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沁园春长沙优美句子描写 正文

沁园春长沙优美句子描写

时间:2025-05-16 03:15:47

《沁园春·长沙》格调雄浑,气象磅礴,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手笔之沉雄,足以显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放的气概!

《沁园春·长沙》赏析(一)

上阕揽景兴怀。“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起句“独立”二字劈空而来,视见其笔力的遒劲,而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地。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

以下七句,词人凝时空于一“看”字,以视野所叹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这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前六句写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远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漓,气韵酣畅。流丹的枫叶,如染的层林,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作者从容写来,一振大方家数。然后即遗山光而专江色,“漫江碧透”与“万山红遍”交相辉映,一红一绿,色彩更为绚丽明艳。在明澈如镜的江面上,更有数不清的帆踪樯影,作者以“争流”二字,既有动感,又增盎然奋进之趣。

写景至此,可谓备矣。

但词人却未就此收住。仰望长空,俯察大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二句从《诗经•早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化来,自然贴切,全无斧凿之迹。“击”与“翔”全取动势,又为下句作了铺垫。至此,词人刷色已到尽处,这便自然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高度精辟、凝炼的诗句,诗人浓墨重彩之用意也昭然于目。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自然景观有明显的情绪性。宋玉《九辩》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对秋天这种萧瑟景象作了极力的渲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他们所表现的这种“伤秋”“悲秋”的意绪,数千年来已成了文人创作的一种指定情绪。但毛泽东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走笔至此,已近上阕歇处,作者笔锋陡转,由眼前景推及茫茫宇宙并化景为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煞拍二句,慷慨激昂的情绪喷涌而出,虽为问句,实际上是作者肯定回答。这一问,排空而下,没有万钧笔力难作此等豪迈慷慨之语。“谁主沉浮”就是谁掌握领导权。词人虽未作答,但关切之情却已昭然。

词至下阕,写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以“曾”和“忆”来追忆。旧地重游,往事历历,怎不激起作者无限的感触!想当年,作者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曾与蔡和森、何叔衡等同志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创立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深入工矿、农村,积极领导工农运动。那是怎样的岁月啊!“峥嵘岁月稠”正是昔日战斗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百侣”照应上阕的“独立”。下面七句,作者用一个“恰”字领起,这也是对昔日的战友和战斗生活的追忆。前四句状其风貌,那是一群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革命青年。“正茂”“方遒”充分显示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后三句由人及事对这批革命青年又作了进一步地刻画。橘子洲头,爱晚亭下,他们指点江山,慷慨陈词,写出了一篇篇抨击黑暗制度,宣传革命真理的战斗篇章,他们以豪迈的气概,视军阀、官僚如粪土。作者在这里既是追忆往事,又是对上阙“谁主沉浮”问句作进一步地回答。正是这些有着“粪土当年万户侯”豪迈气概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中国脊梁,他们代表着革命的新生力量,根据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最终必定战胜和代替一切腐朽势力而主宰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接着,作者继续以饱满有力的笔调状写胸中奔腾激荡的诗情,“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高的湘江中游泳,坚持不懈,直到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这一句既写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励之意。“遏”字,乃传神之笔,掷地可作金石声。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好似听到了他们自豪的壮语!“中流击水”,并不仅仅写青年人玩水的兴致,此中活现出大风暴里海燕们的慷慨意气,英武精神。全词就此收住,言犹尽而意无穷。读罢,但觉尺幅之中浩瀚之气玩索不尽。

全词上阕主写景,但景中有情,那幅绚丽明艳的秋色图与作者昂扬激越的'情调和乐观精神融为一体;下阕主写情而情中有景,那批壮志凌云、气盖山河的青年恰似搏击长空的雄鹰。而这一切又都是紧紧围绕“谁主沉浮”这根红线,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加以表现的。全篇格调雄浑,气象磅礴,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手笔之沉雄,足以显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放的气概。

《沁园春·长沙》赏析(二)

上阕揽景兴怀。“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起句“独立”二字劈空而来,视见其笔力的遒劲,而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地。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

以下七句,词人凝时空于一“看”字,以视野所叹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这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前六句写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远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漓,气韵酣畅。流丹的枫叶,如染的层林,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作者从容写来,一振大方家数。然后即遗山光而专江色,“漫江碧透”与“万山红遍”交相辉映,一红一绿,色彩更为绚丽明艳。在明澈如镜的江面上,更有数不清的帆踪樯影,作者以“争流”二字,既有动感,又增盎然奋进之趣。

