵蝴蝶群集的蝴蝶树,妆点出槐林独特的风景。串串盛开的槐花,又像给树枝挂满了白玉做成的首饰,使槐枝低头向人炫耀。随风弥散的槐香,使人如入茉莉花园,阵阵芳香沁人心脾,不禁心驰神往,痴醉其中,浑然不知这是冀中平原,还是馨香四溢的江南。
第2句:槐花初放,勤劳的放蜂人随期而至。他们或在槐树林中放置蜂箱,或在槐林边上“安营扎寨”。槐花蜜是上好的蜂蜜,香、甜、粘、稠,金黄鲜亮,营养价值高,能卖上好价钱,所以放蜂人每年都在槐花开放的季节赶到这里。他们的来到,使槐林更多了生机。满林都是蜜蜂忙碌的身影,满耳都是蜜蜂嗡嗡的劳作之声,林中的鸟鸣仿佛稀疏下来。农村的孩子们是不把这小小的蜜蜂放在眼里的,经常与蜜蜂争抢刚刚开放的槐花。孩子们喜欢爬上树去,在树杈上坐定,找一枝新开的槐花,轻轻拉过来,用手捋一把,放进嘴里,慢慢的美美的享受槐花的香甜。捋完新鲜槐花,手轻轻一松,树枝又完好地弹回去了。接着,再伸手拉一枝新鲜的过来,继续享用美食。但槐花不能过量食用,因为槐花中含有少量毒素,孩子们在美味的诱惑面前,懂得去节制自己贪吃的欲望。
第3句:孩童时代,我经常遵父母之命爬到槐树上去采槐花,以便食用。要知道,我说的槐花,可不是“中国槐”所开的花,而是“刺槐”或曰“洋槐”的花。洋槐花可以炒着吃,可以做菜团子(苦垒)。生吃则特别香甜。所以,只要爬到槐树上,我总是一把一把大口大口地“先吃为快”。不过,那也只是爬一爬自家的一两棵槐树而已,没见过大片的槐林。
第4句:在那个春日的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那流溢于空中的甜香,吸引着你,呼唤着你,拉扯着你,让你向村外走去,直到你为之一震,眼前一亮。满满一树的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般倾泻四溅。这时的槐树林,再不能固守它冬日的宁静,将储蓄了一冬的思念,恣肆地挂满枝头。常常在放学后,我们几个小伙伴,挎上竹篮去采摘槐花。回家后,母亲的巧手将槐花和面拌在一起,蒸成我们爱吃的“苦累”。在那个年代,“苦累”和山药面“罗糕”便是我们的美味。槐花绽开,也就意味着春尽夏来。风把洁白的花瓣吹落、吹干,洒满树林,像初雪。花落后,槐叶才郁郁葱葱,生机勃发。
第5句:走出树林,回头遥望,在蓝色天空的映衬下,那一树树雪白更加轮廓分明,满树白花的槐林高低起伏,在天际间勾勒出一条自然而又完美的线条。绚丽的阳光又给树林平添了一层金色,让人们生出无限遐想。槐林起伏有致的天际线,如雪后的山岭,原驰腊象一般,又如阳光初照霜后沙原,黄白相间绵延不断。
第6句:且每个村外都有一大片野槐林。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麻雀、花鹁鸪、长尾巴喜鹊……槐林还长草,像巨人脚上密密的汗毛,草地开满小黄花、小蓝花、小紫花、小红花。春捋槐花夏采叶,花儿人吃,叶儿羊吃;秋天叶枯枝落,一群群妇孺倾巢出动,擎帚背耙,扫啊,挠啊,耙啊,拢啊,一大包袱的黄叶子背回家磨糠做猪粮,枯枝儿撅巴撅巴烧锅做饭。槐林旁边有淡翠碧浏的河水溶溶脉脉,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农妇大妈,洗衣捣衣。大棒槌,碱块子,粗布衣裳粗布被,洗净,抻平,晾在槐林脚面那一层茸毯一样的草上,待到晒干,背回家去,顺手捋一兜子槐花回去。于是槐花就像擦胭抹粉的乡村美女,画着长长的琼瑶鼻,在农家的小饭桌上登台唱大戏。
