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继续进行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中熟悉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体味作者感情。
2、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3、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4、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品位文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内容,在揣摩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中体味文章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修订与完善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羞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 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 年 7 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 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队伍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 定,赔款 50 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 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 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二、整体感知
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 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三、重点分析
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
--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这一部分内容
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3)分析第三阶段。
--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4)分析第四阶段。
--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 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 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 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二、赏析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 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 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 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 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 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三、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 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 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 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 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 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四、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 ,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 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 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 的心情。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 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 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五、 拓展阅读:
(1)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 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 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 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 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六、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 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文本分析: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以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小弗朗士从幼稚到悔悟再到懂事的思想变化过程。同时,小说通过不同角度的对比,表现了“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的不同,展现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
学情分析:
经历一学期的初中学习,学生基本能通过预习掌握文章的大意,发现不懂的问题。对记叙文这种文体比较熟悉,能找出记叙文六要素,能结合文本对主要人物进行一定的分析,知道刻画人物的几种方法,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但对小说这种体裁只是略知一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的塑造,环境的作用所知并不多。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规范的小说。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结合奥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法
1、以读启发思考
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加以点拨,努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精读解疑。
2扶—放—收结合
先扶着学生研读重难点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理解其余部分内容,最后由师生讨论交流,小结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lin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 复述课文,
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 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 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课上
第四个阶段 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 哪些语句能表达出这些思想?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同时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重点品读下课后那部分,体会韩麦尔先生神态、动作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感。
形成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 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如:“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如;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拓展阅读:
(1)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2)自读课本89---100的《最后一课》(郑振铎)、读 《最后一课》(绿原)
一说教材
《俗世奇人》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可以说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刷子李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的奇人高手,他绝妙的粉刷技艺应该是民间艺术之海中一朵晶莹的浪花,我们在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之时,这些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奇人轶事又何尝不值得去大写一番呢?
在本课中,我将情节分析确定为教学重点,将语言的品味学习人物速写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虽然课改倡导学生主体,淡化教师的作用,但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协作者教师还得统筹全局,当然统筹决不等于包办,但更不等于抛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随意讨论就能替代,我据此拟定了以下教学原则:高起点巧点拔重创造悟精华
所谓高起点,就是学生课前熟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熟悉故事情节,也就是采用自读自悟的学法。
所谓巧点拔是我在本课中主要使用的教学法,我设计了三种点拔方法:问中点拔演中点拔示范中点拔。
重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表演人物。
悟精华需要学生采用合作讨论的学法,品味优美句段,透析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
另外我还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激趣法示范法等。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剧表演的相关道具
四下面就是我实施的具体步骤
(一)导入:采用激趣法。根据教参建议,可采取相声,小品,杂技,魔术等导入。我便自耍了一个小魔术引入:同学们也许早就看出我魔术中的破绽了,老师的这点小把戏的确不高明,不过我今天倒要领同学们去认识一位有真绝活,有真本事的民间奇人。多媒体展示课题:俗世奇人刷子李。这样的开场白奠定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趣
(二)学生展开讨论,共同提出学习目标。
由于这是一篇趣味性较强的自读课文,学生兴趣浓厚,又因为新大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目标是可行的,老师在学生讨论后进行取舍和归纳。
知识目标:解决生字词,了解作家作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感悟作品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寻找情感的共鸣点。
能力目标:品味优美句段,学习人物速写的方法。
(三)落实目标
(1)首先检查同学们的预习笔记,看他们是否自主趟过了字词的沼泽地,是否走进过作家作品的领地。根据学生的笔记总结,投影打出生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及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这也许是新课改中许多教师不屑一顾大局事情,但我不愿意在字词难点都没有越过时,对课文作无畏的引申和发挥。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我回避了一般的复述情节的方法,而是设计了填空题,降低了感知的难度。由于我任教的班级是普九班,基础相对较差,如果要他们复述可能会啰啰嗦嗦,抓不住要点,在填空的过程中适时点拔出复述故事的要领即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略去经过。
填空:()码头有个手艺高超的(),人称(),一年的一天,他收了个徒弟名叫(),徒弟()次跟师傅出去干活,便由对师傅()变成佩服得发怔发傻。
(2)分析情节,导演课本剧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积累,感悟,不提分析,训练。但在语文教育实践中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把较多的精力用在空悟上,我在实施新课标之初是走过这个弯路的,结果学生课后仍然一片茫然,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采取指导分析法。首先从整体感知中启发学生提炼出刷子李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奇,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2至5段,分析刷子李奇在何处?
我事先预测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答案,他们会很轻易的找出刷子李粉刷时着黑装标准严派头足这些答案,但很可能就会遗漏手艺绝这一基本奇特之处,因此,我预先设计了启发;如果刷子李仅仅凭装腔作势的做派,能成为作者笔下的奇人吗?最终还是靠什么使他名声远播?这一启发,学生会恍然大悟,找出手艺绝这一特点。
屏幕上打出一个大的奇字,围绕奇字周围的便是学生找出的有关奇在何处的答案。
对情节的分析是重点,为了落实这一重点,我设计导演了一场课本剧,让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描述表演人物,大胆想象,自由发挥。我充当旁白的角色,以驾驭整个表演过程,同时配一段音乐,营造表演的氛围。在演中启发点拔学生更深刻的领会人物形象。学生参与准备和活动的也许会偏长,可能会影响到本堂课目标的完成,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过程其实就是至关重要的目标。因此,我提醒自己决不能因为要直奔预设目的,就让过程搁浅在任务面前。这种创造性的表演使学生乐此不疲,也是学生与文本的撞击,在撞击中往往会闪现灵感的火花那么,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3)表演高潮过后,立即着手情感移植,感悟课文精华。提问:在故事结束时,刷子李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你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虚的,那是你自己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与课文第一段的哪句话相照应?
估计学生能准确的找到答案: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点燃学生情感之火的最佳时刻终于到来了,我依旧采取点拔法,启发学生感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得出优胜劣汰这一生存原则,再步步紧逼:生活是美好的,但有时也是残酷的,作为一名普九班的学生,也许大多数人就处在劣汰的形势之下,我们该怎样来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呢?在这里,我设计了自己的表情术语:满怀深情,满脸真诚,力求与学生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引起他们的深沉思考。重塑差生们的坚强意志和抗争精神。
至此,师生共同完成了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
(4)接下来要完成的任务是品佳句,学写法。
品佳句仍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也具有多元化的结果。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找出自己心中的佳句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与品味。最后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选出典型的句子,配乐朗读,赏析,让文学,音乐,朗诵交融一体,从而把品佳句推向高潮。
学写法是本课的难点,要突破难点,我采用分析点拔法和示范法。学生合作讨论提炼出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教师在各讨论小组巡回指导,点拔,这不象品佳句那一环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对不着边际的,跑题的讨论要适时纠正。虽然新课改要推翻教师一人讲的模式,强调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但我并不希望从一言堂又转变为大放羊,对学生的发言一律赞赏有加,不置可否。如果师生之间没有思维交锋,学生始终不会明白探究的真谛。
讨论结果应引导到:A
语言采用方言,幽默传神。B
情节起伏,叙事一波三折。C
人物形象丰满逼真。
老师选择班上一位同学作为人物速写的主人公,模拟本文的写作方法,在示范中点拔学生的灵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文章附后)
布置课后作业: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选择自己熟悉的人物进行速写练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写出其奇特之处。
(四)总结:本课的设计始终是在析中悟精华,在演中赏人物,在练中描生活,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他们会在本课的学习中获得相关的知识,拓展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他们也会在对课文的感悟中和写作练习中更加热爱生活,更执着于自己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