写景至此,可谓备矣。

但词人却未就此收住。仰望长空,俯察大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二句从《诗经•早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化来,自然贴切,全无斧凿之迹。“击”与“翔”全取动势,又为下句作了铺垫。至此,词人刷色已到尽处,这便自然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高度精辟、凝炼的诗句,诗人浓墨重彩之用意也昭然于目。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自然景观有明显的情绪性。宋玉《九辩》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对秋天这种萧瑟景象作了极力的渲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他们所表现的这种“伤秋”“悲秋”的意绪,数千年来已成了文人创作的一种指定情绪。但毛泽东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走笔至此,已近上阕歇处,作者笔锋陡转,由眼前景推及茫茫宇宙并化景为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煞拍二句,慷慨激昂的情绪喷涌而出,虽为问句,实际上是作者肯定回答。这一问,排空而下,没有万钧笔力难作此等豪迈慷慨之语。“谁主沉浮”就是谁掌握领导权。词人虽未作答,但关切之情却已昭然。

词至下阕,写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以“曾”和“忆”来追忆。旧地重游,往事历历,怎不激起作者无限的感触!想当年,作者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曾与蔡和森、何叔衡等同志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创立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深入工矿、农村,积极领导工农运动。那是怎样的岁月啊!“峥嵘岁月稠”正是昔日战斗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百侣”照应上阕的“独立”。下面七句,作者用一个“恰”字领起,这也是对昔日的战友和战斗生活的追忆。前四句状其风貌,那是一群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革命青年。“正茂”“方遒”充分显示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后三句由人及事对这批革命青年又作了进一步地刻画。橘子洲头,爱晚亭下,他们指点江山,慷慨陈词,写出了一篇篇抨击黑暗制度,宣传革命真理的战斗篇章,他们以豪迈的气概,视军阀、官僚如粪土。作者在这里既是追忆往事,又是对上阙“谁主沉浮”问句作进一步地回答。正是这些有着“粪土当年万户侯”豪迈气概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中国脊梁,他们代表着革命的新生力量,根据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最终必定战胜和代替一切腐朽势力而主宰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接着,作者继续以饱满有力的笔调状写胸中奔腾激荡的诗情,“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高的湘江中游泳,坚持不懈,直到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这一句既写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励之意。“遏”字,乃传神之笔,掷地可作金石声。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好似听到了他们自豪的壮语!“中流击水”,并不仅仅写青年人玩水的兴致,此中活现出大风暴里海燕们的慷慨意气,英武精神。全词就此收住,言犹尽而意无穷。读罢,但觉尺幅之中浩瀚之气玩索不尽。

全词上阕主写景,但景中有情,那幅绚丽明艳的秋色图与作者昂扬激越的情调和乐观精神融为一体;下阕主写情而情中有景,那批壮志凌云、气盖山河的青年恰似搏击长空的雄鹰。而这一切又都是紧紧围绕“谁主沉浮”这根红线,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加以表现的。全篇格调雄浑,气象磅礴,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手笔之沉雄,足以显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放的气概。

《沁园春·长沙》赏析(三)

体会诗歌描绘的意象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这首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这首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作者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诗人除了表现山红水绿的静景的优美外,还着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由于“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如果把“击”“翔”换作“飞”“游”,就

表达不出雄鹰展翅飞翔时矫健有力的姿态,表达不出鱼游水中那轻快自在的情趣。诗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竟”字,则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这首词的意象美表现在意象的组合上。诗词中的意境内涵不仅包蕴在一个个意象之中,更体现在意象的组合关系之中。诗人们写诗,往往将一个个单一的意象按照美的规律,组成有机的、有时空距离的、有层次的画面,使其产生连贯、对比、烘托、暗示等作用,向读者展示绚丽多彩的生活图景,传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诗人们常用多种方式来实现意象的组合,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主要采用并置式和辐射式两种方式。

诗词意象的并置,如同电影镜头的蒙太奇组接,主要将单个的意象以并列的形式相互并置在一起,从而形成全词整体的“复象美”,亦即组合美。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从整体上看都是并列关系,诗人以并置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并且注意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又如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也是两两并置,突出了年轻的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

诗词意象的辐射,即在群体意象中以一意象为中心并由此向四周“辐射”而形成一个意象群。仍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七句为例,“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则是在中心意象“万类霜天”的辐射下形成的,下阕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两个并置的复合意象也是在“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的辐射下形成的。而从全词看,中心意象应该是“独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则是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辐射”下形成的。在这里,胸怀博大的看风景人也便成了“风景”,这是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呵!

由于选取物象典型,表达意象生动,组合意象巧妙,创造出了高远的意境,形成了一幅幅壮阔的画面,使得这首词具有很强的审美效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一、导入新课

秋天,在一般人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伤感,而毛泽东主席在他年轻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吟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充满力量、充满豪情壮志的《沁园春长沙》。

二、教师范读

三、鉴赏诗歌内容,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首先分析上阕

① 理解前三句

提示: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靠想象把诗意串联起来。请同学们按调整好的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提问: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明确:不能。“独立”不仅仅是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烘托出毛主席顶天立地、意气昂扬的形象,并为全词奠定豪迈风格的基调。描绘出了一幅湘江秋景图。

②词的上阕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说说领起了哪几句?描绘了哪些秋景?

