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石钟乳的句子
1.溶洞给人以神秘,梦幻的色彩,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石幔和石花都给人以美的感受。
2. 一走进溶洞,就感到一股凉意袭来,我抬头一看,一根根钟乳石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水滴顺着石柱往下滴,乍一看,多像章鱼的许多触角呀!
3. 在溶洞里,许多钟乳石汇在一起,有若华灯高照,有若入云玉柱,有若素女含情……
4.洞底有很多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美不胜收。我正盯着一只大大的“虾”和一只“大鲨鱼”看得津津有味,突然,头顶上出现了一块“悬空石”,我们一船人都担心它会掉下来。
5. 到了洞口,我一下子便觉得更是凉快,凉风一阵一阵的从洞里吹来,顿时,我的署意全消了。
6.那个洞如同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洞内的景色更是千奇百怪,溶洞洞顶悬挂着大小不同的众多的石钟乳,洞底长着很多石笋,当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叫做石柱。
7. 沿着石板路往前走,一幅幅美景呈现在我的面前,形状各异的倒垂的钟乳石和拔地而起的石笋在五彩斑斓的灯光映射下分外妖娆。
8.有的像千万把蓝色的宝剑悬在头顶,仿佛就要落下来似的,让人不由自主抱头加快脚步走开;有的像银色的瀑布一般奔泻而下,气势宏伟;有的好像红色的亭子,在四根石柱的上面撑起了一个圆顶,圆顶周围垂下的小钟乳石,好像是迎风摇曳的幔子一般,栩栩如生。
9.我们进入了溶洞,走在湿漉漉的人工铺设的蜿蜒小道上,看着从洞顶、洞壁上延伸下的钟乳石,在灯光的辉映下,五彩斑斓、奇幻迷离、似雕似塑、气象万千,有的像飞流直下的瀑布,有的像盛开的白莲……
10.洞里有许多钟乳石,每根钟乳石都有彩灯照着,真是五彩斑斓,美丽极了,钟乳石千姿百态,有的像一根倒挂的笋,有的像用钟乳石林构成的黄果树瀑布,有一根还像定“海神针”,它像一根柱子,好像如果没有它山洞就会塌下来。
11. 它生长于1-3千万年前远古时代,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便形成了壮观岩溶景观。洞共分三层,每一层都布满了钟乳石。
12. 走进溶洞,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窄窄的长廊,长廊顶部的壁画“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在五颜六色的霓虹灯照耀下显得光彩夺目、迷人耀眼。
13.溶洞分为三部分:一号大厅、二号大厅和三号大厅。洞中以奇石闻名,大大小小的石头形状各不相同,有的像一位高高在上的将军,手拿大刀,威风凛凛;又有的像公鸡,叫公鸡山……
14. 一进到里面,溶洞好大啊!里面黑乎乎的,但是有很多盏小灯,五颜六色的。接着我们看到了定海神针、一线天、擎天神柱,真的很神奇、很漂亮啊!
15.在观光中,我发现溶洞这里的钟乳石、石笋、石幔千姿百态,有的像大象,有的像宝塔……它们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瑰丽。在有水的地方,这些钟乳石、石笋、石幔被映在了水中,显得更加魔幻。
16.溶洞中偶尔有些小水潭,水潭也偶尔有些拥有着飘浪花纹的石卵,在灯光下,它更加可爱了,一路向前,又看到了更加美的石花,它就像一朵五颜六色的花朵,正在我面前盛开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下面是 描写石笋的比喻句,请参考!
