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描写疙瘩汤的优美句子 正文

描写疙瘩汤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5-17 19:45:54

朋友请客吃饭,知道我患胃疾,特意为我点了一碗疙瘩汤做主食。自从母亲去世后,就很少吃到过疙瘩汤的我,自是很期待疙瘩汤的味道。可是当一碗西红柿鸡蛋疙瘩汤浮着绿油油的香菜很诱人地摆在眼前,一勺入口却是味精和香油的味道充溢在唇齿间,全然没有期待的味道,更不能说有面香了。朋友问我味道如何?不能扫朋友的兴,嘴里说着好吃,其实体味着眼前这碗疙瘩汤千变万化的味道,心里却一直回味着母亲当年亲手做的没有添加任何辅料的疙瘩汤的味道,那是一种留在记忆深处谁也无法替代的爱的味道。

疙瘩汤是一道中国北方家常吃食,主要食材是面粉,生长在北方的人有谁没有吃过自己母亲亲手做的疙瘩汤呢?而留在我记忆深处最好吃的疙瘩汤的味道,是我八岁那年冬天无缘无故地患了肠胃炎,母亲亲手给我做的那碗疙瘩汤的味道。

记得那年冬天出奇地冷,清晨醒来寂静的院子被夜雪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白被子,篱笆墙旁的柴禾垛也像被谁戴上了一顶白帽子银光耀眼,倚在柴禾垛边上的大黑狗在白花花的雪地里更加显眼。弟弟起来迷糊着儿提着裤子去茅厕,大黑狗追着弟弟亲昵地伸出舌头舔着弟弟的裤腿打转儿,看到弟弟进了茅厕它蹲在外面把风。当母亲煮好了玉米渣粥喊我们吃饭时,突然我的小肚子叽里咕噜地响过后又阵阵作痛起来,拔腿跑向茅厕又被蹲在茅厕外的大黑狗吓回来,一时憋不住把大便全拉在裤子里。从小就内向害羞的我不敢跟母亲讲,躲在炕角不肯吃饭。母亲见我打蔫上前询问,闻到一股臭味也没有声张,只是在我耳边低声问我是不是把大便拉在裤子里了。我默默点头,母亲又用她布满老茧粗糙的右手抚摸了一下我的额头,“丫头,你发烧了怎么不吭声呢?”“你这个闷丫头啊。”母亲满脸心疼的表情。母亲不善于表达,但是“闷丫头”三个字却是母亲给我的疼爱。母亲边说边从炕角的柜子里给我找出一条棉裤,又把褥子铺好让我躺下给我盖好被子让我好好休息。接着勤快的母亲把我的脏裤子拿去外屋拆洗,那个什么都凭票购买的年代,再脏的衣物母亲也不舍得扔掉,拆洗干净还会继续给我们缝制成衣物。

“我还要上学呢。”从来没有旷过课的我坚持要去上学,冲着外屋的母亲嚷嚷。

一向和蔼的母亲那天很严肃没有依我的要求,“不行,你拉得都脱水了,还发烧呢咋能去上学?”本就无精打采的我只好依了母亲,缩在被窝里打蔫。

“丫头,想吃点啥?妈给你做去。”母亲进屋抚摸着我的额头说:“丫头,妈先背你去村医那里看看啥毛病。”

“妈,我皮实着呢,就是肚子痛,啥也不想吃,也不去村医那里。”外面那么厚的雪,我怎么忍心让瘦弱的母亲背着我去村医家里呢。

“好吧丫头,那妈给你做碗疙瘩汤吃吧。”

一听到有疙瘩汤吃,当时我心里那个美呀,肚子痛也好像减了一大半。在儿时的记忆里,平时勤俭持家的母亲很少给我们做面食吃,疙瘩汤也只有在我们四个孩子中哪个有了头疼脑热或是拉稀跑肚啥的,母亲才会从面口袋里取出一小瓢面给我们做一次疙瘩汤吃。常常是没有生病的其他的孩子们也跟着有次口福,我们那时给那叫“病号饭”。因为儿时家里平常大多以玉米渣粥、玉米面饼子和高粱米粥、高粱米饭为主食,能有机会吃到一碗疙瘩汤也是奢望的。精打细算的母亲总是把值钱的小麦想法子多卖些钱存起来,攒钱想给我们盖一所大房子,那是母亲一生的愿望。记得我们全家临搬到城里居住时,我家的厢房还存有一大缸没有卖成钱的麦子呢,母亲当时抚摸着那口盛满麦子的大缸有点恋恋不舍,最后留给了奶奶。