第7句:久在城市青灰色的天空中生活中的人们何时不期盼着能回归自然,在槐林中漫步,呼吸一下自然的空气,籍慰一下自己蒙满尘嚣的心灵。置身在野槐林中,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绿色槐林,甚是养眼,蜂飞蝶舞,令人陶醉。树枝头垂满盛开的槐花,一团团、一簇簇,如同美女的笑靥,纯美中洋溢出一种纯真的韵味;采摘一支嗅一下,槐香四溢,芬芳直沁心脾,让人心醉。这里的朴实憨厚的绿、纯真纯美的槐花令人再无所奢求。
第8句:一场夏雨不期而至。“圣洁素雅让春色,独具五月吐馨香。”“雨中妆点望中黄,勾引蝉声送夕阳。”初夏的雨仍与春雨一般的细腻,一样的别具情致。槐花带着雨珠的清凉,雨珠带着槐花的清香,飘飘洒洒,悄然而落,雨和花交融成一场槐花雨。素白的花瓣化做千千万万飞舞的精灵,织成漫天琼花似的帷幕。槐花雨飘落林间,落成一地香雪,渐渐融进来年的花期里。槐花雨随风飘撒到滹沱河面,汇聚成一脉芬芳的玉花流年,东去之水将这十里槐林花香飘流得很远很远。
第9句:三十年前的滹沱河像根绳,串起一串村庄,村里多槐树,农历四月,明媚的阳光下,高大的槐树上结着一嘟噜一嘟噜粉嫩雪白的槐花,下边搭着戏台子。调皮的小孩子抱树攀枝,噌噌两下子就上去了,一把一把捋着吃。一边吃一边唱:“槐树槐,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人家的姑娘都来到,我的姑娘还没来……”
第10句:野槐林是鸟儿的天堂,鸟的啾鸣在浓密的枝叶间此起彼伏。清脆的,婉转的,低柔的,任何一种鸟鸣的发出,都不是为了覆盖别的什么声音。啁啾的鸟鸣,时抑时扬,时急时缓,没什么章法,但让人感觉和谐,感觉心里舒畅,不会对人构成任何的打扰。我倒是觉得,但愿我们这些人群的闯入,不要对鸟儿们构成任何的打扰。在野槐林,这应该是人与鸟彼此的尊重与懂得。从这声音里,我想到了人的声音,那些嘈杂的争论,那些所谓的各抒己见……还真的不如,到这里来静静聆听槐林间的声声鸟鸣。
第11句:槐花洗净,稍加面糊,用油煎黄,一个个油炸饼子样;有省俭的可改用烙,晾凉了吃,满院子都是香。古人要“餐秋菊之落英”,是因为它的.清芬之气,让人有出尘之思。槐花是纯粹入世的东西,餐了槐花,一身的人间味。
第12句:踏着杂草,踏着细沙,在平仄无序的林间轻松漫步,真是一份儿难得的悠闲;嚼着槐花,挖着野菜,在槐荫斑驳的树下回味童年,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槐花,被三五成群络绎不绝的蜜蜂撩拨着,散发着沁人心肺的清香;文人雅客们的心绪被清风花香熏陶着,也在信马由缰地舒展。不惑中年拟或花甲老者,脸上写满了一样的童真,真的让人很感慨——人,实在太需要大自然的滋养了!不管贫穷,不管富足,没有了碧水蓝天,没有了新鲜空气,日子同样苍白,生命终究窒息。
第13句:在槐林,你的哪怕一瞬的蹙眉,或不经意的挥手,都可能对那些清幽的花香构成某种拒绝。善解人意的槐花,善解风情的槐花,一树深,一树浅,一树朦胧,一树迷离,一树星星点点,一树团团簇簇,像袅娜的云烟,像浮动的暗香,在你的眼前低回,在你的心头荡漾。她们在离你最近的地方兀自芬芳着,花香弥漫成一道看不见的屏障,让你思绪飞扬但脚步舒缓,直到让你恍惚成了一个遥远的梦幻。我脚步舒缓,一遍遍地回望,一次次地凝思,野槐林,香雪海,到底有多少株槐树,有多少朵槐花,才构成了这一片茫茫的绿海,才营造出了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诗意淋漓?这大自然的馈赠啊,美得如此奢侈,如此令人绝望。
