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好风光作文1
我的家乡在山西太原,那是一个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地方。
我们家乡富有丰富的人文地理,不管是食物、名胜古迹,还有几个世界文化遗产,如:平遥古城、五台山等等。我以我的家乡为傲!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因为我们家人口比较多,过年的时候都非常热闹。腊八节过后,我们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我们老家有一段谚语:“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由于我们是北方人特别喜欢吃饺子。除夕的下午,一大家子人就为年夜饭忙活起来了。先把面活好再醒上。这样的面吃起来才筋道。妈妈和奶奶动作都非常娴熟,擀面皮、包馅儿、捏得紧紧得,动作连贯如一,包出来的饺子精美、饱满,好似一个工艺品,让人都舍不得吃。我在旁边看得手痒痒,在我的苦苦哀求下,妈妈才让我动手。我按图索骥,学着妈妈的动作:把馅放在面皮里,把边捏得紧紧的。
啊哈!我人生中自己动手包的第一个饺子出炉啦!不过就是外型比较难看,瘪瘪的。我不但没有灰心,一个个做,但还是始终如一。我放弃了,还是哪凉快哪呆着去吧!我的家乡也有很多美食。过油肉、火锅、定襄蒸肉、五寨猪黑肉炖粉、羊杂烩等等。看着都让人“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了!山西的土特产品种类繁多。杏花村汾酒是中国古老的历史名酒,色如水晶美玉,清香纯正,味美无穷,;山西老陈醋甜绵酸香,不仅调味上佳,还可消食、美容、杀菌;沁州黄小米形如珍珠,是皇家贡品;平遥牛肉色、香、味俱全。每次我都要吃得撑了,才罢休。
山西风情需要慢慢领略,欢迎你们到我的家乡来欣赏美景,品尝美食!
山西好风光作文2
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简称并,别称并州,古称晋阳,也称“龙城”。 濒临汾河,三面环山,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便是为了突出山西,尤其是其省会太原的秀美。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信息中心,是以冶金、机械、化工、煤炭为支柱,以输出能源、原材料、矿山机械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城市,是我国北方最著名的历史名城之一。
现在,太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冶金、机械、化工、煤炭工业为主体,轻纺、电子、食品、医药、电力和建材工业具有相当规模,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简称国际煤炭展览会)从2007年起,每年定期在太原举行。山西国际面食节、晋商文化艺术周等文化活动也定期在太原举行。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古城,2003年迎来了她建城2500周年的辉煌庆典(公元前497—2003年)。
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而闻名天下。太原很大很大,与全国任何一个城市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杭州、苏州、开封、洛阳在内,都毫不逊色。唐代大诗人李李白曾经盛赞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镇,非贤莫居。”,历史文化是古城太原最大的一笔精神财富。太原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晋祠”园林,称得上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建于明代的永祚寺,“凌霄双塔”是我国双塔建筑的杰出代表;龙山石窟是我国最大的道教石窟,被专家传为世界之最;始建于北齐、毁于元末明初的蒙山大佛,堪与巴米扬大佛和乐山大佛相媲美!此外还有隋末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刹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宫纯阳宫、多福寺等文物古迹,是一个不可不去的好地方。
山西好风光作文3
我的家乡在山西,那里风光秀丽,云冈石窟、平遥古城、应县木塔、五台山、悬空寺、九龙壁、晋祠公园,这些都是山西非常有名的地方。悬空寺是我印象最深的地方,还记得上次去的时候,我发现悬空寺是建在悬崖峭壁上的,而且整座寺庙仅仅是靠几根柱子支撑着,特别陡,我从悬空寺下来以后,腿还一直不停地发抖!
我印象第二深的地方是晋祠公园,我去的时候,正好是春天,那里柳絮飞舞,犹如一片片雪花,非常美丽。公园里的草地上有几朵蒲公英盛开着,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蒲公英!我迫不及待地跑过去,吹了朵最大的蒲公英,蒲公英便随风飘散,十分有趣!啊,山西真美丽!
山西好风光作文4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乡是难以忘怀的,当然我也不例外。它即使不是很奢华,它即使环境不向其他城市一样优良,但是我们无论离开家乡多久,都不会忘记。
谁不说自己的家乡好呢?你的家乡在哪里呢?你爱自己的家乡吗?家乡的什么是你最牵挂的?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吧!
