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巴 绒毛 金光 犄角 哞哞 健壮 牛角 母牛 花牛 休息
尾巴 捣乱 庞大 身躯 轻松 步子 稳健 耕耘 疲惫 忠厚
朴实 勤劳 温柔 黄色 脊背 舌头 金黄色 灰褐色 圆鼓鼓
大眼睛 大水牛 懒洋洋 光溜溜 又宽又大 一对铜铃 一摇一摇 脾气很倔
甩动尾巴 摇晃脑袋 奋力拉犁 任劳任怨 不声不响 原地待命 席地而卧 黑里透亮
老黄牛的头上有两只弯弯的角,一个又宽又大的嘴巴,它浑身长着金黄色的绒毛,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光。
过了一会儿,老哥牵来了一头灰褐色的大牛。哟,这头牛又高又大,两只圆鼓鼓的大眼睛,真像一对铜铃。头上还长着一对弯弯的犄角,尾巴一摇一摇的,嘴里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
爷爷家里养了一头大水牛,这头水牛长得很健壮,一对牛角又长又粗,浑身是毛,黑得发亮。
别看老黄牛是头母牛,但它的脾气很倔,如果喂它好草,它就会很高兴地吃起来;如果喂它稍差的草,它就要用牛角把你赶开。
那头花牛迎着落日的晚霞,不停地甩动尾巴赶着苍蝇,摇晃脑袋,好似醉了一样,懒洋洋地迈着方步向村里走去。
夏天,老牛休息时,苍蝇就来扰乱,老牛一会儿用尾巴赶跑它们,等一会儿它们又来了,总使老牛不能进入梦乡。我就从屋里拿出蝇拍子,拍那些苍蝇,使苍蝇不敢再来捣乱,不一会儿,老牛就进人了梦乡。
牛奋力拉犁,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它睁着两只明亮的大眼睛,注视着广阔田野,庞大的身躯尽力往前倾,四条腿用力往后蹬,在笔直的田垄上留下了它深深的足迹。它任劳任怨,不声不响地拉犁。
清晨,牛迈着轻松的步子,移动着稳健的身躯,缓缓地来到河边,喝“早茶”。然后走到犁耙前,等待着主人给它“武装”,它就像即将出征的“兵”,原地待命。当主人口令一下,它就匆匆地奔向田间开始了它一天的.劳动。
中午,自然界的动物都在乘凉或间休,连苍蝇都不愿在强烈的阳光下飞来飞去。然而牛却在“饱餐”一顿干草之后,席地而卧片刻,又下田劳动去了。夜晚,牛虽然耕耘了一天,过于疲惫,但它从不向主人“索取”,只是静静地睡在栏里……牛,在我们心中不太陌生。它忠厚、朴实、勤劳、温柔。它不像马那样粗野可怕,也不像猪那样懒惰贪睡,而是憨厚地、默默地贡献自己的一切。所以,很受人们的喜欢。
它一身光溜溜的黄色,脊背一道黑,好像是黄沙地里的一道污水沟;又好像是一块黄布上放了一柄黑色的剑。四只黑褐色的小蹄儿,黑玉似的,黑里透亮。一对大耳朵,直竖着,特别是它的舌头,好像是一把带刺的小锉子,粗糙极了。它就是我家的小牛犊。
1、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释义: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2、靡靡春草合,牛羊缘四隈。——唐·白居易《登城东古台》
释义:风把春草吹得都合起来了,牛羊四散开去。
3、旧井蔓草合,牛羊坠其中。——唐·张籍《沈千运旧》
释义:废弃的井旁边草长到了一起,牛羊在草丛中。
4、遥望青青河畔草,几多归马与休牛。——唐·和凝《唐·和凝》
释义:远远望去,河边草青青的一片,有多少马和牛在这里休息呀。
5、草肥朝牧牛,桑绿晚鸣鸠。——唐·郑谷《书村叟壁》
释义:青草肥沃,早上去放牛,桑树绿意一片晚上鸠鸟鸣叫。
6、傍岸牛羸行嚼草,过桥僧老坐嗜筇。——唐·徐光溥《题黄居寀秋山图》
释义:岸边一头老牛正在吃草,过桥的僧人拿着竹子。
