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把握文章的主旨,能理解废
2.明确废
3.欣赏和评价散文优美而充满哲理的语言
4.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能力目标:1.掌握赏读散文的基本方法: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2.能查阅、筛选所需材料
情感目标:正视废
【教学重点】
1.理解废
2.通过对文章素材的理解,深刻领会散文的“神”与“形”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旨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学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作者余秋雨及文章写作的背景
2.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体会文章的抒情基调
3.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4.教师总结:全文抒情中蕴涵的深
【思路设计】
由于余秋雨的散文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在文化表象之下有着深刻的内涵,所以,在课堂上对文章的背景和余秋雨的散文成就有必要做简单的交待,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余秋雨的初步印象再来欣赏文章文章较长,可采用速读的方法,学生能初步说明文章的抒情基调即可在“理清文章主要内容”的环节里,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得出结论最后教师对全文抒情中蕴涵的深
【学法设计】
1.课前指导学生查阅余秋雨的相关信息,为课堂学习提供一定的基础
2.从“废
3.学生速读全文,了解文章的抒情的基调
4.通过讨论,学生归纳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5.教师总结:全文抒情中蕴涵的深
【教法设计】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展示
【过程设计】
一、作者简介及本文写作背景
要点设计:了解作者余秋雨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方法设计:多媒体展示,教师讲授法
思路设计:老师将一些废
导入:
提到废
要读懂一位作家的作品,首先必须对这位作家有一个宏观的了解走近秋雨,就如走进一本深厚的文化的大书,他的散文更是开创了现代散文创作新领域
余秋雨(1946~ ),当代文艺理论家,散文作家,浙江余姚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后历任该校讲师、教授,曾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职务从80年代初开始,陆续出版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等90年代后开始“文化大散文”创作,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作品集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出走十五年》等,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作者为什么写作这篇文章呢?
1980年10月18日,以宋庆龄为首的1583人联名发出了《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反对声随即响起,当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刊发读者来信《研究探讨无妨,整修大可不必》圆明园复建争辩就此拉开帷幕主张保留废
“废
90年代作者在全国的争论声中写下了这篇文章,算是对争议的一孔之见
二、整体感知课文
要点设计: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调
方法设计:阅读实践、归纳
思路设计:先让速读整体感知文章,再布置阅读思考题:作者对废
学生速读(五分钟),提问
学生回答:作者对废
三、理清文脉
要点设计: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设计:朗读法、讨论法、归纳
思路设计: 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依次找出各个部分中能表明作者深刻见解的语句,以此总结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由于文章内容较长,所以安排分组完成)然后教师总结归纳
明确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总写“寄情废
表明作者深刻见解的语句:
“我诅咒废
讨论交流:作者对废
教师归纳:我“诅咒废
第二部分:废
表明作者深刻见解的语句:
“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并非所有的废
“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并非所有的重建都值得否定”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
讨论交流:为什么“没有废
教师归纳: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物质文明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大地上高楼林立,然而这些高楼更伫立在人们心里人们在忙碌中荒芜了精神家园,成为无根之人而废
第三部分:写废
表明作者深刻见解的语句:
“中国历来缺少废
“废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
“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
讨论交流:“中国历来缺少废
教师归纳:废
