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清晨,绚丽斑斓的朝霞映红了东方,五彩的祥云如金色的羊群簇拥在朝阳周围。万丈霞光像利剑一样刺穿云层把辉煌洒落一地。迎着惬意盎然的微风,我们一行数人驱车前行。这次旅行的目的地是最有地方色彩,被联合国授予最适合人类居住城市之一的威海。
春意盎然鸟语花香,蓝天白云气候适宜。这是一个难得的大好天气!大家的心情也与这美好的天气一样,显得格外地兴奋与激动。伴着欢声笑语,大家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愉快地前行。道路也特别养眼。整洁笔直的柏油大道,使我们感觉仿佛是乘坐在一条飞艇上在镜面似地湖中滑行,没有一丁点的颠簸感。汽车一路飞奔,原野像一个诺大的转盘在飞速地旋转着,大地泛绿百花争艳一栋栋楼房点缀在绿树花丛之间。
放眼远眺,路旁是起起伏伏的山岗,一层层鱼鳞似地梯田,密密麻麻的苹果树上挂满了簇簇盛开的花朵,把整个梯田都熏染成了一片白色。苹果树上的花朵虽然没有梨花那样洁白亮丽,但也是满树堆雪像雾也像云,点缀着远山近岗。在堤堰上偶尔还显现出一簇簇金灿灿的连翘花,像一个个俏丽的伴娘守护着身穿洁白婚纱雍容华贵的新娘。
一路前行一路风景,暖风徐徐春意盎然。其中我们中有来过威海的家人,为大家指指点点讲解着威海的风土人情及地理地貌。大家的心情格外激动热血澎湃,感觉好像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把我们拉入美丽威海的怀抱之中,让我们尽情地享受这美好惬意的大好时光。虽然威海离烟台很近,驱车也仅需要两个多小时的路程。但整日忙碌于生活琐事的我却始终没能抽出时间来一睹它的芳容。这是我第一次陪新婚燕尔的外甥及他的对象来此地游玩。
威海虽然很小,但它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威海早在7000多年以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西汉时期,这里仅是一个穷乡僻壤人烟稀少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当时它的名字叫“落柑村”。据后人猜测,可能是因为这里遍地长满了柑橘树而得名。到了元代,改名为“清泉夼”。从字面可以看出,威海以前有许多处温泉,现在仍有一条路叫“宝泉路”,被人们称作“温泉一条街”。
到了明朝1398年,为了防止海上倭寇的侵扰,在此设卫屯兵,取威震海疆之意,始称“威海卫”。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1895年北洋海军全军覆灭。1898年威海被英国强租,长达32年之久。 到了1938年威海又被日本侵占达三年之久,直到1945年才获得解放,设为威海卫市,建国后又改称威海市。威海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饱受外来侵略,被列强统治奴役的血泪史,屈辱史。国家的腐无能与落后必定会受欺凌被奴役,人民必定也只能成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威海的地理位置特殊,它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西边与陆地接壤。明朝时为了防御倭寇的侵犯在这里设卫屯兵。威海不但地理位置重要,而且环境也很优美。市中心的环翠楼公园已有近六百多年的历史,在刘公岛上还建有驰名中外的北洋水师提督府。 刘公岛横列于威海湾内,岛上林木葱郁。除了北洋海军提督府外,还设有制造局,铁码头,船坞,水师学堂,炮台。威海大部分历史遗迹都集中于该岛上。位于崮山镇皂埠村北之大圈湾,湾内水清见底礁石壁立如削。胶东半岛最东端的成山头有着著名的“秦桥遗迹”。
近几年来,随着中韩交流不断地加深,给威海带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威海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力有了一次飞跃式的提升。威海离韩国较近,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了中韩贸易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威海也以其整洁美丽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并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
威海海岸线曲折绵延近1000公里,它临近黄海、渤海、东海三大渔场,海洋资源丰富,是我国第一渔业城市。居住在沿海一带的渔民,他们世世代代以海为伴。面对这既能带来复音,又能引来灾祸浩瀚无比的海洋,渔民们是既敬又畏,形成了沿海渔民特有的文化习俗。