描写石笋的比喻句
1、石笋像巨柱擎天,令我们感到它的磅礴气势。
2、石笋像嫦娥身边的玉兔, 让我们觉得它又是那么柔媚乖巧。
3、石笋像一位老爷爷正瞅着他那两个孙子。
4、石笋像一支棒一样由洞底长上洞顶。
5、石笋像很多倒挂着的龙头。
石笋(Stalagmite),为碳酸钙石灰岩,位于溶洞洞底的尖锥体,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种自然现象。
石笋指在溶洞中直立在洞底的尖锥体。石笋是由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或从钟乳石上滴至洞底,一方面由于水分蒸发,另一方面,由于在洞穴里有时温度较高,水溶解CO2的量减小,所以,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而形成的.。日积月累就会自下向上生长的是石笋,从上往下生长的是石钟乳。石笋形如竹笋出土,自下向上生长。石笋与钟乳石成长缓慢,一万年约长高一米。
石笋是由于含碳酸的水不断点滴到一处,碳酸钙沉淀而形成的。可以有不同的形状,水滴的流量、滴水的高度以及地面的状况均会影响石笋的形状。
水滴内的物质
假如滴水和里面含的矿物质均匀的话会形成比较细长,粗细均匀的石笋,它们可以以均匀的直径达到数米的高度。
水滴的流量
假如滴水比较强,而且是来自渗入洞里的雨水的话那么会形成圆锥状的石笋,它们在根部可以达数米直径。
滴水高度
滴水高度会影响石笋顶部的形状。高度小的话石笋的顶是圆的,高度越大它越平,在极限状态下甚至可能是凹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已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语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
师:“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这一创设的春游情境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兴趣盎然。)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1、播放游览双龙洞的情境录象。(看录象后,双龙洞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圈出生字新词,并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基础。
3、检查自学情况
(1)列火车检查生字新词,指导写好“蜿蜒、臀部、稍微、孔隙”等词语。
(2)最后修订游览线路:
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一)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1、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
2、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读这些美句。(教师把剪贴画“路上”放在导游图中路上位置。)
3、“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学生比赛回答、比赛读)板:明艳
4、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变化的声音)
5、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教师配乐朗诵)
6、学生配乐朗诵。
小结:路上凤光明艳,我们和叶圣陶一样,游兴很浓,双龙洞又是怎样的呢。
(二)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师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把剪贴画“外洞”放在导游图中的外洞位置。)
2、“突兀森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
3、“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教师点学生回答,师生概括。)
小结:这节课,我们随着叶老先生从风光明艳的山路上,进入像大会堂一样的外洞,再走进去,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游览。
第二课时
师导入:上节课,我们随着叶老先生从风光明艳的山路上,进入像大会堂一样的.外洞,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孔隙是怎样的呢?
(一)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1、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这两位同学合适吗?这两位同学不合适可看出孔隙什么特点?(教师点两位较胖的学生上讲台。)
2、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象,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进孔隙,你的心情怎样?(教师放录像,配录音介绍)
3、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以黑板为小船做动作,师生评价。)
4、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点评朗读)
(四)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
1、“双龙”其实是什么?(教师点学生回答)
2、谁知道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教师出示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畅所欲言。)
3、默读,找内洞特点。(教师把剪贴画“内洞”放在导游图中内洞位置。)
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一)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二)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可以坐车回去了,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
(三)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师生概括写作特点)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介绍课文及作者
1、课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情景。
2、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吴县人。作品有《隔膜》、《城中》和《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1957年叶圣陶先生60多岁时,游览了“双龙洞”、“冰壶洞”,见《小传十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
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划出不懂的词语。
2、集体讨论难字、新词。
①读音
wān蜿蜒
jí即使
rǔ石钟乳
sǔn石笋
②新词
孔隙突兀森郁进
四、读熟课文
1、散读。
2、小组读。
五、思考写作顺序,试着划段
第二课时
一、理清层次,划分段落
1、默读。
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
游览顺序——空间位置变换。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交待时间、地点、事件。
第二段(2~3自然段)路上见闻。
第三段(4~8自然段)游览经过。
二、讲读
1、指名读第一段。
分析:这是一篇游记,且开篇点题,交待了时间、地点。
2、学习第二段。
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记写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提问:
①作者看到哪些景物?用笔划一下。
溪流:时而…时而…时而。
②什么叫迎着溪流?人怎么走?
逆流而上(游览的一条“暗线”)
③理清这部分叙述顺序。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
4、小结:
作者以“那溪流就是从洞口里流出来的”,引出描写重点——双龙洞。
第三课时
一、从读入手,理清层次
1、读第三段。
说一说写了几层意思。
2、分析:
②外→内
学生边读边思考,师生共同总结。
a、泉水来路。
b、孔隙大小。
c、小船形状。
d、进出方法。
e、人的感觉。
二、学习本段第三层
③内洞奇景。自由读,并小结写了什么?
a、黑为什么?只有孔隙相连。
c、大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d、水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且点出洞已到头。
④最后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三、总结
作者记叙了游览双龙洞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