(放映圆明园废
第四部分:废
表明作者深刻见解的语句:
“废
“废
讨论交流:为什么说“废
教师归纳:如何对待废
总之,文章以“我诅咒废
四、教师
情感是散文的生命面对废
“我又寄情废
【应用设计】
1.思考:何谓“废
2.课外查阅文中提到的废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 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2. 品味语言
3. 把握文章的主旨
4. 总结写作特点
【思路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能理清文章的脉络,但要真正把握文章的主旨,还需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和关键句进行细细品味,建议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达成知识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方法设计】
1. 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讲授课文中提到的废
2.反复吟诵重要语段,思考讨论,品味文章的语言
3.思考讨论,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
【过程设计】
一、由检查作业导入
要点设计:检查作业、交流课外查阅资料、导入新课的学习
方法设计:交流、多媒体展示
思路设计:教师先检查作业,重点在指出废
(由上节课的作业导入)何谓“废
说说你所查阅的著名废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较系统全面地介绍提到的废
1. 圆明园废
它是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的总称,今只存遗址,位于北京城西北郊始建于清康熙48年(1709),原为康熙帝四子胤
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圆组成,总面积达350公顷它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
圆明园三园鸟
三园分别有垣墙相隔;前为万春园,后面并列的两园,左为圆明园,右为长春园 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庭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
【圆明园全景效果图】
【现状】 1983年国家决定将其建成遗址公园,经多年逐步修整,于1988年6月正式开放福海等局部范围,占全园3/5的面积2003年,圆明园开始对九州景区进行整修,目前,九州景区的山形水系已基本恢复,各景点遗址清理完毕,经过科学发掘,在原址复建和重修桥梁10余座景区各岛之间既独立成景,又通过桥梁联结为一个整体,已可窥见当年的
(1)大水法废
【大水法及远瀛观复原效果图】
九州清晏 2004年,圆明园遗址公园对九州清晏景区进行全面整修
正大光明殿 圆明园正殿
1860年,英法侵略军抢掠烧毁圆明园等西郊诸园时的指挥部即设于此
海晏堂 是圆明园中最大规模的欧式建筑
此建筑群的精华——十二生肖铜雕以水报时,闻名世界
【名称】 万花阵
【文物现状】 1860年遭英法联军劫毁,现存的万花阵是1989年重建而成的
【简介】 万花阵,是仿照欧洲的迷宫而建的花园,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圆明园内一座大规模的欧式迷宫它的主要特点是:用四尺高的雕花砖墙,分隔成若干道迷阵因而称作"万花阵"方阵南北长89米,东西宽59米,阵墙总长1600余米,墙高约1.2米它由阵墙、中心圆亭、碧花楼和后花园组成,曾是封建帝王的游乐场所盛时,每当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阵中心的圆亭里,宫女们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寻径飞跑,先到者便可领到皇帝的赏物所以也叫黄花阵或黄花灯虽然从入口到中心亭的直径距离不过30余米,但因为此阵易进难出,容易走入死胡同,清帝坐在高处,四望莲花灯东流西奔,引为乐事
2. 古罗马的角斗场:公元前80年左右,古罗马创建了用两个半圆形剧场相对而合成的圆形剧场以供这种活动之用罗马大角斗场是所有圆形剧场中的最大者,位于罗马市中心东南可容纳观众5万余人1900多年来,大角斗场还曾先后作为基地、客栈和酒店使用过
3. 庞贝古城:古罗马中小城镇,位于意大利南部维苏威火山西南脚下10公里处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大爆发被火山灰掩埋从1748年起考古发掘持续至今,为了解古罗马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4. 吴哥窟:即吴哥寺,柬埔寨的印度教
5. 玛雅文化遗址:中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由印第安族玛雅人创造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和伯利兹,并及于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地区这一文明约从公元前 2500年开始形成,至前400年左右建立早期奴隶制国家,公元3~9世纪为
6. 马王堆的汉代老太:出土于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该墓地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发掘了1号墓1973至1974年初,发掘了2号、3号墓1号墓发现年约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墓内又出“妾辛追(?)”名章,墓主应是利仓的妻子
7. 黄鹤楼:黄鹤楼,原址在武昌蛇山黄鹤楼矶头,相传始建于公元223年传说古代仙人子安曾乘黄鹤过此,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历史上黄鹤楼屡建屡毁,其最后的一次被毁是1884年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
8.
