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梁衡的《夏》课的优美句子 正文

梁衡的《夏》课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5-15 00:54:4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朗诵激趣,导入新课

春的百卉萌发,给人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秋的收获给人成熟的满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宣泄。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板书:夏),这是为什么?

学生自由说

难道在同学们的心中,都是这么讨厌夏吗?夏天就一点乐趣都没有吗?

那么在当代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梁衡的《夏》。

二:检查预习

芊芊(qiānqiān)黛色(dài)磅礴(pángbó)

匍匐(púfú)迸发(bèng)澹澹(dàndàn)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带着问题,齐读课文:

1、作者笔下的夏有何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2、文章第二、三、四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

(夏天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或夏天的人物活动)

3、作者喜欢夏天吗?你从文章的哪句话中看出来的?

(喜欢。我却要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四:细读课文,探究学习

1、男生齐读第二自然段,多媒体显示问题:

本段选择了哪些具有特征性、季节性的自然景观?写出了夏怎样的特点?

(选择细草成厚发、绿烟成黛色长墙、蝉、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等极具季节特征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夏天蓬勃的生命力。)

2、夏天是突然到来还是有一个过程?请找出相关语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

3、第二自然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夏天缓缓而来的过程。女生朗读第三段,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前”指春天,“后”指秋天,“生命的旺季”是指有的农作物已经收获了,有的还正在茁壮成长,还有的农作物正要播种。也就是说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

4、第二、三自然段写的是夏天的自然景物,夏天还应该有人的活动,在第四段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派农忙景象。读一读,他们是怎么忙的?忙到什么程度?

(忙着收割,给秋苗追肥、浇水等。)

5、读了二、三、四段,你能说说作者喜爱夏天的原因吗?

(景美,人勤)

五、品味语言

读文章不仅要了解内容,还得细细地品味语言。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感受一下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能打动你的心,哪些语句能引起你的联想,让你想起你自己曾经看过或感受过的类似情景。

学生先默读课文,勾画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学生独立学习以后,先在小组内交流感受。再由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例如:(1)“烘烤”这个词用得好,能使人感受到太阳的温度特别高。

(2)“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这句写得好,我们仿佛能闻到麦子的这种香味。

“热风浮动着”这句让我联想到夏天走在柏油马路上的炽热。

(3)“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用一锅水逐渐沸腾的比喻,形象的写出了从春到夏的过程。表现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4)“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挑”字,让我感受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呼吸,感受到了它们正在努力生长,教学反思《《夏》教案及反思(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举着”让我们感受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匍匐前进”我们同样感受到了瓜秧的腰肢扭动,蜿蜒蛇形。

(5)“这时……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运用拟人的`修辞,“冲刺”一词看出农作物在紧紧抓住大好时光,大显身手,茁壮成长,显示了他们蓬勃的生命力。

六、指导朗读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这堂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那么这篇课文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呢?音量上面应该如何控制呢?

感情:喜爱

音量:饱满、洪亮

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注意重读和节奏等。这篇课文,要读出夏天那种火热、急促的、美好的氛围,并注意文中感情递进的句子及修饰语。

首先解决重读,给出了三个含修饰语的句子:

A、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B、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C、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

让学生自由读,找出句子中的重读词语,学生基本能体会到修饰语需要重读,总结规律——突出景物特点的修饰语一般需要重读。

其次是节奏,我们在第一遍齐读的时候,节奏较慢,且有些拖拉,不适合读这样“火热”的课文。所以要练习朗读情感递进的句子,同样给大家出示这样三个句子:

A、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

B、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C、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自由读,找出需要连读的地方。

学生在反复练习之后,总结规律:每句最后的部分连读可以读出句子应有的力量和“火热”的情感。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似的词语和句子进行重读及节奏的朗读训练。

最后老师找了第三、第四段这两个精彩的段落,全班来演读。

[女领]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女合]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男合]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男领]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男女领]你看,

[女合]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男合]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

[众合]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男领]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男合]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

[众合]快割,快割;

[女合]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众合]快打,快打。

[女合]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

[男合]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男领]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女合]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众合]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七、结束语: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领略、发现生活中的美。

八、布置作业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请你发挥想像,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又学以致用,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对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或许仿句难了点,不必要求太高,只要句式大致相同就可以了。

教学反思:

当代作家梁衡的《夏》,是一篇语言生动形象而内涵丰富的优美散文。我将这篇散文的教学大致思路定为:整体感知——细读探究——品味语言——反复朗读,并将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和朗读上,这也是散文教学的两大重点。品味文章富有魅力的语言,挖掘本文含蓄隽永的一面。怎样才会品味得透、怎样才会体味得深?只有抓住重点的词语、句子或者语段做深入细致的研读,才会领悟作者用词造句的匠心独运及表情达意的淋漓尽致。但重点赏析不等于不做整体把握。同时还要寻找到这节课的朗读训练点,进行有梯度的朗读指导训练。