古代渔民主要是按一定的节令供奉龙王、海神娘娘和财神三宫。除夕之夜或初一早晨,渔民都要到龙王庙或天后宫去给海神娘娘庙烧香叩拜,到海边摆供品,焚香纸,求神灵保佑渔船全年太平。除此之外,威海渔民也家家供俸财神,每次渔民出海都要烧香磕头,保佑自己能旗开得胜发财而归。 威海渔民把渔船看成了自己最亲密的伴侣,甚至是渔民赖以生存的重要依靠。因此,渔民对渔船是爱护备至,并赋予它生命与灵性。木制渔船每条船都要做一对凸出来像鱼一样的大眼睛,当新船造好后,只画眼不点睛,也就是边上是大大的黑眼圈,中间是白色的一个大圆。直到新船下水之前,船主才请人择黄道吉日,敲锣打鼓放鞭炮,亲自为船点睛。 在渔民心中,点睛就标志着新生灵的诞生,众人则喊着大吉大利的号子,将披红挂绿的新船,一步步从岸上推下海去。
每年春暖花开之时,威海渔民会把整修了一个冬天的渔网抬到海边,用谷草烤网驱除邪气,称之为“财财网”。然后放鞭炮、烧香纸,渔民抬着渔网,喊着号子登上渔船,把网盘在仓中。预示着每年都会“鱼满仓,财满船”,充分彰显了以渔为本广大渔民们古朴醇厚的民风民俗。威海的历史文化即涵盖了自然、人文景观和文化古迹,又包括了这一环境中的社会生活和民俗民风。
一个个文化名胜,一种种民俗风情,都是以千里海岸线作为纽带,把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点及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文化元素串联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色彩鲜明本地特色的历史文化。并以此为轴心,突出了海的文化。象“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天福山起义”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威海厚重的文化积淀,凸显了威海深远丰富的历史内涵。
威海蕴涵着厚重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境内就有人类聚居。夏商周时期,为东方蛮夷之地,石器、陶器和青铜器制作的种类丰富,使用广泛。春秋晚期,威海地区纳入了齐国版图。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威海境内修驰道、置秦权。西汉时期,设不夜、昌阳、育犁3县。秦始皇、汉武帝数次到成山巡游礼日,域内秦汉遗迹众多。隋唐时期,威海境内建有中国与日本、新罗海上贸易的港口,对外经贸交流频繁。 日本高僧圆仁入唐求法时,曾两度在赤山法华院逗留。编著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被誉为东方三大旅行记之一。
宋金元时期,道教文化肇兴,王重阳在昆嵛山创教立派,一时皇帝敕封,将相朝拜,道家汇聚,昆嵛山成为华夏景仰的圣地。明代,胶东沿海设立卫所,墩堡罗列,海防警备严密。清代,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刘公岛上的遗恨为威海的历史增添了悲壮的色彩。英国强租威海卫32年,留下了众多的欧式建筑见证着那段历史。
历史如过往烟云,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地向前迈进,那段过往也渐渐飘远消散。如今的威海彰显着它的青春与活力,它是座即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当你走进它时,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是威海街区干净整洁,道路笔直一付新派时兴的气象。行车画线与柏油马路黑白分明,隔路护栏造型精巧色彩靓丽。威海的高楼不多,行驶在马路上不像大城市的街道那样有一种压抑感,使你心情格外清爽。
今天天气格外晴朗,好像上苍对我们这些远来的客人格外眷顾。阳光明媚春风荡漾姹紫嫣红鸟语花香。我们沿着海岸线一路前行,碧蓝的大海像一条巨大的缎带缓缓地起舞,蔚蓝的天空朵朵白云轻歌曼舞般地飘向远方,金色的沙滩海水卷着细浪缓缓地爬上了沙滩,又羞涩而恋恋不舍地退去。不远处几座绿岛像颗颗宝石一样镶嵌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一切一切就如幽然的仙境一般,让你内心激荡充满了遐想。
威海地域狭小,要想向大地索取空间,也只能向山上发展。我们驱车爬坡上行,这里的坡度都很陡峭并且还是急转弯,起起伏伏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到了山顶举目下望,海面是一个个的港湾,数不清的渔船如星罗棋布般地点缀在海面上。 我遥指离海边不远处绿树成荫的小岛与身旁的人谈感受。称若居住在此岛上一定很惬意。旁边的人讲,那是养海参与鲍鱼的养殖户承包的小岛。我很羡慕他们,在此处建一个小庭院养花种菜喂鸡养羊,满可以自给自足。闲时看花开花落闲庭信步,举头望空,可观赏云卷云舒。