一阵“呱哒、呱哒”风箱作响,不一会儿母亲做的疙瘩汤熟了,锅台边飘着的疙瘩汤香顺着风溜进屋子。躺在大炕上的我有点耐不住疙瘩汤飘香的诱惑,从被窝探出头巴望着粗布门帘一掀动,母亲端着一大海碗疙瘩汤出现在我的面前。

粗布门帘终于被掀动了。母亲手里端着一个盛满疙瘩汤的大海碗走到炕前,“丫头,快起来把疙瘩汤喝下去,喝完了肚子就不疼了,也不拉了。”儿时的大海碗瓷质粗糙而且有点灰暗,但是盛上母亲亲手做的疙瘩汤后却是一件极美的器皿。白面加清水在巧手母亲恰到好处地搅拌后形成一粒粒状如珍珠大小均匀的.面疙瘩,清冽甘甜的井水煮开后再把状如珍珠的小面疙瘩撒入沸水中煮上几分钟,最后把事先已经调好的鸡蛋液淋在沸腾的疙瘩汤中、再加点盐,鸡蛋花儿的鲜香和面粉的麦香在锅里瞬间相逢,或许它们还会谈一场恋爱。母亲做的疙瘩汤不混沌,鸡蛋的鲜黄与状如珍珠的小面疙瘩相互碰撞、亲吻、融合,如果你仔细打量眼前的那碗疙瘩汤,你仿佛看到有野性与自然在跳脱出来、张扬着,手捧着的那只大海碗也似是有生命的一个物件了。趁热囫囵吞下几口,热乎乎滑溜溜地直通肠胃,那叫个暖!母亲站在一旁看我如此狼吞虎咽,一个劲地说:“丫头,你慢点吃,别噎着。”我这才细嚼慢咽起来,一口香喷喷、一口热乎乎。“妈,你也吃一口吧。”每当四个孩子个个端着自己的疙瘩汤都这样对母亲说时,母亲总是那句:“你们吃吧,妈小时候吃多了呢。”其实想想那时我们的生活条件,就可想而知母亲小时候的日子是怎么过的,哪会有一碗疙瘩汤供她享用过呢,善良、贤惠的母亲,把她一生的爱都给予了她的儿女们。

说来奇怪,自从喝了母亲亲手做的那碗疙瘩汤,我不发烧了,也不拉稀跑肚了。其实,那是母亲把她的爱这剂良药注入了疙瘩汤里,我的病才得以早早治愈。世上,只有母爱才是一剂良药,也只有母亲才会无欲无求地把她的爱施与自己的儿女。

望着眼前朋友给我点的这碗疙瘩汤,心里却在凝望着故乡的方向。母亲早已魂归故乡,而母亲的疙瘩汤的味道也离我远去了。

今年的冬天来得早。不知不觉中,突然降温十几度,凄寒的秋雨变成了初冬的雪。

树叶来不及枯黄,更来不及飘落。零星的黄叶和红叶,散在绿叶间,在白雪里若隐若现。微风吹过,一些沉重的雪,簌簌落下……

眼前这一切,像极了一幅丹青高手也难以描绘出来的画,而那簌簌落下的雪,打破了这静静的画面,如魔法师一样,变出来一个给人无限遐想的童话世界。

望着窗外的景色,突然想喝一碗疙瘩汤。喝一碗,小时候,祖母做的疙瘩汤。

疙瘩汤,对喜爱面食的北方人来说,并不陌生。特别是生在改革春风吹来之前的人,对疙瘩汤都会有一些特别的记忆。

疙瘩汤最基本的做法,就是用面粉加水,搅拌成面疙瘩,放在烧开的水或者汤里煮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条件,可以加入油盐、蔬菜、蛋、肉以及各种调料,做成各种口味的汤。那个作为主角的面疙瘩,从材料上没有多大区别,但拌出来就大不相同,可以区分出厨艺的高低。有的大小均匀,软硬适度,煮好后,即使缺少添加的材料,吃起来也会让人夸赞;有的大小不一,煮好后,粘连成大疙瘩,甚至咬开后,里面还有干面。

