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
繁花一去数春秋,此地空余千古愁。
战火硝烟城池毁,风沙漫舞岁痕留。
残岩断壁容颜改,悲壮苍凉尽空楼。
只要爱心情与此,楼兰还会变绿洲。
(第二首)
千年古戍卧荒丘,戈壁黄沙一望收。
暴雪常添山路险,狂风未减鬓丝柔。
昆仑有玉难雕珮,瀚海无波可荡舟。
鼓角争鸣成旧事,边民屡见不言愁。
(第三首)
寅年八月已初秋,万里春还和梦愁。
落日中华虽可揽,楼兰故地咏空楼。
风沙乱舞终难绿,百孔千沧岂自由。
笑著贫穷如出世,天然富贵动神州。
(第四首)
捻断箜篌曲未休,眉头才下上心头。
犁开阡陌梦中梦,望尽天涯楼外楼。
莫问飞鹰须倒仰,但闻野鹤又重游。
缱怀无处托书锦,浪迹萍踪一叶舟。
(第五首)
楼兰逝远情未尽,古往今来多忧愁。
世事难料催春生,风华正茂遍神州。
改革开放三十年,外邦惊喜瞩目瞅。
我处盛世何蹉跎,真诚问候好师友。
(第六首)
满目黄沙掩逝波,楼兰古戍没藤萝。
苔侵寺壁匈奴梦,曲绕房梁武帝歌。
战火轮番商旅断,时光荡涤祸灾磨。
繁华再现无流水,废垒残垣可奈何。
(第七首)
幽幽何处觅春秋,曲桥荷池伊人愁。
一声轻叹惊长空,几番凄楚藏窄袖。
心念楼兰再回首,情思荒漠还绿洲。
敢请上苍发慈悲,我自月下苦哀求。
(第八首)
关外寒风卷未休,江南绿蕊绽枝头。
黄粱梦似鸳鸯梦,铜雀楼同燕子楼。
曾惑鹰飞须倒仰,又闻海怒忽横流。
箜篌隔岸询居处,随遇家园遍九州。
(第九首)
凄凄断埂诉春秋,古道沧桑蕴千愁。
丽影芳踪今何处?风沙长舞魅声留。
几时风华容颜逝,人去他乡弃空楼。
百转回肠书不尽,情系楼兰梦绿洲。
(第十首)
楼兰风卷月如钩,半截胡杨一段愁。
古墓依稀墙上草,烽台隐约缝中沟。
丝绸一路分南北,白骨千条认将侯。
世事沧桑原似梦,风云依旧过荒丘。
(第十一首)
白云万丈芊芊竹,映翠屏峰瀑布湍。
仰慕韶光书汉赋,行追彩月上天坛。
强登北岭琼楼望,崛立西宫阔阙欢。
饱读经书高卧塔,遣怀武帝写楼兰。
(第十二首)
千古一楼兰,历经几沧桑。
秦月照美女,唐风盛辉煌。
放眼行绿洲,遍地跑牛羊。
何时成荒漠,飞沙起萧墙。
不忍再回首,无奈一声叹。
(第十三首)
茫茫戈壁草生愁,不见丝绸万户侯。
日月昃盈埋玉影,楼台嶂叠入荒丘。
烽台一梦氤氲尽,乱世千年艳骨休。
烟雨悄然云鹤远,白驹过隙又春秋。
(第十四首)
千年故迹隐沙丘,飞鸟无痕鬼见愁。
匈汉依违居夹缝,刀兵蹂躏陷鸿沟。
干尸或说为公主,断垒曾经是酒楼。
转瞬兴亡成梦影,风云依旧管弦休。
(第十五首)
一轮明月出天山,大漠荒城百草斑。
且末虽经唐汉远,轮台怎奈砾沙顽。
玉鞍夜卧千秋土,金鼓晨开万岁颜。
御斩楼兰封域广,谁知白骨没尘寰。
(第十六首)
残垒萧萧沙过丘,荒烟大漠使人愁。
云踪寂寞无边日,鸟迹凄凉深处沟。
秦汉旌旗卷风影,匈奴汗血踏烽楼。
英雄叱吒今何在?一曲驼铃惊梦休。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
《从军行》一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
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
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青海湖畔,是唐王朝政府军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不破楼兰终不还”
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这里化用了楼兰的典故。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七十七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扞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壮苍凉的,这与诗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大有关系。
“青海长云暗雪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澄碧若翠;皑皑的雪山,如银蟒漫舞;阴云飞涌,墨色顿至这里,“青”、“黑”、“白”三色齐涌画面,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丹青国画。在这幅国画中,诗人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对比作用,而且更突出了光线明暗的作用。雪山的银辉,向人们呈现出一种洁白纯净的美,而“长云”之后的一个“暗”字凌空一笔又涂上了淡黑色,使画面由明暗对照构成了阴沉的战争氛围和苍凉的境界。王昌龄能够将“色”和“光”交织起来,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因而,这里的色彩光线已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属性,色彩光线的描写也不只是起美化画面的作用,它们已融入了丰富的感受和情绪,色彩实际上已从形象的属性上升为独立的形象了。“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实际上是采用以色彩传情的写法,达成情景交融的佳句。
诗人准确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心律,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光线,使诗歌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
是谁对我承诺了永远,
是谁让我铭记那誓言。
是谁让我蓄起长发三千,
是谁把我的梦埋在大漠下面。
千古一瞬间,楼兰泪搁浅。
去对着铜镜插好碧透的发簪,
我已换上华丽绚彩的装扮。
发丝间绕住了幸福的光环。
千古路漫漫,沧海已桑田。
我的楼兰成了历史上解不开的乱线,
我在荒芜下听着过往驮铃一串串,
丝玉珠绸在我身上早已渐渐暗淡。
谁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漫天风沙卷走了我楼兰的`色彩。
带来了我的眼泪和等待。
大漠上承载着我千年无悔的爱,
还有你失约的空白。
千古楼兰泪流尽了我银月光辉大漠的水,
剩下我与孤月荧火相偎,
褪去了胭脂的香味。
千古楼兰泪等你去覆盖万古的尘灰。
我随了谁千年不变的希望,
我怨了谁让世人恐慌。
我沉睡了千年的梦想,
谁肯为我擦去千古楼兰了泪光。