先看看丹凤公园吧:听,听那嘀咕着的鸟儿诉说闲谈宁静的景象,听那叮咚着的水珠落入溪水中。清脆悦耳的声音让人无比陶醉。听那大山用雄厚的声音把它那不凡的人生讲诉着,听那流水带着欢乐愉悦的奔流声一直走下去,是它养育了生命,是它让生命受到滋养;再听听看呀!那美妙嘹亮的歌声在山间中回荡,是她,是她,快看,快看啊!她站在溪水岸边的石头上,唱着美妙的歌,山,用它雄厚的声音伴乐,水,用清脆的叮咚声演奏。清晨的日光愈来愈烈,从溪水中折射出五彩的光,溪水中的荷花开的那么灿烂。“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美景衬着骄阳,如一幅水天相接的山水画一样。
在来看看朝阳阁吧:他坐落于寿阳县城东关外,日出即照,故名。朝阳阁初建于明正德十二年,清代三度重修。上世纪60年代被拆除,20XX年修复。长期以来,我们把朝阳阁当作寿阳的象征并赋予许多美好的神话,是传说中老寿星宴请众神仙的宝地,现被今人视为象征寿阳历史精粹、人文标志和精神家园的“文化图腾”。
“人说山西好风光。”这句话不错吧?当然,我的家乡还远远不止这些景物。还有许多特产,让我来挑几个重点给你们讲讲吧!
寿阳豆腐干制作历史悠久,豆腐作坊遍及乡村集镇,寿阳豆腐干用当地产优质大豆制成,由于土质和气候适宜,寿阳大豆颗粒饱满,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份,且品种多,产量高,豆种纯正优良。用传统工艺精制的豆腐干,低糖、微咸,口感细腻,味感清香,具有高蛋白质脂肪,高维生素低胆固醇等特点,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寿阳豆腐干广泛用于饭店、家庭、旅游、军需等多方面。“寿阳豆腐干”是寿阳特色产品,多年来受到消费者赞誉。
听了我给你们的介绍,你们绝得怎样?这么好的地方岂有不来之理?我免费给你们当导游哦!
D1黄河在这里拐了一道道弯,以她那美丽的身姿展现在世人面前。在中国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黄河自青藏高原而出,九曲回转,在内蒙古托克托县与山西偏关县之间突然来了一个90度的大转弯,原本由西向东奔流的河水掉头向南,一路呼啸,势不可当。经过千万年冲刷,在黄土高原上拉开了一道巨大深邃的峡谷,这就是黄河晋陕大峡谷。
D2八月的晋陕大峡谷,陕、晋两边的山野披上了绿装,黄色的河流围绕着峡谷的山巅,画出一个个的乾坤图,不像壶口的咆哮,这里的河水相对平静,在河流的滩涂上,一棵棵黄河滩枣茁壮成长,寄托着黄河两岸农家人的经济期望,也成长着人们对黄河滩枣美味的期望。
D3水与石的较量成就了神奇美丽雄伟的黄河百里画廊——晋陕大峡谷。黄河走出青藏高原后,穿山过岭,九曲十八弯,跌宕下行,至郑州桃花峪,面目骤变,由开沟凿谷转为沉砂造陆,因此黄河的峡谷都分布在桃花峪以上。黄河河源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的上游河段,以及中游下端的禹门口至桃花峪,虽也有诸如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红山峡、青铜峡、三门峡等等著名峡谷,但它们都被一系列宽谷盆地分隔。
D4这条峡谷从偏关县的老牛湾起,到与陕西接壤的山西河津市禹门口止,共700余公里,将黄土高原一分为二。“九曲十八弯”在黄河晋陕大峡谷得到完美的演绎,水与石的较量成就了神奇的超级黄河走廊,塑造了许多险峻奇特的自然景观、丰富厚重的文史古迹和动人的历史传说。在巍峨雄壮的峡谷中间,碧绿的黄河水滔滔而过,黄河母亲用她那甘甜的汁液,滋润着一座座城市和乡村,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D5黄河流经河口镇后,受吕梁山所阻,便折转南流至禹门口,飞流直下725公里,黄河中游水面高程由984米降至377米,将黄土高原劈为两半,东岸为山西省,西岸为陕西省。故而人们把这个大峡谷称之为晋陕峡谷,这是黄河的第一长峡。
