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中国人很重视“语”,孔子就曾开设“言语”一科,专教人练嘴皮子。今天的中国更是:文章不见得天天要写,话却天天要说。广告宣传、产品推销、应聘面试、社会交往等等方面无不在对“语”即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学中对“语”的培训还得进一步加强,这里我就这一问题谈点体会。
一、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的人说话往往前言不搭后语,满腔的话儿却不知从何说起,这其实就是思维紊乱的表现。由于口语表达的特点是必须当场面对面地进行,因此“语”对思维的速度、反应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语者的思维要像一个加工厂,经过一个闪电般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联想、想象,根据不同的对象、场合、氛围等情况进行判断,然后借助于词语,按一定句式转换成外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这种加工过程不仅精度要高,而且速度要快。因此“语”的训练对“文”的条理性、逻辑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根据“语”的思维步骤和特点,可以借助以下方法进行培训:
1、借助老师分析文章的方法。教师上每篇课文时,事先可准备好一篇同题材的文章,让学生对照老师分析范文的思路,用自己的语言口述出来。如较学习《枣核》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品析余光中的《乡愁》,比如两文在手法上、内容上的相同点等。这样使学生觉得有章可循、有话可说,就不易紧张,容易发挥正常水平,从中也能体会到说话打腹稿的好处,从而主动地养成这一好习惯。当然教师也不必只局限于课文,还可以让学生分析电影、故事、戏曲及日常见闻等。
2、口头扩写、缩写,看图说话等。如学习了《刻舟求剑》,我们就可以要
3、课堂问答。问答训练是教师进行“语”的培养的一个省时、简便、易行的方法。有的教师在进行课堂问答时往往只注意到问题的正确性,忽视了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表达能力。其实老师在学生的回答中可以教会学生针对问题,不要答非所问;教会学生对问题的判断分析能力,然后该说明的说明、该分析的分析,教师要对说明分析的`条理性进行点评。
二、词语的积累
口头表达时,心理有话要说出来还得有足够的词句供应,以免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烦恼。要把说的意思清晰地表达出来,还得有迅速准确的选词组句的能力,词句的积累和运用练习就尤为重要了。
1、课堂练习。
学生不重视写作,说话时也常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苦恼。为此,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把课内外阅读到的一些准确生动优美的词句挑选出来进行赏析,并让学生仿用。另外,课内外看到的成语、谚语、警句、典故等也要有意识地补充给学生,教会他们理解、运用,可以按照先解释再造句然后写片段、组文章的步骤练习。 2、课外积累。这主要是指一些口语的积累,这也是学生丰富自己口语表达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这些口语具有明快、简短、富于表现力等特点,而且往往是多种修饰的综合运用,和日常生活贴近,学生易记,而且愿意主动运用。
有了丰富的语句积累,就有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感觉,说起话来就能信手拈来、侃侃而谈,可以避免说话内容的苍白无力,提高“语”的技巧性、艺术性。
三、词语的运用
同样的说话内容,有的人结结巴巴、抓耳挠腮,有的人却抑扬顿挫、神采飞扬,其中重要原因是说话的技巧运用水平高低的不同,包括用于表情达意的音调(声音的高低粗细)、音质(发音质地的纯净度)、音速(说的节奏)、音重(说话力度),以及强化效果的手段、表情、姿态等。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学方法:
1、朗读。可分为集体朗读、分段落朗读。除了积累词语、增强记忆力,它还对掌握口语表达技巧很有好处,学生朗读过程中的口齿、声带都得到了有效锻炼。可着重训练学生的发音、语速、语调、语言。教师可选用一些感情色彩较鲜明的文章来进行训练。如朗读《春》应当用活泼的语调、跳跃的语速来表现轻快、明朗的作品风格,语音也较高;朗读《再别康桥》要用悠缓、轻柔的语气,读出文中隐含的丝丝愁绪。
2、演讲、辩论。这两种形式对动作表情的要求较高,因为它不仅使人听到,还使人看到,既要“讲”又要“演”,要求运用面部表情、手势姿态的变化来增强讲的感染力。
3、观摩。可组织学生听磁带范读,或观看视屏(配音的示范)、话剧表演,教师从旁指导学生有重点地揣摩、体会其中的各种朗读技巧,让学生模仿或换用其他的表现形式(换不同的语速、语调等),以比较不同的表现效果。
四、语言运用的规矩
这里的规矩是指说话时语音的一些外在形式的通行规范。如语者视线方面要求直视对方或环视周围以便于沟通交流;穿着要庄重整洁;站、坐姿要端正、自然。这些只要开始训练时教师就注意督促学生养成好习惯,在以后的口语实践中不会成为太大的问题。另外,语者的自信心非常重要,这对于克服“语”的紧张心理有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充分准备、旁观者鼓励和多次练习实践的办法来克服。
以上谈的是“语”的培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作为一名教师,实在不愿意看到学生们出现能妙笔生花却不能侃侃而谈的现象。培养出“文”、“语”双全的高素质人才而不仅仅是答题能手,才真正是
白鹭全身羽毛雪白,一群群不停在树枝上,真像是绿树上开满了白色的花朵。
白鹭无论是飞行,还是漫步,向来是从容不迫,姿态优雅斯文,好像一位披着白纱的斯文少女。
蝴蝶在姹紫嫣红中翩翩起舞。
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
刹那间,“千里雪”平稳地腾到空中,简直像滑翔一般地飞过了深沟,轻轻地落在对岸,继续前奔。
扇动着金翅的蜜蜂像阳光的'万颗金点在云絮间放射着闪烁不定的光芒。
上空,两只麻雀,一前一后,逆风飞翔,小小的身姿,勇猛、矫健,活像两架微型的驱逐机,在强劲的气浪中以不同的姿态上下翻滚。
小黑猫长长的尾巴像小鞭子似的,左右摇摆。
小猫鼻子下面有一张人字形的嘴巴,两旁有6根白色的胡须,常常一扇一扇的,挺神气。猫的胡子非常硬,像钢针一样,能量出洞口的尺寸。
小猫有一对透亮灵活的大眼睛,黑黑的瞳仁还会变:早晨,像枣核;中午,就成了细线;夜里,却变成两只绿灯泡,圆溜溜的,闪闪发光。
小毛驴是那样惹人喜爱,黑眼珠滴滴溜溜乱转,撒起欢儿来像一只小鹿。
小蜜蜂嗡嗡嘤嘤的,浅唱出一支和谐的歌曲。
小燕子又黑又亮的羽毛像是抹了油,白肚皮就像是穿着一件白衬衣。
燕子的巢很像半个饭碗,上面的口敞着,里面铺着柔软的羽毛、干草及细软的杂屑等物。
燕群有时如掠天长剑,横空刺去;时而又如战斗机群,俯冲而来,在停宿处周围的空中飞翔着,回荡着。
燕子飞行的时候,漂亮极了。那狭长的翅膀,那分叉的尾巴,都像由最高明的画家画出来的,没有一个姿势不美。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要点点拨: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骸( )骨 葱茏( )( )
2、解释词语
奇幻:
潜行:
裹藏:
葱茏:
幽雅:
海枯石烂:
日转星移:
3、课外积累
