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春藤啊,常春藤啊,为什么你那么喜欢攀爬在我家墙壁上呢?是为了帮我家墙壁增添色彩,还是你想更接近天空一些。
2、室内植物,例如菊花、常春藤、吊兰,是天然的空气清新剂。
3、家里的吊兰、常春藤一年四季绿意盎然
4、我喜欢那里的情调,常春藤爬满了整个屋顶,门把手是旧的,但带着旧上海的味道,槐树花和梧桐树那样美到凋谢,这是我的上海,这是爱情的上海。
5、爬山虎还没有爬上墙角,常春藤也没有长出枝桠,我们的心中的黄色康乃馨却常开不败。
6、我们就像马蹄莲,永不分开,如青春的常春藤,紧紧缠绕。
7、睁开朦胧的泪眼,我猛然发觉那株濒临枯萎的常春藤已然绿意青葱,虽然仍旧瘦小,却顽强挣扎,嫩绿的枝条攀附着窗格向着阳光奋力伸展。
8、到处长满了乱莲蓬的,还没有成熟的羽茅草;蔓生的常春藤盘旋着,从茅草的顶上爬过;速生草的结了籽的小脑袋,拼命地往有太阳的地方伸出去。
9、琴的家不大,40多平米,却布置得干净整洁、生气勃勃,吊兰、常春藤、绿萝,错落有致。
10、我知道我只有像蝶蛹一样不断冲击,才能磨练出强大而美丽的翩然之翅;只有像常春藤一样永不言弃,才能绽放出鲜艳而永恒的生命之花。
11、可是对我而言,回头看到的只是雾茫茫的一片,就宛如窗前那株瘦弱的即将枯死的常春藤,毫无生机,早已失去希望。
12、我当然知道我们的结局就像天将放晴前的乌云只是,天若放晴乌云又该飘向何方爬满了常春藤的
13、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春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
14、爱情,意味着长相守,意味着两个人永远在一起,不论是活着还是死去,就像峭壁上两棵纠缠在一起的常春藤,共同生长繁茂,共同经受风雨最恶意的袭击,共同领略阳光最温存的爱抚,共同枯烂腐败,化做坠入深潭的一缕缕烟尘。
15、渴望到森林里探险,清晨,薄薄的轻雾笼罩在树林里,抬头一看,依然是参天古木,绕着树干一直落到地上的常春藤,高高低低的灌木丛在小径旁张牙舞爪。
《故都的秋》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三、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
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2、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
(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
(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
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哪些语句写出了他对绿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
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囚绿记
本文线索:
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故都的秋》教案2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2、知识和能力:
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过程和方法】
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课堂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写景状物的散文,《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单元的第三篇文章《囚绿记》。这篇文章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高中阶段又能学到哪些新的东西呢?
二、品析文章标题
探讨:课文写了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等几个层次的内容,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
小结: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文入题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但是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深刻,还是要回到文章中,结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方可。
三、学习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1、《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你找出来并做批注。
方法小结:我们在赏析文章时要抓住重点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圈点批注,可以做到对信息筛选整合,最终解决问题。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2、对“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一句做批注。
3、对“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一句做批注。
4、对“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句做批注。
5、从课文中选取其它你最喜欢的一句做批注。
小结: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
这样的语句有:
1、文眼句: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两文的文眼句。
2、主旨句:如《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接榫句:如《荷塘月色》第3段结尾的句子。
4、警策句: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些句子。
5、情感共鸣句。
以上我们着重分析重点句子,但是抓重点词语的道理是一样的。
四、迁移练习
对精短美文《遍地黄金》做圈点批注。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标题和重点语句来理解文章的方法,还学习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中。同时,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油菜花”这些微小的生命体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气息,感悟到了心灵净化、品质提升的可贵。我们也应该做一个有“心”人。
六、布置作业
1、本节课后,你对赏读文章的方法有什么心得体会,写一段文字进行总结。
2、交流《遍地黄金》的圈点批注。
《故都的秋》教案3
【教学目标】
1、巩固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领会中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并能将这种手法在写作中加以借鉴、运用。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
2、难点:
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教学设想】
从形式到内容逐渐突破,由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解题:本文题为“囚绿记”,其具体含义是什么?标题能告诉我们文章的哪些信息?