第14句:春天,槐树似乎比其它的树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发出绿豆般大小的嫩芽,只是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决不喧哗。尔后,青青的叶柄上先是交替生长出十几朵小花,含苞待放的花骨朵,玲珑清秀;盛开几朵则如风中翩翩舞动的蝴蝶,振翅欲飞,一串串或雪白或略带紫色的槐花,与碧绿的槐叶相互掩映,俨然是一幅点缀着漂亮白色、紫色花纹的青翠帐幔。等再过一两日,趁你不留意,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盛放的花苞。
第15句:小时候,村里大槐树多,一到春天,槐花一串一串晃花了人眼,小孩子拍着手唱:“槐树槐,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人家的姑娘都来到,我的姑娘还没来……”儿歌是风俗的折射,春暖槐花开,蛰伏一冬的百姓们爱逛集市、逛庙会,一是为交流物资,二是为联络亲情友谊。明媚的阳光下,高大的槐树上结着一嘟噜一嘟噜粉嫩雪白的槐花,香飘十里,下边搭着戏台子。调皮的小孩子抱树攀枝,噌噌两下子就上去了,一把一把捋着吃,底下人就喊:“猴崽子少吃些,给你婶子扔两枝!”槐花下雨一样扔下来,婶子大娘们叉开两腿坐地,一点也不斯文,也把槐花一把一把揉进嘴里。
第16句:每年的五月,与其说是槐花飘香的季节,不如说是满林槐树开花竞技的赛期。槐树的叶子还未退去嫩黄,那米粒似的花苞已经迫不及待地从叶间探出头来,并且很快超过了叶子的生长速度,全林子的槐树纷纷挂满了淡黄色一嘟噜一嘟噜的花苞。不几天,瘦瘦的花苞开始丰腴起来,性急的花瓣已从花苞窄窄的缝隙中,挤出一丝白线。紧接着,一树一树的槐花就撒欢似的竞相开放了。
第17句:今人吃槐花,古人还会吃槐叶。杜甫有《槐叶冷淘》诗:“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玉壶。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这种东西制法大致为:采青槐嫩叶捣汁,和面粉,做成细面条,煮熟后放入冰水中浸漂,其色鲜碧,捞起以熟油浇拌,放入井中或冰窖中冷藏,食用时再加作料调味,就成为爽心适口的消暑佳食。《唐六典》记载:“太官令夏供槐叶冷淘,凡朝会燕飨,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庶人是没资格吃它的。
第18句:我对于槐树,有一种特别的眷恋之情。故乡多树,家家有槐。我常常想起在老家那个村庄里度过的总是被浓碧的槐荫覆盖着的岁月。很大的院子里,有十几株枝叶繁茂的槐树,浓密的碧绿莹莹的槐叶层层交叠,像几朵飘渺的云把湛蓝的天空挡个严严实实;又似几柄张开的巨伞,把月光的雨和阳光的雨都撑在外面,只留下星星点点的缝隙,让那炽烈的阳光或幽淡的月光斑斑驳驳地洒到地面上。于是,关于故乡、关于童年的回忆就总是笼罩着一帘浓密幽绿的槐荫。