7、藤草蔓古渠,牛羊下荒冢。——唐·耿湋《晚次昭应》
释义:藤草缠绕着渠水,牛和羊都下坡了。
8、牛羊不恋山,只恋山中草。——唐·曹邺《四怨三愁五情诗十二首》
释义:牛羊不留恋山坡,指留恋山中的青草。
9、凫雁野塘水,牛羊春草烟。——唐·温庭筠《渚宫晚春寄秦地友人》
释义:野外的池塘里有一只凫雁,牛羊在春草丛中。
10、淘漉沟源筑野塘,满坡烟草卧牛羊。——宋·文同《秋日田家》
释义:疏浚了沟壑建立了池塘,满山坡上都卧满了牛羊。
1、作为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野牦牛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带,以及人迹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间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种环境中,夏季甚至可以到海拔5000-6000米的雪线下缘。野牦牛头部和躯体背面的毛短且光滑,而在喉、颈、腹、体侧,以及尾部,均覆盖有达数十厘米的长毛。除鼻吻部周围的少许白毛外,全身呈暗褐色。年轻的达旺看上去显英姿勃发。
2、头较粗重,额宽平,面稍凹,眼圆存在神,嘴方大,唇薄,绝大很多存在角,角形向外折向上、开张,角间距大,母牦牛角很细。公、母均无肉垂。前胸开阔,胸深,肋开张,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尻部较窄、倾斜。尾根低,尾短。四肢强健存在力,蹄小而圆,蹄叉紧,蹄质坚实。前胸、臂胸腹体侧着成长毛及地,尾毛丛生帚状。
3、野牦牛是家牦牛的祖先,曾经分布很广泛,现在仅存在青藏高原上。野牦牛体重可达1000公斤以上,身体呈黑褐色,体侧下方和腿部有浓密的长毛,适于严寒环境中生活。野牛一年四季住在山坡,喜欢吃柔软的邦扎草,夏季里用牙啃,冬天就用舌头舔。野牛多刺的舌头十分厉害,也是它的武器之一。 野牦牛通常20-30只在草原上游荡、觅食,有时也会结成200-300头结成大群活动,据说为了保护牛犊。有人亲眼见到十三头母野牛一律头朝外围成圆圈,保护圈内一群小牛,对抗圈外的四头恶狼。 野牦牛一般不主动进攻人,它硕大的体格、从容不迫的风度,显示一副端庄、憨厚的模样。
4、在山与山的间隙一群骠肥体壮的白牦牛,悠闲的啃着青草。鹰隼在蓝天上盘旋,伴随着牧民飞翔在高山深处。成熟的季节与草原一起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把牧民的收获雕塑成绝美的...
5、野牦牛因为叫声似猪,所以在产地又被称为“猪声牛”,藏语中称为“吉雅克”。野牦牛的消化器官比黄牛粗大,牙齿质地坚硬,鼻镜小,嘴唇薄,采食能力很强。主要在夜间和清晨出来觅食,食物以针茅、苔草、莎草、蒿草等高山寒漠植物为主,白天则进入荒山的峭壁上,站立反刍,或者躺卧休息、睡眠。野牦牛的嗅觉十分敏锐,有危险时,雄兽必首当其冲,护卫群体,而将幼仔安置在群体中间。一旦天敌接近,野牦牛会头向下、尾朝空,马上狂奔乱跑,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6、在山峦起伏的高原牧场上,一头发了威的公牦牛站在高高的山颠上,四蹄蹬开,体毛倒乍,尾巴直指天空,奋力的挺起胸,高高的扬起头,屏住全身之力一声长啸。这啸声震撼了山峦,在壑谷里回荡。这里有高山,有平原,有河流,有湖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和冰川,还有飘动的白云,飞翔的鹰以及耀眼的太阳,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故乡,它们在这里可以肆无忌惮的生活。
