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描写三江侗族优美句子 正文

描写三江侗族优美句子

时间:2025-05-09 13:00:22

廊桥,世世代代侗族人管它叫风雨桥。有河必有桥,有寨必有桥。位于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带的三江侗乡,就有风雨桥108座。桂地多山,气候万千,白云会从葱郁的山间飘荡开来。哪片云彩有雨,说不好,需随时留意。风大雨骤,在田中劳作的农人,被急雨所迫,一时心急,赶不回家,只能小跑着躲进桥中,躲避风雨。桥两旁,长长的木凳供人憩息。抬眼望去,林溪河婉转而来,茶林满坡,翠木簇拥,田园耕地,农夫劳作,水车低鸣,灌溉农田。

过了桥,就是寨子。吊脚楼临水而立,依山而筑,采青山绿水的灵气,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散发着生命的纯真,没有一丝的喧嚣与浮华,身临其中,所有的烦恼,会烟消云散,困顿的胸怀会爽然而释。人类的心灵包含着整个大自然。人,归根结底还是大自然的孩子,在大自然中结庐而居,自由自在地栖居在大地之上,心会被洗得干干净净的。

林溪河,河水清澈、宁静,清澈得能看见水中卵石的纹路,宁静得能观察到游鱼疲倦时打哈欠的全部过程。侗家青年男女的爱情也是清澈的。

“饭养身,歌养心”。歌唱是心灵的独白,歌声是最好的媒人。歌唱让青年男女找到了爱情的归宿。日落西山,最后一抹晚霞挂在天边。青年男女三五为伴,走出吊脚楼。风过竹叶,如同耳语,筛出一地的温柔。河岸边,歌声响了起来。一曲情歌刚落,一曲情歌对接。埋藏心底的恋歌,像放飞的白鸽,飞过河水,飞过林梢,飞过暮色低垂的山坡,盘旋于情人的耳畔,在心头寻巢作窠。月亮出来了,脉脉的月光似乎把歌声带入了梦中。歌声,搭起了男女青年心灵的桥梁。停止歌唱,觅到心仪的伴侣的青年男女,会双双牵手,走进廊桥,并肩坐在长廊的木凳上。河水潺潺,蛙声鼓噪,淹没了甜蜜的话语。

歌声结下了百年姻缘。祖祖辈辈,一座座廊桥,为恋人们遮挡了风雨,也为他们带来了吉祥、甜蜜和幸福。

美丽的爱情,终于有了归宿。迎娶新娘,大多会选在春节前后,集中在腊月二十八或三十。接新娘不抬轿子,不送嫁妆,新郎和伴郎在天未亮鸡没叫之前,把新娘接出门。岁阑年尽,夜色笼罩,寒气逼人,一些男青年不在家中休息,跑到路边村口,燃起三五堆篝火,为一对新人引路,也是为能尽早地看见美丽的新娘。一对新人离篝火也来越近。火光把新娘的脸蛋映得红红的,她既兴奋又害羞。男青年们围拢过来载歌载舞,簇拥着,朝婆家走去。这时,天刚刚露出鱼肚白。

无风无雨的日子里,太阳从山岗上升起。林溪河边老水车,年复一年地转个不停,带上来的水浇灌着稻田。少年在河边嬉戏,童真的笑声,应和着潺潺的水声。廊桥的一天又开始了。

年轻的妇女怀抱着娃儿走进廊桥。廊桥,她再熟悉不过。初恋的梦,是从这里启程的,爱情是从这里延伸到寨子中去的。桥没变,心没变,只是多了一分醉人的心境,娃儿的哭闹,竟变成无边无际的幸福,洋溢在她眉宇之间。