明确:标题:文体、文章的大概内容。“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属于记叙性的散文;“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具体体现在文章哪里──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2、作者是如何具体展开文章内容的,请快速阅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划出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明确: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关键句,即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哲理思考的句子或体现行文脉络的句子。
文章结构:遇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3、如何理解作者“囚绿”之后又“释绿”、“念绿”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请大家就文中写绿和抒情的句子,挑选几处进行圈点批注,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
重点放在“赏绿”、“囚绿”、“释绿”。
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绿的这一切特性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获得了精神上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着绿。因为爱绿心切,所以“囚绿”,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自私之爱”。绿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到,所以最后才会“珍重地开释”、“祝福”,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敬重之爱”。
文中写绿的最大特点:赋物以情,将绿(常春藤)人格化。
4、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要抒发自己对绿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吗,还是有更深层的寄寓?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平(幻灯片展示),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
写作时代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5、课内练笔(幻灯片展示):
陆蠡被日本宪兵逮捕后,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
假设陆蠡临牺牲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他会想到什么呢,他会对他的“绿友”说些什么呢?
请以“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作为开头,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例文:
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
不知道今日的你,是否柔嫩依旧,苍翠依旧,固执依旧?你的色彩,我曾苦苦追寻的绿意,至今我仍视同至宝;你的姿容,我曾抑郁的心情经由装饰,至今仍充满爱和幸福;你的固执和坚韧,我曾经爱恨交织的情结,至今仍给我以无穷的启迪……
而今,情缘错落,剩下的唯有想念,但是心中始终相信,曾经选择,依然选择,曾经坚持,依旧坚持。只要心有阳光,只要信念永存,黑暗与囚禁将孕育出更坚强的生命!
6、课文小结:
阅读散文,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把握关键信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更要充分利用、整合文本中的信息,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我们从本文的学习中最大的收获在于,不仅巩固了散文阅读的方法,也了解了借物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更体会到了作者那种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伟大。
7、写作迁移(幻灯片展示):
请借鉴《囚绿记》赋常春藤以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写一篇借物抒情的短文,字数不限。
参考题目:《篱墙那边的三角梅》。
【板书设计】
遇绿──喜悦绿是生命、希望象征民族性格
赞绿──留恋慰安、快乐看到民族希望
囚绿──爱怜追求光明的性格赋予时代精神
放绿──祝福永不屈服于黑暗寄托美好祝愿
念绿──怀念
赋物以情,托物言志
描写常春藤作文1
常青藤,多么平凡的一种植物,也许你会这么想。我也觉得,但是,几年前的一场雪,改变了我对它的看法。
刚搬家不久,我家小花园里便有了不少植物朋友光临——猪笼草、百合、水仙……还有常青藤。我也观察过常青藤,绿绿的叶子,又长又细的茎,落满了灰尘的它,和那些满世界乱爬的爬山虎有什么两样,它怎能讨人欢心?我冷落了它,反而那些百合、水仙倒是讨我欢喜,我便精心去照顾那些花儿了而忽略了它。那时,我希望常青藤能快点“让位”,多给那些所谓的“好花儿”留点位子。
很快,冬天就到了,寒风吹倒了一切的花儿,我在被窝里发抖,哪去管那些植物呀。大雪来临了,雪好像一只猛兽,要把植物都吹倒、冻僵。不过好在春季马上到了,收拾小花园的时候也到了,我们到小花园一看,真是惨不忍睹——植物七倒八歪的躺了一地,那些被我娇生惯养的花全都冻死。我真不知道如何是好了。但是,我马上发现了那株唯一没有被大雪这只猛兽吓倒得植物,那株普通的常青藤,我真是羞愧难当,我和它真是差远了,我不就像那些娇生惯养的花吗?我以前跳舞时,跳了没九天,就不跳了,原因是劈叉、压腿太痛了,自己无力坚持下去。在家也是,碰到一点儿困难就退缩,一点都经受不了挫折,真是令人生厌!而这株常青藤,它不仅活了下来,还成长了不少。它没被大雪吓倒,也没因为我喜欢它而喜欢那些美丽的花而“生气”、“难过”,它应该成为我的榜样!