9. 阿房宫:秦始皇始修建的宫殿,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秦始皇35年(前212),在周都丰、镐之地,亦即秦的上林苑内,建新宫城──阿房宫阿房前殿至今尚有高大的夯土台遗存,东西1200米,南北450米现存台面南部略低,北部略高,最高处约7~8米后被农民起义军烧毁,当时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
二、吟诵语句,品味语言
要点设计:吟诵、品味语言
方法设计:思考讨论、讲授归纳
思路设计:教师先交代文章总体的语言风格,然后针对文章的重、难点设计出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对内容的理解
我们在阅读课文时,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语言既充满感情,又富有哲理对历史的情有独钟,使余秋雨的散文在抒情性上带有浓重的理性思辨色彩,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理性思考,这种风格使读者在获得情感上的感染的同时,还有更多的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
请同学们诵读并品味下面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思、态度:
1. “这眼泪的成分非常复杂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你分
归纳:还应有的是热爱、惋惜、赞叹、欣赏
2. 为什么说“废
归纳: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见,悲剧的特性是曾经的美好和现实的毁灭,这就与废
3. 指出“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
归纳:比喻的修辞把历史比作秋天,把废
4. “唯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指出这个排比句式的表达效果
归纳:用一连串结构类似的句子来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表明“他们保存了废
5. 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
归纳:阐述了“现代”的内涵,突出“现代”的一切特征,语势强劲,表明“现代”应用自己的睿智和胸襟,兼容古今中外的文化,这样才能发展
教师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最具特色和最有魅力的部分,不是来自生动的场面描写,也不是来自温情脉脉的抒情,而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首先在于拟人手法的运用,赋予笔下的物以生命文章第二小节中动词的运用非常经典,如“废
其次是借助类比的手法,在无声无息中达到抒情的效果“废
再次是善于引入中国历史,借助史实来达到抒情的效果“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接着指出“屈原”、“杜甫”、“曹雪芹”、“孔尚任”、“鲁迅”、 “白先勇”等人不想大团圆,从而包含深情地赞美“他们保存了废
理与情的融合统一余秋雨用一种抒情散文的形式普及文化,通过抒情散文来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历史忧患意识的民族意识,并对读者起到浸润作用他能用散文般流利的语言叙述艰涩的哲理问题,把智性的议论和诗性的抒情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使深奥的理论包含着情感色彩,情与理统一了起来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情理合一
三、交流讨论,把握主旨
要点设计:讨论关键问题,
方法设计:点拨法、教授法
思路设计:在交流讨论中完成文章主旨的
(一)交流讨论
问题1:第二部分中,“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是人类的大明智”表明作者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于废
问题2:第三部分里,说“中国历来缺少废
明确:
问题3:谈谈废
明确:废
问题4:作者是怎样揭示废
明确:作者通过对废
(二)归纳主旨
主旨:揭示出废
四、回顾全文,总结写作特点
要点设计:
方法设计:归纳总结
思路设计:教师可提醒学生总结写作特点的切入点,启发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本文在写作上有三个最显著的特点:
一是选材上:集中体现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
“神”:对废