男人们下田劳作,一些中老年妇女来到了桥上。她们大都带着刺绣的活计来。说笑的多是中年妇女,上了年纪的婆婆们,似听非听,一脸沉静,专心地忙于指间的针线。

侗绣这种手艺是“母传女”“婆传媳”,或者根本没有老师教,全是靠自己模仿和悟性,勤问和勤练。女孩子大都从十二、三岁时动针线。绣得好,满足了自己的自尊心,将来出嫁后,更能受到公婆的尊重。家用的鞋面、枕套、帐帘。童帽和围裙,都要靠自己亲手绣得。图案大多是花卉、雀鸟等,如能绣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繁复图案,会得到大家赞捧,心里自会美上一阵。

远山静谧,稻香袭人,寨子里不时传来芦笙的乐声。白云在走,又似乎停止不动。山水、廊桥、女人把大自然装扮得如此和谐。刺绣的阿婆一脸慈祥,堆在脸上的皱纹,自自然然,从没被生活的痛苦扰乱过,变形过。人活着,莫过于拥有一个自由的灵魂。人生的过程,不外就是生老病死,灵魂自然流转,完成生命的起承转合。天堂如果有,我来过。

侗家人好客。千百年间,侗族的“百家宴”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民族特色。“百家宴”又称“合垅饭”。俗话说:“吃百家饭,联百家心,驱百种邪,成百样事。”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一是侗年,初一后的'15天里,人们天天沉浸在节日的气氛里。青年男女身着节日的盛装,唱歌跳舞。远远望去,青年女子服饰,色彩艳丽,图案繁复,配上装饰,更显花团锦簇,流光溢彩,舞动时,线条优美,富有变换,如彩蝶探花,缤纷绚丽。芦笙响起,男女青年蜂拥过来跳起芦笙踩堂舞。舞步是简单的三步、五步,循环往复,步履轻盈和谐。三五个或七八个跟着一队芦笙,形成一个舞队,一队跟着一队以舞步环圆圈绕行。人装不下了,舞圈外又另起舞圈,一圈套一圈,形成一组笙歌雄浑的交响,舞蹈欢乐的漩涡。

夜幕降临之前,人们纷纷聚集到鼓楼或戏台前,摆开“百家宴”。桌子一张张一字摆开,酒香、菜香立刻会弥漫整个村寨。不醉不归。醉了,心就不落尘埃。醉中乾坤,就是让人看见醒时看不见的风景。

“芦笙歌舞侗家年,风雨桥上百家宴”。“百家宴”搬到了廊桥上来,平静了一年的廊桥,此时此刻开始沸腾。开宴前,男女青年照例跳起芦笙踩堂舞、“多耶舞”,祈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桌子在廊桥里一字摆开,各家各户担着竹篮,竹篮里放着他们亲手制作的炒菜,一一摆放到桌面上。如果是客人,被阵阵菜香吸引,急忙入席,就错了。早早地,侗家姑娘们在桥头站成人墙,“阻拦”客人,她们端过酒杯,唱着祝酒歌,向你敬酒,只有酒喝干了才可上桥。

侗乡的酒是糯米酒,酒度低,甜绵可口。别小看了这种酒,不知不觉中,就会喝多,喝多了,会让人三天不醒,久久地沉浸在醉乡之中。吃饭开始,姑娘们拿来酒碗唱起祝酒歌逐个敬酒。侗家敬酒歌非常犀利,远方的客人听不懂歌词的意思,但歌声高昂激扬,音色犀利,站在身旁,我会感觉到耳膜在震动。姑娘们站在客人面前用手,揪住客人的一只耳朵,端过酒碗,嘴刚沾到碗边,那酒就一股灌将下来。没多一会,又有一组上来,循环下去。一杯接一杯,只有醉了,你才是真正的侗家客人。这种单纯的爱,拉近了一位又一位外乡客人。起初,我还在暗自嘱咐自己,千万不能喝多,不经意间,已抵挡不住侗家人火一般的热情。