总的来说,这堂公开课还是非常成功的,得到了教研员王金海老师的充分肯定,是他所听到的十几堂《夏》中的上层之作。同时也得到了江阴市兄弟学校老师的一致好评。

1、本堂课思路清晰,问题设计由简到难,由整体到局部,丝丝入扣,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的规律。

2、教态亲切自然,虽是借班上课,但课堂气氛活跃,能在课堂上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侃侃而谈,毫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学习的热情充分被激活。整节课,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同桌、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呈现出合作探究的浓浓学习氛围。

2、本堂课的高潮和亮点部分是在语言的品味和朗读上。写景抒情散文的授课重点一般在于语言的品味积累。吕淑湘先生说过,“

课堂有成功之处,但也有遗憾在心。

1、一堂课只有45分中,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顾此失彼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节约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充分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环节,因时间给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还是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这也跟平时的指导训练不到位也有很大关系。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这些能力。

2、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语言缺少趣味性和美感。在课堂教学时,我需要多多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当然,锤炼语言应该从日常会话开始,我会在教学时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并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语言表达,便于以后改进。

原文:

夏感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984年6月

赏析:

首先从选材角度,梁衡先生就体现出了与众不同之处,正如他在结尾处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的确,说起夏,大家第一反应基本都是毒辣的阳光、居高的温度、暖湿的风和炎热的空气,总之很少有人会觉得夏季很美,会去欣赏夏的风景,而梁先生却注意到了,他从自己独到的角度,给我们呈现了夏天的魅力。

在梁衡先生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时,曾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对黄河这条母亲河以及流经的土地有着独特的情感。《夏感》所描写的夏天,正是北方那黄河流域的夏季。黄河流域代表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在他的笔下,黄土地的夏天,令他熟悉,也令他感到美,《夏感》中的夏天,也因此有了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感情寄托。

开篇形容夏天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贴切表现了夏天通常给我们的感受。而后的一段描写十分精彩,“一锅水”慢慢冒泡升腾之景,细草茂密如厚发,青烟凝如黛色长墙,优美的`景色其实正是我们身边的夏天,新奇的比喻却更富有渲染力。蝉儿长鸣、太阳烘烤大地、麦浪、远山、云、车,一连串的意象透露出的色泽与气势,正是在告诉人们,夏天来了。

这一段描写是为了铺垫接下来夏天的色彩的,但是单单欣赏这段文字,已经细致的烘托了一个夏天前奏的氛围,已经是一副迷人的景致了,而接着对夏天特有的黄色的描写,更为生动。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是一段有关夏天为什么是黄色的以及黄色的象征意义的议论,通过写春色之绿和秋色之赤,与夏天一样,都象征了一个季节的特色,而夏天在春秋之际,更具有“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意义,其象征作用十分重要。而“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作者想表达的对夏天的赞美和热爱。

写完夏天之景,开始描写夏天的人。与写景时的词汇丰富相比,描写人物时显得尤其简单,挥、弯、流、割、打、听、看、追肥、浇水??一系列的简单动词,却很好地描绘了农民在夏季的忙碌与辛勤。

最后,作者才发表了自己的感慨,“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这一句又是在描写夏天的农民,也表现了黄河流域的人是他所喜爱所赞赏的,爱一个地方,也连带着爱上了那里的人。梁衡先生也正是通过这样一篇散文,抒发了自己对黄河流域的人和事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学习对比、比较的写法,品读文中优美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朗读---理解、选读---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本文优美的意境,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对夏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情赞美。

教学重点:

领会、学习文中的精彩语句。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作者中蕴含的对夏天的喜爱之情,对辛勤劳作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请大家看屏幕,告诉老师,你觉得这四幅图分别展示了什么季节的景色?少了哪个季节?

出示课件

(春秋冬的景色)(夏季)

2、能不能请大家根据自己平时的诗词或成语的积累,分别描绘一下这四季的景色?

3、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一篇关于夏季的散文,梁衡先生的《夏》同学们看到课题,会想到些什么呢?(夏天是什么样的,这个夏天有什么特点?)

既然大家都在想作者笔下的夏天是什么样的,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

出示课件

4、作者介绍

出示课件

二、走进夏天,寻找美

1、在这之前,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工作。请看屏幕,一起把这些生字词读两遍。

出示课件

2、明确这些生字词以后,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读朗读课文,找到关键词,告诉老师,作者笔下的夏是什么样的。

出示课件,整体感知

(热烈、紧张、急促)

3、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明确作者笔下夏的特点就是:紧张、热烈、急促。下面我们就来好好读读、细细品品这些写景写人的语句。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处语句进行诵读、赏析。

出示课件,说说作者在描写夏天的景色时,出现了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描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三、欣赏夏天、发现美

作者把这个很多人眼里燥热、烦闷的夏天写的.如此生动,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历代文人大多写春花秋月,而作者为什么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品味句子

出示课件,从修辞的角度去赏析

2、归纳文章写作特点

运用了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展现出了一个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夏天。

3、总结文章主题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四、布置作业:

请为梁衡的《夏》再选择其中的一处语句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