D6延川有很多黄河奇景,这里的乾坤湾、清水关(清水湾)、会峰寨、延水关等景点,都是黄河上的美丽壮观风光。乾坤湾更是以325度的弯曲,绘就乾坤之状,留下很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清水关的残留墙壁和正在建设的景区,让人回忆这里曾经的繁华。会峰寨一座已经空置的山寨,记载着前人防御与祈祷的历史印记。
D7在这里,她是一条碧绿的河。山峡之间铺满了绿装,黄河之上架起一座座桥梁;一座座大型水电站,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河巨龙之上;一条条峡谷公路曲曲折折,构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一块块形态各异、未经任何雕凿修饰的黄河石成为奇观……
D8晋陕大峡谷自内蒙河口镇至山西禹门口,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连续峡谷。在河套地区呈东西走向的黄河,此段急转为南北走向,由鄂尔多斯高原挟势南下,左带吕梁,右襟陕北,深切于黄土高原之中,谷深皆在100米以上,谷底高程由1000米逐渐降至400以下,河床最窄处如壶口仅30至50米。由于黄土丘壑泥沙俱下,晋陕大峡谷河段的来砂量竟占全黄河的56%,可以说真正的“黄”河是在这里成就的,深涧腾蛟,浊浪排空,黄河峡谷的典型风貌尽集于此。
D9“S”型的乾坤湾、“C”型的清水湾……一艘艘游艇从峡谷黄河中穿过,穿过一道又一道弯,水面溅起朵朵浪花。黄河大峡谷就是这般,给人以恢宏、大气、自然的景象,让我们领略到她独有的魅力。黄河的景色连着天,抬头张望,碧空飘浮着朵朵白云,它的身影在黄河中映现。峡谷黄河,我们为你惊叹,惊叹于你那最动人的曲线!
D10黄河晋陕大峡谷,犹如一篇长文,书写着中华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展示着黄土,黄水与黄河人割不断的情丝,山和水、河和曲,旖旎和壮美,无时无刻不在激荡着无限的豪情与畅想,这就是她的魅力!
D11西口古渡是昔日河曲水陆贸易的主要渡口,也是先人们“走西口”的要塞,见证着百年的风雨沧桑路。如今,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晚上,人们摩肩接踵地涌到古渡河边,举行规模盛大的“河灯节”,将365盏河灯放入河中,随波逐流,祈祷岁岁平安。此时,地方特有的“二人台”也同时开锣,热闹非凡,曲调人人都能哼上几句。气势磅礴的黄河和沟壑交错的黄土高坡,使得“曲调”中有着惊涛中扳船汉子的豪放号子,有着岸边上纤夫的低沉吟唱,有着高坡上放羊娃的信天游,有着粱峁上男女直白的调侃,有着走西口的游子们的凄词婉韵……难怪有人说“河曲”就是“黄河”的“曲子”,这也是地名的又一缘由了。
D12由于受黄河自然水动力、风动力及冻融循环等外力的作用,使这段河岸形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天然水蚀地貌奇观,其形态表现极富艺术感染,有的像密密麻麻的'“天书”,有的像动植物人形,有的像音乐符号,有的像蜿蜒曲折的“迷宫”,堪称黄河魂的真实写照。三年多来,我数次来到这里,随着不同季节光线的变化,她展现出各异的迷人风采。每每站在他的脚下,仰视而见他的伟岸,心思汹涌,感慨万千。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或温柔、或刚强。站在这里,一时无法分清这两种概念,也许世间万物相生相克,也许是造化弄人。
D13走入晋山峡谷,我们才见到了真正的黄河,水势随着地势时紧时缓,绕过山崖,躲过礁石,一路前行,人们说“黄河九十九道弯”,在这里我们才真正见到了黄河的湾。我们的汽车行走在半山腰中开辟的公路上。望下看,有时候黄河如同一条丝线,有时候黄河如同陕西人吃的裤带面一般。
