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写罗布泊优美的句子 正文

写罗布泊优美的句子

时间:2025-05-13 20:02:14

一、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八年级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xx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过去罗布泊的美丽景象和今天罗布泊的荒凉现状,在追溯罗布泊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揭示了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并指出了类似现象的普遍性。文章在叙述事实的过程中,融入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深切的痛惜之情,直言指出正是贪得无厌的人,造成罗布泊的消逝。呼吁人类要增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作者用极富震撼力的语言,抒发着自己的痛心和忧虑。优美的语言和鲜明的人文性是本文的两大亮点,也正是阅读欣赏中要抓住的两大美点。在内容上要

二、设计思想

本文浅显易懂,饱含感情,适合学生自读,但课文较长,一节课就要学完,应采取长文短教。高效课堂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看书,自己讨论解决疑难问题,自己内化为真实的情感。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本设计的主体教学流

程分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四大板块,前两个板块旨在给学生一个角色,在阅读过程中提炼学生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第三个板块是在前面阅读的进一步深入。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后发散巩固,“环保”意识也将在活动中自然地根深蒂固地植于学生的脑中,为学生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作出潜移默化的贡献。

三、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了解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字的方法和作用。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文章感情,理解本文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确报告文学真实性、形象性和抒情性特点;体会课文运用对比、拟人、排比、引用等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引导学生自觉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前准备】

1、学生根据老师编写的导学案进行预习。

2、上课前各小组检查本组同学根据导学案的预习情况,并提交本组的疑难问题。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课前播放歌曲腾格尔的《天堂》)

听着腾格尔那深情又粗犷的歌声,看着这一张张图片,蓝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碧绿的湖水,郁郁青青的胡扬树,鱼鸥歌唱,野鸭玩耍,鸟语花香,卖浪如金我们不由的会赞叹,这分明就是一处人间“天堂”,今天我们走近这人间天堂罗布泊(板书)

再引导学生从关注课题入手,捕捉关键信息,激活阅读思维,酝酿阅读情感(抓住“泊”、“仙湖”、“消逝”三个关键词引导)

要求:请同学们仔细揣摩课文题目,你从这个题目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检测预习,扫清阅读障碍

出示需要掌握的字词,抽查,检测小组互查情况,对小组自主互助学习进行评价

1、指名、齐读下列生字词。

萧瑟(sè) 和煦(xù) 干涸(hé) 吞噬(shì) 戈(gē)壁 裸(luǒ)露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四、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罗布泊今昔变化

先展示昔日和今日罗布泊的图片,让学生找出文中句子作解说

词,并选其中一段指导用愉悦的或用苍凉、痛惜、恐怖的语气朗读。

要求:从课文中勾画出相关的句子和关键词,把描写罗布泊的句子整合成一段现在(过去)罗布泊景象的段落,用你所体会出的感情读给小组内同学听。

教师点评并板书:

昔日:绿洲、仙湖——向往 对比

今日:沙漠、神秘——痛惜

(学生朗读时,教师要跟上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体会对比的作用及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0至14段,小组合作从文中概括出造成罗布泊变化的原因。

要求:阅读揭示罗布泊消逝原因的段落,勾画关键信息,归纳出罗布泊消失的原因,小组交流汇总后展示。

小组展示后教师概括并板书:

人为改变河道

变化原因 人口激增、需水量猛长

“四盲”吸水河抽干

五、合作探究,感悟作者情感

1、引导学生体会最后三段的作用,探究造成环境悲剧的深层原因,增强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

要求:阅读课文最后三段,思考:①文章题目写罗布泊,但文章最后三段却撇开罗布泊不写,去写青海湖和月牙泉,这是为什么?②读完全文以后,你认为造成悲剧的深层原因什么?面对这仍在继续的悲剧,你想说些什么?(小组交流后展示)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抒情部分,体会作者的强烈的地忧患意识和深深地痛惜之情,