“形”:历史文化价值、悲剧文化价值、现代文化价值,古今中外著名废
二是表达上:抒情与评述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运用了大量的抒情性极强的评述语言,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运用了联想、想像、排比、比喻、拟人等手法,结合长短句,生动形象
三是结构上:采用横式结构,具有极强的跳跃性
四个部分分别揭示废
各部分:从世界著名文化遗址到中国文物古迹;“真正悲剧”的评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五、
余秋雨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这种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主题和题材的扩展超越;第二,对小说艺术形态的借鉴;第三,对原有散文文体模式的突破及创新读余秋雨散文的第一感觉就是,篇幅宏大;另外,在写作手法上,秋雨先生的散文并非以抒情为主,而是以议论为主他的散文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抒情与议论的水乳交融,使文中的议论充满了睿智与情趣,使读者总能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一种特有的精神享受可以说余秋雨的散文,已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他以崭新的范例拓宽了当代散文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散文审美形态,使散文的河流改变了流向,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个体意识的抒发到到整体精神的张扬因此,余秋雨散文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也得到许多评论家的好评
【应用设计】
1.谈谈学习本文后的体会
2.自主阅读《文化苦旅》,领略余秋雨“大散文”的一贯主题:总结中外文明兴衰荣辱的规律,探索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之路(推荐《阳关雪》、《十万进士》、《一个王朝的背影》)
关于描写吴哥窟的散文篇【一】
吴哥窟在大家的心目中是个神秘的国度。暑假中,我们有幸踏上了吴哥那神秘而古老的土地。
吴哥窟分为大小吴哥。上午,我们先来到大吴哥,环顾四周,高棉人的微笑都看着我,注视着我。每一张笑脸都有所不同,令人震撼不已。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塔普伦寺。塔普伦寺被三层围墙包围着。第一层代表地狱,第二层代表人间,第三次代表天堂,国王的母亲就供奉在这里。塔普伦寺里有许多参天大树,大树的枝桠无限伸展着,层层缠绕着精美的 雕像,同时也把吴哥古老的历史给掩埋了。
下午 ,我们来到了小吴哥。远远望去,长长的彩虹桥上有两条龙王(7个头的眼镜蛇王)正昂首注视着我们。它们忠心耿耿地保卫着这块神秘土地。站在小吴哥的外围墙上,小吴哥的全景与池塘上的倒影交相辉映,真是漂亮极了!这里的浮雕石像经过风吹雨打,岁月的洗礼,组合成了一部壮丽的史诗。随着人流,我们穿过一个又一个石室,跨过一个又一个的门槛,仿佛可以看到几百米外回廊尽头的光芒。那些来自神殿外的天空,穿过层层门槛,幽幽的照着我前行的方向。脚下的石块泛着森森的光,我好似又回到了千年前的高棉王朝,游荡在神殿中。我像是在现在,又像是在过去,又或者是未来。
吴哥窟带给我们的不但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心灵上,精神上的震撼。在这里,一切都仿佛变慢了,我久久的沉醉在吴哥那悠长的历史中了。
关于描写吴哥窟的散文篇【二】
你在沉睡了几百年后,被唤醒。醒来的你已失去了昔日风采和曾经的威严。当法国生物学家在丛林中发现你时,你已残破不堪,但他仍被你独特的魅力吸引。为了再现你昔日的宏伟、重塑你当时的容颜,人们竭尽所能地修复你。现在你是柬埔寨的国宝、明片,是世界文化的遗产。现在世界各地的人们争相走近你,只为一睹你的芳容。
吴哥窟它始建于12世纪中叶的吴哥王朝,当时的王国希望在平地兴建一座规模宏伟的石窟寺庙,作为吴哥王朝的国都和国寺。因此举全国之力修建了它。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建筑。跟着涌动的人流,走近吴哥窟,宏伟的庙宇出现在眼前。走,去吴哥窟的顶层看看,它是柬埔寨人说的“天堂”。但通往“天堂”路排着长队,等待的人们来自世界各地,说着不同的语言。但通往“天堂”的阶梯并不好走,原来的石阶更陡峭,要想上去,你就是国王也得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现在的阶梯虽然用木板建成,并有扶手。但要上去,还是得费心费力。一路小心翼翼,终于来到了“天堂”,一个僧人正虔诚的站在一角面对阳光一动不动地仰望着天空……他是在祈祷吗?
