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描写熊童子的优美句子 正文

描写熊童子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5-01 05:11:03

《鱼我所欲也》的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通假字 1、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通“向”,从前 2、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一、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通“避”,躲避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助词 三、一词多义 1、为

(1)今为(为了) (2)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接受)之

(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 2、于

(1)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表比较,比)(2)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5)皆朝于齐(到) 3、而

(1)呼尔而与之(连词,表顺接)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却”) 4、与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 (2)蹴尔而与之(给) 5、是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样) (2)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四、重点词语解释

1、一豆羹 豆: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4、一箪食, 箪: 5、有是心也 是心: 6、蹴尔而与之 蹴: 7、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8、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9、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

10、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 。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 。 钟: 。

12、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 。

13、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 14、妻妾之奉 奉: 。 15、呼尔而与之 呼: 。

尔: 。 与 :

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乏: 。 1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如使、使:

18、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

19、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是故: 甚于: 20、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可以: 五、重点语句翻译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每有一个关键词没落实就扣半分,扣完为止。比如“恶、患、甚、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亡,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义者也。

2、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 “是心”指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自己的话回答)

----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看空的多少,分的多少)(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得我而为之)。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9、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0、从反面论证“义重于生”,并具有警醒人心作用的句子: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11、正面举例论证人人都有本心,义仍存在(即证明人没有丧失本心)的句子:

——一箪食,乞人不屑也。

12、反面举例论证,表现人丧失本心,并对此进行批评、嘲讽的句子: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二、归纳段意:

第一段段意:运用比喻引出中心论点,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A 以 ‘舍鱼而取熊掌’的生活常理为喻,提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B 从正反两方面对中心论点进一步的分析、阐释。

C 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不丧失。 第二段段意: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的道理,告诉我们人不应丧失本心。 A从正面举例,证明义的存在。

B从反面举例,指出接受万钟是丧失人的本性。批评见利忘义。 三、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本文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使文章生动形象,由浅入深,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生活常理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五、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40字内)

----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拒绝投降而被杀害。(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联系文中观点,只有人名不给分)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13、结合学过的孟子的文章,针对一方面谈谈散文语言特色。

----1、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根据生活常理设计,浅显易懂,易于为人所接受,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如《鱼我所欲也》一文开头“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使文章生动形象,说理浅显易懂,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

----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

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

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5、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A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B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C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6、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7、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批评的是怎样的人? 赞扬的是舍生取义的人, 批评的是见利忘义的人。 8、《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9、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列举生活中的“一个贤者”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心“?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2分)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11、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3分) * 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12、结合材料思考。相关内容链接:阅读下面一段话,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 前安徽省副省长王因贪腐巨额财产被枪决;某大学学生马加爵为泄私愤杀死自己同学而遭通缉;某明星参加义演假唱----这三个人的做法都是与《鱼我所欲也》一文所倡导的“舍生取义”的观点相违背。王见利忘义,贪腐收贿;马加爵为一己私利而违法犯罪;明星追求金钱,不讲道德。他们的这些做法必将受到严惩。也为我们每一个人敲响警钟。 13列举三个含“义’的成语

——舍生取义、义愤填膺、义不容辞、 义正词严、义无反顾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大量使用排比对偶句式,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 如《生于忧患》《鱼我所欲也》的第一段大量使用排比对偶句式,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说服力。

3、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举例略

一、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第一句中虚词“而”表转折关系。

2.本诗中纯写景的句子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叙事、写景相结合

的句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什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人生的真意,岂是三言

两语就能概括的,不能言说,也无法言说。在“真意”面前,“言”是那样的浅白无力。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热爱田园,田园质朴、宁静、平和,生活悠闲,充满生活气息,与官场的丑恶、纷扰成为鲜明的对照,回到田园的诗人无比喜悦。

6.怎样理解陶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清代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主旨:全诗抒发了自己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2.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

