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那些我熟悉的事与物
我的小学阶段,伴随着苦与乐,发生过许许多多令人嬉笑怒骂,记忆深刻的事情,有些事至今回忆起来仍觉得深刻和有趣,但大多数事情都已记不得了,只有学校墙上碧绿碧绿的爬山虎让我记忆犹新。
我也不知道那些遍布学校各个墙角,依附在墙面上的爬山虎是何时才有的,只知道我入学时便已爬满了学校各个角落。当然,也并非没有问过,只是此事老师们也知之甚少,我猜想,可能巴金老先生为学校题字之时才有的吧。无论如何,爬山虎绝对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春天,爬山虎渐渐苏醒,它们枯黄的枝叉上长出了新芽,碧绿的枝叶逐渐舒展开来,从墙角一直窜到楼顶,密密麻麻,生机勃勃,让人看一眼便印象深刻,从远处望去,似乎整栋楼都被染成了绿色,它们细细的脚吸附在墙上,牢固的很,即使下雨刮风也奈何不了它们。再说,春天,那有什么狂风暴雨嘞!所以,我想这边是我的学校以阳春二字命名的缘由吧。
但是,这些爬山虎也麻烦得很,因为数量实在太多,想要完全清除它们绝非易事,担任由它们生长的话又会爬进教室,爬出学校,所以每到秋天,爬山虎枝叶泛黄,叶子掉落时,便需要修剪打理,处理腐叶,麻烦着呢!对此,学校总是头疼不已,欲除之而后快,却又恋恋不舍,弃之可惜。
这些爬山虎对学生来讲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使这所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学校充满了生机,充满进取的精神。当我们在教室中学习,每到疲累,便会朝着窗外瞅着这些爬山虎,顿时打起精神,继续学习。还记得小学课文里的《爬山虎》一文中写到: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是啊,它们脚踏实地,勤奋进取的精神毅力,不正是值得我们所学习的.吗?
写到此处,我又忆起小学那些遍布各地的爬山虎了,这些陪伴了我六年的的爬山虎哟,不知你们现在是否还在?
时间如白驹过隙,指间流沙,转眼我我已离开我的母校两年多了,也许那些爬山虎被学校除去了,但是在我的心灵深处,绿色的、充满生机的、枝叶繁茂的爬山虎爬满了我的心灵深处。
《爬山虎的脚》讲的是作者通过连续仔细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怎样爬的秘密。文中不仅讲了爬山虎“脚”的颜色和样子,以及怎样“爬”等知识,还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这种藤本植物特有的生活习性。
《爬山虎的脚》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讲读《爬山虎的脚》
教学要求: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凯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瑰丽无比的五彩瑶池;感受了高大的皂夹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一、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思考: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你们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不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它们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4、你们喜欢植物吗?说说你喜欢的植物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当我遇到挫折时,您的笑容在我眼前浮现;当我遭遇失败时,您给予我鼓励和信心。您虽已九十高龄却依旧如此乐观,有你真好!
爬山虎还在墙底的一个角,嫩绿的叶子像新生婴儿似的,充满生命力。我还在襁褓中时依稀记得,在您的家中,我好奇地看着周围一切。正当我看得入迷之时,一双比母亲更强有力的手抱住了我,我立即吓得号啕大哭起来。这时您用手摸了摸我的头,我看着您笑了起来,您也跟着我一起笑了。后来您为我取了名字,也是那一天我记住了您太婆。
爬山虎爬到墙一般高了,微风拂过,爬山虎摇曳着,仿佛在舞蹈。我长大了不少,一蹦一跳的上了楼。一到门口您就一把抱住了我,把我搂在怀里。进了屋后,一切都没变,只是太婆额头上又爬出了许多皱纹。您从房间里拿出了一个小盒子,我满脸诧异您一下子心领神会,打开了盒子里面卧着一只纯金的小老鼠。这时父母亲和外公外婆都来了,您收起盒子,与他们聊天,从中我才得知这个小金鼠是您几个月省吃俭用才买下的。临走前您把这个盒子塞给了我,我端着这个不过半斤的盒子,感觉它比千斤巨石还要沉重万倍。
爬山虎占领了一整面墙,如同给白墙披上了一件绿色的外衣。由于面临考试的压力,我闷闷不乐,您一眼读出了我的'紧张和焦虑,为了鼓励我,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当年大将陈毅为了在演讲时顺利些,叫了一个翻译官,结果那个人把胸有成竹翻译成了心里有杆杠杠而被一顿臭骂。“心里有杆杠杠,考试才能不慌哦”,惹得我们全家哈哈大笑,我紧张的情绪一瞬间得到舒缓。那一回我考出了一个满意的成绩。
爬山虎与我一样在成长,但缺少了养料肯定无法顺利生长。您就如同这大自然,给予我精神上的阳光雨露,为我的成长之路添砖加瓦。有你,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