“看”。 七句。 秋景是:万山 层林 漫江 百舸 鹰、鱼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③诗人是从哪些视角来描写这些绚烂多彩的秋景的?

远看:万山 层林;(静景)近观: 漫江(静景)百舸;(动景) 仰视:鹰;俯察:鱼(动景)

首先看到的是山色:万,表示多,“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境界开阔,又与“寒秋”二字呼应起来。 “层林尽染”四字,点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染”)成红色。 其次,看到的是江景: “江”,指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用一个“漫”(满)字来写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碧透”二字如实地描绘了湘江水清澈见底的特征。如果说前面万山、层林、“漫江碧透”是静景,那么“百舸争流”便是动景船很多且争着行驶。又次,抬头,看到天空的鹰:俯首,看到水底翔的鱼:这天上、水中两幅画都是动景。总结:这七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湘江秋景图。这幅图画,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

④这些秋景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让我们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三步。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美丽,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这是一幅

壮丽的景象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水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霜天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毛主席所描写的景物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无不融入了他的感情,融入了他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万山、层林,鹰、鱼这些具体可感的事物在融入了作者感情后就成为了意象,这些生机勃勃的意象抒发了作者慷慨激昂、积极进取的感情。

⑤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幅图画写得这样出色?

一方面选择的景物富有典型性,如山林、江水、雄鹰、游鱼都是湘江地区最有特色的景物。另一方面贴切地写出这些景物的主要特征,注重炼字,如写山林,突出“红”字;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写鹰,用“击”字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写鱼,用“翔”字,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⑥面对如此壮丽的秋景词人为何怅?他提出了什么问题?

“怅” 不如意。这里含有慨叹的意思。准确地描述了诗人当时特定的心态。面对广阔无垠,一派生机蓬勃的大千世界,词人不由得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山河越壮美,人民却不能当家作主,这里突出革命的重要性,革命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结合背景讲解

这首词写于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中国阶级斗争异常激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迅猛异常,毛泽东同志当时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村运动,先后建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并创立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各党派对革命领导权进行激烈的争夺。国民政府右派势利想篡夺立功,而党内,陈独秀又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国民政府”的错误主张。毛泽东等同志同国民政府右派势力和党内右倾机会注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问”道出了词的主旨,提出了革命政权的领导权问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突出了词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用示意图总结上阕

分析下阕

①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起过渡作用。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少年”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携:携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许多青年战友一起到这里聚会、游览,抒发革命豪情,畅想美好的未来,研究对敌斗争的策略。 “携”字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战友亲密无间的关系,也为下面回忆往昔战斗岁月做好了铺垫。用了一个“携”字,很自然地从上阕转入下阕。

②下阕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领起哪几句?

“忆”, 后八句

作者忆什么内容?革命同志、精神风貌、战斗行动

第1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恰:正当。“恰同学少年”五字,点明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这四字描绘了他们特有的气质、秉赋。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挥斥:奔放。遒:本意为强劲有力,引申为奋发有为,百折不挠。

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展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内容。

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④想一想:先说一说“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的大概意思。然后回答: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

《雪》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所谓“马上打天下”的皇帝,为什么诗人用一“惜”字将他们全部否定呢?(“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引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风流人物”指什么人?(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

那么,现在这首诗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革命青年是什么人物?(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有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与斯人,更与何人?)最后的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改造的旧中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用示意图总结下阕

四、整合小结

①共同讨论、归纳本诗的主题。

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②总结: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③毛泽东的这首词洗尽来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让我们一起把本词诵读一遍。

五、《沁园春 长沙》和《沁园春 雪》的比较赏析

《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在结构、思想主旨上有什么异同?

结构:相似,都为双调,字数相同,上十三句,下十二句;

主旨内容:同是写景抒情,赞美大好河山,抒发豪情壮志、理想抱负。

不同点:《雪》通过对雪景的描写赞美了祖国美好的河山,由美好的河山引出英雄人物,表现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长沙》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语言将词的上片描述下来。要求合理想象、语言优美。300字左右。

3、课外阅读毛主席其它诗词。

诗的句子,诗的语言,诗的`意象,诗的形式,诗的内涵,亦泛指诗,以下是“描写风景优美的诗句”,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1、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客中初夏》

2、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馀雪》

3、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4、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5、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李贺《致酒行》

6、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7、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8、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杨万里《舟过安仁》

9、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10、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1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13、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

14、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15、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

16、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17、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18、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9、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0、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1、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2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4、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5、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2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27、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28、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29、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罗隐《蜂》

30、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3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2、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3、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

34、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35、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36、明月楼高休独倚。——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37、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38、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39、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40、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41、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42、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43、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44、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45、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46、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47、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48、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49、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50、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51、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5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3、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

54、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欧阳修《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55、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56、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57、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58、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9、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归江东》

60、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王维《画》

61、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王维《送别》

62、我是清都山水郎。——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