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1、2句抒写因官场黑暗,理想难酬,愤然辞官南归的极端痛苦复杂的心情。 3.作者拿落红自况,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4.名句好在哪? (1)从语言上谈,这两句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

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对新生命的赞美。(2)从含义上谈,这两句是说飘落的红花并不是无情物,即使化作春泥也要滋养呵护着花。(3)从哲理上谈,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5.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两句比喻自己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抒发了诗人即使辞官归隐,也要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情怀和志向。 6.“落花”这句表明了诗人的志向,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示例:我们身处社会,不是来索取的,而是来奉献的。一生要活的有意义,活的精神,就要多为社会、为国家、为他人多做善事、好事、实事。

7.诗中写了几种心境?(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比较重要,主要包含了那两方面的情感? 一方面有辞官的惆怅,另一方面有希望忠心报国为民的信念。

第2 / 4页

二、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人、面对华美的酒席,却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苦闷的心情。

2.诗人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中,运用了象征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3.诗人在第7句和第8句中用了两个典故,诗人用典的作用是什么?

姜太公八十岁垂钓遇到遇周文王,一展宏才;伊尹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表示自己仍期望能像吕尚、伊尹那样受到君王的重用。

4.《行路难》中,表现作者对理想执著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最后两句诗,诗人的感情陡起,请说说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

表达作者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心。 6. 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饮酒》 “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唯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士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叙事诗。作者杜甫,字子美,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当时人称 诗圣。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诗史。

2.这首诗中作者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 号、卷、飞、渡、洒、挂、、飘、转、沉。

3.本文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5)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①秋风破屋图②群童抱茅图③屋漏无干图④遥想广厦图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7.对于南村群童的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

以群童的顽劣、无所顾忌来表现诗人的年老无力;群童是无知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就作者来说是无可奈何的。

8. “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 安史之乱。

9.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的?

杜甫身处漏雨茅屋,怎么会突发狂想,要“大庇天下寒士”呢?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语,以及《兵车行》、“三吏”“三别”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是不容置疑的。

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也触动了作者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生活,都没能击垮作者。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运用哪些事物从侧面来描绘塞北奇寒的冬天?哪是正面描写?

(1)角弓,铁衣,红旗。(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全是可以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两个部分,即“咏雪”(前十句)和“送别”(后八句)。 3. 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发挥神奇的想像,将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比喻何等新奇,格调多么豪迈!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全诗中的作用是:

过渡作用。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表达了送别时依依不舍之情。“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第3 / 4页

相同之处: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

不同之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字句为主,间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点到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

一、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第一句中虚词“而”表转折关系。

2.本诗中纯写景的句子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叙事、写景相结合的句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什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人生的真意,岂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不能言说,也无法言说。在“真意”面

前,“言”是那样的浅白无力。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热爱田园,田园质朴、宁静、平和,生活悠闲,充满生活气息,与官场的丑恶、纷扰成为鲜明的对照,回到田园的诗人无比喜悦。

6.怎样理解陶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五、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2.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3.作者拿落红自况,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4.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诗人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与腐朽,不舍的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5.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以形象的语言,表达了龚自珍的爱国热忱。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1)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2)鱼,我所欲也:鱼是我喜欢的东西。欲,想要,喜欢。

(3)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食品。

(4)二者不可得兼:两种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可得,同义词复用,能。兼,同时得到。

(5)者也:语气词复用,与“也”相同。

(6)生,亦我所欲也:生命是我需要的。亦,这里同“固”,本来。

(7)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8)舍生而取义者也:(我宁愿)舍弃生命而去求得义。而,连词,并列关系。

(9)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者,“所欲”是主语,“有”是谓语,“甚于生者”是宾语。于,介词,比。