从此,我每次遇到困难,只要想一想那株常青藤,我便有了力量,拔河、学英语、美术也一样。我也一样要坚强。我,一定要成为我家的“常青藤”。
描写常春藤作文2
春天到了,大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惊喜的发现:我家的常青藤又开始舒枝展叶了!
阳光下,我打量着它:它那碧绿碧绿的叶子油得发亮,青翠欲滴,蜿蜒的枝叶潇洒的低垂着,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他没有玫瑰花的妖娆妩媚,也不及梧桐的伟岸挺拔,也许是他朴素的,顽强的,执着的美造就了他,也给我家昔日的空角落增添了一抹新绿。
常青藤从不打扮自己,那油亮油亮,薄如蝉翼的新叶片仿佛看了就能将你融化。一个个嫩绿的小芽纷纷探出小脑袋来探索这个美妙的世界。没几天,他们便成了亮油油的绿叶,待到冬天,他们渐渐枯黄萎缩等到来年春天,新的幼芽又接踵而来,长得更浓更密。我不觉亲吟着: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啊!
我把常青藤当作家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无微不至的照顾着,他似乎也感觉到我对他的关爱,拼命的生长着……
记得有一次,我们全家出门游玩,旅途中我才记起,之前将常青藤拿出去透气却忘了拿回来了,这几天突然降温,阴冷的雨水该不会把他冻坏吧?他该不会挺不过这股寒流吧?我暗暗自责,没有照应好他,心里很是懊恼。回到家后,我赶紧将他拿回屋子,只见他耷拉着脑袋,我的心凉了半截……第二天,偶然经过屋角的一隅,哇!我的常青藤叶子有精神起来,叶子好像更加碧绿油亮了,还冒出了几个小芽呢!我看着他笑了,他仿佛在对我说:“小主人,你可别小看我,我的生命里可是很顽强的!我是不会在寒风暴雨中低头的!”
是啊,有首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增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就是我家的常青藤,他用他的顽强的生命力,亲身经历感动着我,催我坚强!
描写常春藤作文3
我种过许多的植物,有美丽的太阳花,充满生机的绿萝,给我自信的风信子,但我最喜欢的却是那默默无闻的常春藤,我也不明白,我一个活泼的.女孩,怎么会喜欢它呢?
其实,喜欢常春藤,源于我最近读过的一本书,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那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它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琼斯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手提着一盏还燃着的灯笼,挣扎地在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青年画家看到了那片常春藤叶,她觉得生命又有了新的希望。可她没有想到,那片常春藤叶原来是老画家贝尔曼用自己的生命画上去的。她哭了,从那以后,每当她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她就往墙上看看,看看那片坚定的常春藤叶,她告诉自己,没有任何东西比生命更重要。
我读完了这个故事,感动至极,一开始我不懂,老人贝尔曼只是一位很普通的画家,是怎样的勇气能让他在那样的凄风苦雨里坚持下去,即使鞋子和衣服都湿了,全是冰凉冰凉的,他也不放弃。渐渐地我开始懂了,虽然老画家贝尔曼很平凡,但他却一直相信自己能够画出杰作,创造奇迹,点亮人生。就这样,他在墙上画的那片坚强的常春藤叶,为他的艺术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或许,正因为常春藤身上有着和老画家贝尔曼一样珍贵的品质,所以我才会那么钟情于它。
老画家贝尔曼画在墙上画的那片常春藤叶,用它那矢志不渝的精神感化了青年画家,感化了欧亨利,同样,也感化了我。以前,我挺害怕习作,总觉得写不顺手,兴趣也不浓。最近,我连写了几篇作文,每当我下不了笔,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就想起了那片常春藤叶,想到了它的顽强,想起了它的坚韧,我暗自告诉自己,没有什么障碍过不去。终于,有播种就有收获,我的一篇《一切都变了》获得了老师的赞扬,《常春藤观察
常春藤的精神犹如一粒优质的种子,会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