做瘩汤的水平,在于手艺,更在于人的心境。

小时候,我虽然生活在因可以顿顿吃白面馒头,而让大城市人眼红的生产建设兵团,但油盐菜俱全的疙瘩汤在当时也算得上是美食、小灶、奢侈品了。

那时候,白面和蔬菜菜是不缺少的,但食用油的定量很少,每家都要精打细算地吃。平时炒菜才能放一些,还得积攒着,来客人的时候或者节日,烙油饼来待客和改善生活。通常晚饭做疙瘩汤的时候,就不放油,放些盐或者青菜。也许因为没有油炝锅,做出来的疙瘩汤没有特有的香味的缘故吧,很多人拌面疙瘩也随随便便,不经心了。如果家里有人说疙瘩拌得不好的时候,常常会听到:“缺油少盐的,拌得再好,还能做出来什么香味啊!”或者“你要是给我弄回来二斤油,保证疙瘩拌得好好的,汤做得香香的!”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油一样也是让做饭的人为难。

同样是没有油,祖母做的疙瘩汤却依然认真。面疙瘩拌得均匀,软硬适度,汤里飘散着葱花和白菜特有的香气。

常常有来做客的或者串门的人喝了或者见祖母做的疙瘩汤、嗅到那香气后,他们家里掌管做饭大权的人,就来找祖母讨教,做疙瘩汤的绝招。每到这个时候,祖母就等她们抱怨完油不够用,天天忙碌之后,不厌其烦地讲自己疙瘩汤的经验。记得大致是说:面疙瘩要拌均匀,把葱花和白菜切得细细的,快速在没有油的锅里炒一下,这样不糊锅,还有香味。接下来,就开导她们:现在的日子比旧社会好多了,以后日子会越来越好,会有奔头的。大人干活累,孩子正在长身体,费点事,把饭做好吃点,都有个好身体,这才是幸福啊!

吃完饭的时候,常常有来串门的.人。一来是他们喜欢与祖父、祖母聊天,二来也是想看祖母做的饭。

实际上,祖母做的晚饭与大家一样也是简简单单的。一般是桌边一盆疙瘩汤,桌上一盘咸菜,每人一碗,一筷,但细看起来,就会发现有些不同了。

均匀的面疙瘩,与面疙瘩比例适合,散发着葱和白菜香气而有些粘稠的汤,这粘稠是因为加了适量的干面,但很多人学了之后掌握不好用量。咸菜是用胡萝卜、白菜、卷心菜、红辣椒、青辣椒、芹菜等这些家常菜做的,但五颜六色的一盘摆在饭桌上,着实让人食欲大增。

曾经有一个经常来串门的人说:大娘,看你的做的饭,不吃也是一种享受。

这个人也许能理解祖母心境: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要积极在生活中寻求和创造快乐、憧憬未来、向往美好。

祖母经常给我单独做疙瘩汤。把平时舍不得用的油烧热,放入葱花和白菜丝,立即就飘出了不一样的香气,烧开汤后,再放入鸡蛋,这样的疙瘩汤,吃起来特别香。我让祖母也吃,祖母总是微笑着说她早就吃饱了,让我快吃,多吃点,好快些长大!

一次,邻家的一个当年做过妇救会长的老太太感冒了,自己用小锅做了这样的疙瘩汤,准备吃的时候,被她当红卫兵的小外孙子发现了不同,说她在家里搞特权,有压迫人、剥削人的旧思想。二人吵了起来,后来,外孙子造了老太太的反,把她还没有吃的疙瘩汤连小锅一起扔了出去。气得老太太疯了一样,跑到学校去质问老师:她这个抗日战争就参加革命的,有没有资格吃“小锅”,能不能造她这个老革命的反。结局大约是老师和校长批评了她的外孙子,当地的领导去她家里进行了安慰,才了事。

这场风波过去了,但大家发现了一个问题,祖母给我做的疙瘩汤与那个老太太的“小锅”是一样的。以后就常常有人问我:你是什么老资格啊,也吃小锅?这个时候,祖母总是微笑着对我说:“你说,你是长才(正在成长的才栋梁之才),东西不白吃,长大就是顶梁柱。”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质丰富了,饭的花样也多了,又加之祖母的年事已高,不让她做饭,别人做不出来她那样水平的疙瘩汤,所以很少吃疙瘩汤了。

有一年秋天突然降温,我外出没有准备,穿的很少,回到家的时候,祖母急忙拿出一件大衣让我披上,然后就悄然出去了。过了一会,祖母颤颤巍巍地端来了一碗疙瘩汤,让我快趁热吃了。我急得直嚷:“奶奶,我不饿,你怎么能去做饭啊,你这个年龄可是耋耄之年了啊!”