要求:课文的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的

直抒胸臆,有的引用数据,你能感受得到吗?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用饱含深情的语句读出来,看看能否感动你的同学,然后告诉同学们你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同时让学生体会报告文学抒情性的特点。

七、品味赏析,揣摩文章写法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特点,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报告文学真实性、形象性的特点。

要求:

简单介绍报告文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文本体会这种文体的特点。 本文的文体是报告文学,其特点是在体现新闻题材真实性的同时、又具有文学作品形象性和抒情性的特点。请再一次回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体现报告文学这种文体以下两个特点的语句并加以品味赏析,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班内展示。

温馨提示:

体味真实性:文章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真实可靠。

如:课文引用《汉书,西域传》的记载,说明了??

感受形象性:具体表现在对比、拟人、排比手法的运用以及具体的形象描绘。

八、质疑问难,总结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对照目标总结收获;对照预习时写下的问题,看看那个问题没有解决,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九、课后拓展,丰富语文实践

布置课外拓展作业: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旱的例子,意在告诉我们罗布泊的悲剧并不是个例,同样的悲剧还在其他地方上演,而这才是更大的悲剧!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我们义不容辞!课后请调查当地类似的例子,并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增强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立即

【第1句】→黄昏后天色大变,狂风开始肆虐,夕阳早早地躲在了西方,天地开始灰暗阴沉起来,伴随而来的就是刺鼻的粉尘味,弥漫在户外户内,让你无处可藏,只有经受的份,这时候反倒觉得天下公平至极。

【第2句】→不过,青海的沙尘暴,就不象甘肃的这样混沌。如果说,甘肃的是炖刀割肉,那青海就是快刀斩乱麻。一次在青海格尔木,那沙尘暴是阳光下的沙尘暴,一面阳光照耀,一面风沙起舞。

【第3句】→风声是呜呜的,偶尔带一两声尖叫,飞起的砂砾打在车上,发出“当当”的声音。一阵疾风,真能把石头吹得满地乱滚,那也叫一奇观。可怕的是,青海的风可以杀人。我就听说过,一个牧民,被一阵风沙卷起,抛到了一里外的一个山上。

【第4句】→沙尘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狂风怒吼,满天黄沙沙石狂舞在苍穹, 卡车深陷泥潭中; 刹间乌瘴漫天空, 笔直落入人间崩。

【第5句】→对于长居罗布泊边沿地带的我来说,沙尘暴的侵扰当是见惯不惯了,但昨夜突降的沙尘天气,却实实在在地大出我的意料。因为白天还是艳阳高照,百花盛开,杨柳垂绿,榆槐吐芽,春天的景象妩媚生动,让人感觉就像是去了那遥远的江南。

【第6句】→俗话说,无知者无畏,午饭后,便在营房边溜达,一会,便见远处黄龙腾起,声如牛吼,嗷嗷的,象闷雷滚动,天边,一开始有一条抖动的黄线,向前滚动,越来越宽,十分壮观。瞬间,还没来得及反应,黄沙便一扫而过,刚才的一切都象魔术一样消失了,

【第7句】→眼前只是一片黄,看不到房子,看不到汽车,甚至看不到自己的腿,我伸手打了一下脸,还好,有感觉。我匍匐前进,足足花了一个小时,才找到那窝棚。这就是我第一次见到的沙尘暴。

【第8句】→沙漠,沙尘暴,这是上天给人类的活生生的警告。人类可以放弃生存规则折腾、放弃良知祸害他人、放弃家园迁徙,但如果大自然要选择了放弃,那会放弃什么呢?

【第9句】→今日清晨起来,风显然小多了,偶有呼啸声过,天空里浮尘愈发浓黑,走在沙尘天气里,看不见朝阳东升,看不见彩霞满天,那吟唱春天的小鸟也不知躲到了何方?能看到的就是阴沉沉的天空,尘埃侵占的天宇,太阳即使间或地露出笑脸,也是羞涩里带着惶恐,极不自在,才刚露脸,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天地复陷浑浑沉沉。心想,那远古的混沌天象莫不如此?