在夜深人静风清月明时,观海听涛可以使你可以完全陶醉在月华天籁之中,让生命之舟放逐了喧嚣污染和拥挤,泊进一汪月色机遇里。那美丽的月色把你带进这恬静和悦的梦境。侧耳聆听着草丛中悠扬悦耳的虫鸣,空气中弥漫着花儿迷人的香气,月色的银辉轻抚海面泛着潋滟,景色迷人如诗如画,就如仙气飘渺的.仙境一般,把这种来自天地的生命注入心田演绎出万物的精魂。
我正陶醉在自我编织的臆想之中,家人的呼唤把我重新带回到现实中来,我不无遗憾地随他们离去。 汽车沿着海边行驶,海风轻抚着我们的脸庞,海面波光粼粼在阳光的照射下像千万面闪光的小镜子反射出万道光芒。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波光的默契中不期而遇地淹入了海的灵性。威海的灵性好像全部都拴在这大海之上。
我们又来到了风景旖旎的公园,公园有吊桥石桥,幽廊甬道曲廻弯转。山壁上悬挂着两条飞龙如驾云吐雾般辗转飞腾,龙眼如灯。它们的突然出现确实令我惊吓不已。当我回过神来,不禁哑然失笑。这里处处都彰显出中国的元素和中国的文化。
现在正是樱花盛开的季节,公园中樱花爬满了枝条姹紫嫣红煞是好看。一簇簇的花朵像朝霞在阳光的照射下绽放异彩。威海给人一种休闲慵懒的感觉,这里的人们慢条斯理悠哉悠哉,过着令人羡慕慢节奏的生活。公园中游人们一边吃着零食一边悠闲地漫步于花丛林间。街面也很宽敞,行人们悠闲自得边走边逛。那种悠闲与洒脱令人心旷神怡。商店里也很安静,人们小声地交谈着,好像怕惊扰了这片祥和与宁静。这里的时钟好像也放缓了行进的脚步,生怕打搅了这美好的时光。
由于时间仓促,我们也仅能在城区里走马观花,唯一感到遗憾的是这里几乎全部都是现代建筑。古老的文化元素在这里已荡然无存。我是个怀旧之人,对一个城市的历史景观老街古巷有着特殊地感情。因为这些历史印记最能彰显一个城市的内涵,那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篇二:
期盼已久的五一假期终于来临了,关闭忙碌的手机,背起快乐的行囊,携妻带子跟随旅行社来到心仪已久的、全球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海滨城市-威海。
初始威海,我便被她的洁净所吸引,她就像一位小家碧玉,穿着白色的裙衣,有着冰肌玉颜的花季少女,亭亭玉立,纤尘不染,绵延千里的海岸线,碧波悠悠、此起彼伏。
听导游介绍,威海海面上最美的风景是日出跟傍晚时分,早上旭日东升,阳光透过薄薄的纱雾照在海面上真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傍晚时分残阳如血,斜斜的铺在水面上,则是“一到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可惜的是,我们来的时候天空阴沉沉的,没有欣赏到“江花红盛火”也没有看到“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美景,但是雨雾中的威海更有一番别样的韵味。
轰鸣的轮船载着欢呼的游客,我们向着素有“鸟岛”之称的海驴岛出发,海驴岛位于荣成县成山头西北的大海中,海驴岛距海岸线很远,面积也不大,隔海望去,玲珑又秀气,孤独又美丽。关于海驴岛,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二郎神受王母娘娘之命挑山填海,行至成山,忽然电闪雷鸣,暴雨磅礴,忽闻东海有驴的吼叫,西岸有鸡的鸣声,一惊之下,扁担折断,挑筐亦随之落入海中,遂化为两坐海岛。从此,人们便称东岛为海驴岛,西岛为鸡鸣山。两岛之间各有一块耸天而立、高有数丈的石柱,便喻为“扁担石”。虽为神话,两岛自然形状亦与神话十分相配。
天空越来越暗, 偶尔有毛毛细雨飘下,海面上薄雾缭绕,轻烟弥漫,仿佛置身与仙境一般。一声声鸟叫声打断我的思路,海驴岛已近在咫尺,据导游介绍,海驴岛栖息着几十万只鸥鹭,群鸟飞翔的时候遮天蔽日,很是壮观,海驴岛也因此被称为鸥鹭王国。据统计,全球的白鹭不到三千只,而每年来到海驴岛上的白鹭大约就有一千只。其种群数量极少,弥足珍贵。白鹭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在古代是清正廉明的象征,而今又被环保专家们称为“大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享有“环保鸟”的美誉。 “一行白鹭上青天”便是描绘白鹭们成群结队飞翔的壮观景象。
拾阶而上,登上沿山而建的索道,举目群鸟飞翔,低头惊涛拍浪,浪头打湿了游客的衣衫,欢笑声,尖叫声不绝于耳。