7、野牦牛在高寒草原或荒凉的寒漠地区,每天大部分时间均在进行摄食,边食边漫游,无十分固定的栖居地,只有大致的分布区。在严寒的冬季,由于植物被冰雪覆盖,因而常在较大范围内做短距离的迁移。善奔跑,时速可达40公里以上。禾本科及莎草科植物是野牦牛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野牦牛舌构造特殊,可以长期以垫状植物为食,因而成为特别耐粗食的物种。野牦牛的主要天敌是狼群,后者常在冬季以围攻的方式将老龄、幼龄和体弱的野牦牛追遂到冰上,待其滑倒后群起撕食。
8、牦牛全身呈黑褐色,身体两侧、胸、腹、尾毛密长,四肢短粗强健,身躯高大,心肺发达,牙齿尖利,眼园有神,筋骨结实,有灵活的唇和舌。野牦牛被驯化后,一直是人类的朋友,千百年来牦牛为青高原上生活的人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们是海拔最高地区的哺乳动物,人们称之为“高原之舟”。
9、达旺是一头雄性野牦牛,生活在纳木错附近。纳木错海拔4700多米,南临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脉,是中国第二大和世界最高咸水湖。绕湖四周的草原,被湖水滋润得无比丰美,数群野牦牛活动在这一区域。足够丰富的食物,让年仅5岁的达旺长得非常强壮,体长达280厘米,肩高超过180厘米。
10、牦牛产乳期为150—180天,产乳期内可产乳450—600公斤,干物质含量高,营养丰富,其质量优于羊奶,但藏族群众却很少喝牦牛奶,牦牛奶主要是用来提炼黄酥油的。凌晨三、四点钟,牧场的妇女们顶着星星在晨风里开始忙碌起来,她们把牛奶倒入叫“雪董”的园形木桶内,用带杆的活塞来回搅拌,边用力搅拌边高声唱着歌,这些自编自唱的歌曲在晨幕的掩映下飘荡在空旷的高山牧场之上,那么嘹亮,那么悦耳。
11、又一年9月,野牦牛新一轮的发情期到来了。经过整整一年准备,达旺认为自己有足够实力挑战旺姆所在群落的头领。当它一步步向旺姆靠近时,头领愤怒地看着它,嘴里不断发出沉闷的警告声。但眼里只有旺姆的达旺.并未退缩。在数番警告无效后,感觉被蔑视的头领,向曾经的手下败将猛地冲过来。头领的四蹄,在有些干燥的草地上卷起了一道尘烟。面对这道席卷而来的尘烟,渴望拥有旺姆的达旺依然不畏惧,但它不想硬碰硬。因此,达旺在头领靠近身体时,轻盈地将身体闪到了一旁。而后,它迅速转身,用长角刺向惯性下来不及转身的头领臀部。这一极具气势的连贯攻击,顿时剌得头领的臀部鲜血淋漓。
12、发现饿狼后,达旺立即向其它野牦牛示警。在它的示警声中,所有成员迅速聚集到一起。在达旺的指挥下,野牦牛们将有长长尖角的头一致朝外,排成一个圆形阵势。而5头幼仔,则被置于圆形阵势的中间。在雪地上,这个防守阵容几乎无懈可击。野牦牛的性情凶猛暴戾,凶狠的狼也知道这点。一般来说,它们不会主动招惹野牦牛。但这次,已经饿了好几天的狼,又岂能舍下眼前的美味。在没有幼仔的情况下,野牦牛对狼并无畏惧,拥有强壮体格的它们,可以轻松打败狼群。
13、牦牛身上全是宝,就连牛粪也不例外。岗巴没有森林,没有煤,当时还不知道地下蕴藏着丰富的草炭资源,所以牛粪就是主要的生活燃料。那时,我们每天都要用牛粪作饭,烧水,取暖,甚至用牛粪火烤馒头,吃起来也很香,
14、在氧气稀缺的高寒地带,野牦牛们勇敢地奋斗着。它们奋斗的目的很简单,只想种群得以延续。这种奋斗精神令人感叹。但我们在感叹之时,又对它们进行着无情地伤害。在凶狠的敌人面前没有倒下的野牦牛,却在人类活动范围无限扩大中走向衰落。