在“天堂”里转转,拍下精美的壁画,高大的建筑,俯视塔下还在等待上“天堂”的.人流。眺望远处的风景,感受阳光温暖地拥抱,让微风轻拂面庞。站在高处远离人群的喧嚣,享受这片刻的安静。
吴哥窟位于柬埔暹粒省。该省不仅有吴哥窟(俗称小吴城)还有大吴哥城、女皇宫、崩密列这些古建筑群。它们都是供奉神灵的寺庙。但现在已经看不到曾经供奉的神像了。目前能看到的是石柱上曾经雕刻的壁画和空荡的大厅。
女皇宫供奉着印度教的湿婆神。女皇宫是采用高棉特有的红土建造,她色彩艳丽、易于雕刻。因此女皇宫又以她精美、细致的壁画雕刻而著称。这座小小的寺庙,有着太多精致的壁画,它们再向你讲述一个又一个故事。
然而在些古建筑群里,最让我震撼的是崩密列。崩密列的意思是荷花池。这坍塌的庙宇,已经无法修复。一片废墟。看着这些残垣断壁、看着那些从崩塌的建筑中长出来的大树,或者被树根紧紧抱住还没有完全倒塌的建筑时,我感慨,是这些树破坏了建筑,还是保护了建筑。现在它们混然一体,不分彼此地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结合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历尽沧桑后的残缺之美。这是被遗弃的庙宇,因为战争,都城已被放弃,供奉神灵的庙宇也只能被迫放弃。穿行在废墟中,我轻抚着那些带着历史印记的断石,还有已经不再完整的壁画雕刻,想像着她曾经的模样和有过的荣光……历史穿过她的身躯,带走了曾经属于它的荣耀!
谁说这些石块没有温度?谁说这些残缺建筑没有触角?她们以各自不同的姿容,承载了一个王朝的辉煌,同时也见证了这个王朝的没落。而现在,她们又以一种残缺再现了历史的沧桑,沉淀了历史的厚重。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这是生命的记忆。曾经的美好、曾经的壮阔因为战争消亡。这些残垣、这些断石,警醒着我们,珍惜美好、珍惜和平、珍惜每一天的平凡。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珍爱和平吧,别让历史重演。别让生命承受那些不堪承受的重。
你在沉睡了几百年后,被唤醒。醒来的你已失去了昔日风采和曾经的威严。以下是“描写吴哥窟的散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凌晨五时许,一抹晨曦透过天际,天空像一面旗帜轻轻抖了一下。吴哥窟的五座神塔,也随之飘然欲飞,但眨眼间,又凝固住了,莲苞般的剪影清晰地印在半明半暗的天幕上。或许幻觉使然,冥冥之中,你把这拂晓的天空当成了一面柬埔寨国旗,将旗帜上的吴哥与现实中的吴哥混为了一体。
吴哥窟黑黢黢地安卧在暗绿的草地中央,被同样黑黢黢的外墙与高大的热带树木簇拥。寺前的池塘反射着淡白的天光,慢慢地,渗出一片橙红……霞彩出现了!守候在池塘边的人们纷纷举起相机,屏声静气。各种肤色的脸充满了期望。既然占据了传说中的最佳位置,谁不想拍到精彩的吴哥日出呢?然而,霞彩并没有扩展开来,作为前景的池塘虽越来越亮,而那一小片霞光只绚丽了片刻,就慢慢地消褪了。天空堆满了黑灰白三色分明的云彩,太阳深藏不露,只一缕日光从云缝里挤出,镀亮了神塔的尖顶。