第19句:漫步野槐林,放眼望去,千万株槐树,真是千姿百态,卓然不同,有的粗拙壮硕,有的纤细盈盈,有的笔直峭立,有的旁逸斜出,有的孤傲挺劲,有的簇拥丛生。在我眼中,每一株槐树都是一首站立着的诗,都用绿叶和白花书写着各自不同的诗句,所有的枝叶与花事都有不容略过的情节。野槐林幽深广阔,一眼望不到尽头。林中那种色彩分明的层次感亦是美得格外令人炫目。脚下是松软的白沙,是密密丛生的绿草,中间是黑苍苍的枝干,头顶是微风中摇曳的碧绿的槐叶,槐叶丛中是一簇簇娇黄鹅白的槐花,开得是那样的张扬,那样的恣肆,那样的风情万种,那样的酣畅淋漓。那该是怎样美妙的一种情愫一种境界,凝固的瞬间,充盈的激动,还有让人陶醉的诗意,令人眩晕的美。
第20句:哪一棵树上的槐花最先开放,村里的孩子总是第一个知道。孩子们纷纷用衣服裹着刚刚开放的槐花,兴奋地带回家中。大人们见自家的孩子摘来了槐花,不约而同地从井里打上来一桶清水,将槐花清洗一遍。顺手提起一嘟噜,轻甩两下水滴,一下子攒进嘴里,香甜地咀嚼起来。用清凉井水冲洗之后的,那一串串洁白的槐花,颜色更加纯正,味道更加芳香,芳香中透着淡淡的甜味,甜味中带着井水的清凉。嚼了一阵后,舍不得急急咽下,于是停了咀嚼,闭上眼睛,细细品尝和回味一下槐花特有的清香和凉爽的甜味,刹那间这清凉和芳香将人彻底陶醉了。
无形的骚动就会烦乱心头上。
尽管有千山万水相隔在远方,
也挡不住故乡的轻风送花香。
那怕脚印烙遍天涯或海角上,
奇妙的香味总能缠绕在身旁。
院门前的那棵槐树像雨伞状,
光树身也得三人搂抱够勉强。
那树枝曾撕破过无数云衣裳,
遇风暴还能划伤蓝天俊脸庞。
见证过几代人的兴衰和死亡。
它活了多少年令只有问时光。
因树大枝叶茂盛覆盖面宽广,
花开时就像披着一件雪衣裳。
一串串掉挂在细密的枝条上。
未开时犹如美女三寸金莲状,
开展后洁白无瑕又如莲花放,
就像美人头罩纱巾还放白光。
开放时节数她的味道最为香,
香遍了满村满街满院满屋堂。
甚至于还要溜走村外去飘荡,
沾在身上能相跟行走到远方。
无论到何处或是异土在异乡,
故土的'轻风总会送来槐花香。
从我落下地就泡味香在成长,
朝夕相处从未离开过她身旁。
像孩儿从小到大从未离过娘,
毎天醉了白昼一直到醉梦乡。
还经常遮蔽风雨夏天乘荫凉,
直到离别故土漂泊在了远方。
她还是困难时的菜肴和食粮,
人嘴多粮米难以撑到日月长。
人们用它搅伴成面团填肚肠,
甜味加清润成为异样爽口香。
饥饿时捋下一把生吃进口腔,
也能止渴填肚哄骗了肚肠响。
因气味浓厚人虫不断去争搶,
醇香的诱惑引来鸟虫吸琼浆。
鸟儿们踏访枝叶边吃边歌唱,
成群的蜂蝶啍着情歌采蜜糖。
鸟声的高低像吹唢呐震天响,
蜂蝶如拉着大小提琴颤悠扬。
念书时只要听见下课铃声响,
伙伴们会一窝蜂似地出课堂。
上树枝摘满书包吃得满腹香,
回教室边嚼边听老师把课讲。
可说是槐花一直将我在喂养,
到毕业离开故土再未将她尝。
记忆中的故土味终生难遗忘,
随时随地都会在心头随便荡。
无论走到哪儿总不如故土强,
熟味儿经常引起思念到家乡。
还不住飘入梦中嗅到浓味香,
童年时的一切深刻在了心上。
到后来也曾几次返回过故乡,
再未见过那棵槐树去了何方。
代替她的成了一排排砖瓦房,
想起时只能梦中辨弄树形象
一辈子滚打模爬依然随太阳,
到头来犹似一河流水不知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