芦笙的音乐迷人。灯光下,老人的脸酡红,女孩的眼笑成弯月……整座廊桥,被欢乐笼罩着。酒香四溢的廊桥里没有侗家人和外乡人之分,来了就是自家人。醉就醉去吧,我已放松了自己的警惕。被酒击垮,垮在视自己为亲人的侗家山寨里,仍不失自己血性。此时此刻,我的脸,被张张笑脸包围着,簇拥着。我也学着对面客人的样子,端起酒碗,立起身子大声呼喊:“吆……咿……”

岸边,篝火点燃了。少有少的玩法,老有老的乐趣,几个阿公、阿婆在相互对唱,你一句我一句,那情景比青年人还不忌讳,互相唱和,歌声幽婉而风趣。

篝火越燃越旺。人们手拉手围成圈,跳起歌舞。尽管我多么不情愿,还是被拉进跳舞的队伍。侗家的节日,越晚越热闹,饮酒对唱。歌声响彻林溪河两岸,夜风把歌声吹得很远,很远……

廊桥,将迎来新的黎明。

一路辛苦了。我们已经来到中国最大的侗寨——肇兴。

肇兴,俗名“六洞”、“略懂”、“宰肇”,现是肇兴乡政府所在地,寨内分设三个行政村,共有920多户,4000余人,是黎平县最大的侗族聚居村寨,也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自然寨。

“肇”在侗语中是开始、最先的意思。那么肇兴也就是这一方最先开始生存的寨子。据传,村民之先祖陆浓暖,从江西迁徙,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定居肇兴。当时这里竹林丛生,荆棘遍野。他于是在一个名叫“象细”的地方挖了一口井,开荒造田,居于井旁。后来陆浓暖的后裔逐渐发展兴旺,村落相应扩大,分迁纪堂、登杠、洛香等寨去居住,肇兴为“六洞之根”

什么叫寨门呢?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寨子的大门、门户。侗寨人往往在通往寨子的路上建。

我们现在站在肇兴寨门外。一座别致的门楼,称为寨门,当你走到寨门时就知道已经到了属于寨子的范围。寨门的造型十分考究,若建在比较平坦的道路上,则大多是一个大门,两个平房;如若遇到较陡的地势,则依地势而建。因此,寨门是多姿多彩的。

寨门为杉木建造,凿孔穿榫而成,不用一钉一铆。豪华一些的寨门,在石柱、石础、梁柱上雕绘各种图案、花卉、鱼虫、波涛等。周围配以几何图案的花纹,精巧美观。

寨门实际是侗寨的迎宾门,每逢节日到来,主人们就到寨门去“拦路唱歌”,表示欢迎;客人要回去了,主人备办礼物,送到寨门外,唱歌分手告别。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侗族拦路,这是一种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侗族地区两寨之间,有集体结交、集体作客(侗语叫做“月贺”)和青年男女互去对方寨上唱歌、唱侗戏、探访、联谊(侗家叫做“外顶”)的习俗。如两寨之间有这些活动的话,主寨的男女青年就会借此机会,在进入本寨的寨门前设置板凳、竹竿、树枝、绳索等障碍物,把路拦起来。主寨的姑娘拦住客寨的后生,或是主寨的后生拦住客方的姑娘,唱起拦路歌。歌中列举种种拦路的“理由”,接着,客方的姑娘或后生们唱起“开路歌”,逐一“驳倒”对方拦路的借口,这样一唱一答,一来一往,主方就把拦路障碍物一件件地拆除去,直到把拦在路上的障碍物完全拆除干净,客方才得进寨。

两个寨子的人,通过拦路对歌活动,有的由陌生到相识,有的由一般相识到加深彼此间的了解。此后,他们之间,便可进一步交往了。

有一个著名诗人说过,侗家拦路不让进,看似无情却有情,情在歌声中,情在酒碗里,情在路中的草结上。

各位朋友,我们今天也享受了作为贵宾而被拦路唱歌的礼遇,希望能常来常往,成为肇兴人的老朋友。

大家请看肇兴寨全景:中间凹,四周山高坡陡,呈长方形,块块聚落,似船状形,刚才我说过,肇兴的先祖开出泉水,流淌成河,又奇迹般形成这条巨船,顺水而下,一帆风顺,肇兴能不是好地方吗?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在17℃左右。有一条溪流从寨中穿过,便于生产和生活。因此,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迁来,和睦相处,都为陆姓。为了区别,又在房族中定出“内姓”。一个内姓的人聚居一寨,寨又称为“团”。肇兴先后发展成五个团,按当时民间奉行的“五常”命名,分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和信团。每个团、也就是每个房族都各自建筑自己的鼓楼,于是才出现一寨有5座鼓楼的这一奇观,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肇兴鼓楼群。