(10)故不为苟得也:所以我不干苟且偷生(的事)。苟得,苟且偷生的意思。

(11)死亦我所恶:死本来是我厌恶的。恶,讨厌,不喜欢。

(12)故患有所不避也:所以,祸害中有我不该躲避的。患,祸害。有所不避,有不该躲避的祸害。所,代“不避”的祸害。辟,通“避”,躲避。

(1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果人们所喜欢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如使,假如,假使。之,结构助词,的。

(14)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那么一切能够求生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人、事、物),这里是……的手段。

(1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假使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莫,否定副词,没有。

(16)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那么一切可以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能采用呢?则,连词,表承接,就,那么。

(1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运用这种方法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由,介词,用。是,近指代词,这。

(18)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以(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是故,由此。

(19)所恶有甚于死者:所厌恶的有胜过死亡的。

(2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非独,不仅。

(21)与贤者能勿丧耳:只是有道德的人丧失这种信念罢了。耳,而已。

(22)一箪(dān)食:一筐饭。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23)一豆羹(gēng):一碗汤菜。豆,古代盛羹汤的器皿,形似高脚盘。羹,用肉或菜做成的带汤的食物。

(24)弗(fú):不。

(25)呼尔而与之:如果吆喝着施舍给人家。呼尔,吆喝的样子。尔,为副词词尾。之,泛指“与”的对象,译作“人家”。

(26)蹴(cù)尔而与之:如果用脚踢着让人家来取。蹴尔,用脚踢的样子。踢。

(27)乞人不屑也:即使是乞丐也不屑接受。不屑,瞧不起。

(28)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它合不合礼义就去接受它。万钟,指优厚的俸禄。钟,古量器,六石四斗为一钟,这里极言其多。不辨礼义,即“不辨以礼义”,不按礼义来分别。

(29)万钟于我何加焉: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加,增益,这里指所获得的益处。焉,语气词。

(30)为宫室之美:为了自己住宅的华美。宫室,住宅,上古宫与室同义。

(31)妻妾(qiè)之奉:妻妾的侍奉。妻妾,正妻和小老婆。

(32)所识穷乏者得我欤(yú):(为了我)结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所,起指示作用。穷乏,贫困,贫苦。乏,缺少钱财。得,通“德”,名词作动词,感激。德我,认为我有恩惠。欤,助词,表示疑问。

(33)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情愿牺牲生命也不接受。乡,通“向”,从前。为,肯,情愿。

(34)为:动词,接受。

(35)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作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是,这些。亦,加强语气,无义。已,停止,结束。

(36)本心:指舍生取义。

相关试题及答案

一: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本文先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从正面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舍生取义”毕竟是在特殊情况下的行为,孟子认为“舍生取义”的前提是“二者不可得兼”;如果生和义可以同时兼得的时候,孟子认为则应该“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文中体现了孟子“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试举例说说。

[答]①比喻论证例。如: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的作用是论证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的事例比喻守义不辱。②对比论证。如: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向合今对比。③举例论证。如: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论证以嗟来之食为羞。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从反面论证丧失其心。

4.怎样评价孟子的把道义看成人心所固有的的观点?

[答]这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这是不可取的,但他认为为了道义而舍生是有道理的。

5.课文中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6.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答]①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9.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答]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10.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11.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答]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4.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2分)

15.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分)

参考答案

12.(2分)(1)通“德”,感激。(2)天性,天良。

13.(4分)(1)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14.(2分)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15.(2分)答题示例: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会遭到人们的唾弃。(言之有理即可)

三: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1)避 (2)丧(3)皆(4)患

2.本段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接着运用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论证这个论点。

3.你能说说文中“舍生取义”的“义”与社会上哥们义气的“义”有什么不同吗?(限定50字以内)

4.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所欲有甚于生,故不为苟得也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由是则生而不用也/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蹴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C.所恶有甚于死者/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6.请说说文中画线句子中的“是心”具体指的'是什么?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故患有所不避也/且人患志之不立

C.非独患者有是心也/是进亦忧,退亦忧

D.同舍生皆被绮绣/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8.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1)选段中,作者将______比作鱼,将______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___________。