D14黄河在这条切出的大峡谷中,深涧腾蛟,浊浪排空,泼洒出独特而典型的风情风貌,既造就了西口、孟门、碛口之类的古城镇,又冲刷出娘娘滩,太子滩,大同碛之类的激流险滩。还有老牛湾,乾坤湾之类的蛇曲弯道,更有土柱林,水蚀浮雕和壶口瀑布之类的大自然杰作,每一处都会让你惊愕得张大嘴巴!更别说还点缀着寺庙,长城和绝壁栈道等厚重文化的人文景观,没有点文史基础,很难解读出其中的韵味。
D15黄河到此,漩涡急转,撞山击石,浊浪腾空,怒涛咆哮,震耳欲聋,古有“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的赞叹。诗仙李白谓之“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恰好点出了晋陕大峡谷在此达到了最后的高潮。
D16晋陕大峡谷,诸多黄河壮美,其实一个晋陕大峡谷的黄河蜿蜒,就像一个龙腾的图腾,本身就是一幅壮美的山河图,记载着中华民族千万年的历史和沧桑。走在晋陕大峡谷边,走在母亲河黄河边,欣赏的不仅是壮美的风光,更是一种历史的回味。
D17晋陕大峡谷的河曲段内,壁立千仞,崖上有洞,洞中有佛,岸边有寺,不论是进香朝拜还是闲情游逛,弥佛洞,海潮禅寺,岱岳庙,香山寺等等都在向你展示别样的文化,若没有虔诚而不畏艰险的决心,是难以领略其中的乐趣。还有那顶天立地的文笔塔,恐怕只有以黄河为墨,蓝天为纸,才能写诗
D18继续下行,晋陕大峡谷的最大亮点无疑要数峡谷出口的“禹门口〞了。看到名称,肯定是与“大禹治水”有关。黄河行至河津市,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是河水南流的“瓶颈”,由于隘口狭窄而常常发生水患。后来大禹“劈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以疏导之法解决了大难题,并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北魏《水经注》上记载道:“龙门为禹所凿,广十八步,岩际镌迹尚存。”禹门口也称龙门,相传春季农历三月,河中鲤鱼成千上万,逆流而跳,跃登此门,跃入者可化为龙,故有“鲤鱼跳龙门”之说。
D19从地理学的角度看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晋陕大峡谷,黄河水利委员会编写的《黄河万里行》中写道:在托克托县河口镇(属内蒙古),黄河受吕梁山所阻,掉头向南,犹如一把利剑,将黄土高原一劈两半,开出一条深遂的峡谷。从河口镇到禹门口(属山西),黄河在峡谷中飞流直下725千米,河面高度由海拔900多米降到300多米。峡谷的起点,终点,长度等数据,表明了真正的“黄”河形成于此。
D20晋陕大峡谷,急流不断,险滩众多。在山西河曲县城外面不远的地方,就是晋山峡谷的第一个要紧去处。这里原本宽阔的黄河突然收缩成了,只有100多米宽的峡谷,陡峭的山崖,以九十度的姿态冲天而起,人站到悬崖边上,想要看见脚底下的黄河都不能,只能看着远处的黄河滚滚而来。这个地方就是当年陈逸飞画的一幅代表作品就是取材于这个地方。一方水土一方人,黄河的滚滚而来,波涛汹涌,似乎是一种武将雄健;沿着黄河两岸的黄土高原厚重深沉,有着文豪的风采。
D21若从旅游的视野来扫描大峡谷,725千米蜿蜒徘徊的曲线上,所点缀的镇,湾,滩,及峡壁,如同颗颗明珠串起的天然项链,彰显出悠悠文明之美,阴阳刚柔之美,奔腾咆哮之美以及苍凉浑厚之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对黄河大峡谷给出了这样的评语:“黄色的峰峦似凝固的波涛,黄色的波涛似起伏的峰峦,黄河之水在这里演绎成了自然天成的黄河大合唱,尽显一种苍凉与浑厚。”
D22到了晋陕大峡谷中段的临汾市永和县,一处寓意深厚而风情绝韵的自然景观,把峡谷的弯曲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美得能让你窒息,这就是永和县河浍里村和陕西延川县伏义河村交汇处的乾坤湾。一路咆哮如雷的黄河,流经永和县境内后,宛如蜷曲盘绕的蛟龙,前扭后转320度,留下了自然天成的“S〞形大拐弯,形成了河抱山,山依河,山河相映的独特景观。万里黄河,千里一曲,黄河似乎誊恋着这里的山川,蜿蜒徘徊,不愿离去。