下面,我们接着去看鼓楼。它高28.9米,有13层。

大家随我来看,鼓楼为木质结构,用四根大杉木为主柱,直达顶层,另立副柱加横枋竖瓜于其上,向四周伸展,全以木榫、木栓穿合,不用铁钉,结实牢固,扣合无隙。

鼓楼形状不一,有的呈四面流水,有的呈六面或八面流水,楼的层次都为奇数,有三五层以至十五层不等,高二、三丈到四、五丈。底层地面一般宽约二、三平方丈,有的围以栏杆,有的空敞,中间置“火塘”,四周围以长凳,供人休息。楼檐覆盖小青瓦,有的檐角附以龙凤,花鸟泥塑。楼顶多呈伞形,上竖桅杆或垒叠陶瓷“金瓜”、“葫芦”。顶盖下层,有的围以木格或累积角形木花,“若蜂窝一样千孔万眼”,“象燕窝一样垒泥点点”。

请大家往外看,横枋、四壁和门上彩绘龙凤麒麟,鸟兽花卉,山水人物,造型美观,栩栩如生。从鼓楼外貌我们可以看出,雄伟壮丽,既有宝塔之英姿,又有楼阁之优美,巍峨庄严,蔚为壮观。

鼓楼是侗族特有的建筑艺术,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侗族一个重要标志,今后大家只要见到鼓楼,就知道这里肯定是侗寨。

有先生问,侗寨里这种精巧造型独特实用美观的鼓楼是什么人建造的呢?

我要告诉大家,建造者都是侗族自己的能工巧匠,整个建筑都是在他们头脑中描绘而成,从来不用图纸,几百根梁、枋、柱头的尺寸,也凭他们心中默算。虽然没有图纸,但层层叠楼梁枋柱头的衔接,却完全吻合,从不发生差错。从这里可以看出,侗寨鼓楼的建造者,真是巧夺天工、技艺非凡。这种能工巧匠,各地侗寨都有,但最负盛名的还是多在肇兴、纪堂这一带。

还有先生问,建鼓楼谁出钱呢?