祖母笑着说;“不碍事的,我还能干得动,就是好长时间不做了,尝尝味道和以前一样不?”

不用尝,从那熟悉的香气里就知道还是过去的味道。尝了一口,感觉有些不一样,就问祖母,里面加姜了。

祖母说:“怕你着凉,加点姜,驱驱寒,快吃吧,吃着好吃,没事我就再给你做。”

我连忙说不用。祖母说:“我这个年龄了,再做还能做几回啊!”

一阵沉默,我和祖母都不说什么了。

我看着窗外顶着白雪的绿叶、红叶、黄叶,心里蓦然一惊,连忙低头看碗里的疙瘩汤,绿的、红的、黄的咸菜,白的面疙瘩。

窗外的一滴雪水溅到了地上,屋里的一滴眼泪,落到了碗里……

祖母去后经年里,我尝到过大厨们用各种精致食材做的疙瘩汤,不能说不好吃,但总感觉不适合我的口味,缺少小时候那个淳朴自然的味道。酒至半酣后难免引起伤感,便不再吃疙瘩汤了。

也许是今天窗外的景色,独在家中的寂静让我不自觉地触景生情,从心底涌出来想吃疙瘩汤的欲望吧!

我自己做了一碗疙瘩汤,吃来不是想要的味道。

静静地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景色,思绪万千:曾经在这样的天气里喝过的一碗疙瘩汤,随着流遍全身的温暖,不经意间埋藏在心底。在某个特定的时候,它就从心底,自己走了出来。 没有了那时的白瓷小花碗,没有了那时的味道,更没有了那时的人…

假期中的一天,我们一家人和朋友一起在饭店吃饭,这是,服务员端上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疙瘩汤。我看着那碗疙瘩汤,情不自禁的想起了我的外公。

每天早上,在我睡意还未消散时,就能闻到从厨房飘出的香味。因为我要上学,所以外公总是早早地起床,给我准备早餐。每天早餐总是丰盛的,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碗疙瘩汤。冬天,天气寒冷,早晨喝下一口热的疙瘩汤,它沿着我的食道流到胃里,感觉暖暖的。这时,我的心也暖暖的,因为我知道这碗小小的疙瘩汤里盛着外公慢慢的爱。

但是二零一二年的冬天,外公在买菜回家的路上突发脑溢血,紧急送到医院去抢救。站在抢救室门口的我怎么也不愿相信,一向身体健康的外公会突然发病。当时十三岁的我其实早就明白疾病和死亡,但是一直觉得它们离我很远。当身边最亲的亲人面临这一切时,我才发现:原来疾病和死亡竟然离我们这么近。外公经过抢救,虽然没有了生命危险,但是却变成了植物人,再也不能跟我说话,给我做我最喜欢吃的疙瘩汤。

从那以后很长时间,我一点胃口也没有,虽然早餐爸爸妈妈也准备得很丰盛,但是味道却是不同的。有时感觉外公根本没有生病,他还可以像以前一样,给我爱和照顾,有时好像还能看见他在厨房忙碌的身影。但是当我站在他的床前,无论怎样呼唤“外公”,他都毫无反应时,我才明白,一切都不可能回到过去了,外公再也站不起来了……

当妈妈喊我的`名字时,我才回过神来。轻轻舀了一勺面前的疙瘩汤,放到嘴里,味道和外公做的“完全”不同。没有任何人做的疙瘩汤可以和外公做的一样好喝,因为外公给我的爱,没有人可以代替。我又舀了一勺放到嘴里,轻轻闭上眼睛,泪却流了下来……

外公的爱就像这碗疙瘩汤,虽然朴素、简单,但是却给我盛夏阳光一样的温暖,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任时光怎样流逝,我都永远不会忘记外公那碗盛满爱的疙瘩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