【第10句】→其实,沙尘暴是很可怕的,令人毛骨悚然。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所在的部队,在甘肃有个叫一条山的地方办农场,那里是高山上的平原。当汽车爬过一个叫九道湾山梁后,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迎面而来,一条小河弯弯曲曲伸向远方,有绿草的地方,便有羊群散落其间。到了住地,见不到营房,下了车才看见,原来房子是半地下的.干打垒,一扇扇的窗户紧挨着地面。问,为什么,说,一会就知道了。连长和几个老兵都显得很紧张。命令,抓紧卸车,吃饭,进屋,特别嘱咐,万一迷路,就地卧倒,待命。

【第11句】→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北无春时,总有春来何处知。(唐李益 度破讷沙)

【第12句】→现在,沙尘暴已来到城里,就象高档家具要配高档住宅一样。高楼多了,森林少了,沙尘来访也就再必然不过了。财富多了,生活好了,这是社会的进步,可沙尘暴进城就不是什么好事了。这可能是人类向大自然开了一个玩笑,不过玩笑确实开大了点。

【第13句】→周末本想睡一懒觉,老伴的一声吼把我吵醒了:“看沙尘暴来了”。起床一看,只见西面的天上,已灰蒙蒙一片压过来,一边灰黄,一边湛蓝,也算一景。灰挤过来,兰退出去,一会,整个城市便被沙尘一口吞了。只有太阳在挣扎,一会被沙尘推走,一会又挤进来,在灰黄的天上,旋着一个忽强忽弱的亮点。

【第14句】→这些年沙尘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每年都要来一两次,刚开始的那点恐惧,早已烟消云散了。每到这时,只不过要发几句牢骚而已,好在它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弱了。

【第15句】→北京是风沙活动和沙尘暴的高发区,北京的居民都感受了它的威胁。所谓风沙活动,就是大风作用于干燥的地表,所引起的一系列物理现象。通常是颗粒细小的沙尘飞入大气之中,处于悬浮状态,借助于气流,移动到数十公里、数百公里、数千公里、数万公里以外。

【第16句】→最近一位美国朋友告诉我说,根据卫星遥感监测结果,亚洲大陆的沙尘可以横越太平洋,到达美国中部地区。颗粒稍大的沙粒,在地表作跳跃式运动,粗沙跳跃不起来,只能在地面滚动。沙尘和沙粒的运动是同时进行的,往往给人以天昏地暗的感觉,用群众的话来说,叫做飞沙走石。

【第17句】→腾格里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尔班库尔特沙漠、巴彦吉林沙漠、库木塔格沙漠是怎么形成的,人们还在考证,还在争论,可毛乌素沙漠的形成却是有文献记录的,那确实是人类过度开发而导致的结果,期间还酿成了“榆林三迁”的人类悲歌。

【第18句】→曾经树木成林,水草丰美的毛乌素地区,是匈奴人的理想家园,在不到两千年的历史变迁里,承载了多个民族的足迹,也承载了作为人类肉食动物的牛羊骆驼等牲畜的脚印,唐初,六胡国昭武九姓开始在这里滥牧,草原开始出现沙漠症候。但人类始终忘不了对这片土地的占有与开发,到了清代,毛乌素已经沙漠成型,劫掠成性的人类不得不遗憾地一次又一次惜别这方家园,无奈地后撤。

【第19句】→沙尘暴已经不是单纯地侵扰沙漠边缘地区的人们了,三月份连续多次的沙尘暴,几乎席卷了整个北方,连久负盛名的山丹军马场也未能幸免。北方数十个城市都遇到了历史罕见的沙尘天气,西安秦岭环绕的西安未能幸免,甚至一路翻过秦岭,沙尘到达了成都平原。( :

【第20句】→对于沙尘暴的来源,人类已经有极为清醒地认识,那就是沙漠惹的祸。而沙漠的来源,大家各执一词,认为是气候的变化,天象的演变,也有认为是人类过于活动而导致的。我想气候与天象的演变固然是形成沙漠的外因,但人类的掠夺性开发才是沙漠形成的内因。

【第21句】→如果北京没有沙源,地表多森林植被,即使有大风出现,也不会引起风沙流动和沙尘暴。然而北京本地有沙源,这是北京出现风沙活动和沙尘暴的重要条件。过去老北京人多认为,北京的沙子、沙尘是大风从河北坝上和内蒙古吹过来的,这种说法至今仍然存在,例如怀来盆地中的"天漠"即是以此得名。这种感官上的认识是不可靠的.