侗寨中的鼓楼,是吉祥的象征,兴旺的标志,众人心齐的表现,因此,在寨上修建鼓楼就成了全寨人们的共同荣誉和意愿,全寨把它当作一件喜庆大事看待,家家为此集资、出力,有的侗寨建成鼓楼后,还把集资者的姓名、捐献银钱的数目,一一刻在石碑上,立于鼓楼旁,以昭后世。“鼓楼有什么作用呢?”这个问题提的.好。刚才我讲过,第一、它是侗寨的标志,看到鼓楼就意味着进入了侗乡。因为别的民族村寨是没有类似的建筑的。第二,它又是侗族族姓的标志。侗族的规矩,鼓楼是按族姓分别建造的,一个族姓一座鼓楼。第三,是侗族同胞休息的场所。劳动之余,村民常在鼓楼内外休息乘凉或烤火聊天。有时围听长者讲述民族优美的民间传说,接受传统教育。第四、是年轻人社交的场合,小伙子们常在那儿围圈踩堂,跳起欢乐的歌舞,等待浓妆艳抹的姑娘来寻找他们的意中人。第五、鼓楼又是侗家接待客人的所在,逢年过节,侗家喜欢集体相互走访,届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第六、鼓楼是侗家集会议事的地方。凡村中大事,由寨老派人击鼓聚众商议,作出决定,分派执行。如有民事纠纷,也由款首在此裁夺定案。第七、鼓楼又是侗寨中传递信息或报警的工具。鼓楼顶层,悬挂一个长行细腰牛皮大鼓,鼓楼就是因此得名的。过去,如遇兵匪骚乱劫掠,或发生山火寨火,款首便派人上楼击鼓求援,一楼鼓鸣,别寨响应,村寨相传,鼓声齐鸣,人们应声而至,相互支持。很象过去北方的烽火台,不过鼓楼的信号不是烽火而是以鼓声相传。有位古建筑专家对侗寨鼓楼进行了一番研究后说:“侗寨鼓楼是地道的土著文化,是中国建筑的一个品种。”寨上男女青年为大家演唱的是侗族大歌,大歌是一种自然合声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的民族音乐,传说是一个名叫四也的侗族青年到天上去采摘下来,传遍侗乡的,因此,也有人称为“天籁之音”。从50年代开始发现,唱响全国,80年代唱响巴黎,震惊世界音乐界,现正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唱完大歌,姑娘小伙们就要邀约大家踩歌堂了,踩歌堂侗话叫“哆耶”,是一种集体性、祭祀性的舞蹈,是侗族先祖贯公和也降创造的,据说参加跳这个舞能消灾祈福、保佑平安,请大家都加入到吉祥的队列中去吧,你会得到平安,得到幸福,健康长寿的。看完第一座鼓楼,我们就要去参观侗族的“萨”,去领略侗族“萨”文化的神秘了。“萨”是侗族信奉的女神,侗家为什么每年都要这样来祭祀萨呢?传说,古时候有个侗家妇女,为了维护侗家的利益,与邪恶作斗争,最后在一个名叫“弄塘概”的地方因寡不敌众,纵身跳下九层悬崖下的龙滩,壮烈殉难。不久,在她殉难的地方,长出形似她的崖石,昂首矗立在龙滩边。侗家说这就是萨的化身。为了悼念她,侗家称她为“祖母”,奉为神。这可是至高无尚的神,她能呼风唤雨,庇护村寨,主宰一切,保境安民。因此,每逢新年,各寨都派专人去“弄塘概”把龙滩边的岩石背一块回寨,安放在本寨“祖母堂”里。这样,就等于把祖母接到自己寨上,以求得本寨人丁清吉、六畜兴旺。这是祖母塘,象征当年祖母跳下的龙滩。是十分神圣的水塘,每逢节日喜庆,寨上人踩歌堂时,都必先绕水塘三圈,然后才进歌堂,以表示对祖母神“萨”的崇敬。这是萨堂,亦有人译为“圣母祠”、“社稷坛”。这种译法到底正不正确,我不敢妄加评论。总之这就是我先前所说的侗家信奉的女神萨的房子。里面的萨坛用石头砌成圆丘,丘上栽一株黄杨,旁置一把雨伞,四周有十二个或二十四个小木椿或小石堆,纸伞和木椿上披挂纸剪,据说这些木椿、石堆表示“守将”之位。此地有一世袭或由卜测产生的“登萨”——祖母之祖管理。非敬祭之日,不得入内。肇兴这个地方,每逢上月初,合寨举行敬祭活动,届时,“登萨”将特制盛服置于坛前,每户一男一女,携带茶(酒)肉、菜肴、香纸、蜡烛前往祭祀,祭毕,即于“神坛”周围合席共餐,同时鸣锣或吹芦笙,“哆耶”歌颂此神的人才品德,敬祝她千古流芳,保佑村民,与民同在等。若遇抵御外敌以及集会活动,也要先集中于坛前喝祖母之茶,求其庇护,才能行动。这是智团鼓楼,这座鼓楼有9层,高14.8米,细心的人一定会发现,这座鼓楼与前面那座有一些区别。什么区别呢?大家先看一看,想一想。