一、失落的凤凰城
在太原市政府的旅游规划中,打算兴建一座新城,恢复一座旧城。这里说的旧城即是指古太原县城。
我手头的一份
我知道湘西有个“凤凰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故乡,他的《边城》就是以此为背景创作的。真没有想到自己身边竟也有一座凤凰古城,多年来却不知不觉,真是憾事。
金秋之际,我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前去寻访这座曾经的“凤凰城”。
古太原县城位于晋源区,距市中心仅18公里,骑车也就半个多钟头的工夫。老城的东门紧邻新晋祠路,是新修的牌楼样式,已经不复古貌了。进门直走可达西门。西门外即是龙山,属于绵延逶迤的西山山脉,绿意层叠,风景优美,远观近眺,赏心悦目,故西门称作“赏翠门”。古城的南门已不复存在了,只遗留下一截厚实而斑驳的黄土夯筑的旧墙,作为历史的记忆,很不起眼地蜷缩在路边;倒是与之遥遥相对的北门已经修葺一新,门头上方镌刻着“德化”二字,寓“以德化民”之义。出北门,有古城营村,据说即是古晋阳城的中心。村内学校中有一塔,名阿育王塔。
四道门,分别连接了东西、南北两条交叉成十字的长街,商铺民居以及大小的各式庙宇就整齐有序的铺展在长街的两侧。
我们骑车游走在十字长街,一方面惊叹于古太原县城竟能有如此宏大的规模,远非邻近的几座古城如榆次、祁县、太谷等可比,一方面又惋惜这座县城古貌十之八九已经是踪迹难寻了,除了几截残墙、几座老庙和几处深宅旧院还牵扯着几缕记忆,能够让人依稀触摸到这座老城的沧桑外,几乎所有的见闻感受都与它既往的历史变得遥远而隔膜了。
这样有名无实的'古城,即使历史再悠久,真的有修复的必要吗?
据龙天寺一位姓关的师傅讲,曾有中央的有关领导就古城修复的规划来此考察,最后留下一句话:价值不大。轻描淡写的四个字,就使得几个亿的计划投资打了水漂,古城的修复计划也就此搁浅了。
依我看,古太原县城的修复也确实是价值不大。名义上是恢复古城旧貌,实质上是新建一座古城,这也属于造假的一种吧?所不同的,这样的造假却是打着保护继承文化遗产的名义,听起来堂而皇之,又有谁知道这只“文化葫芦”里到底装着啥药呢!不修也罢。
与其虚假的活在现实世界里,倒不如真实的活在历史记忆中。
我是土生土长的太原人,我衷心的希望太原古城能像传说中的凤凰一样浴火重生,但如果是以这么一种文化造假的方式重生的话,我倒宁愿这只凤凰永远地失落在历史的传说和记忆里。
寂寞地飞翔在传说的天空中,也远远强过僵死在现实的繁华里。
老城有知,想必也会这样选择吧。
二、龙天庙里学问多
龙天庙位于县城南关。虽规模不大,形制朴素,但其历史渊源却极其深厚。
龙天庙亦称刘王庙。然而关于庙的主人究竟是谁,倒是有着多种说法。据多方考证,庙中祭祀的刘王,其实就是中国历史上以“圣智温良”“贤圣仁孝”著称的汉文帝刘恒。
刘恒是中国历代400余位帝王中难得的贤明帝君,他本是刘邦次子,在未继大统前在晋阳任代王一十七载,其长子刘启(即汉景帝)就出生于晋阳,十岁时随父至长安。刘恒父子统治时期,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一派治世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刘恒在晋阳任代王时,重视农业,轻徭薄赋,谨慎节俭,与民同息,把太原地区治理的井井有条,成为当时有名的天府之地。入继大统之后,“专务以德化民”,终于开辟了一代清平盛世。晋阳百姓感念刘恒的仁德,立庙祀之,称“代王庙”或“汉文帝庙”。
晋地为刘恒建庙一事,史载甚明。清道光《太原县志·帝王》中载:“汉文帝讳恒,高祖中子,太后薄氏出。初立为代王,都晋阳……%故晋人立祀之。”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中注曰:“惠帝尊高祖(刘邦)庙为太祖庙,景帝尊文帝(刘恒)庙为太宗庙,行所尝幸郡国各立太祖太宗庙……凡祖宗庙在郡国者六十八。”