不会有霞彩了,早起摄影的人们叹息着四散开来。你背着相机绕过池塘,往岁月斑驳的吴哥寺而去。池塘里零星几朵红莲似开未开,像举着几支等待点燃的火炬。路过几丛有翅不飞的天堂鸟,穿过露水淋漓的草地,脚便踏上了八百多年前嵌下的阶石。吴哥窟有三层台基,一层比一层高和陡,第一层是最低也是最平缓的,但你仍得手脚并用,才沿着北侧的台阶爬了上去。寺院的阴影凉凉的漫过身体,神秘的氛围倏忽之间将你包裹得严严实实。
站在残破的拱门下回头西望,这座梵语意译为“圣洁的'城市般的寺庙”的宏大建筑铺展在清澈的晨光里。宽阔的广场芳草萋萋,中央大道两侧巨石砌就的藏经阁颓败不堪,却又坚硬地屹立着。城墙蜿蜒起伏,没入葳蕤林莽。墙外的护城河幽光闪闪,河对岸苗条的桉树高高地耸立,赤裸的身子泛着白光,宛若刚刚出浴。而在西天那重重的云幕后面,在那云隙露出的一线蓝天深处,仿佛隐藏着你一无所知的前生。
不知名的长尾鸟从空中掠过,滴落几声清丽鸟啼,使得你更深地陷入寂静之中。用了一点力气,你才从这寂静中拔出腿,沿北侧回廊缓步前行。明亮的光线透过陀形窗栅和方形廊柱照进回廊,形成一道长长的光阶,恍若钢琴上的黑白键,弹奏着无声的梵音神曲;又似乎,它是岁月的阶梯,将你引向遥远的吴哥时代。你且行且停,仔细端详。在回廊内侧,那环绕整个吴哥窟,长达八百米的浮雕壁画上,神与魔之间的战争正静默地进行,他们有的骑着大象,有的驾着孔雀,挥舞各种奇异兵器,杀得不可开交。你对印度教神话不甚了了,并不认识那些神们魔们,但它们夸张的造型与精致的雕艺让人叹为观止。伸手摸摸,墙面虽然清凉,线条却在起伏,隐隐约约的,还能感到某种脉动。墙面是由大块的四方石头砌就的,严丝合缝,不同石块上雕刻的花纹吻合对接,浑然天成,不仔细看,根本察觉不到有缝隙。这些精美的浮雕,到底是在石头上雕好了再砌的,还是砌好了石头再雕的呢?不得而知。你无法探究在沧桑岁月的另一头,设计师与工匠如何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你想到的,是四处飞溅的凿刻声以及露珠一样从黧黑的脸上滚落的汗水。
穿过时空隧道般的拱形回廊,你来到东门。吴哥窟坐东面西,东门也叫大象门,是专供国王与他的大臣进出的地方,他们乘大象而来,直接从大象背部下到台基上。一介平民之你站在这个原本平民免入之地,茫茫然望一眼台基下,芳草覆盖处,大象的脚印依稀可见,而空气中呢,也弥漫着大象身上特有的膻气。
晨光愈来愈亮了。你再次手脚并用,沿高达七米的石阶爬上了第二层台基。你近距离地目睹了斑驳石阶上蔓延生长的苔藓,闻到了石缝里散发出来的苦涩的岁月气息。台基四周,又是一个方形回廊,四角转折之处便是神塔。神龛、神像、石门、雕饰以及被称为天堂舞者的阿卜娑罗仙女像密布其间,数不胜数,精美而繁复。审美疲劳开始出现,你不再流连,而是直奔通往第三层台基的石阶梯。
第三层台基上,就是建筑柬埔寨国旗上那五座莲苞形神塔的地方,四角各一座,而中心一座最高,距广场地面65米。那是最神圣的祭殿,被视作世界的中心,是天堂的象征。那也是启动吴哥窟工程的高棉王苏利耶跋摩二世的陵墓,所以,高棉人也把吴哥窟称为“葬庙”。然而,吴哥窟工程浩大,前后历时八九十年才得以峻工,世事沧桑,岁月无情,本以印度教为依皈的高棉王国,此时却流行起了小乘佛教。而苏利耶跋摩二世也在去世50年后,才被安葬在这里。没人可以长生不老,但葬在如此神圣的最高处,大概就进入了天堂,就能成为世人心目中的神吧?而通往它的石阶梯,也被称之为“天堂之梯”了。