对啦!智团鼓楼的顶层为四方形,采用歇山式屋面,四面翼角高翘,层脊中央塑一宝葫芦,两端塑天鹅。那么其它四座鼓楼都是八角攒尖顶,上头塑一由大到小的葫芦宝顶,每座鼓楼各层屋檐角塑各种珍禽异兽,人物塑像,形象逼真、各具特色。封檐板上彩绘人物故事和山水、花鸟,栩栩如生。好啦,我们接着往上走。我们现在行走的这条街,是一条公路街,往南,通往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但在其中要经过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和著名的地坪花桥,地坪花桥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很值得去看一看。往右走,我们现在到了肇兴涉外旅馆,这是一幢具有侗族特色的3间3层木质结构的吊脚楼,服务设施比较健全,接待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还有一支20余人的侗族艺术表演队,晚间专门为游客表演侗族风情歌舞、唱侗戏,如果有兴趣可以欣赏。另外,我还要告诉大家的是,侗家人热情好客,象中国古话讲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5户村民办起了民居接待,很有家庭的温馨感,如果需要,他们将欢迎大家去作客。这是村民田茂荣家的民居接待室,象这样的接待室,往下还有4家,他都以侗族家庭式的接待,让客人当一天侗家人,体味侗族家庭生活的情趣。这是礼团的鼓楼,13层,高23米。鼓楼对面的是戏楼,也叫戏台。是当地村民演出侗戏、演唱侗歌的舞台。

讲到侗戏,我顺便给大家介绍一下:侗戏是侗族戏曲剧种。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侗族居住地区。是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文人吴文彩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始创的,具有独特浓厚的民族风格。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每个鼓楼前都有一块坪子。这是干什么的呢?这叫鼓楼坪,也叫歌坪,供踩堂歌用的。有鼓楼就必有戏台,必有歌坪,这是侗族建筑分布的一大特点,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公共设施功能区分布的心理构想。这是礼团花桥。侗族的桥梁以木桥居多,以长廊式的风雨桥最为出色,大都建于清末。肇兴寨这样的花桥共有5座。这种桥造型优美,桥身运载坚固,既可供人行走,又可挡风避雨,同时又是供人们休息和迎送宾客的场所。我们往四处看,都是侗族的木楼。《黎平府志·风俗》载,侗族多建造上人下畜式木结构的双面屋顶“干栏”楼房,当地汉族称为“吊脚楼”。侗寨房屋布局,多依所傍的山势朝向,面向田坝或流水,巷道弯弯曲曲,宽窄不一,并根据地形由几户共同建连带状房屋。屋的前半部为开敞式宽阔的长廊,也叫敞廊,侗语叫“干栏”,是生活、接待宾客、纺织、刺绣的场所,后半部则是卧室与火炉房。侗家吊脚楼开间有一间、二间、三间,也有五间甚至十多间的连廊式串楼。不管间数多少,房屋两侧各配有“偏厦”以架楼梯之用。楼房一般为三层,底层关牲畜,二层为起居室,第三层存放农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侗家木楼最大的特点是呈倒金字塔,第二层在第一层的基础上挑出60公分,以此类推,形成“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形状。据说,侗族这种造屋形式,是巢穴居住留下的遗风。过去侗族为了防止猛兽的袭击,防止地表潮湿对人体的侵害,在树上筑巢造屋,后来演变成今天的吊脚楼。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由住二层改变为住底层,由前廊,生活厅堂、卧室和厨房组成。有少数人家还建起四合院,窗户宽大明亮,体现了侗族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我们所看到的挂在屋廊处的是侗布。那是妇女们自种棉花,自纺、自织、自染的布。以经久耐用,柔软可身而久负盛名,侗家姑娘、后生漂亮的民族服饰,就是用这种布制成的。这块油光发亮的石头是用作什么用的呢?是侗家妇女们用来捶布用的,布织好了,初染一遍,为了使它纤维更紧密,质地更柔软,今后染色得更加亮丽,就需要反复地捶,真可谓千捶百练。