(2)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此处的“大丈夫”与文段中的“_________”这个词意义相同。

9.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贤者”,并写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气节的名句。

贤者:_________

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出自该文的成语是_________,现在的意思是:

11.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避(躲避)也

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已的修养)

12.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阐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D.文中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

13.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

1.(1)躲避。(2)丧失。(3)都。(4)祸患,灾难

2.生,亦……取义者也 正反对比论证

3.孟子的“义”指的是大义它事关人民,民族国家的利益(或是与进步的,正义的事业有关的仁义),而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有关的江湖义气(或只着眼于个人和小团体的无原则的私利)。

4.(1)(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就会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2)(我)所喜欢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敢做苟且偷生的事。

(3)由此可见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5.A

6.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7.C

8.(1)生,义,舍生取义

(2)贤者

9.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

文天祥:“人生自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10.舍生取义 为了正义而牺牲生命

11.D

12.A

1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翻译: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赏析: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很可能是孟子。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这篇文章选自《孟子·告子上》,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什么是“义”呢?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是怎样提出和论证他的主张呢?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呢?孟子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以上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不过,上面的论证只是讲道理。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可见,孟子写这段话是有根据的。“所恶有甚于死者”,当面忍受别人的侮辱比死亡更令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这种现象该如何解释呢?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钟”是古代的计量单位,六斛四斗为一钟,“万钟”指丰厚的俸禄。为什么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现在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不是可以罢休了吗?

(2012绵阳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者不可得兼 兼:同时

B.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施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恩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行道之人弗受

有好事者船载已入 而不知人之乐

C.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此之谓失其本心

山峦为晴雪所 洗 其人遂无以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 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仪”,观点明确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答案:6.C 7.B 8.B

(2012年衡阳)文言文阅读:源:学科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 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故不为苟得了

②故患有所不避也

10.请找出与“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中“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成王封伯禽于鲁 B.告之于帝

C.熟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 D.今诸生学于太学

11.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2.本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 这个比喻来阐述 的观点(2分)

13.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 的必要吗?为什么?(2分)

(2012·兰州市)

(三)阅读《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1416题(8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而山不加增 复前行,欲穷其林

C.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D. 是亦不可以已乎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5.用现代汉语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文:

16.简要

14.(3分)D

15.(3分)先 前(有人)宁可死也不愿意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 却接受了(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乡”1分)

16.(2分)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2011&8226;北京市)

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12~14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

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 ②有教材为“辩” ③有教材为逗号 ④有教材为叹号 ⑤有教材为逗号 ⑥有教材为逗号 ⑦有教材为“乡” ⑧有教材为冒号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蹴尔而与之 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13.用现代汉语

呼尔而与之

1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答案】12.(1)及,到践踏(用脚踢;踢) (2)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放弃;止)

13.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

1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011年广西柳州)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史,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被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惠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敏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删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带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拉史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官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见而不受.夸为官宣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幂受,夸为妻要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夸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主: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同“避”,躲避)

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践踏)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

10.下列甸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相与步于中庭B.苛政猛于虎也

c.箕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0分)

11.把第1卷《鱼我所欲也》中划线的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此之谓失其本心

12.根据《鱼我所欲也》的内容填空(2分)

孟子认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他通过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的取舍等方面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9.D(得:同”德“,动词,感激恩德)

10.B(于:比,介词)

11.(1)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

处呢?(5分,”万钟~则~加“各1分,大意2分)

(2)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的思想(2分,”此之谓“”本心“各1分)

12.鱼与熊掌,万钟(丰厚的俸禄)(2分,每空1分)

(2011年广安市)

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完成29-32题(15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

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3)今谓人曰( ) (3)何故( )

30.用现代汉语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31.【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 这个比喻来阐述 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 的中心论点(4分)

32. 【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3分)