此刻,这道通往天堂的石梯,以75-80度角,几乎垂直于你面前。它高达13米,阶面本来就狭窄,且被经年的风雨剥蚀,没有了棱角,窄得只能搁下半只脚掌。之所以砌得如此陡峭,就是为了让所有信众都放下尊严,五体投地吧?你仰起头,神塔的尖顶直插云霄,天旋地转,石梯似乎向你倒过来。毫无疑问,想上去,只能像壁虎一样爬了……犹疑之中,只见一对金发碧眼的男女冒冒失失地走向天堂之梯,你下意识地伸手一挡。却没挡住,他们的身影如同从投影机里出来的一样过去了。他们手牵手地攀爬着,一会就到了石梯上部。但突然间,那女的站直身体,摇晃了一下,就跌倒了,她的满头金发像个绣球似的滚了下来……惨叫如刀,锋利地划破了寺院里的寂静。但是,你没看到地面有她,连石梯上那个男老外也不见了……其实,你幻觉到的是一个真实故事,你清醒之后,眼前摆着这个故事真实的结局:一架供游人攀登参观的木楼梯覆盖在石梯之上,它的坡度没石梯那么陡,阶面也宽得多。那位在此失爱的法国男子悲痛之余,为了别的情侣免遭不幸,特地捐钱修建了这架木梯。所以呢,现在它又被称之为爱情之梯。
你忽然明白,自已兴冲冲而来,是为爬一回爱情之梯的。可是梯口一根绳子横拦着,旁边还有禁止攀爬的标识。难道不允许参观?犹疑间,一个穿制服的保安过来,笑笑,手指捻捻,用蹩脚的汉语说:五刀(美元)。于是掏钱,上梯。爱情之梯仍然很陡,抬腿时得小心别碰着了膝盖,但毕竟比石梯好爬多了。你可以借助两侧的扶手从容地爬上去,而不必做一只壁虎。爬到顶端,气喘吁吁之际,你想所谓爱情也好,信仰也罢,就是一场漫长的攀登,且须不畏艰险,不计后果地直奔人生终极吧?放眼四望,大地下沉了许多,丛林与云彩相交的天际线退出老远,巴肯寺、通王城等吴哥古迹遥遥在目。那莲苞似的主神塔,则赫然矗立在眼前,通体覆盖着灰白黑相间的斑驳之色,记录着八百年的风雨雷电,人世沧桑。四周又是回廊环绕,窗龛四嵌,廊柱密布,如同迷宫。整个吴哥窟都以石头建筑,见不到一根木头。而这高高在上的主神殿,更是连草都看不到一根。在弥漫万世的静谧里,除了你,看不到第二个人影。阴影与光线交错,传说与现实混淆,呼吸与微风缠绕,恍惚之间,你在吞噬,或被吞噬,似乎你就是吴哥窟,吴哥窟就是你。苔藓与寂静爬到了身上,渗透到了肌肤里,你与所见融合在了一起。你莫名地心颤,并且恐惧,你被这奇异感觉与诡秘气场吓着了。你既享受,又抗拒,心在挣扎,手在出汗,你忽然想从这场景里退出去。但与此同时你又格外兴奋,你的身影在游移不定。你举起相机,给历史构图,为奇迹调焦,你感到整个身体都挤进了取景框里。喀嚓的快门声呼应着你的心跳,也不断地催促你,离去,离去。清凉的生腥之气从粗砺的石头里渗出,掺和着约有约无不知何来的梵香,直透你的肺腑,愈发增加了你的敬畏感。你是无神论者,你不敬畏神明,可你敬畏天地自然,虽说是人创造了这不可思议的吴哥窟,但不正是天地自然造化了更加不可思议的人么?绕主神殿一周,拍下数十张照片,向五朵神圣莲苞行了注目礼之后,你既惶惶不安,又恋恋不舍地转身离开了。
明亮的晨光牵着你小心翼翼地走下了爱情之梯。此时你没想爱情,爱情的真谛,是得到人世间去寻求的。你心中充满莫可名状的满足感,不管怎么说,你有了一次奇妙的经历。你再次穿过第一层台基的回廊,路过壁画上的战争,绕回西门,跟着宽敞笔直的中央大道向城外走去。早先的乌灰云层已然消散,只剩几团絮状白云悬挂在湛蓝的天空,静静地漂浮;阳光下的草地露珠水晶般闪闪发光;池塘里的红莲悄然开了,像一张张红润的小嘴巴,说着一些热烈的话语。吴哥窟神塔的影子从你背上凉凉地滑了下去,而大道尽头的菩提树,招摇着绿色的手臂徐徐地迎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