晚上,捶布声声,也是一种天成音乐。侗族是居住在水边的民族,而水边的民族是喜欢鱼的,与鱼结下不解之缘。大家看,村寨里鱼塘四布,塘里有一群大大小小的鲤鱼,这鱼不是用来吃的鱼,而是鱼种,因为,侗族社会中的传统农业是以水田种稻,严格说是以水田种禾为主,水田里除了种禾以外,就是养鱼,因此形成稻田养鱼这样一种独特农耕形式和稻

这座鼓楼还有一个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叫“抬官人”,传说古时候有一个清正廉洁又乐善好施的“天官”,经常下到各个侗寨去访贫问苦,与侗家结下深厚友谊,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天官,每年过年时开展抬官人活动。请大家穿过侗家吊脚木楼下面,去义团鼓楼看一看。这是义团鼓楼,有11层,高15.8米。鼓楼后面有鼓楼坪和戏台,前面紧接是义团花桥。这座鼓楼所处位置在肇兴寨中部,所以到这里休息娱乐的人特别多,你看这花桥上的木柱木板,都坐起了凹槽,不是年长月久,能磨成这样光亮吗?接着,我们去走一走侗乡的石板路,观赏一下河边住房的景致。侗乡为什么有石板路呢?有这样的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很早很早以前侗家不会唱歌,就是刚才我说过的,有一个名叫四也的青年想上天去为民取歌,可是他一个人修筑上天之路难,四方八路的村民们知道后,一人献一块青布,搭成了一条通天大路,四也上天采歌,传遍了侗乡。你看,这一块块青石,一条条由青石铺成的道路,不正是当年的青布变成的吗?侗族群众向来有修路架桥、热心公益事业的良好风尚,人们为了解决坡高路窄、逢雨难行的困难,村寨的道路大都铺上青石板,石板路是本地工匠就地取材,开山取石建成石块,全寨人投工投劳共同铺就的。象这样的石板路,侗乡到处可见。为了让后人永远铭记铺路架桥的功德,在路的尽头或桥头立有石碑,碑上刻有建造人的姓名,建造时间和捐款人姓名、捐款数额等,让那些热心公益事业、好行善事的人名垂千古、流芳百世。各位朋友,肇兴侗寨参观完了。肇兴历史悠久,素有侗乡歌海之美称,同时肇兴又是集侗族食品之大成的地方,还是侗族民族工艺品较为丰富的地方之一。

我们到下榻的地方之后,可根据各自需要,欣赏侗乡歌舞,品尝侗乡风味食品,购买民族民间工艺品。总之,让大家到肇兴侗寨来,既饱眼福,又饱口福,还能给家人带去一片侗乡的祝福,带去你美好的记忆。谢谢大家!

侗族文化

侗族,有人口2514014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南、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特产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少数人从事林业,池塘稻田中养鱼的也很普遍。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侗族地区一向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族诗歌韵律严谨,题材多样,尤以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为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在文学和音乐方面都有极珍贵的价值。

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侗锦、侗布、挑花、刺绣以及银饰工艺品等,都充分表现了侗族多彩多姿的传统文化特色。

侗寨楼桥

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鼓楼和风雨桥。这些兴时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拔地而起。

侗寨鼓楼,外型象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米,1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阔平整,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

鼓楼是侗族人民的标志,也是侗族人民团结的象征。每个侗寨至少有一座鼓楼,有的侗寨多达四五座。过去鼓楼都悬有牛皮长鼓一面,平时村寨里如有重大事宜,即登楼击鼓,召众商议。有的.地方发生火灾、匪盗,也击鼓呼救,一寨击鼓,别寨应声,照例击鼓,如此,一寨传一寨,信息很快传到深山远寨,鼓声所及,人们闻声而来。因此,侗家人对鼓楼,长鼓特别喜爱。