五月的季节,油菜花早已花谢孕子,可能是受气候的影响吧,这里的油菜花正开的肆意浪漫,不计成本,不由的我想起两句与此境有同工异曲之妙的古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她鹅黄色的笑颜随阶而开,随风而舞,仿佛在欢迎我们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在参观了神雕山动物园、韩国服装城及威海几大主题公园之后,我们来到了此行的最后一站——国际海滨浴场。
赤足走在绵软的沙滩上,看那海水不知疲倦的涌来又退去,冲击着礁石,冲刷着沙滩,刚刚留下的串串脚印瞬间被海浪抚平,海浪啊,你是要我以新的起点面对生活,还是让我忘记忧伤的过去?虽然海面上雾蒙蒙的,但是极目远眺仍能看清远方那若隐若现的点点白帆。或许是从小生长在无山无水的平原,我对大海从小就充满了眷恋,心仪大海不仅是喜欢水的广阔与灵性,更是释放心灵的港湾。
走在海边,弯腰捡起一枚贝壳,就能让我忘记曾经的忧伤,捧起一朵浪花,就能拾起久违的欢畅,在海边,该畅想的畅想,该遗忘的遗忘,真希望生活时时刻刻都这样,心灵没有篱笆,心夜不设防。
短暂的旅程马上要结束了,就要与威海说再见了,水一样清凉的海风徐徐吹来,拂过面颊,吹乱我的头发,对着威海挥挥手,真想大声呼喊“威海-让我如何不想你”。
我所等待的人面容模糊。
他从前世的灰烬中站起来,白发被烧弯,但并不下垂。
他取出心肺,在寒冷的江上,在茫茫人海中垂钓。
闪电束在腰间,风沙噎住喉咙。
我在鹅塘村呱呱坠地时他就开始找我,现已来到胶东半岛,来到祖母、外祖母为我烧香磕头的破茅屋。
而我已成为一名诗人,多年前遗失他乡。
我所等待的人肩负月亮打听我的下落,穿透时光的呼唤薄薄地照过来,照亮两只小虫的'亲吻、一个孕妇的呻吟,照亮卖遗嘱换草药的老头和一片大雾。
我不清楚我所等待的人到底是谁。
但是,只要我等他,他就正在路上。
将来有一天,也许是在阳光下的荒凉里,谁看见我泪流满面,我就与谁拥抱,跟谁走。
一、说教材:
《第一场雪》是六年制小语课本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以及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这一喜人景象。文中字里行间虽无直抒胸臆,但情溢言表,充分体现了作者由这场雪预见到明年粮食的丰收而无比喜悦之情。
本文处于本册书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单元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对本学期学过的重点训练项目加深理解,综合运用,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复习相应的读写训练项目。本文层次清楚、条理明确、重点突出,采用了联想、夸张的手法,语言生动优美、情景交融。正是复习旧知的好教材。因此,教学时,要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学过的读写项目体会本课在写法上的特色。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要求:
1、理清作者思路,知道作者怎样有条理地描写下大雪的经过,同时展开联想,来表达自己关心农业生产为来年的丰收而无比喜悦的心情。
2、复习巩固读写训练项目,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抓住事物的特点”、“事物和联想”、“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等读写技能。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下列词语:骤然、辽远、纷纷扬扬、瑞雪兆丰年等。
4、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至6自然段。
这样确定教学要求,符合本课特点,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雪后景色”和“联想瑞雪兆丰年”这两部分,因为“雪后景色”既表达了作者对这场大雪的喜悦和赞美之情,又突出了课文的中心;联想部分既说明了“瑞雪兆丰年”的道理,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又是体现读写训练项目的内容。再加之,《大纲》对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准确地把握文章里的思想感情。因此,我把在感情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借雪景抒发自己的喜悦心情,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作者对第一场雪的喜悦与赞美之情融进了“雪景”与“联想”之中,因此这两段就成了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因为孩子们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的,而要在语言文字中准确把握所蕴含的情感世界,这对孩子来说有困难。因此,我把理解作者是如何遗词造句,在行文中抒发自己的情感的,作为本篇课文要解决的难点。