答案29.患:祸患,灾难 是:这、这样 谓:对……说 故:缘故、原因

评分说明:每空1分,共4分

30.(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

评分说明:关键词

31.舍鱼而 取熊掌 舍生取义 天下不如生命珍贵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

评分说明:每空1分

32.“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1分,答到“正义、大义”均可得1分)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2分)

(贺州2011)

文言文阅读(12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厉害

B.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得到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

12.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这句话中“而”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学而不思则罔

C.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D.朝而往,暮而归

13.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鱼与熊掌进行对比,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B.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C.屈原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终遭奸臣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

D.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答案:

11.C(加:益处,好处)

12.B(原句中的“而”与B项中的“而”都是转折连词,但是A.并列连词,又,并且;C.顺承连词,来,就;D.表修饰,可不译)

13.A(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是比喻论证)

(2009年 安

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16.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7.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18.请摘录原文申的语句,填写下表(5分)

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共同的追求

答案:15.(4分)(1)

16.(4分)(1)(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得以,(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

(2)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或:本心)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17.(2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各占1分)

18.(5分) (中心句子各占2分,共同追求占1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而取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滨州市2009山东省)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3)公被狐白之裘被: (4)乃令出裘发粟 裘:

10.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11.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 (2分)

12.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

答案:9.何加:有什么好处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被:同“披”,披着,穿着裘:皮衣,御寒的衣物

10.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

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

11.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

12.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

(赤峰市2009 内蒙古)

(四)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21—26题(16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

(4)其弟子谏曰( )

22.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

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

26.

答案:(四)阅读两个文言语段

21.(1)用脚踢 (2)通“辨”,分辨 (3)特别喜欢(很爱好)

(4)他,指公孙仪

22.(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2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2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2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2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贵阳市2009贵州省)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0.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4分)

之 蹴 辩 已

21.

22.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

重论述了“ ”比“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23.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

答案:20、加.之,结构助词,的 蹴,用脚踢

辩,通“辨”,辨别 已,停止,放弃(4分)

21.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天性、天良)(2分)

22.举例 义 生 (3分)

23.“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 (不用原文,用自己的话叙述也可)(2分)

(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6—9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2)蹴尔而与之 蹴:

(3)乡为身死而不受乡: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7.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口技》) B.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8. 用现代汉语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 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

答案:6.(4分)患—祸患,灾难蹴—用脚踢 乡—通“向”,从前 已—停止(一词1分)

7.(3分)C(C项均译为代词“……的人”;A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并列关系连词;B项分别译为“他的”、“恐怕”;D项分别译为“却”、“就”)

8.(6分)(1)(3分)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甚于生”1分,“得生者”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2)(3分)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非独”1分,“是心”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9.(3分)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1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答到任意2点即可,2分)

(庆阳市2009甘肃省)

(一)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721题(15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7. 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 ( )

A. 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 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E. 宫室之美吾妻之美我者

18. 用现代汉语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分)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分)

19.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3分)

20.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2分)

21.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2分)

答案:17、B D

18、(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宁愿)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2)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去做接受它

19、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20、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2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008年河南省)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共10分)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18.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2分)

答案:16.(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 (2)感激(1分)

17.(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分)(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2分)18.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

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2008年莆田市)

阅读下文,完成57题(12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6分)

(1)鱼,我所欲也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6.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2分)

7.简要

答案:5、鱼,是我所喜欢的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6、舍生取义7、人为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2008山东青岛市)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3)小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

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文选自《初中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辟:)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2)用现代汉语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译文:

(3)简答题(5分)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论证和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3分)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2分)

a.

b.

答案:(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缺少“苟且偷生”不得分)③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③“乡”通“向”,从前④停止,放弃⑤天性,天良(6个词,共3分,每个0.5分)(2)用现代汉语

(2008益阳市)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9~13题(13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

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C.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3分)

答案:9. D 10. C 11. B 12.(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2)用脚踢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13.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