15、达旺一直渴望成为旺姆所在群落的头领。这样,它就能理所当然地拥有旺姆。两年前,达旺在刚刚性成熟后,这样的念头便占据了它的脑子。旺姆是一头健美的雌野牦牛,在达旺的视界里,它是那么的迷人。达旺看向旺姆的目光,燃烧着炽热的爱火。然而,它数度靠近旺姆,都遭到了不堪权威受到挑战的群落头领毫不留情的攻击。在野牦牛群里,达旺算得上大个头,但临战经验的欠缺,使得它的两度挑战都一败涂地。达旺并未气馁。
16、这年冬天,纳木错一带大雪纷飞,草地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为了进食,达旺不得不带领所在群落的野牦牛四处游历。所幸在长期进化中,野牦牛拥有了带刺的舌头。面对雪地上仅仅露出一小截的枯草,它们也能用带刺的舌头进行舔食。在达旺带领的野牦牛群艰难进食时,一群狼正饥肠辘辘地游荡在它们周围,伺机袭击幼仔。
17、对峙的千钧一发之际,达旺勇敢地站到防守阵容的最外面,尾巴向上竖起,怒视着前方的饿狼。在它愤怒的目光逼视下,原本缓缓靠近的饿狼停下了脚步。还未待饿狼反应过来,达旺不顾一切地撒开四蹄,以60多公里的时速向饿狼冲去。重达1000多公斤的它,坚硬宽大的四蹄,在雪地上搅起了一团雪雾。在达旺勇敢的'左冲右突下,十多只饿狼没有哪一只敢试其锋芒,惊慌地东躲***。半晌,在达旺的冲击下,被弄得气喘吁吁的饿狼,自知无法战胜对手,转身灰溜溜地跑开了。
18、至于牦牛的肉,皮,毛等用途就更大了,人人都很清楚。牦牛肉是牛肉中之上品,《吕氏春秋》中记载:“肉之美者,牦象之肉”。今天港澳市场仍把牦牛肉誉为“牛肉之冠”。其皮坚韧,光亮耐磨,是革制品的好材料。其毛光泽耐用,可做绳和帐篷。其绒柔软,保暖性好,是织做服装之上品,内地十分畅销。甚至连尾巴也有用途,很多人用它手工制作拂尘,漂亮耐用,很受欢迎,尤以白色为佳。
19、高山牦牛产乳高峰期为一年地七八两月牧草茂盛期,以第二胎地产乳量最高。一年六七月份剪毛一次,毛和绒地比例为一:一~二。经调教地阉牦牛,性温驯,驮力强,耐劳,供长途驮载货物运输。通常参一零零~二零零公斤,边走边放牧采食,日行一五公里左右,可连续驮运数月,往返行程一二千公里。
20、达旺统治的野牦牛群,在第二年夏天,共产下了5头幼仔。在青藏高原上,少有动物敢招惹体格强壮、性情凶猛暴戾的野牦牛。面对敌人,野牦牛从不畏具,总是倔强地选择一战到底,哪怕丢了性命也在所不惜。因此,野牦牛被誉为“高原霸主”。但刚出生的野牦牛幼仔,在敌人的进攻面前,则显得十分脆弱。不过,护犊心切的成年野牦牛,不会给予敌人任何袭击幼仔的机会。为了保护刚出生的5头幼仔,达旺总是带领所在群的其它野牦牛,将幼仔的活动区域控制在可以及时保护的范围内。
21、牦牛的力气很大,善于攀缘,并有识途的本领,善走沼泽,在海拔6400米的冰川上仍然可以自如行走,牦牛是藏族群众须臾不可离开的交通运输工具。六、七十年代岗巴县交通十分落后,全县没有一条公路,即便是到日喀则地区,岗巴至卡拉段也是近百公里的便道。在这种情况下,牦牛就成了主要的运输工具。
22、野牦牛至今仍生息在藏北高原、唐古拉山麓和通天河畔。野牦牛的躯体重达数千斤,力大无比,它简直就是天地间生命力的象征。同时,高原牧民的衣、食、住、行都仰仗于牦牛,所以他们把牦牛当作保护神来崇拜。
23、每年的9-11月,都是野牦牛的发情期。雄野牦牛们为了争夺配偶,相互间总要发生一次又一次激烈的争斗。这种优胜劣汰的争斗过程,也使得野牦牛种群始终保持良好的遗传基因。在一击失败后,一心捍卫权威的头领并不甘心失败。强忍疼痛地回转身,和达旺再战。然而,在年轻气盛的达旺面前,头领最终不得不伤痕累累地承认失败,并交出了所在牛群的头领位置。年轻的达旺一战成名,它不仅拥有了健美的旺姆做妻子,还接收了前头领的其它妻妾,成为所在群落新的“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