二、说教法:
《第一场雪》是一篇讲读课文,应该以讲读为主,凭借讲读训练学生的阅读基本功。因此,在讲读中,我准备采用“感情朗读法”来教学本课。
为什么呢?因为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情溢言表,在流畅,动人的景物描写中寄予情思,而这种情思,正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但这种情,文中并没有直露地抒发,全部寄于字里行间,那么,要抓住这种情,只有读,通过学生感情朗读,让他们在自己的朗读中去领会,会胜过老师重三叠四地讲解,同时还起到了训练朗读能力的作用。
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准备改变以往的平铺直叙,采用“变序教学法”,在学生理清了文章层次后,抓住文中描写最美的雪中、雪后两段来讲,使学生兴趣高涨。不仅如此,教学过程中,我还铺之以生动、极富感染的语言表述,紧扣重点词、句细嚼慢咽,让学生在紧张、极富感染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三、说学法:
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和我的教法,以及《大纲》对六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我教学生用“读—思—议—读”的方法学习本课,仔细品味重点段、句、词,体会文中的`情感。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依据课文内容和要求,我准备用两课时教学全文。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字词;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熟悉内容。
这里我主要说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步:运用谚语,导入新课。
根据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从整体入手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规律,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谁能接出老师所说的谚语的下半句:“冬天麦盖三层被”。这里的“被”是指什么?“枕着馒头”是什么意思?这句谚语说的是谁与谁之间的关系?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总结出:“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认识雪这种自然现象,认识雪与人的情感,雪与馒头的关系。”这样的设计,不但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且明确了学习任务。
第二步:问题引入,抓住要点。
要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里的思想感情,必须先抓住文章的重点。所以,接下来一步我是这样设计的:上节课大家已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那么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一下课文内容?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按时间来分,文章可以分为几段?在雪前、雪中、雪后和联想这几部分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些内容?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他们一定会指出是文中描写的雪中和雪后这两部分,而这两部分之所以美,就是因为作者在文中深入了自己的情感,是文章的重点,所以这样以来,我用学生对文章的感性认识抓住了文章要点!
