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晓镜但愁去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4、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李商隐《无题》
5、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7、松冈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西州张少府》
8、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洲韩判官》
9、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
10、举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1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12、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刘长卿《江州重别薛柳》
1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14、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关汉卿《窦娥冤·滚绣球》
15、近水楼台易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俞文豹《清夜录》
16、月亮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17、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木至》
18、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9、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20、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曹操《短歌行》
21、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22、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25、人逢喜事精神爽,敢教日月换新天。
26、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27、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2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9、又闻子规啼,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30、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31、月斜空碧合,河汉几时生。——王夫子《月斜》
32、高卧南斋时,升帷月初吐。——王昌龄《周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33、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4、愁,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怀。愁,愁老母零乱的.白发满怀——潘洗尘《饮九月九的洒》
35、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庚肩吾《奉和春夜应令》
3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37、今夜麓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38、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山岭光入扉。——韩愈《山石》
39、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40、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1、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霞。——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43、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李颀《琴歌》
44、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46、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47、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于良史《春山夜月》
48、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
49、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50、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关于月的古诗及赏析1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
《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然是一种错觉。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在他的笔下,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他感到怦然心动,有一股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他的心弦,从而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时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明白自己身处何地,而当他抬起头来,顺着光线向上望去时,窗外那娟娟的月轮正静静地挂在夜空。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明白了是什么触动了自己的心弦,原来就是那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思乡之情呀,它无所不在,白日里,有事的时候,它就静静地蛰伏在心灵的角落里,而到了此时,月亮从天上,月光在地下,双双唤起他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挂牵,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真是一首“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的自然天成之作。胡应麟甚至认为此诗是“妙绝古今”。
李白这首清新质朴、婉转如歌的小诗因为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才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大概只要有离家不归的人们,就会有人在月下吟起这首百读不厌、体味不尽的《静夜思》的。
关于月的古诗及赏析2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载,而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又长达七年未能晤面。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这首词就是他为赏月思念亲人而作。
词的.上片把酒问青天而产生的奇思遐想。句句不离赏月,而又没有一句正面描写月色,只从作者对月亮的奇思遐想下笔。这就不落窠臼,写出了新鲜的意境,表现了作者特有的艺术才能。词的正文开头两句劈空而来,先写饮酒赏月,还通过对青天的询问,把思路引向了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明月从何时就有了?不知天上的神仙世界,按照他们的历法,今晚属于哪一年的中秋?原来,他的询问,事出有因。他由赏月而幻想离开尘世,飞到月宫的琼楼玉宇中去。又因不堪月宫的孤寂清寒而依恋人间,于是在月光下翩然起舞,这时他陶然自乐,因而想到,飞上冷清的天宫,哪里有人间这样的乐趣呢。他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人间,自我战胜了出世之念。
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和胞弟的离愁别绪。词人由赏月而怨月:月亮,你对我们不该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别离之时圆呢?这岂不是加深了人们的离愁吗?最后从月有阴晴圆缺种种变化联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人生在世,悲欢离合总是难免的,月亮运行,阴晴圆缺乃自然规律。这样,作者以旷达的态度否定了离愁别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千古名句表达了对人生的美好祝愿。
前人盛赞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样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这首词从总体看,作者在和明月对话中既展现了奇思遐想,同时又透露出哲理的光辉,这样,它和一般中秋词孤立地吟风弄月迥然而异。
2、这首词以月起,以月终,结构天然,无雕刻斧凿之痕迹。
3、这首词,就句式看,上下片中字数相等的句子多至五对(五言的三对,六言的两对)。另外,措词也很讲究,使读者读起来节奏铿锵,音律和谐。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
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唐王建《十五望月》
5、月明松间照,青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