但为何不直呼“刘王庙”而称“龙天庙”呢?原来,到了汉元帝时期,朝廷因郡国所立的祖宗庙甚多,财政开支甚众,遂“罢祖宗庙在郡国者”。然而在民间却感念文帝的仁德贤良,不忍毁庙,于是就出现了改头换面的“龙天庙”,庙名真意即为“真龙天子庙”。
就这样,龙天庙就在晋阳大地代代相传。晋阳城毁400余年后,明代复建太原县城,人们依然在县城南关建起了这座龙天庙。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史迹湮没,人们反倒对庙中所祭者是谁不甚明了了。
我们来到庙里时,正是薄暮初起时分,空旷的院子里阒无人声,显得有些清冷寂寞。出来一位师傅,手中一束燃着的艾草,飘散着淡淡的药香。师傅关姓,旗人,喜四处漫游,见闻颇广。他饶有兴致的向我们谈到龙天庙的“三大怪”:
第一怪,中国的庙宇,非僧即道,非道即儒,而龙天庙却是不僧不道不儒,而是一种民俗的体现;
第二怪,就常规庙宇布局看,一般正门左右有钟鼓楼,所谓晨钟暮鼓,而这里却以磬代钟,讲究钟磬齐鸣。寄寓着希望大汉王朝成为“日不落帝国”的祝愿;
第三怪,中国传统的宗庙建筑,方位上多为坐北朝南,而这里却是坐南朝北,庙的正前方直对北面的德化门,人们以此来表达对“专务以德化民”的汉文帝刘恒的崇敬和纪念。
依我看来,如若理解了历史,理解了人们对仁德明君的感念之情,这三怪倒也不是什么特别值得奇怪的事了。
唐代诗人许浑《途经秦始皇墓》诗云:
龙盘虎踞树层层,
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
路人唯拜汉文陵。
始皇墓与汉文陵,一样的青山秋草,但是路人们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暴君终被唾弃,仁君永受礼敬,历史的评判最是严正无私。
龙天庙的存在应该就是做好的佐证了。
三、冷清的文庙
古太原县城里的庙宇,除了城南的龙天庙,还有太山寺、文庙等。据说城西还有一座属于藏传佛教的寺院,院中有白塔一座,这里我们没有去看。
太山寺位于县城东北角。西城外有太山,太山之上有太山寺,亦名龙泉寺,是为大太山寺。而城内的太山寺与之遥相呼应,称为小太山寺。寺内的建筑、雕塑并无特别处,倒是有个五方文殊殿蛮有点意思。殿中供奉着与五台山五个台顶相同的五尊文殊菩萨像,象征着五台山的五个台顶。这为因各种原因不能去五个台分别拜谒文殊菩萨的外地僧人和信众提供了一个变通的朝台方式,故称作“小朝台”。
像我们这样来此一游,轻轻松松地,也算是完成了一次朝台之旅,想想都觉得有趣。
县城里最值一去的应该是靠近县城中央的文庙。文庙即孔庙,夫子庙,是我国历史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庙宇。有时,文庙也作为当地的学校来使用。文庙的布局,在全国基本一致。
这座文庙坐北朝南,包括照壁、棂星门、泮池泮桥以及前后大殿、东西廊庑、崇圣祠等。
先要进棂星门。何谓棂星门?原来棂星即古代天文学上之“文星”,以此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
过棂星门,即为呈半圆状的泮池和泮池桥。“泮”是古代的学校。考中秀才称为“入泮”,意即进入孔学之门。在官本位的时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代表着读书入仕的“入泮”成了文人们梦寐以求的路径,俗谚云:“一过泮池桥,功名利禄来。”
泮池桥变成了升官桥,富贵桥,名利桥,这恐怕是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也始料未及的吧。
过了泮池桥就进入大成殿和其他建筑。殿前两株古柏,高大挺拔,
和我们在龙天寺遇到的一样,整个文庙大院里看不见人,静悄悄的。一路过去,前殿后殿,以及两侧的廊庑都是高门深锁,透过门缝窥视里面,空空洞洞的大殿里廊庑内凝固着的昏暗的光线,就像已经在梦中沉睡了几个世纪似的。弥满一院的寂寞冷清,湖水般漫上来,把我们渐渐浸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