如今,社会秩序安定,长鼓已失去了它传递信息的作用。但鼓楼仍然是侗家人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夏天,人们来到鼓楼纳凉聊天。冬天,大家围坐在火塘边讲故事。每到节日,男女老幼欢聚在鼓楼前“踩歌堂”或看侗戏。

风雨桥,又称花桥,也是侗寨特有的建筑之一。一般说,苗寨喜欢依山而立,侗寨则大多修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就出现了石拱桥、石板桥、竹蔑桥等。然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风雨桥。坐落在广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这座桥建于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桥。全长64.4米,宽

3.4米,高16米,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均有雕刻绘画,人物、山水、花纹、兽类色泽鲜艳,栩栩如生,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打油茶 油茶,是侗族人民喜爱的饮食。清香甘甜的油茶,提神醒脑,焕发精神,兼有祛除湿热,防治感冒、腹泻之效。它几乎成为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对于许多人来说,一日两次打油茶是少不了的。客至,好客的侗家人必用油茶招待。

打油茶有一定的程序。首先将“阴米”(蒸熟晾干的糯米,有的还染了五彩色)用茶油(茶子树果实榨的食用油)炸成米花捞出,再炒花生米、黄豆等副食品。最后把粘米炒焦,再放些茶叶稍炒一下,马上添温水入锅,加盐煮沸,即是油茶水。吃的时候碗里放点葱花、茼蒿、菠菜等,盛入油茶水,加些炸好的米花、花生、黄豆、猪肝、瘦肉等配料,有的还在油茶水中煮上小小的糯米粉汤团,就是色、香、味俱全的油茶了。

侗家吃油茶时,主人和客人都围坐在桌旁或锅灶周围,由主妇动手烹调。第一碗油茶必须端给座上的长辈或贵宾,表示敬意。然后依次端送给客人和家里人。每人接到油茶后,不能立刻就吃,而要把碗放在自己的面前,等待主人说一声敬请,大家才一起端碗。吃油茶只用一根筷子。吃完第一碗,只需把碗交给主妇,她就会按照客人的坐序依次把碗摆在桌上或灶边,再次盛上茶水和配料。每次打油茶,每人至少要吃三碗,否则会被认为对主人不尊敬。吃了三碗后,如果不想再吃,就需把那根筷子架在自己的碗上,作为不吃的表示,不然,主妇就会不断地盛油茶,让你享用。 行歌坐月

在美丽的侗乡,青年男女到了一定年龄就开始社交,“行歌坐月”了。“行歌坐月”就是谈情说爱,一般都是农闲季节盛行。很多侗寨有专门的“月堂”,即吊脚楼供年轻人聚会,多数是小伙子到姑娘家去与姑娘对歌交游。夜幕降临了,寨子里的小伙拿着自制的牛腿琴、琵琶等乐器,踏着斑斑点点的月光,一面拉着琴弦,一面哼唱邀约歌,从喜爱的姑娘吊楼下走过。

琴声歌声拨动了姑娘的心弦,于是,她们急忙放下手中的活计,推开窗子往吊脚楼下窥视,见是自己喜欢的人来了,就打手势,示意他可进楼。如果是自己不喜欢或不认的人来邀约,她们就急忙将窗户关起来不去塔理。假若那小伙子不肯离开她的吊脚楼、打口哨、呼喊,或用竹竿敲打她家的窗子和板壁。耐性好的姑娘虽然不做声,但她的家人便出来干涉,如果还不走,一瓢冷水从窗子上泼下来,意思是叫你快走开。

“行歌坐月”爹妈是不阻拦的。因为他们觉得儿女谈情说爱是有人看得起,脸上光彩。 对歌时,小伙子弹琴,姑娘仍在做手中活,但她们都在仔细听,并且心中在想以什么歌来答最好。在不同的季节要唱不同的歌,在问答式的对唱中,最容易看出谁懂得的事理多,见识广。许多青年就是在这种“行歌坐月”的社交活动中加深了解,最后结为美满幸福的家庭。

斗牛节

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是侗族的斗牛节。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 日,替牛“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一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 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