【第22句】→沙尘暴只是风沙活动的一种形式,然而沙尘暴的危害却十分广泛。沙尘暴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大为降低,影响飞机的升降和汽车、火车的正常运行。沙尘被吸入呼吸道,成为病菌传播的重要媒介。沙尘飞入眼睛,会影响视力。同此,沙尘是危害环境、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北京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居高不下。与风沙活动、沙尘暴有密切关系。

【第23句】→在报上常看内蒙古某些地方的照片,一个孩子,有时是一位老伯吧,赶着一大群山羊在草原上。望眼去,到处都是龟裂的黄土,到处都是荒芜,到处是悲凉。无法可想,那些羊吃些什么,黄土?戈壁?沙漠?难道沙尘暴是它的美餐?无法可想!

1.黄昏后天色大变,狂风开始肆虐,夕阳早早地躲在了西方,天地开始灰暗阴沉起来,伴随而来的就是刺鼻的粉尘味,弥漫在户外户内,让你无处可藏,只有经受的份,这时候反倒觉得天下公平至极。

2.风声是呜呜的,偶尔带一两声尖叫,飞起的砂砾打在车上,发出“当当”的声音。一阵疾风,真能把石头吹得满地乱滚,那也叫一奇观。可怕的是,青海的风可以杀人。我就听说过,一个牧民,被一阵风沙卷起,抛到了一里外的一个山上。

3.沙尘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狂风怒吼,满天黄沙、沙石狂舞在苍穹, 卡车深陷泥潭中; 刹间乌瘴漫天, 笔直落入人间。

4.对于长居罗布泊边沿地带的我来说,沙尘暴的侵扰当是见惯不惯了,但昨夜突降的沙尘天气,却实实在在地大出我的意料。因为白天还是艳阳高照,百花盛开,杨柳垂绿,榆槐吐芽,春天的景象妩媚生动,让人感觉就像是去了那遥远的江南。

5.俗话说,无知者无畏,午饭后,便在营房边溜达,一会,便见远处黄龙腾起,声如牛吼,嗷嗷的,象闷雷滚动,天边,一开始有一条抖动的黄线,向前滚动,越来越宽,十分壮观。瞬间,还没来得及反应,黄沙便一扫而过,刚才的一切都象魔术一样消失了,

6.眼前只是一片黄,看不到房子,看不到汽车,甚至看不到自己的腿,我伸手打了一下脸,还好,有感觉。我匍匐前进,足足花了一个小时,才找到那窝棚。这就是我第一次见到的沙尘暴。

7.沙漠,沙尘暴,这是上天给人类的活生生的警告。人类可以放弃生存规则折腾、放弃良知祸害他人、放弃家园迁徙,但如果大自然要选择了放弃,那会放弃什么呢?

8.今日清晨起来,风显然小多了,偶有呼啸声过,天空里浮尘愈发浓黑,走在沙尘天气里,看不见朝阳东升,看不见彩霞满天,那吟唱春天的小鸟也不知躲到了何方?能看到的就是阴沉沉的天空,尘埃侵占的天宇,太阳即使间或地露出笑脸,也是羞涩里带着惶恐,极不自在,才刚露脸,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天地复陷浑浑沉沉。心想,那远古的混沌天象莫不如此?