你知道哪些有关化石的知识?
二、整体感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三、理解探究
7、“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8、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9、“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10、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四、赏析语言
11、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五、拓展延伸
12、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它说了些什么?
六、学习小结
13、从内容、写法等方面总结自己本科学习所得。
达标检测
(一)理解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黑色的躯壳( )裹藏着生命的信息;地壳( )运动频繁的地区很容易发生地震、地陷、海啸等自然灾害。
(2)生之灵火却悄( )然潜行在地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
(3)逝去万载( )的世界又重现;这辆汽车由于严重超载( )而遭到了交警部门的严厉处罚。
(4)山朗润起来了,水涨( )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他激动起来脸会涨( )得通红。
2、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1)谁如果jiànshàng( )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2)那里原来是不毛之地,现在一片葱茏,yǎnrán( )成为绿洲。
(3)全校同学都聚精会神地língtīng( )着科学家精彩地学术报告。
(4)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qīqiao( )。
3、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可以不按顺序,但每个词语都要用上,字数不少于150个。
五彩斑斓、津津有味、栩栩如生、不得而知、纹丝不动
(二)拓展阅读。
寻梦者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矇眬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1、诗中的“无价的珍宝”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把它称作“无价的珍宝”?
2、“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和“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这两个句子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话各强调的内容是什么?
3、你认为此时你的梦才“开出娇妍的花来”的意思是什么?
4、诗中的哪一句话与“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这句话相照应?
5、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本诗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三)问题探究。
1、简析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1)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
(2)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2、仿照加横线的句子,写两个例子,构成排比句式。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而英雄却常常难以用距离或时间来衡量。远的有抗金英雄岳飞,我们在千年之后望去,仍可见他在山河破碎之际高唱《满江红》;近的有 ;再近的有 。
16、化石吟 答案
学习过程
1、hái cōnglóng
2、奇幻:奇异而虚幻
潜行:在水面以下行动,秘密行走。
裹藏:包裹隐藏
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幽雅:幽静而雅致。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日转星移:斗换星移。意思是感叹时光飞逝,事物在变化,物是人非。
3、略
4、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5、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6、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7、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8、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9、“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
10、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11、略
12、言之成理即可。
13、略
达标检测
(一)理解运用。
1、(1)ké;qiào(2)qiǎo;qiāo(3)zǎi;zài(4)zhǎng;zhàng 2、(1)鉴赏(2)俨然(3)聆听(4)蹊跷 3、例文:我纹丝不动地站在五彩斑斓的花圃边上,听弟弟津津有味地述说着昨日足球场上的见闻,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可是,几个球迷竟在这时把弟弟拽走了,昨天比赛的结果怎样,我不得而知。
(二)拓展阅读。
1、金色的贝;因为“它有天上的云雨声”“它有海上的风涛声”,它还能“吐出桃色的珠”,这是一个美好得让人心醉的世界。2、反复;第一句强调艰辛的寻找,第二句强调艰苦的磨砺。3、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生的努力,即使明知梦开出娇妍的花的时候,正是自己衰老的时候,诗人仍执着地寻找自己的梦,表现了寻梦的崇高和伟大。4、与“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和“当你眼睛矇眬了的时候”相照应。5、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必须付出一生的努力。
(三)问题探究。
1、(1)科学家终于让沉睡在地底的化石发挥出见证历史遗迹的功能,所以就好像睡着的人醒来一样,继续为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2)科学家从化石里了解到人类的历史,每一种化石都代表着不同的时代,就好象是时代的标记一样,所以作者形象地把它比作“密码”。
2、示例:戊戌君子谭嗣同,我们在百年之后看去,仍可见他在国运衰微的关头大呼“我自横刀向天笑”;民族作家鲁迅,我们在多年之后想去,仍可见他在国破家亡的日子疾书“我以我血荐轩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