第三步:精讲细读,体会情感
这一环节,是教学重点,我准备用感情朗读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情感。“既然大家对雪中和雪后的美景感兴趣,我们就去看看雪是怎么下的?”我指导学生用“读—思—议—读”的方法学习:1、指名读了解内容;2、思:这一段写出了雪下得怎么样?文中哪一句话突出“下得大”这一特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下雪的?3、议:根据上面问题,学生展开讨论,解决问题。4、读:哪些地方是作者看见的,谁来读一下,看能不能读出雪下得很大的那种气势!这样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读后我指导总结,在读中怎样才能把雪下大,哪些字应重读!而后再读,要求读出雪下的大的特点,以此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写作特点。在此,我不忘强调:文中为什么要强调“一会儿就白了?”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即时总结:可见作者在描写中注意处处抓特点。教学雪中听到的这一部分,我依然让学生朗读并要从中体会出:这场雪下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山村的夜晚应是什么特点?如何才能读出山村静夜这一特点?指导朗读技巧,要读出文章的特色,而后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你在写作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从而把学与用结合起来。
课文中“雪后美景”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是最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所在。我依然用感情朗读法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在朗读中去体会:首先,我用这样的导语引出:“大雪整整下了一夜,天晴了。大家凭自己的经验说说,一夜大雪后,早上推开门一看,你是什么感觉?那么我们作者是怎么给大家描述的呢?”1、指名读,“大家闭上眼听,看看能不能把大家带入画中!”这一段要读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接下来,老师范读,并总结这一部分应如何来读?进一步训练朗读能力。2、思:作者都写了些什么内容?哪一句是概括地写雪景?‘万里江山变成粉妆玉砌的世界’!这句子用了什么手法?句子是什么意思?我们从这一部分中,听出了作者的情绪如何?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些地方听出来的?3:议:思考并讨论以上问题。4、再读:“是啊!这些优美的语句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让我们再读一下这些充满感情的语句!”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还让学生动手勾画出文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借以复习旧知。最后总结:这一部分作者都用了些什么手法?你有什么收获?从而达到学以致用。最后再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对于“雪后人欢笑”这一部分,我只抓住一个问题:孩子的笑真能把雪震下来吗?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根据上下文,学生自然明白:为了表达喜悦之情。这样,老师讲述不多,学生已从反复朗读中体会出了文中的情感!
以这样的方法教学“雪中”“雪后”,充分体现了朗读教学的优越性,不但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也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
接下来,我用问题引入第一段的学习:“这场雪怎么下下来的?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交待的?”这一部分表述非常清楚,条理性强,所以没有必要更多的讲解,我只需学生在自读课文时,解决了上述问题就可以了。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联想,这一部分也是文章的重点,直接揭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但这一部分内容浅显,情感易体会,所以我只需抓住中心句“瑞雪兆丰年”,引导学生来理解“瑞雪”是什么意思?“兆”是什么意思?“丰年”是指什么?这句话是说什么意思?为什么?到此我再总结:此时此刻,作者看着眼前晶莹剔透的世界,听着耳畔孩子的欢声笑语,联想到明年的丰收,他的心当然会更加的欢喜!
这一环节,使学生充分理解了文章的情感,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能力,完成了教学重点。
第四步:揭示背景,总结升华,领会内涵。
总结课文,我是这样设计的:用揭示时代背景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我用问题引入:一场大雪使得作者如此兴奋和激动,这其中必有原因,大家想知道吗?接着讲述:本文作者峻青。文章写于1962年,当时国家遭受连年的灾害,农业得不到丰收,这一场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预示着我国将从三年自然灾害中走出来,农业恢复发展。作者为此而高兴。所以这第一场雪是第一个丰收年的信号,(强调“第一场”)这是自然界的第一场,更是我们人类将要打的第一场大胜仗。如此:“瑞雪兆丰年”!作者能不高兴?我们能不高兴?到这再请同学说说文章的中心,已是轻而易举。
这一环节,从部分回归整体,领会作者写作意图,加深学习印象,完成教学要求。
第五步:感情朗读,整体回顾。
“让我们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再来朗读一次全文!”此时此刻,学生已完全掌握本文的朗读技巧,领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相信学生一定能读出最好的水平!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背诵雪中,雪后两部分。因为,教学中已反复朗读,所以背的任务也不难解决。
第六步: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根据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原则,我指导学生学习本课借景抒情的写法,以《及时雨》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学以致用,以提高写作能力。
到此全文结束。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20、第一场雪(借景抒情)
雪前 …… 天气骤冷数日间, …… 冷
雪中 …… 山村静夜雪漫天。 …… 大
雪后 …… 晶莹世界人欢笑, …… 美
联想 …… 更喜丰收在来年。 …… 喜
(说明:以小诗的形式出现,既概括了全文的内容,又体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即展示了文章的层次条理,又体现了所述事物的特点;即新颖别致,又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