9.不过,青海的沙尘暴,就不象甘肃的这样混沌。如果说,甘肃的是炖刀割肉,那青海就是快刀斩乱麻。一次在青海格尔木,那沙尘暴是阳光下的沙尘暴,一面阳光照耀,一面风沙起舞。

10.其实,沙尘暴是很可怕的,令人毛骨悚然。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所在的部队,在甘肃有个叫一条山的地方办农场,那里是高山上的平原。当汽车爬过一个叫九道湾山梁后,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迎面而来,一条小河弯弯曲曲伸向远方,有绿草的地方,便有羊群散落其间。到了住地,见不到营房,下了车才看见,原来房子是半地下的干打垒,一扇扇的窗户紧挨着地面。问,为什么,说,一会就知道了。连长和几个老兵都显得很紧张。命令,抓紧卸车,吃饭,进屋,特别嘱咐,万一迷路,就地卧倒,待命。

11.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北无春时,总有春来何处知。

12.现在,沙尘暴已来到城里,就象高档家具要配高档住宅一样。高楼多了,森林少了,沙尘来访也就再必然不过了。财富多了,生活好了,这是社会的进步,可沙尘暴进城就不是什么好事了。这可能是人类向大自然开了一个玩笑,不过玩笑确实开大了点。

13.周末本想睡一懒觉,老伴的一声吼把我吵醒了:“看沙尘暴来了”。起床一看,只见西面的天上,已灰蒙蒙一片压过来,一边灰黄,一边湛蓝,也算一景。灰挤过来,兰退出去,一会,整个城市便被沙尘一口吞了。只有太阳在挣扎,一会被沙尘推走,一会又挤进来,在灰黄的天上,旋着一个忽强忽弱的亮点。

14.这些年沙尘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每年都要来一两次,刚开始的'那点恐惧,早已烟消云散了。每到这时,只不过要发几句牢骚而已,好在它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弱了。

15.北京是风沙活动和沙尘暴的高发区,北京的居民都感受了它的威胁。所谓风沙活动,就是大风作用于干燥的地表,所引起的一系列物理现象。通常是颗粒细小的沙尘飞入大气之中,处于悬浮状态,借助于气流,移动到数十公里、数百公里、数千公里、数万公里以外。

16.最近一位美国朋友告诉我说,根据卫星遥感监测结果,亚洲大陆的沙尘可以横越太平洋,到达美国中部地区。颗粒稍大的沙粒,在地表作跳跃式运动,粗沙跳跃不起来,只能在地面滚动。沙尘和沙粒的运动是同时进行的,往往给人以天昏地暗的感觉,用群众的话来说,叫做飞沙走石。

17.腾格里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尔班库尔特沙漠、巴彦吉林沙漠、库木塔格沙漠是怎么形成的,人们还在考证,还在争论,可毛乌素沙漠的形成却是有文献记录的,那确实是人类过度开发而导致的结果,期间还酿成了“榆林三迁”的人类悲歌。

18.曾经树木成林,水草丰美的毛乌素地区,是匈奴人的理想家园,在不到两千年的历史变迁里,承载了多个民族的足迹,也承载了作为人类肉食动物的牛羊骆驼等牲畜的脚印,唐初,六胡国昭武九姓开始在这里滥牧,草原开始出现沙漠症候。但人类始终忘不了对这片土地的占有与开发,到了清代,毛乌素已经沙漠成型,劫掠成性的人类不得不遗憾地一次又一次惜别这方家园,无奈地后撤。

19.沙尘暴已经不是单纯地侵扰沙漠边缘地区的人们了,三月份连续多次的沙尘暴,几乎席卷了整个北方,连久负盛名的山丹军马场也未能幸免。北方数十个城市都遇到了历史罕见的沙尘天气,西安秦岭环绕的西安未能幸免,甚至一路翻过秦岭,沙尘到达了成都平原。

20.对于沙尘暴的来源,人类已经有极为清醒地认识,那就是沙漠惹的祸。而沙漠的来源,大家各执一词,认为是气候的变化,天象的演变,也有认为是人类过于活动而导致的。我想气候与天象的演变固然是形成沙漠的外因,但人类的掠夺性开发才是沙漠形成的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