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优美句子 > 借苹果比喻人生的优美句子 正文

借苹果比喻人生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5-05-18 06:38:35

眼见不一定为实,耳闻有可能是虚,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题记

哲学家用自己的身份掩盖了谎言:“这个苹果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思维懒惰的学生相信了苹果的成熟外表,坚信了“眼见为实”这一原则,轻率地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殊不知他们也违背了“耳听为虚”这一原则。哲学家的“伎俩”在学生面前“灵验”了,虽有怀疑者、讷言者。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罪恶丑陋的华美外衣是否也曾遮住了我们的双眼呢?

让我们“抚今”之前先“追昔”吧!

国泰民安的`奏章摊开在龙书案上,眼见耳闻皆为承平之象、升平之声,哪料到“城下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惊天逆转从天而降,历史上这样“不闻不问”的君王还少吗?大臣们送上来的“苹果”(奏章)谁不说是又红又香啊?可你是人王帝主,不是那个“哲学家”的学生啊!学生尚且能“以不言婉拒”,你难道不会认真地闻一闻(仔细读奏章)、用手摸一摸(核查奏章内容)、咬一口尝一尝(实地微服私访)?可悲:一个“苹果”曾毁了几个帝王,灭了几个国家啊!

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可我们“聪明”的现代文明人依然上演着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古老“闹剧”:某位高官政绩卓然,媒体上连篇累牍地报道着,第二天醒来却光环尽失,锒铛入狱,因为我们有人发现这个好看的“红苹果”是虫蛀的;某位明星风光一时,镁光灯、聚光灯足可以将其熔化,人们都夸奖他“表演得精彩、有爱心。”第二天新闻突然说他吸毒了、酒驾了。这个鲜红欲滴的苹果被人们摔得稀巴烂;某项政治(或其它方面)措施好啊,人人都争说其先进性,大家要学,先搞试点,然后大力推广,大有“放之四海而皆准”之势,慢慢地,人们不再提了,不再推广了,不再用了,以至于销声匿迹,原来,人们发现这个美丽的苹果是“酸”的,还没“熟”呢!那为啥这么“红”?原来是涂了色儿,或是抹了什么药,或是加了什么添加剂了。

其实,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本用不着大惊小怪,可是,有些事让人觉得“气难平”,“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老师在实验室里故意安排些怪现象是让学生明是非,辨真假,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做着这些“实验”(不是“试验”),道理早已很明白了,还用我们验吗?显然是别有用心啊!

我奉劝那些不以教学为目的的“哲学家们”不要玩弄坑人害人的把戏了,我们的社会需要务实;我奉劝那些“不闻不问不摸”的“学生们”要三缄其口,三思后曰,否则,流毒甚深,贻害无穷;我奉劝那些“怀疑者”、“讷言者”不要知而不言、明哲保身,要协助哲学家上好这节课。

“苹果”真假与否不是错 ,错的是那些“哲学家”和“学生们”啊!

记住那句老话吧:耳听为虚。也记住这句新语吧:眼见未必为实。让我们脚踏实地的做事、做人吧!

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去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各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慌。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

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各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

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

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想要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父母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无疑有极大影响。应该这样教育孩子:谁想得到“最大的苹果”,就需要他自己身体力行地付出和卓尔不凡的业绩来争取,只有在竞争中胜出的人,才有资格享受甘甜的“苹果”。

几千年前一个秋日的下午,苏格拉底穿着他那件常年不换、皱皱巴巴的短袍,优哉悠哉地穿过雅典城中心的广场,找一个角落坐下。

他对于动荡不安的时局充耳不闻,对于当局的作为也不评论,但有很多青年人围到他身边,有柏拉图和亚西比德那样的阔少,有安提西尼那样的清贫和淡泊之士,也有亚里斯卜提那样的无政府主义者。他们都虔诚地拜苏格拉底为自己的导师,因为羡慕老师自由自在的生活。

苏格拉底常给弟子出题目,但少有满意的回答。很快,他发现弟子们太依赖他的思想、学说,太没有自己的主见。一天,当弟子们再次围拢后,苏格拉底从皱皱巴巴的短袍里面掏出了一个苹果,站起来,目光深沉地对青年们说,这是我刚刚从果园里摘下的一个苹果,你们闻闻它有什么特别的味道。他拿着苹果走到每一个弟子面前让他们闻闻。几十个弟子的答案是一致地闻到了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最后走到柏拉图面前,示意他站起来回答。柏拉图站起来,看了看同学们,然后慢慢地说:老师,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

同学们都万分诧异:怎么可能呢?一个熟透的'苹果怎么会什么味道都没有呢?一向聪明善辩的柏拉图今天怎么了?苏格拉底把柏拉图拉到自己的身边说:只有柏拉图是对的。

弟子们都十分疑惑。苏格拉底把那个苹果交给弟子传看,竟是一个蜡做的苹果!可是,他们都问自己:刚才怎么闻到了苹果的香味呢?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永远不要用成见下结论,要相信自已的直觉,更不要人云亦云。我拿来一个苹果,你们为什么不先怀疑苹果的真伪呢?不要相信所谓的经验,只有怀疑开始的时候,哲学和思想才会产生。

弟子们明白了老师的用意。

他们从此学会了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并帮助苏格拉底创造了伟大的欧洲哲学!

柏拉图因与众不同,成为苏格拉底最有成就的门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